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小兒濕熱型盜汗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中藥技術(shù)領(lǐng)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治療小兒濕熱型盜汗的中藥。
【背景技術(shù)】
[0002]盜汗是臨床常見病證,既可單獨出現(xiàn),也常作為癥狀而出現(xiàn)在其他疾病過程中。盜汗小兒以1-6歲(59.22%)較為多見,可能是由于小兒基本斷乳且快速發(fā)育時期,臟腑嬌嫩脆弱,身體調(diào)節(jié)能力差,一旦患病易虛易實、易寒易熱,故盜汗病證此期多見。祖國醫(yī)學認為盜汗是由于陰陽失調(diào),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經(jīng)過發(fā)明人的長期實踐得出,中藥治療小兒濕熱型盜汗具有較好作用,取得不錯效果。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效果好、有效率高、對人體無毒副作用、治愈后不易復發(fā)的治療小兒濕熱型盜汗的中藥。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根據(jù)中醫(yī)藥理論,利用中藥獨特的藥性,采用大花剪秋蘿、石莽草、野草香、長葉水麻、南山藤、女貞子、陳皮、穿心蓮、甘草、石菖蒲,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經(jīng)過特定的工藝加工而成。
[0005]制備本發(fā)明中藥由下述原料藥制成:大花剪秋蘿20-30份、石莽草15-25份、野草香15-25份、長葉水麻10-20份、南山藤10-20份、女貞子10-20份、陳皮10-20份、穿心蓮8-12份、甘草8-12份、石菖蒲5-8份。
[0006]本發(fā)明中藥原料藥的最佳重量份為:大花剪秋蘿25份、石莽草20份、野草香20份、長葉水麻15份、南山藤15份、女貞子15份、陳皮15份、穿心蓮10份、甘草10份、石菖蒲6份。
[0007]本發(fā)明中藥的藥理作用如下:
大花剪秋蘿:甘、寒。清熱利尿,健脾,安神。臨床用于小便不利,小兒疳積,盜汗,頭痛,
失眠等癥。
[0008]石莽草:苦、辛、涼。清熱利濕、活血止痛。用于痢疾,腎盂腎炎,膀胱炎,尿路結(jié)石,風濕痛,跌打損傷,瘡瘍,濕疹等癥。
[0009]野草香:辛、涼。清熱解表,解毒截瘧。用于風熱感冒,咽喉腫痛,鼻淵頭痛,風濕關(guān)節(jié)痛,瀉痢腹痛,瘧疾,疔瘡腫毒,汗斑,神經(jīng)性皮炎等。
[0010]長葉水麻:辛、苦、涼。祛風止咳,清熱利濕。用于傷風感冒,咳嗽,熱痹,膀胱炎,牙痛等癥。
[0011]南山藤:辛、苦、涼。歸肺、胃經(jīng)。祛風,除濕,止痛,清熱和胃。用于感冒,風濕關(guān)節(jié)痛,腰痛,妊娠嘔吐,食管癌,胃癌等。
[0012]女貞子:甘、苦、涼。歸肝、腎經(jīng)。補益肝腎,清虛熱,明目。用于頭昏目眩,腰膝酸軟,耳鳴等證。
[0013]陳皮:辛、苦、溫,歸脾、胃、肺經(jīng)。理氣調(diào)中,降逆止嘔,燥濕化痰。用于胸膈滿悶,脘腹脹痛,不思飲食,嘔吐等。
[0014]穿心蓮:苦、寒。歸心、肺、大腸、膀胱經(jīng)。清熱解毒,瀉火,燥濕。臨床用于風熱感冒,溫病發(fā)熱,肺熱咳嗽,百日咳,肺癰,咽喉腫痛,濕熱黃疸,淋證,丹毒,瘡瘍癰腫,濕疹,毒蛇咬傷等。
[0015]甘草:甘、平,歸心、肺、脾、胃經(jīng)。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藥性。用于心氣不足的心動悸、脈結(jié)代,熱毒瘡瘍,咽喉腫痛。
[0016]石菖蒲:辛、苦、微溫,歸心、肝、脾經(jīng)?;硖甸_竅,化濕和胃,寧心益智。用于熱病神昏,健忘,失眠,耳鳴。
[0017]盜汗,《內(nèi)經(jīng)》稱其為寢汗,《金匱要略》首用盜汗之名,《景岳全書》曰:盜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覺來漸收。一般認為,盜汗是由于陰陽失調(diào)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體虛,或肺病日久,耗傷肺氣,肺氣虛不能固表,入眠后,衛(wèi)氣入里則表虛更甚,陰液不固,故見盜汗,小兒因其年齡、體制原因,故易發(fā)生盜汗。本申請中大花剪秋蘿清熱利尿、利濕、健脾、安神,為君藥,石莽草清熱利濕,野草香清熱解表、解毒利濕,為臣藥,長葉水麻清熱利濕,南山藤祛風、除濕、清熱和胃,女貞子補益肝腎、清虛熱,陳皮理氣調(diào)中、燥濕化痰,穿心蓮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甘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燥濕,石菖蒲豁痰開竅、化濕和胃、寧心益智。以上藥物配伍使用,提高機體免疫力,從而治愈小兒濕熱型盜汗。
[0018]本發(fā)明中藥于2010年至2014年臨床觀察小兒濕熱型盜汗39例患者,臨床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39例患者中,年齡最小3歲,最大12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1年。
[0019]2、診斷標準:參照《中藥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不因外界環(huán)境影響,在頭面、頸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為小兒濕熱型盜汗;必要時作X線胸部攝片,痰涂片找抗酸桿菌以及作抗“0”、血沉、粘蛋白、T3、T4基礎(chǔ)代謝等檢查以排除肺癆、風濕痹、甲亢等。
[0020]小兒濕熱型盜汗癥狀:見脘腹悶疼痛,惡心嘔吐,呃逆,不思飲食,四肢不溫,盜汗,舌紅苔黃或膩,脈滑。
[0021]3、治療方法
3.1處方:大花剪秋蘿25g、石莽草20g、野草香20g、長葉水麻15g、南山藤15g、女貞子15g、陳皮15g、穿心蓮10g、甘草10g、石菖蒲6g。
[0022]3.2制備方法:上述藥物按常規(guī)工藝制成湯劑。
[0023]3.3服用方法:每次1劑,每日2次,5天為1個療程。
[0024]4、治療結(jié)果:
4.1療效判斷標準參照《中藥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痊愈:盜汗完全停止,伴發(fā)癥狀基本消失,停藥后1年無復發(fā);
顯效:盜汗基本停止,伴發(fā)癥狀有所緩解,停藥后6個月無復發(fā);
無效:盜汗及伴發(fā)癥狀均無改善。
[0025]4.2結(jié)果:痊愈21例(53.8%),顯效17例(43.6%),無效1例(2.6%)??傆行拾慈惋@效計,為97.4%。
[0026]5、典型病例
5.1樊某,9歲,不明原因每于夜間入睡后通身大汗,醒后即止,衣被均被浸濕,常需夜間更換衣被,嚴重影響休息及工作。經(jīng)檢查,血常規(guī)、血糖、紅細胞沉降率、甲狀腺功能、肝腎功能等均無異常,X線胸片、胸CT及腹部B超、心電圖檢查未發(fā)現(xiàn)器質(zhì)性病變。伴腰膝酸軟,耳鳴健忘,睡眠多夢,口干咽燥,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經(jīng)過治療1個療程,盜汗明顯減輕,續(xù)服2個療程,盜汗消失,伴發(fā)癥狀亦基本消失,隨訪1年無復發(fā)。
[0027]5.2楚某,女,5歲,因盜汗3月,腹脹、惡心嘔吐3天,出現(xiàn)腹脹悶疼痛不適,惡心嘔吐,乏力,四肢不溫,小便黃,余診時見舌紅、苔黃膩,脈滑。服藥1個療程后,癥狀明顯好轉(zhuǎn),繼續(xù)服用2個療程,盜汗消失,伴發(fā)癥狀亦基本消失,隨訪1年無復發(fā)。
【具體實施方式】
[0028]實施例1,一種治療小兒濕熱型盜汗的中藥,是由大花剪秋蘿20g、石莽草15g、野草香15g、長葉水麻10g、南山藤10g、女貞子10g、陳皮10g、穿心蓮8g、甘草8g、石菖蒲5g制成。
[0029]實施例2,一種治療小兒濕熱型盜汗的中藥,是由大花剪秋蘿25g、石莽草20g、野草香20g、長葉水麻15g、南山藤15g、女貞子15g、陳皮15g、穿心蓮10g、甘草10g、石菖蒲6g制成。
[0030]實施例3,一種治療小兒濕熱型盜汗的中藥,是由大花剪秋蘿30g、石莽草25g、野草香25g、長葉水麻20g、南山藤20g、女貞子20g、陳皮20g、穿心蓮12g、甘草12g、石菖蒲8g制成。
【主權(quán)項】
1.一種治療小兒濕熱型盜汗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述原料藥:大花剪秋蘿20-30份、石莽草15-25份、野草香15-25份、長葉水麻10-20份、南山藤10-20份、女貞子10-20份、陳皮10-20份、穿心蓮8-12份、甘草8-12份、石菖蒲5-8份。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述原料藥:大花剪秋蘿25份、石莽草20份、野草香20份、長葉水麻15份、南山藤15份、女貞子15份、陳皮15份、穿心蓮10份、甘草10份、石菖蒲6份。
【專利摘要】一種治療小兒濕熱型盜汗的中藥,該中藥是由大花剪秋蘿、石莽草、野草香、長葉水麻、南山藤、女貞子、陳皮、穿心蓮、甘草、石菖蒲制成。臨床可用于治療小兒濕熱型盜汗。
【IPC分類】A61P43/00, A61K36/888
【公開號】CN105412422
【申請?zhí)枴緾N201510898641
【發(fā)明人】賈玉臻, 徐繼森
【申請人】賈玉臻
【公開日】2016年3月23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