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牡蠣苗的培育裝置,具體涉及一種大規(guī)格單體牡蠣苗培育用的網籠。
背景技術:
單體牡蠣即游離的、無固著基的牡蠣。牡蠣具有群聚的生活習性,常多個牡蠣固著在一起,由于生長空間的限制,殼形極不規(guī)則,大大地影響了美觀從而影響牡蠣的品質,從而造成牡蠣價格不高。群聚生長還造成牡蠣在食物上的競爭,影響其生長速度。單體牡蠣由于其個體游離性而不受群聚生長空間的限制,生長快速,殼形規(guī)則美觀、大小均勻,且易于放養(yǎng)和收獲,也能夠提高牡蠣的品質和價格,滿足消費者對牡蠣的多層次需求,單體牡蠣也便于實驗室的研究工作,易于觀察和測量。
單體牡蠣的形成是在牡蠣幼蟲出現(xiàn)眼點即具有附著變態(tài)能力時,對其進行一系列的化學處理,使之成為單個的游離的牡蠣,但經處理后的單體牡蠣苗進行培育的室內育苗池培占地面積大,且操作繁瑣,苗種成活率較低。單體牡蠣苗種培育目前主要是采用上升流裝置,僅適合1-3mm小規(guī)格苗種培育,而對于苗種大小在5mm以上,特別是10mm以上的大規(guī)格苗種室內培育,使用上升流裝置培育造成苗種死亡率較高且生長速度較慢,目前還沒有適合室外培育單體牡蠣苗,特別是大規(guī)格牡蠣苗培育的裝置。因此,當前迫切需要一種適宜大規(guī)格單體牡蠣苗規(guī)?;a培育的裝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室外土池大規(guī)格單體牡蠣苗培育用的網籠,以克服現(xiàn)有的單體牡蠣苗培育裝置存在的上述缺點。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具體技術方案為:
一種室外土池大規(guī)格單體牡蠣苗培育用的網籠,該網籠為一長方體框架,該框架的六面圍有聚乙烯網片,所述框架內部設有橫縱交錯的橫梁將框架均分為四層,所述橫梁上也覆有聚乙烯網,所述框架一側的聚乙烯網片上對應于每層框架分別設有拉鎖,方便取放單體牡蠣苗種。
進一步的,所述框架的底部設有墜石起固定作用,或者框架的底部四邊分別設有錨,增強固定作用以抵抗大風浪天氣對網籠的影響。
進一步的,所述框架頂部設有聚乙烯繩用于系在浮綆上。
進一步的,所述框架為表面涂有防銹漆的鋼筋焊接而成。
進一步的,所述聚乙烯網片的孔徑為1-1.5mm。
進一步的,所述框架為長40-50cm、寬30-40cm、高100-120cm的長方體框架。
進一步的,所述墜石的重量為0.5-1.0kg即可。
進一步的,所述聚乙烯繩由18-20股條狀聚乙烯擰制而成。
進一步的,所述網籠能夠培育規(guī)格在10mm以上單體牡蠣苗(8-10)×104粒。
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本實用新型利用鋼筋制成堅固的網籠框架,使網籠可以抵御較大的風浪,其外部覆有聚乙烯網,每個網籠為單獨的、封閉養(yǎng)殖裝置,防止單體牡蠣苗種外泄,網籠內部分為四層,每層均可防治一定數(shù)量的單體牡蠣,避免了單體牡蠣集聚一起影響生長速度和外觀成形;每層網籠一側均設有拉鎖,方便取放牡蠣苗種。利用本實用新型可直接將單體牡蠣苗均放于網籠內部,充分利用室外土池水體進行大規(guī)模培育單體牡蠣苗,使用該網籠單體牡蠣苗生長速度快,成活率高,且便于管理和操作,降低了單體牡蠣苗種室內培育大量死亡的機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其中,1-框架,2-聚乙烯網片,3-拉鎖,4-橫梁,5-墜石,6-聚乙烯繩。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解釋和說明。
本實施例提供的網籠為一長40-50cm、寬30-40cm、高100-120cm的涂有防銹漆的鋼筋焊接而成的長方體框架1,該框架1的六面圍有孔徑為1-1.5mm聚乙烯網片2,所述框架1內部設有橫縱交錯的橫梁4將框架1均分為四層,所述橫梁4上也覆有聚乙烯網,所述框架1一側的聚乙烯網片2上對應于每層框架分別設有拉鎖3,方便取放單體牡蠣苗種;所述框架1的底部設有0.5-1.0kg墜石5起固定作用;所述框架1頂部設有18-20股聚乙烯繩6用于系在浮綆上。
上述單個網籠能夠培育規(guī)格在10mm以上單體牡蠣苗(8-10)×104粒。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作其他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專業(yè)的技術人員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加以變更或改型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是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和改型,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