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y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醫(yī)用Y型連接器。
背景技術:
介入技術是在 20 世紀 70 年代后期發(fā)展起來的,它是在影像醫(yī)學 (X 線、超聲、 CT、 MRI) 引導下,通過經(jīng)皮穿刺途徑或通過人體原有孔道,將特制的導管或器械插至病變部位進行診斷造影和治療或采集組織,進行細胞學、細菌學及生化檢查。經(jīng)皮穿刺冠狀動脈成形術 (Percutan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CTA) 是一種用經(jīng)皮穿刺方法將球囊擴張導管插入到冠狀動脈的狹窄處,并在醫(yī)學影像設備的導引和監(jiān)控下,將球囊進行擴張膨脹,使冠狀動脈狹窄部位或搭橋移植狹窄部位擴張,增加心肌血流量,改善心肌灌注,是一種基本的冠心病治療技術。另外,腦血管病神經(jīng)介入也迅猛發(fā)展,可以通過血管途徑應用球囊或支架擴張狹窄的腦動脈,或用彈簧圈來填塞動脈瘤。在先天性心臟病中的的肺動脈瓣狹窄、主動脈瓣狹窄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可以使用介入技術進行診斷和治療,即在血管上開一個小口,導管經(jīng)血管到達心臟等部位進行診斷和治療。Y接頭是介入技術所必需的器械。Y 接頭主要是在介入手術過程中結合球囊擴張導管輔助導入造影劑和導絲或其他醫(yī)療器械,以及在使用指引導管或擴張導管時控制血液倒流和提供進入介入系統(tǒng)的液體通路。
由于在冠狀動脈腔內血管成形術或神經(jīng)介入手術過程中需向病人體內導入導絲、輸入多種藥液,目前已有技術在進入導絲和進入導絲后向體內輸入藥液時比較繁瑣,需要多種配件的輔助,如導入器、三通閥等,造成手術中工作量大、操作繁瑣、延長手術時間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xiàn),而且,現(xiàn)有Y型接頭有時導入導絲比較困難,操作不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無需其他配件的輔助即可實現(xiàn)導絲的導入和藥液的輸注和控制的醫(yī)用Y型連接器。
為實現(xiàn)本發(fā)明目的而提供的一種醫(yī)用 Y 型連接器,包括帶側枝的主體,所述側枝為與主體連通的圓管,所述主體上端為用于插入導絲的管接頭,主體下端為用于導絲和藥液導出的陽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枝上設有多個分支管道還設有相應的用于控制分支管道啟閉的旋鈕。
進一步的,所述分支管道為3個分別為第一分支管道、第二分支管道、第三分支管道,所述第一分支管道位于側枝的端頭,第二分支管道和第三分支管道位于第一分支管與側枝和主體的連接處之間,所述第二分支管道和第三分支管道分別設有第一旋鈕和第二旋鈕。
進一步的,所述管接頭包括按壓帽、位于按壓帽下端由按壓帽控制的常閉閥,常閉閥下端設有常開閥,外部設有用于固定的旋轉帽。
進一步的,所述按壓帽內部空腔呈上寬下窄的喇叭形。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1.無需其他配件的輔助通過分支管道即可實現(xiàn)導絲的導入和藥液的輸注和控制。
2.按壓帽內帶有導向斜度,能夠方便導絲的進入。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主體剖視示意圖。
圖中:1、主體 2、旋轉帽 3、按壓帽 4、陽接頭 5、側枝 6、常開閥 7、常閉閥 8、第一旋鈕 9、第二旋鈕 10、第一分支管道 11、第二分支管道 12、第三分支管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說明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說說明。
一種醫(yī)用 Y 型連接器,包括帶側枝5的主體1,所述側枝5為與主體1連通的圓管,所述主體1上端為用于插入導絲的管接頭,主體1下端為用于導絲和藥液導出的陽接頭4,所述側枝5上設有多個分支管道還設有相應的用于控制分支管道啟閉的旋鈕。
進一步的,所述分支管道為3個分別為第一分支管道10、第二分支管道11、第三分支管道12,所述第一分支管10道位于側枝5的端頭,第二分支管道11和第三分支管道12位于第一分支管10與側枝5和主體1的連接處之間,所述第二分支管道11和第三分支管道12分別設有第一旋鈕8和第二旋鈕9。
進一步的,所述管接頭包括按壓帽3、位于按壓帽3下端由按壓帽3控制的常閉閥7,常閉閥7下端設有常開閥6,外部設有用于固定的旋轉帽2。
進一步的,所述按壓帽3內部空腔呈上寬下窄的喇叭形。
在使用時,陽接頭4與導引導管連接,導絲通過按壓帽3中內部空腔穿過主體1進入導引導管并進入到相應的病變位置,在導絲開始進入時按下按壓帽3,這時常閉閥7被沖開,導絲進入后按壓帽3彈起,常閉閥7關閉,這時導絲能順暢進入并控制了血液的流出;側枝5上的第一旋鈕8、第二旋鈕9、第一分支管道10、第二分支管道11、第三分支管道12根據(jù)手術的需求連接不同的藥液;第一旋鈕8、第二旋鈕9的設計能夠實現(xiàn)個通道的開關,可靈活掌握,無需額外增加控制閥,提高了手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