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多功能牽開復位器及其使用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器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下肢骨折多功能牽開復位器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0002]脛骨骨折常見于脛骨中下段1/3處,其中,脛骨的長斜形骨折和螺旋形骨折經常出現,此時,需要通過脛骨手術切開復位進行內固定,內固定時需要采用電鉆、螺釘、鋼絲等器械,傳統(tǒng)的持骨器由于持骨端部與手柄位于同一平面。脛腓骨骨折手術治療中,有效、持續(xù)、可調的復位是治療成功的關鍵所在,而臨床上常因復位困難或復位不可持續(xù)使手術時間延長,也可能最終導致手術失敗。
[0003]然而傳統(tǒng)方法缺點在于,復位和維持復位的過程中,通過持骨器進行持骨會影響電鉆、鋼絲等內固定手術的操作,對手術造成不便,費時、費力,影響手術操作,延長手術時間;且牽引長短很難掌握、控制,螺旋骨折及斜形骨折難以糾正旋轉移位和成角畸形。AO骨折牽開器為單臂非軸向裝置,對牽開和加壓有一定效果,但無法準確糾正成角和旋轉畸形。另外,由于需要在骨內植入Schanz釘,對髓內釘手術有限制。
[0004]并且持骨器的持骨端部內表面與脛骨直接貼合、全面接觸,一方面,夾持固定力量剛性過大,對骨骼挫傷重,易造成骨片破裂,增加患者的痛苦,另一發(fā)面,在做脛骨骨折手術時,因脛骨、腓骨粗細不一,容易造成固定器柄部開合時大時小,使手術操作者難以握持,影響正常操作;而腓骨的長斜形骨折沒有專用的持骨器,常常使用彎有鉤止血鉗進行復位,剛性過大且使用不方便。
【發(fā)明內容】
[0005]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結構合理、設計巧妙,既可替代人工復位,又可進行有效、快速牽拉作用的下肢骨折多功能牽開復位器及其使用方法。
[0006]實現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下肢骨折多功能牽開復位器,包括底座,牽引平臺,牽引操作臺,所述底座與牽引平臺一端相互連接,牽引平臺通過與底座之間設置的模塊導軌系統(tǒng)改變與底座的角度,以達到適合手術的角度,所述模塊導軌系統(tǒng)由導軌,滑塊,滑塊固定扳手,支撐桿組成;上述牽引平臺前端設置有可調節(jié)角度的拱架;上述牽引平臺后端連接有牽引操作臺,牽引操作臺由轉角平臺與轉角平臺上設置的以滑動方式咬合的操作塔臺組成;上述操作塔臺由伸縮桿,萬向旋鈕,U型克氏針固定夾組成,所述伸縮桿前端設置有內部為球握關節(jié)的T型手柄式萬向旋鈕,萬向旋鈕前端又連接有U型克氏針固定夾。
[0007]所述底座前端橫擋板設置有用于改變底座長度,從而保證整體結構穩(wěn)定性的調節(jié)旋鈕。
[0008]所述牽引平臺平臺臺面為可拆卸的可透X光的高分子材料薄板。
[0009]所述拱架也由可透X光的高分子材料制成。
[0010]所述轉角平臺與牽引平臺的相對高度差為31mm。
[0011]所述轉角平臺與操作塔臺之間設置有滑動鎖定扳手。
[0012]所述在塔臺底部還設置有用于固定伸縮桿長度的旋轉把手。
[0013]一種下肢骨折多功能牽開復位器及其使用方法為:
1、患者取仰臥位,給予下肢手術術區(qū)常規(guī)消毒、鋪單。
[0014]2、采用3.0mm或3.5mm克氏針于跟骨處,隨后將克氏針固定于固定夾上,調節(jié)牽引平臺高度,將小腿支撐起來,位置確定后通過滑塊固定板手鎖死位置;同時通過控制塔臺滑動,進行復位器粗調,位置確定后利用鎖定扳手進行固定。
[0015]3、進一步調節(jié)操作塔臺距離,對骨折進行牽開復位,并同時進行透視,根據透視結果進行復位器微調;通過調節(jié)旋轉把手,對伸縮桿進行調節(jié),進而對骨折斷端長度進行微調;通過調節(jié)萬向旋鈕調整固定夾方位,來糾正骨折斷端的旋轉移位,調整后利用萬向旋鈕固定鎖死。
[0016]4、最后經過復位、透視后,見骨折斷端復位滿意,對位、對線滿意,可采用相應皮膚切口,對骨折斷端采用閉合髓內釘進行髓內固定,或者采用切開解剖鋼板內固定。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0018]圖中I為牽引平臺,2為拱架,3為調節(jié)旋鈕,4為底座,5為導軌,6為支撐桿,7為滑塊,8為滑塊固定扳手,9為轉角平臺,10為旋轉把手,11為牽引操作臺,12為塔臺,13為鎖定扳手,14為伸縮桿,15為萬向旋鈕,16為克氏針固定夾。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說明。
[0020]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為一種下肢骨折多功能牽開復位器,包括底座(4),牽引平臺
(I),牽引操作臺(11),所述底座(4)與牽引平臺(I)一端相互連接,牽引平臺(I)通過與底座(4)之間設置的模塊導軌系統(tǒng)改變與底座(4)的角度,以達到適合手術的角度,所述模塊導軌系統(tǒng)由導軌(5),滑塊(7),滑塊固定扳手(8),支撐桿(6)組成;上述牽引平臺(I)前端設置有可調節(jié)角度的拱架(2);上述牽引平臺(I)后端連接有牽引操作臺(11),牽引操作臺
(II)由轉角平臺(9)與轉角平臺(9)上設置的以滑動方式咬合的操作塔臺(12)組成;上述操作塔臺(12)由伸縮桿(14),萬向旋鈕(15),U型克氏針固定夾(16)組成,所述伸縮桿
(14)前端設置有內部為球握關節(jié)的T型手柄式萬向旋鈕(15),萬向旋鈕(15)前端又連接有U型克氏針固定夾(16)。
[0021]所述底座(4)前端橫擋板設置有用于改變底座長度,從而保證整體結構穩(wěn)定性的調節(jié)旋鈕(3)。
[0022]所述牽引平臺(I)平臺臺面為可拆卸的可透X光的高分子材料薄板。
[0023]所述拱架(2)也由可透X光的高分子材料制成。
[0024]所述轉角平臺(9)與牽引平臺(I)的相對高度差為31mm。
[0025]所述轉角平臺(9)與操作塔臺(12)之間設置有滑動鎖定扳手(13)。
[0026]所述在塔臺(12)底部還設置有用于固定伸縮桿(14)長度的旋轉把手(10)。
[0027]—種下肢骨折多功能牽開復位器及其使用方法為:
1、患者取仰臥位,給予下肢手術術區(qū)常規(guī)消毒、鋪單。
[0028]2、采用3.0mm或3.5mm克氏針于跟骨處,隨后將克氏針固定于固定夾(16)上,調節(jié)牽引平臺(I)高度,將小腿支撐起來,位置確定后通過滑塊固定板手(8)鎖死位置;同時通過控制塔臺(12)滑動,進行復位器粗調,位置確定后利用鎖定扳手(13)進行固定。
[0029]3、進一步調節(jié)操作塔臺(12)距離,對骨折進行牽開復位,并同時進行透視,根據透視結果進行復位器微調;通過調節(jié)旋轉把手(10),對伸縮桿(14)進行調節(jié),進而對骨折斷端長度進行微調;通過調節(jié)萬向旋鈕(15)調整固定夾方位,來糾正骨折斷端的旋轉移位,調整后利用萬向旋鈕(15)固定鎖死。
[0030]4、最后經過復位、透視后,見骨折斷端復位滿意,對位、對線滿意,可采用相應皮膚切口,對骨折斷端采用閉合髓內釘進行髓內固定,或者采用切開解剖鋼板內固定。
[0031]在實施中,本發(fā)明整體設計分三部分:底座、牽引平臺以及操作臺。
[0032]1、底座長-寬-的矩形結構,由-厚度的角材為主體。矩形底座可平穩(wěn)地放置于手術臺,前端橫邊可以伸長,且有固定旋鈕固定,保證整體結構使用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