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插秧機用水稻覆膜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水稻播種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快速插秧機用水稻覆膜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水稻覆膜栽培技術是將地膜鋪在稻田表面的一項高效、節(jié)水栽培技術,此種技術具有保溫、節(jié)水、除草、環(huán)保等優(yōu)點。采用高效率、高質量機械化覆膜代替勞動強度大的人工作業(yè),是實現(xiàn)此技術推廣應用的一個重要趨勢。當前,國內水稻覆膜機械多為半機械化,且制造成本較高,制約了此項技術推廣和應用。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了解決現(xiàn)有覆膜裝置存在的制造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等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快速插秧機用水稻覆膜裝置。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快速插秧機用水稻覆膜裝置,其包括前懸掛桿、前連桿、整地器、掛膜輥、展膜輥、插秧機機架、浮板、插植傳動軸、后懸掛架、分插機構、壓邊輪、扶泥板和五個壓膜輥,其特征在于,該裝置還包括六個開口刀、兩個連桿、兩個偏心輪和開口刀連桿;前懸掛桿與前連桿的中段鉸鏈連接,前連桿的兩端通過U型螺栓與浮板的前端立柱連接,整地器通過螺栓與浮板的前端矩形長通孔連接;掛膜輥通過芯軸固定在浮板前端立柱的側面上部,展膜輥通過曲軸連接在浮板前端立柱的側面下部;開口刀連桿與插秧機機架的底部鉸接,六個開口刀以秧苗橫向株距為間距固定在開口刀連桿上;兩個連桿的一端各自與兩個最外側的開口刀連接,兩個連桿的另一端各自與一個偏心輪連接,兩個最外側的開口刀、兩個連桿、兩個偏心輪構成兩組平行的曲柄搖桿機構,兩個偏心輪通過銷釘安裝在經(jīng)過延長的插植傳動軸兩端處;三組分插機構分別固定在插秧機機架上,且均布在六個開口刀之間,且開口刀的縱向位置和三個分插機構的六個秧爪對齊,插植傳動軸與分插機構的旋轉臂軸采用1:2的鏈傳動;后懸掛架的兩端與浮板上的鉸鏈連接,壓邊輪通過連桿與后懸掛架連接,扶泥板通過螺栓與浮板的后端立柱連接,五個壓膜輥等間距布置在六個開口刀的中間,且通過連接板和螺栓固定在后懸掛架上。
[000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水稻覆膜裝置用在洋馬VP6快速插秧機上,提高覆膜質量,省工省膜;插植傳動軸與分插機構的旋轉臂軸采用1:2的鏈傳動,使得開口刀開口一次,分插機構插秧一次,實現(xiàn)同步運動,該裝置集整地、放膜、展膜、壓膜、開口、地膜收邊、扶泥、插秧功能,實現(xiàn)覆膜和插秧一體化工作,極大提高勞動生產(chǎn)率,降低勞動強度,降低覆膜裝置制造成本。極大提高勞動生產(chǎn)率,降低勞動強度,降低覆膜裝置制造成本。
【附圖說明】
[0007]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快速插秧機用水稻覆膜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08]圖2是本實用新型快速插秧機用水稻覆膜裝置將插秧機機架、插植傳動軸和開口刀連桿剖掉一部分后的俯視結構不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0]本實用新型的覆膜裝置主要是用在日本生產(chǎn)的洋馬VP6快速插秧機上,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快速插秧機用水稻覆膜裝置包括前懸掛桿1、前連桿2、整地器3、掛膜輥4、展膜輥5、插秧機機架6、浮板7、六個開口刀8、兩個連桿9、兩個偏心輪10、插植傳動軸
11、后懸掛架12、分插機構13、壓邊輪14、扶泥板15、五個壓膜棍16和開口刀連桿17。
[0011]前懸掛桿1與前連桿2的中段鉸鏈連接,前連桿2的兩端通過U型螺栓與浮板7的前端立柱連接,前連桿2上下可調,使覆膜裝置適應與插秧機的工位置;整地器3通過螺栓與浮板7的前端方形通孔連接,整地器3安裝位置上下可調;掛膜輥4通過芯軸固定在浮板7前端立柱的側面上部,展膜輥5通過曲軸連接在浮板7前端立柱的側面下部。展膜輥5通過安裝在浮板立柱和曲軸之間的扭力彈簧施加旋轉預緊力,利用擋銷控制自身與水田泥面的距離。
[0012]開口刀連桿17與插秧機機架6的底部鉸接,六個開口刀8以秧苗橫向株距為間距固定在開口刀連桿17上;兩個連桿9的一端各自通過連接銷與最外側的兩個開口刀8連接,連接銷通過開口螺栓實現(xiàn)與開口刀8的連接位置上下可調;兩個連桿9的另一端與兩個偏心輪10連接,六個開口刀8、兩個連桿9、兩個偏心輪10構成兩組平行的曲柄搖桿機構,兩個偏心輪10通過銷釘連接在長度經(jīng)過延長后的插植傳動軸11兩端處,偏心輪10的動力由插秧機的插植傳動軸11提供;偏心輪10上的銷軸安裝在T形槽中,實現(xiàn)插植傳動軸11回轉中心的距離可調。連桿9由內方形桿和外方形桿組成,外桿套在內桿外,兩桿間的相對位置采用螺釘定位,可伸縮性實現(xiàn)連桿9的長度調整,使得兩組曲柄搖桿機構的桿長調整滿足插秧時的縱向株距要求,六個開口刀8的橫向布置保證橫向株距的要求,連桿9可伸縮實現(xiàn)桿長可調。三組分插機構13分別固定在插秧機機架6上,且均布在六個開口刀8之間,以滿足插秧時橫向株距的要求;插植傳動軸11與分插機構13的旋轉臂軸采用1:2的鏈傳動,可以保證插植傳動軸11旋轉一周,地膜開口一次,分插機構13插秧一次,實現(xiàn)運動同步,保證秧苗準確栽植在地膜孔內。
[0013]后懸掛架12的兩端與浮板7上的鉸鏈連接,壓邊輪14通過連桿與后懸掛架12連接,扶泥板15通過螺栓與浮板7的后端立柱連接,且上下可調;五個壓膜輥16等間距布置在六個開口刀8的中間,且通過連接板和螺栓固定在后懸掛架12上,壓膜輥16的垂直壓力通過手輪調整后的彈貪提供。
[0014]本實用新型的覆膜裝置布置于插秧機行走部分與插秧部分之間,通過后懸掛架12與插秧機浮板支承架螺栓連接,通過前懸掛桿1與插秧機升降機構鉸鏈連接,且通過U形螺栓連接,可以上下調整覆膜裝置前端的高度,滿足水稻覆膜插秧的要求,實現(xiàn)了整地、放膜、展膜、壓膜、開口、地膜收邊、扶泥等功能于一體的插秧機結構總成。作業(yè)時,隨著插秧機前進,整地器3平整泥面;卷筒狀的地膜通過芯軸順時針旋轉持續(xù)提供地膜,先將地膜從掛膜輥4中拉出,在展膜輥5的彈簧壓力作用下施加張緊力;并在分段式單軸壓模輥16的作用下,使地膜覆蓋于水田淤泥表面,在垂直方向上壓實地膜;地膜開口機構的開口刀8縱向位置和分插機構13的秧爪對齊布置,壓膜輥16布置在六個開口刀8中間處,根據(jù)秧苗的橫、縱等株距在地膜上開口 ;兩側壓邊輪14將地膜邊緣壓入稻田泥土中,保證膜邊密封完好,以避免地膜被風刮起,并使地膜平整。利用可調泥面仿形扶泥板15對膜邊覆泥,完善壓邊效果,降低地膜露邊率。同時,插秧機栽植部件在地膜上進行插秧作業(yè)。
[0015]本實用新型的快速插秧機用水稻覆膜裝置設計結構簡單合理,調整簡便,便于在原有插秧機上改裝,實現(xiàn)覆膜與插秧一體化工作。
【主權項】
1.快速插秧機用水稻覆膜裝置,包括前懸掛桿(1)、前連桿(2)、整地器(3)、掛膜輥(4)、展膜輥(5)、插秧機機架(6)、浮板(7)、插植傳動軸(11)、后懸掛架(12)、分插機構(13)、壓邊輪(14)、扶泥板(15)和五個壓膜輥(16),其特征在于,該裝置還包括六個開口刀(8)、兩個連桿(9)、兩個偏心輪(10)和開口刀連桿(17);前懸掛桿(1)與前連桿(2)的中段鉸鏈連接,前連桿(2)的兩端通過U型螺栓與浮板(7)的前端立柱連接,整地器(3)通過螺栓與浮板(7)的前端矩形長通孔連接;掛膜輥(4)通過芯軸固定在浮板(7)前端立柱的側面上部,展膜輥(5)通過曲軸連接在浮板(7)前端立柱的側面下部;開口刀連桿(17)與插秧機機架(6)的底部鉸接,六個開口刀(8)以秧苗橫向株距為間距固定在開口刀連桿(17)上;兩個連桿(9)的一端各自與最外側的兩個開口刀(8)連接,兩個連桿(9)的另一端各自與一個偏心輪(10)連接,兩個最外側的開口刀(8)、兩個連桿(9)、兩個偏心輪(10)構成兩組平行的曲柄搖桿機構,兩個偏心輪(10)通過銷釘安裝在插植傳動軸(11)的兩端處;三組分插機構(13)分別固定在插秧機機架(6)上,且均布在六個開口刀(8)之間,且開口刀(8)的縱向位置和三個分插機構(13)的六個秧爪對齊,插植傳動軸(11)與分插機構(13)的旋轉臂軸采用1:2的鏈傳動;后懸掛架(12)的兩端與浮板(7)上的鉸鏈連接,壓邊輪(14)通過連桿與后懸掛架(12)連接,扶泥板(15)通過螺栓與浮板(7)的后端立柱連接,五個壓膜輥(16)等間距布置在六個開口刀(8)的中間,且通過連接板和螺栓固定在后懸掛架(12)上。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插秧機用水稻覆膜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開口刀(8)與連桿(9)通過連接銷連接,該連接銷通過開口螺栓實現(xiàn)開口刀(8)的連接位置可調;偏心輪(10)上的銷釘與插植傳動軸(11)回轉中心的距離可調,連桿(9)可伸縮實現(xiàn)桿長可調。
【專利摘要】快速插秧機用水稻覆膜裝置涉及水稻播種裝置技術領域,該裝置包括前懸掛桿、前連桿、整地器、掛膜輥、展膜輥、插秧機機架、浮板、六個開口刀、兩個連桿、兩個偏心輪、插植傳動軸、后懸掛架、分插機構、壓邊輪、扶泥板、五個壓膜輥和開口刀連桿。本實用新型的水稻覆膜裝置用在洋馬VP6快速插秧機上,提高覆膜質量,省工省膜;插植傳動軸與分插機構的旋轉臂軸采用1:2的鏈傳動,使得開口刀開口一次,分插機構插秧一次,實現(xiàn)同步運動;該裝置集整地、放膜、展膜、壓膜、開口、地膜收邊、扶泥、插秧功能,實現(xiàn)覆膜和插秧一體化工作,極大提高勞動生產(chǎn)率,降低勞動強度,降低覆膜裝置制造成本。
【IPC分類】A01G13/02, A01C11/00
【公開號】CN205105840
【申請?zhí)枴緾N201520857512
【發(fā)明人】邵璽文, 馮金旭, 焦海坤, 廉洪, 孫慧, 姜德文, 李磊, 陳志君, 李應杰, 張洪江, 張玉良, 許德峰, 趙懷祥
【申請人】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
【公開日】2016年3月30日
【申請日】2015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