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鏈用拉頭和拉鏈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拉鏈用拉頭和拉鏈,其不僅確保了拉片的簡單的安裝性,還實現(xiàn)了拉片的樞軸轉動過程中拉片保持穩(wěn)定的姿態(tài)。拉頭(100)包括拉頭主體部(120)、設于拉頭主體部(120)的拉片安裝部(160)、安裝于拉片安裝部(160)的樹脂制的拉片(200)。拉片(200)包括軸部(210)和從軸部(210)的各端部延伸出來一對棒部(220)。拉片安裝部(160)包含對拉片(200)的軸部(210)做軸支承的一對爪部(170)。各爪部(170)在拉片(200)的樞軸轉動過程中由一對棒部(220)夾持。各爪部(170)的頂端部在軸部(210)的軸向上的寬度小于各爪部(170)的根部在上述軸向上的寬度。
【專利說明】
拉鏈用拉頭和拉鏈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拉鏈用拉頭和拉鏈。
【背景技術】
[0002]專利文獻I中公開有隱形拉鏈用拉頭。拉片借助拉片安裝柱連結于拉頭主體部。
[0003]專利文獻2中公開一種在拉頭上翼板之上拉片向前方和后方放倒時將拉片保持為放倒狀態(tài)的結構。拉片的一對腿部上各設有向寬度方向內(nèi)側突出的凸部。在放倒拉片的狀態(tài)下,該凸部與拉片安裝柱接觸。
[0004]專利文獻3中公開有對金屬制的主體注射成形具有柔性的樹脂原料而安裝拉片的技術。主體和拉片中任意一者上設有軸部,在另一者上設有供軸部插穿的孔部,孔部的內(nèi)周面和軸部的外周面貼緊。
[0005]專利文獻4中公開有通過將拉鏈用的拉片按壓在拉頭上,將拉片相對于指示標記固定于至少一個安定位置的技術。
[0006]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7]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07-54176號公報
[0008]專利文獻2:日本實用新案登錄第3160840號公報
[0009]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5-211200號公報
[0010]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平4-261604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0011]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0012]本申請發(fā)明人新發(fā)現(xiàn)了既能確保拉片簡單的安裝性,又能在拉片的樞動過程中使拉片保持更加穩(wěn)定的姿勢的意義。
[0013]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0014]本發(fā)明一個方面的拉鏈用拉頭包括:拉頭主體部、設于所述拉頭主體部的拉片安裝部以及安裝于所述拉片安裝部的樹脂制的拉片,其中,所述拉片包括軸部、從所述軸部的各端部延伸出來的一對棒部,所述拉片安裝部包括對所述拉片的所述軸部做樞軸支承的一對爪部,在所述拉片做樞軸轉動的過程中,各爪部被所述一對棒部夾持,各爪部的頂端部在所述軸部的軸向上的寬度小于各爪部的根部在所述軸向上的寬度。
[0015]在一些技術方案中,在所述拉片做樞軸轉動的全過程中,所述一對棒部夾持所述一對爪部的至少一者。
[0016]在一些技術方案中,在所述拉片的樞軸轉動過程中,所述一對棒部經(jīng)過在所述軸部之上相對配置的爪部頂端部彼此間邊界。
[0017]在一些技術方案中,所述一對棒部空開第I間隔配置,各爪部的頂端部在所述軸向上的寬度小于所述第I間隔。
[0018]在一些技術方案中,隨著各爪部在根部和頂端部之間部分在所述軸向上的寬度的減小,倒立狀態(tài)的所述拉片的樞軸轉動所需要的力小于放倒狀態(tài)的所述拉片的樞軸轉動所需要的力。
[0019]在一些技術方案中,自各爪部的根部朝向各爪部的頂端部,各爪部的沿著所述軸向的寬度連續(xù)地減小。
[0020]在一些技術方案中,各爪部的各頂端部具有,所述拉片的所述軸部的第I端部側的倒過圓角的第I角部和所述拉片的所述軸部的第2端部側的倒過圓角的第2角部。
[0021]在一些技術方案中,所述拉頭主體部包括:下翼板、設于所述下翼板的左右側緣部的左右一對壁部、從所述壁部的上端向左右方向內(nèi)側延伸的左右一對凸緣部、設于所述下翼板的前端側的引導柱、以及設于所述引導柱的上端并向后突出的上板,所述拉片安裝部設于所述上板之上。
[0022]在一些技術方案中,所述拉片還包括連結了所述一對棒部的把持部,所述拉片以所述把持部相對于所述一對棒部延伸的方向形成角度的方式設為非平坦狀。
[0023]本發(fā)明的其它方面的拉鏈具有:在鏈帶的側緣部設有鏈齒的左右一對拉鏈牙帶和用于使所述左右一對鏈齒嚙合和非嚙合的上述的拉頭。
[0024]本發(fā)明的其它方面的拉鏈用拉頭包括:拉頭主體部;設于所述拉頭主體部的拉片安裝部;安裝于所述拉片安裝部的樹脂制的拉片,其中,所述拉片包括截面呈圓形的軸部和自所述軸部的各端部延伸出來的一對棒部,所述拉片安裝部具有為了對所述拉片的所述軸部做軸支承而相對配置的一對爪部、設于一對爪部之間且用于載置所述軸部的載置面,所述軸部由一對爪部各自所具有的對置面和所述載置面從三個部位保持。
[0025]發(fā)明的效果
[0026]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例示方面不僅確保了拉片的簡單的安裝性,還達成了拉片的樞軸轉動過程中拉片保持穩(wěn)定的姿態(tài)。
【附圖說明】
[0027]圖1是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拉頭的概略俯視示意圖,表示的是拉片向后方放倒后的狀態(tài)。
[0028]圖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拉頭的拉片的樞軸轉動的概略側視圖,用剖面示意性地表示拉片的軸部,用虛線示意性地表示不同的樞軸轉動位置的拉片。用虛線示意性地表示了向前方放倒后拉片、向后方放倒后的拉片、倒立狀態(tài)的拉片、向前方傾斜的拉片和向后方傾斜拉片。在這總計5個姿態(tài)處,拉片能保持自身的姿態(tài)。
[0029]圖3是本發(fā)明一技術方案的拉頭的概略俯視示意圖,為了方便說明,表示了從拉頭主體部的拉片安裝部拆下拉片后的狀態(tài)。圖中上側表示拉頭的概略俯視圖,圖中下側表示拉片局部俯視圖。
[0030]圖4是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拉頭的概略制造工序圖,圖4(a)示意性地表示對爪部做鉚接前的預制件,圖4(b)示意性地表示對爪部做鉚接后的拉頭。
[0031]圖5是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隱形拉鏈的概略剖視示意圖,示意性地表示拉頭的后端部附近的剖面。
[0032]圖6是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爪部鉚接前的拉頭本體的概略俯視圖,表示的是在鉚接前各爪部直著向上方延伸。
[0033]圖7是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爪部的鉚接前的拉頭本體的概略前視圖。
[0034]圖8是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爪部的鉚接前的拉頭本體的概略側視圖,表示的是鉚接前各爪部直著向上方延伸。
[0035]圖9是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拉頭的拉片的概略立體圖。
[0036]圖10是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拉頭的拉片的概略立體圖,是從與圖9相反一側斜著觀察的。
[0037]圖11是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拉頭的拉片的概略主視圖。
[0038]圖12是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拉頭的拉片的概略側視圖。
[0039]圖13是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拉頭的概略俯視示意圖,表示的是拉片向后方放倒后的狀態(tài)。
[0040]圖14示意性地表示本發(fā)明的又一實施方式的爪部被鉚接后的拉頭。
[0041 ]附圖標記說明
[0042]100、拉頭;110、拉頭本體;120、拉頭主體部;160、拉片安裝部;170、爪部;200、拉片;210、軸部;220、棒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43]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fā)明非限定性的例示實施方式。公開的I以上實施方式和實施方式中所包含的各特征并非是各自獨立的。本領域技術人員無需過多說明,即可對各實施方式和各特征做組合,此外,也能理解由這些組合形成的疊加效果。原則上省略實施方式間的重復說明。附圖是以發(fā)明的描述為主要目的,為了作圖方便有時會對附圖做省略處理。
[0044]參照圖1-圖12說明本發(fā)明非限定性的例示實施方式。圖1是拉頭的概略俯視示意圖,表示的是拉片向后方放倒后的狀態(tài)。圖2是示意性地表示拉頭的拉片的樞軸轉動的概略側視圖,以剖面示意性地表示拉片的軸部,用虛線示意性地表示不同樞軸轉動位置處的拉片。用虛線示意性地表示了向前方放倒后拉片、向后方放倒后的拉片、倒立狀態(tài)的拉片、向前方傾斜的拉片和向后方傾斜拉片。在這總計5個姿態(tài)處,拉片能保持自身的姿態(tài)。圖3是拉頭的概略俯視示意圖,為了說明方便,表示的是從拉頭主體部的拉片安裝部拆下拉片后的狀態(tài)。圖中上側表示拉頭的概略俯視圖,圖中下側表示拉片的局部俯視圖。圖4是拉頭的概略制造工序圖,圖4(a)示意性地表示對爪部做鉚接前的預制件,圖4(b)示意性地表示對爪部做鉚接后的拉頭。圖5是隱形拉鏈概略剖視示意圖,示意性地表示拉頭后端部附近的剖面的一例。圖6是爪部鉚接前的拉頭本體的概略俯視圖,表示的是在鉚接前各爪部直著向上方延伸。圖7是爪部鉚接前的拉頭本體的概略前視圖。圖8是爪部鉚接前的拉頭本體的概略側視圖,表示的是在鉚接前各爪部直著向上方延伸。圖9是拉頭拉片概略立體圖。圖10是拉頭的拉片的概略立體圖,是從與圖9相反一側斜著觀察的。圖11是拉頭的拉片的概略主視圖。圖12是拉頭的拉片的概略側視圖。
[0045]在以下的說明中,對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做如下定義。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定義是為了提高說明書公開內(nèi)容的清楚程度而提出來的,并不應該用來對權利要求書中所記載的發(fā)明做限定性解釋。
[0046]前后方向與拉頭為了做左右拉鏈牙帶開合而移動的方向相一致。通過拉頭的前進,使左右拉鏈牙帶合上,即,左右鏈齒成為嚙合狀態(tài)。通過拉頭的后退打開左右拉鏈牙帶,即左右鏈齒成為非嚙合狀態(tài)。左右方向是與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是與拉頭的引導柱或連結柱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是與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是與拉頭的引導柱或連結柱平行的方向。
[0047]從圖1-圖12特別是從圖5可知,圖示例子的拉頭100是隱形拉鏈用拉頭。另外,本發(fā)明不應限于隱形拉鏈用拉頭。其它實施方式中拉頭100構成為至少包含上翼板、下翼板、將上翼板的前端部和下翼板的前端部連結起來的連結柱的拉頭。該例子在專利文獻2、3中有所例示,這些文獻可通過參照引入到本申請說明書中來。
[0048]拉頭100具有拉頭本體110和拉片200。拉頭本體110包含拉頭主體部120和設于拉頭主體部120之上的拉片安裝部160。拉片200安裝于拉片安裝部160。
[0049]拉頭主體部120的結構為,引導左右鏈齒,并在引導左右鏈齒的過程中能使左右鏈齒嚙合和打開嚙合。拉頭主體部120的上表面上設有拉片安裝部160。拉片安裝部160與拉頭主體部120—體設置,但并不限于此。在其它實施方式中,拉片安裝部160獨立于拉頭主體部120,而安裝于拉頭主體部120。
[0050]拉頭主體部120和拉片安裝部160這兩者都是金屬制的,拉片200是樹脂制的。拉片200比拉頭主體部120、拉片安裝部160軟。另外,如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知,拉頭100的制造工序可以包含壓鑄工序、注射成形工序和鉚接工序。
[0051 ]拉片200是具有末端201和自由端202的細長部件。拉片200具有軸部210、從軸部210的各端部延伸出來的一對棒部220以及連接于一對棒部220的把持部230。軸部210是截面圓形,如下文所描述的,軸部210受各爪部170的對置面177和載置面161的按壓而彈性變形。
[0052]更詳細地說,軸部210沿左右方向延伸,沿拉片200的樞軸轉動軸線AXlO延伸。軸部210的軸向與拉片200的樞軸轉動軸線AXlO—致。圖示例子中,軸部210的軸向與左右方向一致,在其它實施方式中,軸部210軸向與其它方向例如前后方向一致。
[0053]—對棒部220包含連結于軸部210左端部的左側棒部221和連結于軸部210右端部的右側棒部222。左側棒部221和右側棒部222,與離開軸部210的方向和離開拉片200的樞軸轉動軸線AXlO的方向大體平行。如圖3所示,左側棒部221和右側棒部222之間設有第I間隔W220。軸部210和把持部230之間設有第2間隔W221。
[0054]左側棒部221和右側棒部222沿樞軸轉動軸線AXlO空開第I間隔W220地配置。在與樞軸轉動軸線AXlO正交的方向上,軸部210和把持部230之間設有第2間隔W221,第2間隔W221比第I間隔W220大。
[0055]拉片200設有由軸部210、左右棒部220和把持部230圍成的開口 0P200。開口 0P200的左右開口寬度與上述左右棒部220的第I間隔W220—致。開口0P200在軸部210和把持部230之間具有與第2間隔W221 —致的開口長度。開口 0P200在離開軸部210的方向上長度較長,避免與對軸部210做軸支承的后述的爪部170干涉。爪部170穿過具有一對棒部220之間的第I間隔W220和軸部210與把持部230之間的第2間隔W221的開口 0P200。
[0056]把持部230是以與一對棒部220延伸的方向成角度的方式非平坦地設置的平板部。把持部230供人把持而使拉頭100前進或后退。為了使拉頭100前進,人把持把持部230,使拉片200向前方傾斜。為了使拉頭100后退,人把持把持部230,使拉片200向后方傾斜。拉片200向前方放倒時,把持部230從拉頭主體部120向斜前上方延伸,把持部230不與拉頭主體部120的上表面接觸,兩者之間設有間隔。采用該特征,在隱形拉鏈中,能夠抑制或緩解把持部230和U字狀彎曲和固定的鏈帶間的干涉。
[0057]拉片200的具體的形狀可以是任意形狀,不應限于圖示例子。在其它實施方式中,把持部230設有I個以上的任意尺寸的開口。在其它實施方式中,開口0P200延伸到拉片200的自由端202附近,拉片200構成為鏤空的框體狀。
[0058]圖示例子中,各棒部220平行延伸,因而,在離開軸部210的方向上,一對棒部220的左右寬度大致恒定。把持部230的左右寬度隨著離開軸部210而逐漸減小,把持部230的頂端部倒圓。這些特征能用其它實施方式中的其它特征做替代。
[0059]上述拉片安裝部160包含對拉片200的軸部210做軸支承的一對爪部170。拉片安裝部160包含隔著拉片200的軸部210相鄰的一對爪部170。圖示例子中,一對爪部170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設置前方爪部171和后方爪部172。一對爪部170在拉頭主體部120之上彼此間相對配置。一對爪部170之間設有隨著離開拉頭主體部120而減小的間隔。另外,圖4(a)所示的鉚接前的一對爪部的間隔在上下方向維持恒定的間隔。
[0060]拉片安裝部160在一對爪部170之間具有載置面161,載置面161之上配置軸部210。載置面161是與拉頭主體部120上表面齊平的面,或者是位于比拉頭主體部120上表面靠上方的高位置的面。載置面161大致是平坦面,圖4所示的爪部170的塑性變形過程中,載置面161也不會大幅變形。
[0061 ]各爪部170具有與另一方的爪部170相對的對置面177和位于對置面177的相反側的相反面178。前方爪部171的對置面177從載置面161的前端向上豎起,并隨著向上延伸而接近后方爪部172。后方爪部172的對置面177從載置面161的后端向上豎起,并隨著向上延伸而接近前方爪部171。即,各爪部170的對置面177隨著離開拉頭主體部120而相互接近。拉片200的軸部210由載置面161、前方爪部171的對置面177和后方爪部172的對置面177這三個面做三點保持。
[0062]前方爪部171的對置面177和后方爪部172的對置面177彼此在做爪部170的鉚接前中平行地相對配置,但在進行了爪部170的鉚接后,前方爪部171的對置面177和后方爪部172的對置面177彼此不平行地相對配置。
[0063]前方爪部171的對置面177和載置面161之間存在平滑彎曲的彎曲面,后方爪部172的對置面177和載置面161之間存在平滑彎曲的彎曲面,各彎曲面相互相向配置。
[0064]各爪部170的對置面177和相反面178之間限定各爪部170的厚度。爪部170的厚度在爪部170的頂端側減小,如圖2和圖4(b)所示意性地表示的,從沿著樞軸轉動軸線AXlO的方向看,爪部170的頂端被倒圓。
[0065]各爪部170豎立設置于拉頭主體部120的上表面。前方爪部171隨著從拉頭主體部120的上表面向上延伸而向后彎曲。后方爪部172隨著從拉頭主體部120的上表面向上延伸而向前彎曲。從而在一對爪部170之間對拉片200的軸部210做軸支承。在拉頭主體部120之上,拉片200的軸部210被一對爪部170阻止其向離開拉頭主體部120的方向、例如上方、前方和后方位移。重復來說,在其它實施方式中,一對爪部170可以不是在前后方向而是在左右方向上排列。
[0066]各爪部170具有根部173和頂端部174。爪部170的根部173可以代稱為爪部170的下部,爪部170的頂端部174可以代稱為爪部170的上部。爪部170的根部173連結于拉頭主體部120。一對爪部170的各自根部173之間配置拉片200的軸部210。各爪部170的頂端部174配置于軸部210的上方。一個爪部170的頂端部174和另一個爪部170的頂端部174在軸部210的上方接近并相對配置。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各爪部170的頂端部174彼此間在軸部210的上方接觸。爪部170因鉚接而塑性變形,因而可預見各爪部170的頂端部174彼此間的間隔會出現(xiàn)參差不齊。
[0067]各爪部170在其延在方向上的不同位置處具有不同的左右寬度。詳細地說,各爪部170的根部173被構成為大寬度。各爪部170的頂端部174被構成為小寬度。具體地說,滿足W173>W174,在此,W173表示爪部170的根部173的左右寬度,W174表示爪部170的頂端部174的左右寬度。另外,左右寬度與軸部210的軸向上的寬度一致。
[0068]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爪部170維持恒定的左右寬度并以離開拉頭主體部120的方式延伸。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爪部170隨著離開拉頭主體部120而使左右寬度逐漸減小。如果在上述各方式的基礎上,或者替代上述各方式的話,爪部170的頂端部174的左右角部176被倒圓,由此爪部170的頂端寬度從其根端寬度連續(xù)地減小。圖示例子中,爪部170的頂端部174的左右寬度因左右倒圓而成的角部176而從W173減小到W174。另外,左側的角部176位于軸部210的左端的上方或是軸部210的左端附近,右側的角部176位于軸部210右端的上方或軸部210右端附近。另外,將軸部210的左端作為第I端部,將軸部210的右端作為第2端部。將左側角部176作為第I角部,將右側角部176作為第2角部。
[0069]前方爪部171的左側角部176位于前方爪部171的左側面171m和前方爪部171的頂端面171η之間。前方爪部171的右側角部176位于前方爪部171的右側面171m和前方爪部171的頂端面171η之間。另外,前方爪部171的左側面171m位于與樞軸轉動軸線AXlO正交的第I平面內(nèi)。前方爪部171的右側面171m位于與樞軸轉動軸線AXlO正交的第2平面內(nèi),第2平面平行于第I平面。
[0070]前方爪部171的左側角部176等于前方爪部171的左側面171m和前方爪部171的頂端面171η之間的邊緣。前方爪部171的右側角部176等于,前方爪部171的右側面171m和前方爪部171的頂端面171η之間的邊緣。
[0071]后方爪部172的左側角部176存在于后方爪部172的左側面172m和后方爪部172的頂端面172η之間。后方爪部172的右側角部176存在于后方爪部172的右側面172m和后方爪部172的頂端面172η之間。另外,后方爪部172的左側面172m位于與樞軸轉動軸線AXlO正交的所述第I平面內(nèi)。后方爪部172的右側面172m位于與樞軸轉動軸線AXlO正交的所述第2平面內(nèi)。
[0072]后方爪部172的左側角部176等于后方爪部172的左側面172m和后方爪部172的頂端面172η之間的邊緣。后方爪部172的右側角部176等于后方爪部172的右側面172m和后方爪部172的頂端面172η之間的邊緣。
[0073]如上所述,各爪部170被拉片200的一對棒部220夾持。各爪部170的根部173被拉片200的一對棒部220夾持。具體地說,拉片200向前放倒時,前方爪部171被一對棒部220夾持。拉片200向后放倒時,后方爪部172被一對棒部220夾持。
[0074]另外,爪部170被一對棒部220夾持時,爪部170的左側部與左側棒部221接觸,爪部170的右側部與右側棒部222接觸。爪部170被一對棒部220夾持時,可預見一對棒部220稍稍撓曲。爪部170被一對棒部220夾持時,可預見一對棒部220之間的間隔稍稍擴大。
[0075]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各爪部170的頂端部174被拉片200的一對棒部220夾持。在其它一些實施方式中,各爪部170的頂端部174未被拉片200的一對棒部220夾持。
[0076]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滿足W173>W220,在此,W173表示爪部170的根部173的左右寬度,W220表示拉片200的一對棒部220的左右間隔。
[0077]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除了上述條件,還滿足W174 < W220,在此,W174表示爪部170的頂端部174的左右寬度,W220表示拉片200的一對棒部220之間的左右間隔。
[0078]在其它實施方式中,不滿足W174SW220。在這種情況下,滿足W174>W220,在此,W174表示爪部170的頂端部174的左右寬度,W220表示拉片200的一對棒部220的左右間隔。
[0079]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在W173>W220、W174>W220時,滿足(W173-W220)>(W174-W220)。
[0080]隨著爪部170的延伸,爪部170的左右寬度的變化平緩。因此,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在拉片200的樞軸轉動的全過程中,一對棒部220被一對爪部170的至少其一夾持。
[0081]拉片200的樞軸轉動過程中,一對棒部220經(jīng)過在軸部210的上方相對的爪部170的頂端部174彼此間邊界。拉片200跨相對配置的寬度小的頂端部174的境界時,拉片200和拉片安裝部160之間的摩擦小,由此拉片200的操作性得以改善。
[0082]詳細地說,隨著軸向上的各爪部170的根部173和頂端部174之間的寬度的減小,倒立狀態(tài)的拉片200的樞軸轉動所需要的力小于放倒狀態(tài)的拉片200的樞軸轉動所需要的力。相比于使拉片200完全放倒,預想到為了使拉鏈牙帶開合而使拉片200前后換位為傾斜姿態(tài)的頻度很大。使拉片200倒立時的前后的樞軸轉動相對較輕時有利的。
[0083]在放倒狀態(tài)下,拉片200的棒部220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倒立狀態(tài)下,拉片的棒部220沿上下方向延伸。在放倒狀態(tài)下,拉片200的棒部220在拉頭主體部120的上方躺臥著,形成與拉頭主體部120的上表面大致平行的姿態(tài),或是形成在以該平行姿態(tài)為基準的小于30°角度范圍內(nèi)的姿態(tài)。在倒立狀態(tài)下,拉片200的棒部220在拉頭主體部120之上立起,形成與拉頭主體部120的上表面大致垂直的姿態(tài),或是形成以該垂直姿態(tài)為基準小于30°的角度范圍內(nèi)的姿態(tài)。
[0084]放倒狀態(tài)的拉片200的樞軸轉動所需要的力,指的是在放倒狀態(tài)和停止狀態(tài)活動拉片200所需的力。倒立狀態(tài)的拉片200的樞軸轉動所需要的力,是在倒立狀態(tài)和停止狀態(tài)活動拉片200所需要的力。
[0085]另外,圖2中用虛線圖示的總計五個姿態(tài)下,拉片200能保持自身的姿態(tài)。這是因為,拉片200的一對棒部220夾持前后的爪部170的至少一者。能避免拉片200的胡亂地樞軸轉動,并且能確保拉片200在傾斜姿態(tài)之間的相對較輕的樞軸轉動。
[0086]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前方爪部171的頂端部174和后方爪部172的頂端部174之間存在間隙175。圖示例子中,間隙175在左右方向延伸,在左右方向上長度長。間隙175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寬度,該寬度在左右方向上變動。參照圖1可知,軸部210的左右端附近的間隙175的寬度比軸部210的左右中央附近的間隙175的寬度打。在其它實施方式中,前方爪部171的頂端部174和后方爪部172的頂端部174彼此間直接接觸,間隙17能斷開。
[0087]本實施方式中,各爪部170軸支承軸部210,各爪部170被拉片200的一對棒部220夾持,而且相比于爪部170的根端側的軸向上的寬度,頂端側處軸向上的寬度減小。由此,不僅可以確保對拉片200的穩(wěn)定的軸支承,還能實現(xiàn)拉片200的良好操作性。能避免或抑制對爪部170的塑性變形的程度做高精度的調(diào)整。
[0088]補充說明拉頭100的制造方法。拉片200可以例如由注射成形制造。拉片安裝部鉚接前的拉頭本體110、以下稱作預制件是通過壓鑄工序制造的。使用鉚接工具、例如沖頭來對預制件的拉頭安裝部做鉚接,由此能將拉片200安裝于拉頭本體110。
[0089]如圖4所示,在預制件1000的鉚接前的拉片安裝部的一對爪部之間配置拉片200的軸部210,使沖頭300向下移動,由此,利用來自沖頭300的的打擊,使爪部塑性變形。如果沖頭300在重力作用下下降,爪部的塑性變形的程度可通過沖頭300的重量來做調(diào)整。沖頭300的沖擊面包含在軸向較長的半圓柱狀的凹面,由此各爪部沿著弧狀的凹面變形。
[0090]在該爪部的鉚接工序中,可預見爪部的左右寬度有些許變動。即,鉚接后的爪部的頂端部的左右寬度比鉚接前的爪部的頂端部的左右寬度大。只要根據(jù)這樣的觀點來確定預制件的爪部的寸法即可。
[0091]在爪部的鉚接后,拉片200的軸部210被拉頭本體110從三個點做保持。即,軸部210與前方爪部171、后方爪部172及后述的上板125接觸,而且軸部210在這些接觸位置處受到壓迫。
[0092]圖5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拉鏈500,表示的是像上述那樣說明的拉頭裝于拉鏈500。如圖5所示,拉鏈500包含左右一對拉鏈牙帶510。各拉鏈牙帶510包含鏈帶511和安裝于鏈帶511的側緣部的鏈齒512 ο拉鏈500是隱形拉鏈。因此,鏈帶511被彎曲和固定為U字狀,從上方很難看到拉頭主體部120。拉鏈牙帶510還包括加強帶513,鏈齒512縫在加強帶上。
[0093]作為鏈齒512,圖示的是螺旋鏈齒,但也可以采用除此以外的鏈齒。在其它實施方式中,通過注射成形在鏈帶的側緣部一體地設有樹脂鏈齒。
[0094]參照圖6-圖12進一步說明預制件1000和拉片200的結構。拉頭本體110適合于隱形拉鏈。拉頭主體部120包含:下翼板121;設于下翼板121的左右側緣部的左右一對壁部122;從壁部122的上端向左右方向內(nèi)側延伸的左右一對凸緣部123;設于下翼板121的前端側的引導柱124;設于引導柱124的上端向后方突出的上板125。上板125的上表面上設有拉片安裝部160,即一對爪部170。下翼板121的上表面上設有利用引導柱124分支的Y形的分隔部126,由此,促進左右鏈齒的順暢移動。
[0095]如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理解的,上板125比引導柱124更向后突出。上板125還比引導柱124向左右方向外側突出。上板125的后部朝向左右中央形成錐狀,換言之,上板125的后部包含錐狀部125m。錐狀部125m和左右凸緣部123之間設有鏈帶511的通路。這一點同時參照圖5就能既刻理解。
[0096]左右壁部122和引導柱124之間設有供左右鏈齒進出的左右一對前口。左右方向外側的上板125的突出部和凸緣部123阻止鏈齒的向上位移。拉頭主體部120的后端部設有一個后口,供嚙合狀態(tài)的左右鏈齒通過。
[0097]下翼板121、壁部122、凸緣部123、引導柱124和上板125構件Y形的鏈齒通路。通過拉頭100的后退,拉頭100的引導柱124使嚙合狀態(tài)的左右鏈齒成為非嚙合狀態(tài),由此,左右拉鏈牙帶510打開。通過拉頭100的前進,非嚙合狀態(tài)的左右鏈齒通過引導柱124,在該過程中成為嚙合狀態(tài)。
[0098]對于拉片200,如上所述,拉片200的在末端201和自由端202之間的一個部位彎曲。彎曲的程度是任意的。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把持部230與一對棒部220成10°?60°范圍的角度地連結于一對棒部220。也能采用屬于15°?55°、20°?50°、25°?45°、30°?40°的角度范圍的角度。
[0099]隱形拉鏈中,難以在拉頭本體110上組裝控制拉片200姿態(tài)的機構。在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中,根據(jù)拉片200和拉片安裝部160的結構來實現(xiàn)對拉片200姿態(tài)的保持,該點在隱形拉鏈用拉頭中是應該強調(diào)的。
[0100]參照圖13和圖14,進一步對本發(fā)明的其它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3是拉頭的概略俯視示意圖,表示的是拉片向后放倒的狀態(tài)。圖14示意性地表示對爪部做鉚接后的拉頭。
[0101 ]在先前例子的實施方式中,利用拉片的一對棒部220夾持各爪部170。另一方面,在后面例子的本實施方式中,不用拉片的一對棒部220夾持各爪部170。在這樣的實施方式中,拉片的軸部210也是被載置面161和一對爪部的對置面177從三個點做保持,因此,與先前例子的實施方式相同,能確保拉片的簡單的安裝性,能實現(xiàn)在拉片的樞軸轉動過程中的拉片的穩(wěn)定的姿態(tài)保持。
[0102]如圖13所示,一對棒部220之間的左右間隔比各爪部170的最大左右寬度大,因此,拉片200的樞軸轉動過程中,各爪部170不會被夾在一對棒部220之間。另外,可預期一對棒部220的一者與各爪部170、詳細而言是各爪部170的左側面或右側面接觸。
[0103]如圖14所示,軸部210與前方爪部171的對置面177、后方爪部172的對置面177以及載置面161這3個部位接觸,由此,軸部210在拉頭主體部120之上被保持于一對爪部170之間。
[0104]圖14中,示意性地圖示了前方爪部171的對置面177和軸部210的接觸部位P5、后方爪部172的對置面177和軸部210的接觸部位P6、以及載置面161和軸部210的接觸部位P7。各接觸部位P5?P7空開相等角度間隔配置于圍繞軸部210的周向上。具體地說,各接觸部位P5?P7實質上是空開120°的角度間隔配置于周向。如果接觸部位過多,則有使拉片200的樞軸轉動阻力增加之虞。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圖示子例的三個點保持的結構是有益的。
[0105]另外,在圖13和圖14的圖示例子中,滿足W173<W220,在此,W173表示爪部170的根部173的左右寬度,W220表示拉片200的一對棒部220之間的左右間隔。而且,滿足W174<W220,在此,W174表示爪部170的頂端部174的左右寬度,W220表示拉片200的一對棒部220之間的左右間隔。
[0106]如果鑒于上述的例示,如果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則能進一步對各實施方式做各種改變。記入權利要求書的附圖標記是用于參考的,并不應以限定解釋權利要求的目的來做參照。
【主權項】
1.一種拉鏈用拉頭,包括: 拉頭主體部(I 20); 設于所述拉頭主體部(120)的拉片安裝部(160);以及 安裝于所述拉片安裝部(160)的樹脂制的拉片(200),其中, 所述拉片(200)包括軸部(210)、從所述軸部(210)的各端部延伸出來的一對棒部(220), 所述拉片安裝部(160)包括對所述拉片(200)的所述軸部(210)進行軸支承的一對爪部(170 ),各爪部(I 70)在所述拉片(200)的樞軸轉動過程中被所述一對棒部(220)夾持,各爪部(170)的頂端部在所述軸部(210)的軸向上的寬度小于各爪部(170)的根部在所述軸向上的寬度。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中, 所述拉片(200)的樞軸轉動的全過程中,所述一對棒部(220)夾持所述一對爪部(I70)的至少一者。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中, 所述拉片(200)的樞軸轉動過程中,所述一對棒部(220)經(jīng)過在所述軸部(210)上方的相對配置的爪部(170)的頂端部彼此間的邊界。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中, 所述一對棒部(220)空開第I間隔配置, 各爪部(170)的頂端部在所述軸向上的寬度小于所述第I間隔。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中, 隨著各爪部(170)的根部和頂端部之間部分在所述軸向上的寬度的減小,倒立狀態(tài)的所述拉片(200)的樞軸轉動所需要的力小于放倒狀態(tài)的所述拉片(200)的樞軸轉動所需要的力。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中, 從各爪部(170)的根部朝向各爪部(170)的頂端部,各爪部(170)的沿著所述軸向的寬度連續(xù)地減小。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中, 各爪部(170)的各頂端部具有,對所述拉片(200)的所述軸部(210)的第I端部側的倒過圓角的第I角部和所述拉片(200)的所述軸部(210)的第2端部側的倒過圓角的第2角部。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中, 所述拉頭主體部(120)包括:下翼板(121)、設于所述下翼板(121)的左右側緣部的左右一對壁部(122)、從所述壁部(I22)的上端向左右方向內(nèi)側延伸的左右一對凸緣部(123)、設于所述下翼板(121)的前端側的引導柱(124)、以及設于所述引導柱(124)的上端并向后突出的上板(125), 所述拉片安裝部(160)設于所述上板(125)之上。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中, 所述拉片(200)還包括連結了所述一對棒部(220)的把持部(230),所述拉片(200)以所述把持部(230)相對于所述一對棒部(220)延伸的方向形成角度的方式設為非平坦狀。10.—種拉鏈,其中,具有: 在鏈帶(511)的側緣部設有鏈齒(512)的左右一對拉鏈牙帶(510)和用于使所述左右一對鏈齒(512)嚙合和非嚙合的權利要求1?9的任意一項所述的拉鏈用拉頭(100)。11.一種拉鏈用拉頭(100),包括: 拉頭主體部(I 20); 設于所述拉頭主體部(120)的拉片安裝部(160); 安裝于所述拉片安裝部(160)的樹脂制的拉片(200),其中, 所述拉片(200)包括截面呈圓形的軸部(210)和從所述軸部(210)的各端部延伸出來的一對棒部(220), 所述拉片安裝部(160)具有:為了對所述拉片(200)的所述軸部(210)做軸支承而相對配置的一對爪部(170)、設于一對爪部(170)之間且用于載置所述軸部(210)的載置面(161), 所述軸部(210)由一對爪部(I 70)各自所具有的對置面(177)和所述載置面(161)從三個部位保持。
【文檔編號】A44B19/26GK105901843SQ201610105490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2月25日
【發(fā)明人】徐獻祥, 巖瀨裕, 巖瀨裕一
【申請人】Ykk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