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積液行水通絡劑及制備
【技術(shù)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中醫(yī)中藥領域,特別是涉及胸腔積液行水通絡劑及制備。
【背景技術(shù)】
[0002] 任何原因?qū)е滦啬で粌?nèi)出現(xiàn)過多的液體稱胸腔積液,俗稱胸水。我們常說胸腔積 液,實際上是胸膜腔積液。正常人胸膜腔內(nèi)有3ml~15ml液體,在呼吸運動時起潤滑作用, 但胸膜腔中的積液量并非固定不變。即使是正常人,每24小時亦有500ml~1000 ml的液 體形成與吸收。胸膜腔內(nèi)液體自毛細血管的靜脈端再吸收,其余的液體由淋巴系統(tǒng)回收至 血液,濾過與吸收處于動態(tài)平衡。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變破壞了此種動態(tài)平衡,致使胸膜腔 內(nèi)液體形成過快或吸收過緩,臨床產(chǎn)生胸腔積液。中青年患者常由結(jié)核病引起,對中老年患 者的胸腔積液,應考慮惡性病變與惡性腫瘤向胸膜或縱隔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所導致。腫瘤累及胸 膜使其表面通透性增加,或淋巴引流受阻,或伴有阻塞性肺炎累及胸膜,均可引起滲出性胸 腔積液。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表現(xiàn)為胸悶、胸痛、咳嗽、氣短、呼吸困難,常兼有發(fā)熱、消瘦、乏 力、盜汗、食欲不振、顏面潮紅等癥狀。
[0003] 公布號CN 103768447 A (申請?zhí)?01310731853. 8)的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治 療胸腔積液的中草藥配方,由以下原料制成:川貝、當歸、甘草、茯苓、車前草、連翹、魚腥草、 甘遂、大黃、芒硝、山藥、白術(shù)、蘇子、陳皮、薏該仁、懷牛膝、杏仁、地龍;所述中草藥原料由以 下重量份數(shù)配比組成:川貝l〇g、當歸l〇g、甘草5g、茯苓5g、車前草3g、連翹8g、魚腥草5g、 甘遂5g、大黃4g、芒硝2g、山藥10g、白術(shù)3g、蘇子3g、陳皮7g、薏該仁4、懷牛膝3g、杏仁9、 地龍4g。公布號CN 103784866 A (申請?zhí)?01210554335. 9)的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 治療胸腔積液的中草藥:麥冬30-40份;川貝母30-40份;知母30-40份;黃芩30-40份:玉 竹30-40份;車前草15-25份;蘆根35-45份;薏苡仁25-35份;牡蠣30-40份;連翹25-35 份;郁金25-35份。加水1400份,盛于陶器內(nèi),燒開后,文火熬煮20-30分鐘,過濾下收取上 清液。如前加水熬煮3次,將3次熬取的上清液裝瓶混合均勻后高溫滅菌,備用。公布號CN 102614376 A(申請?zhí)?01210112873. 2)的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治療結(jié)核性胸腔積液的 中藥湯劑,選擇具有活血化瘀,通經(jīng)活絡,祛痰逐飲的中藥茯苓、石瓜子蓮、澤瀉、香加皮、枳 實、白芥子、川貝母、橘皮、檳榔、澤蘭、雷公藤、甘草、人參、蛤蟻、百合、黃精、突實煎成湯劑。
[0004] 西醫(yī)治療胸腔積液往往是通過西藥利尿或置引流管做引流療法,治療效果不是 很理想,且依賴性和副作用較大,易復發(fā),相比較而言,中醫(yī)治療更加安全有效,目前中醫(yī)配 方有不少,但其適用性和具體療效有待驗證,所以還需進一步的加強對該方面中藥的研宄。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 針對現(xiàn)有技術(shù)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效果顯著、服用安全適用性廣的 胸腔積液行水通絡劑及制備。
[0006] 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是: 胸腔積液行水通絡劑,主要由下列原料藥制備而成,均為重量份:半夏12-20 ;絲瓜絡 13-23 ;百合5-12 ;竹葉子10-17 ;白茅根18-30 ;郁李仁13-19 ;厚樸12-16 ;桂枝8-13 ;枳 殼(炒)9-13 ;甘草12-15 ;紅筷子3-9 ;白草莓4-10 ;白芥子6-9 ;谷皮藤6-13 ;芥菜7-16。
[0007] 優(yōu)選方案為,半夏14-18 ;絲瓜絡16-20 ;百合7-10 ;竹葉子11-16 ;白茅根20-28 ; 郁李仁15-17 ;厚樸13-15 ;桂枝9-12 ;枳殼(炒)10-12 ;甘草13-14 ;紅筷子4-8 ;白草莓 5-9 ;白芥子7_8 ;谷皮藤8_11 ;芥菜9_14。
[0008] 更加優(yōu)選的,半夏16 ;絲瓜絡18 ;百合8.5 ;竹葉子13. 5 ;白茅根24 ;郁李仁16 ;厚 樸14 ;桂枝10. 5 ;枳殼(炒)11 ;甘草13. 5 ;紅筷子6 ;白草莓7 ;白芥子7.5 ;谷皮藤9.5 ;芥 菜 11. 5。
[0009] 所述的胸腔積液行水通絡劑,將其制成藥學上可接受的膏劑,其制備方法是: (1) 取郁李仁和白芥子洗凈,置于炒制容器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微黃,取出后除去 種皮,搗碎與姜汁混勻,烘干、備用; (2) 取百合、厚樸和谷皮藤,加入鹽水沒過原料藥Icm浸泡20-30分鐘(優(yōu)選的:浸泡 23-27分鐘;更加優(yōu)選的:浸泡25分鐘),取出、切絲,文火炒至表面變焦,取出放涼; (3) 取半夏洗凈,置于燒熱的白酒中浸10-20分鐘(優(yōu)選的:浸12-18分鐘;更加優(yōu)選 的:浸15分鐘),取出置于鍋內(nèi),加入菜油拌勻,文火炒黃,取出、備用; (4 )將絲瓜絡、白茅根、桂枝、枳殼(炒)、甘草和芥菜除去雜質(zhì)、洗凈,加入清水浸泡20分 鐘,大火加熱至沸騰,持續(xù)10分鐘后,再加入竹葉子、紅筷子和白草莓,轉(zhuǎn)小火煎煮25-40分 鐘(優(yōu)選的:轉(zhuǎn)小火煎煮28-37分鐘;更加優(yōu)選的:轉(zhuǎn)小火煎煮32分鐘),趁熱過濾得濾液; (5)將步驟(1) (2) (3)所制原料藥搗碎后,與步驟(4)所得濾液攪拌均勻,減壓濃縮 至稠膏,即得膏劑。
[0010] 所述的胸腔積液行水通絡劑膏劑的制備方法,步驟(4)中加入清水量為所煮原料 藥重量的6-9倍(優(yōu)選的:加入清水量為所煮原料藥重量的7-8倍;更加優(yōu)選的:加入清水 量為所煮原料藥重量的7. 5倍)。
[0011] 所述的胸腔積液行水通絡劑,將其制成藥學上可接受的丸劑,其制備方法是: (1) 取郁李仁和白芥子洗凈,置于炒制容器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微黃,取出后除去 種皮,搗碎與姜汁混勻,烘干、備用; (2) 取百合、厚樸和谷皮藤,加入鹽水沒過原料藥Icm浸泡20-30分鐘(優(yōu)選的:浸泡 23-27分鐘;更加優(yōu)選的:浸泡25分鐘),取出、切絲,文火炒至表面變焦,取出放涼; (3) 取半夏洗凈,置于燒熱的白酒中浸10-20分鐘(優(yōu)選的:浸12-18分鐘;更加優(yōu)選 的:浸15分鐘),取出置于鍋內(nèi),加入菜油拌勻,文火炒黃,取出、備用; (4) 將絲瓜絡、白茅根、桂枝、枳殼(炒)、甘草和芥菜除去雜質(zhì)、洗凈,加入所煮原料藥重 量6倍的清水浸泡20分鐘,大火加熱至沸騰,持續(xù)10分鐘后,再加入竹葉子、紅筷子和白草 莓,轉(zhuǎn)小火煎煮25-40分鐘(優(yōu)選的:轉(zhuǎn)小火煎煮28-37分鐘;更加優(yōu)選的:轉(zhuǎn)小火煎煮32分 鐘),趁熱過濾得濾液,噴霧干燥該濾液; (5) 將步驟(1) (2) (3) (4)所制原料藥和干燥物一起粉碎得藥粉,加入藥學輔料制丸 條、分粒、搓圓、干燥、整丸,即得丸劑。
[0012] 所述的胸腔積液行水通絡劑丸劑的制備方法,步驟(5)中粉碎過100-140目篩(優(yōu) 選的:粉碎過110-130目篩;更加優(yōu)選的:粉碎過120目篩)。
[0013] 所述的胸腔積液行水通絡劑,將其制成藥學上可接受的膠囊劑,其制備方法是: (1) 取郁李仁和白芥子洗凈,置于炒制容器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微黃,取出后除去 種皮,搗碎與姜汁混勻,烘干、備用; (2) 取百合、厚樸和谷皮藤,加入鹽水沒過原料藥Icm浸泡20-30分鐘(優(yōu)選的:浸泡 23-27分鐘;更加優(yōu)選的:浸泡25分鐘),取出、切絲,文火炒至表面變焦,取出放涼; (3) 取半夏洗凈,置于燒熱的白酒中浸10-20分鐘(優(yōu)選的:浸12-18分鐘;更加優(yōu)選 的:浸15分鐘),取出置于鍋內(nèi),加入菜油拌勻,文火炒黃,取出、備用; (4) 將除去郁李仁、白芥子、百合、厚樸、谷皮藤和半夏以外的原料藥,除雜洗凈,烘干后 與步驟(1) (2) (3)所制原料藥一起粉碎過160目篩,裝填入膠囊內(nèi),即得膠囊劑。
[0014] 所述的胸腔積液行水通絡劑膠囊劑的制備方法,步驟(4)中膠囊劑的計量為 0. 25-0. 45g/粒(優(yōu)選的:膠囊劑的計量為0. 3-0. 4g/粒;更加優(yōu)選的:膠囊劑的計量為 0· 35g/粒)。
[0015] 所述的胸腔積液行水通絡劑,將其制成藥學上可接受的湯劑,其制備方法是: (1) 取郁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