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浮力粗尾魚漂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雙浮力粗尾魚漂。包括漂腳、漂身、漂尾,其特征在于:漂身為第一浮力區(qū);在漂身與漂尾處設有換尾裝置;漂尾為空心管漂尾,在空心管漂尾內(nèi)設置一隔層將空心管漂尾隔成不相通的上下兩截;所述的漂尾上截的側面設有至少一個進水孔,頂端開口;所述的漂尾下截的下端與換尾裝置連接;換尾裝置與漂尾隔層之間形成密閉的空腔,為第二浮力區(qū)。本實用新型為粗尾,清晰醒目,而且裝有換尾裝置,換尾方便,漂尾形成第二浮力區(qū),增大了浮力,提高了靈敏度。
【專利說明】
雙浮力粗尾魚漂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釣魚用的魚漂,特別是一種雙浮力粗尾魚漂。能讓釣魚愛好者觀漂清晰,浮力增大,動作更靈敏的一種釣魚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魚漂的種類較多,有競技性和休閑等多類,競技型以比賽和研討技術為主,愛好者釣魚主要以休閑為主,不管什么漂,釣魚人要通過漂尾升降變化來確定魚兒咬釣及餌料及水底地形變化情況,所以,魚漂被稱為釣魚人的“眼睛”。目前,普通的魚漂主要由漂腳、漂身和漂尾三者依次組合而成?,F(xiàn)有漂尾,細尾靈但看漂累。粗尾不夠靈,排水漂浮力減少本身浮力,加粗尾只能局部增粗漂尾,扁尾也只能單向增粗。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變現(xiàn)有魚漂不醒目,不靈敏,浮力小,易折斷等問題。提供一種大浮力,超醒目,更靈敏的可換尾的雙浮力粗尾魚漂。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雙浮力粗尾魚漂,包括漂腳、漂身、漂尾,其特征在于:漂身為第一浮力區(qū);在漂身與漂尾處設有換尾裝置;漂尾為空心管漂尾,在空心管漂尾內(nèi)設置一隔層將空心管漂尾隔成不相通的上下兩截;所述的漂尾上截的側面設有至少一個進水孔,頂端開口;所述的漂尾下截的下端與換尾裝置連接;換尾裝置與漂尾隔層之間形成密閉的空腔,為第二浮力區(qū)。
[0005]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空心管漂尾為空心圓管,圓管的中部設有隔層。
[0006]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換尾裝置為與漂尾下端內(nèi)徑相匹配的圓柱狀接頭。
[0007]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
[0008]1、有換尾裝置,斷尾可換,長、短、粗、細可換,使用方便。
[0009 ] 2、漂尾上截側面開孔,開孔與頂部相通,減小進水行程和入水面積,提高靈敏度。
[0010]3、除漂身產(chǎn)生浮力外,漂尾下部的空腔也形成浮力區(qū),增大了浮力,而且漂尾粗,故稱為雙浮力粗尾魚漂。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示意圖。
[0012]圖中:1、漂尾;2、入水孔;3、隔層;4、空腔;5、換尾裝置;6、漂身;7、漂腳。
【具體實施方式】
[0013]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由漂尾1、漂身6和漂腳7構成。換尾裝置5設置在漂身的上部,與漂尾的下端緊密相連接。漂身為第一浮力區(qū)。漂尾為空心圓管,空心圓管內(nèi)設置有隔層3,隔層3將漂尾分隔成上下兩截,上截漂尾的側面上開有入水孔2,上截的頂端為開口。下截漂尾的下端與換尾裝置緊密相連接,使漂尾下端與隔層之間形成封閉的空腔4,成為第二 V
O TTl 廣/" Γ ?
【主權項】
1.一種雙浮力粗尾魚漂,包括漂腳、漂身、漂尾,其特征在于:漂身為第一浮力區(qū);在漂身與漂尾處設有換尾裝置;漂尾為空心管漂尾,在空心管漂尾內(nèi)設置一隔層將空心管漂尾隔成不相通的上下兩截;所述的漂尾上截的側面設有至少一個進水孔,頂端開口;所述的漂尾下截的下端與換尾裝置連接;換尾裝置與漂尾隔層之間形成密閉的空腔,為第二浮力區(qū)。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浮力粗尾魚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心管漂尾為空心圓管,圓管的中部設有隔層。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浮力粗尾魚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換尾裝置為與漂尾下端內(nèi)徑相匹配的圓柱狀接頭。
【文檔編號】A01K93/00GK205682237SQ201620533822
【公開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請日】2016年6月6日 公開號201620533822.0, CN 201620533822, CN 205682237 U, CN 205682237U, CN-U-205682237, CN201620533822, CN201620533822.0, CN205682237 U, CN205682237U
【發(fā)明人】方湘會
【申請人】方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