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山地矮叢藍莓的采摘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山地矮叢藍莓的采摘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矮叢藍莓的樹體矮小,高30?50cm,抗寒,在-40 °C低溫地區(qū)可以栽培。對栽培管理技術要求簡單,極適宜于東北高寒山區(qū)大面積商業(yè)化栽培。近年來,藍莓廣泛應用于食品、化妝品、保健品等領域,在國際市場上一直呈供不應求狀,經濟價值十分可觀。我國藍莓種植基地主要在長白山、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林區(qū),藍莓果實鮮食時要人工采摘,用于加工可用機械采收。
[0003]現(xiàn)有的藍莓采摘裝置有:震動式高叢藍莓采摘機。震動式高叢藍莓采摘機首先在美國等國家應用,采摘機根據(jù)美國藍莓品種特點,采摘時搖動藍莓樹體的震動頻率約24rad/s ;并且機體較為龐大、造價較高,要求作業(yè)果園種植的行株距規(guī)范、地面較平坦。
[0004]實用新型CN203788730U中公開一種藍莓采摘裝置,其組成包括:固定架,其特征是:所述的固定架與手推桿連接,所述的固定架上安裝有蓄電池、圓柱形桶,所述的圓柱形桶的上部安裝有過濾篩,所述的過濾篩與震動電機A連接,所述的過濾篩上安裝有自動收集傘,所述的自動收集傘上安裝有網布,所述的網布與所述的圓柱形桶連接,所述的蓄電池通過導線與頻率采摘器連接;所述的頻率采摘器包括殼體,所述的殼體內安裝有變頻器,所述的變頻器與震動電機B連接,所述的震動電機B通過傳動軸與采摘圓盤連接,所述的采摘圓盤上安裝有采摘桿,所述的采摘桿的表面上安裝有柔性材料。使用時打開自動收集傘,推到采摘果實的樹下,手拿頻率采摘器,插入果實枝條,輕輕摁動開關,藍莓果實就會快速掉下來,進入自動收集傘,自動收集傘下面安裝有過濾篩,過濾篩中的過濾網就會把葉子過濾,果實掉入不銹鋼的容器內,完成一個采摘過程。
[0005]然而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上述采摘裝置不適合矮叢藍莓的采摘,由于矮叢藍莓樹枝較矮,自動收集傘無法覆蓋整個矮叢藍莓樹下位置;自動收集傘每次采摘都只能采摘藍莓樹上一個小部位的果實,不能一次采摘整棵樹的果實,效率低下。
【發(fā)明內容】
[0006]本發(fā)明的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提供一種山地矮叢藍莓的采摘裝置。其可在地面不平坦、行株距不規(guī)范的山地上進行矮叢藍莓的采摘,且能一次性對整棵樹果實的采摘,采摘效率高。
[0007]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8]一種山地矮叢藍莓的采摘裝置,其特征是:包括震樹機構、圍網和圍網開合機構;
[0009]所述震樹機構為:一震動桿,其一端設有一叉子,在靠近叉子端的震動桿上固定有一變頻震動器,震動桿的另一端設有變頻震動器按鈕,變頻震動器的電源線與一電池連接;
[0010]所述圍網由兩個網罩合圍而成,網罩結構為:由頂面及底面各四根水平桿圍成頂面矩形框及底面矩形框,頂面矩形框及底面矩形框之間用四根豎桿構成框架式六面體;水平桿和豎桿均為伸縮套桿,而且兩相互平行伸縮桿的伸縮方向相同;兩個網罩除相向之面夕卜,其余各面都設有網;所述兩個網罩底面框架的相鄰水平桿與一網罩開合機構連接;
[0011]網罩開合機構為:兩根從中鉸接的長桿,鉸接點一端的兩桿與所述兩個網罩底面框架的平行相鄰水平桿連接;如此,操作鉸接點另一端的兩桿即可使網罩開合;
[0012]所述一網罩的一側面下部設有一震動桿支架,支架上設有一套環(huán);震動桿穿過套環(huán)使得設有叉子的一端位于網罩內,另一端位于網罩外,并且所述震動桿可以自由穿過套環(huán)前后上下地擺動。
[0013]所述的網為彈力網或者留有伸縮余量的普通網。
[0014]所述的震動桿支架為一以網罩側面下部一棱邊的一端為底邊的三腳架,所述套環(huán)設置在其他兩邊的交點處。
[0015]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的伸縮套桿包括一套管和套在套管里面的伸縮桿,在套管端開有長孔、設有壓緊偏心輪。如此,當調節(jié)伸縮桿伸出長度合適后,轉動偏心輪鎖死伸縮桿,防止其自行縮回或被拉出。依此同時調節(jié)兩相互平行伸縮桿伸出長度即可實現(xiàn)兩相互平行伸縮桿同向伸縮,從而實現(xiàn)整個網罩的放大或縮小。
[0016]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做以下改進:
[0017]所述網罩的上頂面為敞開的,這樣在使用過程網罩不會受到矮叢藍莓樹高的限制。
[0018]有益效果:
[0019]由兩個網罩合圍而成的圍網能包圍整棵矮叢藍莓樹枝,能一次性對整棵樹果實的米摘,米摘效率尚;
[0020]本發(fā)明結構簡單使用,可在地面不平坦、行株距不規(guī)范的山地上進行矮叢藍莓的米摘。
【附圖說明】
[0021]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22]圖1為本發(fā)明的高空菠蘿蜜采摘裝置的實施例之一結構示意圖;
[0023]圖2為本發(fā)明的高空菠蘿蜜采摘裝置的實施例之二結構示意圖;
[0024]圖3為本發(fā)明的高空菠蘿蜜采摘裝置的網罩正視圖;
[0025]圖4為本發(fā)明的高空菠蘿蜜采摘裝置的網罩俯視圖;
[0026]圖5為圖3中的局部放大圖。
[0027]附圖標記:1_震動桿,2-按鈕,3-變頻震動器,4-電池,5-支架,6-套環(huán),7-叉子,8-網罩,9-鉸接點,10-長桿,81-套管,82-伸縮桿,83-偏心輪,84-長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28]如圖1所示的山地矮叢藍莓的采摘裝置是發(fā)明的實施例之一,
[0029]其特征是:包括震樹機構、圍網和圍網開合機構;
[0030]所述震樹機構為:一震動桿I,其一端設有一叉子7,在靠近叉子7端的震動桿I上固定有一變頻震動器3,震動桿的另一端設有變頻震動器按鈕2,變頻震動器的電源線與一電池4連接;
[0031]參見圖3、圖4和圖5,所述圍網由兩個網罩8合圍而成,網罩8結構為:由頂面及底面各四根水平桿圍成頂面矩形框及底面矩形框,頂面矩形框及底面矩形框之間用四根豎桿構成框架式六面體;水平桿和豎桿均為伸縮套桿,而且兩相互平行伸縮桿的伸縮方向相同;兩個網罩8除相向之面外,其余各面都設有網;所述兩個網罩8底面框架的相鄰水平桿與一網罩開合機構連接;
[0032]網罩開合機構為:兩根從中鉸接的長桿10,鉸接點9 一端的兩桿與所述兩個網罩8底面框架的平行相鄰水平桿連接;如此,操作鉸接點另一端的兩桿即可使網罩開合;
[0033]所述一網罩8的一側面下部設有一震動桿支架5,支架5上設有一套環(huán)6 ;震動桿I穿過套環(huán)6使得設有叉子7的一端位于網罩8內,另一端位于網罩8外,并且所述震動桿可以自由穿過套環(huán)前后上下地擺動。
[0034]所述的網為彈力網。
[0035]所述的震動桿支架5為一以網罩8側面下部一棱邊的一端為底邊的三腳架,所述套環(huán)6設置在其他兩邊的交點處。
[0036]參見圖5,所述的伸縮套桿包括一套管81和套在套管里面的伸縮桿82,在套管端開有長孔84、設有壓緊偏心輪83。如此,當調節(jié)伸縮桿82伸出長度合適后,轉動偏心輪鎖死伸縮桿82,防止其自行縮回或被拉出。
[0037]使用時調節(jié)伸縮桿伸出長度使得兩網罩形成的圍網能將整棵矮叢藍莓樹包圍,然后握住網罩開合機構鉸接點另一端的兩桿張開圍網,用兩網罩下底邊夾住矮叢藍莓樹的樹干,然后將震樹機構的叉子叉住矮叢藍莓樹的枝條或者主干,按動變頻震動器按鈕,成熟的藍莓震落網體中,最后收集震落藍莓。
[0038]如圖2所示的山地矮叢藍莓的采摘裝置是發(fā)明的實施例之二,其與實施例之一不同之處在于,所述網罩8的上頂面為敞開的,這樣在使用過程網罩不會受到矮叢藍莓樹高的限制。使用方法與實施例之一相同。
【主權項】
1.一種山地矮叢藍莓的采摘裝置,其特征是:包括震樹機構、圍網和圍網開合機構; 所述震樹機構為:一震動桿,其一端設有一叉子,在靠近叉子端的震動桿上固定有一變頻震動器,震動桿的另一端設有變頻震動器按鈕,變頻震動器的電源線與一電池連接; 所述圍網由兩個網罩合圍而成,網罩結構為:由頂面及底面各四根水平桿圍成頂面矩形框及底面矩形框,頂面矩形框及底面矩形框之間用四根豎桿構成框架式六面體;水平桿和豎桿均為伸縮套桿,而且兩相互平行伸縮桿的伸縮方向相同;兩個網罩除相向之面外,其余各面都設有網;所述兩個網罩底面框架的相鄰水平桿與一網罩開合機構連接; 網罩開合機構為:兩根從中鉸接的長桿,鉸接點一端的兩桿與所述兩個網罩底面框架的平行相鄰水平桿連接; 所述一網罩的一側面下部設有一震動桿支架,支架上設有一套環(huán);震動桿穿過套環(huán)使得設有叉子的一端位于網罩內,另一端位于網罩外。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矮叢藍莓的采摘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網為彈力網或者留有伸縮余量的普通網。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山地矮叢藍莓的采摘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震動桿支架為一以網罩側面下部一棱邊的一端為底邊的三腳架,所述套環(huán)設置在其他兩邊的交點處。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山地矮叢藍莓的采摘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伸縮套桿包括一套管和套在套管里面的伸縮桿,在套管端開有長孔、設有壓緊偏心輪。
5.根據(jù)權利要求2至4任一所述的山地矮叢藍莓的采摘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網罩的上頂面為敞開的。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山地矮叢藍莓的采摘裝置,包括震樹機構、圍網和圍網開合機構。本發(fā)明采用由兩個網罩合圍而成的圍網能包圍整棵矮叢藍莓樹枝,能一次性對整棵樹果實的采摘,采摘效率高;本發(fā)明結構簡單使用,可在地面不平坦、行株距不規(guī)范的山地上進行矮叢藍莓的采摘。
【IPC分類】A01D46-26, A01D46-22
【公開號】CN104718890
【申請?zhí)枴緾N201510085178
【發(fā)明人】陳于隴, 肖更生, 徐玉娟, 吳繼軍, 傅曼琴, 陳衛(wèi)東, 余元善, 鄒波, 溫靖, 林羨, 張巖, 李俊
【申請人】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蠶業(yè)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
【公開日】2015年6月24日
【申請日】2015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