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治療發(fā)燒的藥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中藥,具體是一種用于治療發(fā)燒的藥物。
【背景技術(shù)】
[0002]由于致熱原的作用使體溫調(diào)定點上移而引起的調(diào)節(jié)性體溫升高(超過0.5°C),稱為發(fā)燒。每個人的正常體溫略有不同,而且受許多因素(時間、季節(jié)、環(huán)境、月經(jīng)等)的影響。因此判定是否發(fā)熱,最好是和自己平時同樣條件下的體溫相比較。如不知自己原來的體溫,則腋窩體溫(檢測10分鐘)超過37.4°C可定為發(fā)熱。
[0003]發(fā)燒對人體有利也有害,發(fā)燒時人體免疫功能明顯增強,這有利于清除病原體和促進疾病的痊愈。因此,體溫不太高時不必用退燒藥,只需密切注意體溫變化,當溫超過38.5度時,就要及時吃退燒藥了??刹l(fā)急性鼻竇炎,鼻炎,中耳炎,扁桃體炎,氣管-支氣管炎,部分病人可繼發(fā)風濕病,腎小球腎炎,心肌炎等。
[0004]發(fā)燒是一種常見病,從中醫(yī)角度說,發(fā)燒是在機體內(nèi)火伏里的基礎(chǔ)上外感風寒引發(fā)的,但如果治療不及時容易引發(fā)肺炎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傳統(tǒng)治療多為西藥,其治療只是發(fā)汗解熱、抗病毒,不能從根本上清除內(nèi)熱,且副作用大,經(jīng)常使用容易產(chǎn)生抗藥性。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療效好、療程短、成本低、無毒副作用的治療發(fā)燒的藥物。
[0006]實現(xiàn)本發(fā)明目的的技術(shù)方案是:
[0007]—種用于治療發(fā)燒的藥物,主要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08]桂枝12-18份,法半夏18-22份,甘草12-18份,桔梗12-18份,葛根22-28份,黨參8-12份,干姜8-12份,杏仁8-12份,白術(shù)22-28份,茯苓18_22份,生姜18_22份。
[0009]上述用于治療發(fā)燒的藥物,各原料的最佳重量份配比為:
[0010]桂枝15份,法半夏20份,甘草15份,桔梗15份,葛根25份,黨參10份,干姜10份,杏仁10份,白術(shù)258份,茯苓20份,生姜20份。
[0011]所述的原料藥材在中藥店及市場有售。
[0012]本發(fā)明藥物的制備方法如下:按重量配比稱取各原料藥,加入混合置于容器中,再加原料量重量10-20倍的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10-20min,合并煎煮液,過濾去渣,濾液濃縮至50-60°C下相對密度為1.10-1.30的浸膏,加入輔料,制成相應的劑型,即得。
[0013]本發(fā)明中,各原料藥的藥理、功效如下:
[0014]桂枝:具有發(fā)汗解肌,溫通經(jīng)脈,助陽化氣,平?jīng)_降氣的功效。常用于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jīng)閉,關(guān)節(jié)痹痛,痰飲,水腫,心悸等。
[0015]法半夏:燥濕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
[0016]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之功效。常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0017]桔梗: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的功效。用于咳嗽痰多,胸悶不暢,咽痛音啞,肺癰吐膿。
[0018]葛根:有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之功。常用于表證發(fā)熱,項背強痛,麻疹不透,熱病口渴,陰虛消渴,熱瀉熱痢,脾虛泄瀉。
[0019]黨參:補中,益氣,生津。治脾胃虛弱,氣血兩虧,體倦無力,食少,口渴,久瀉,脫肛。
[0020]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
[0021]杏仁: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僅適宜于風邪、腸燥等實證之患。
[0022]白術(shù):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0023]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0024]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常用于風寒感冒,脾胃寒癥,胃寒嘔吐,肺寒咳嗽,解魚蟹毒。
[0025]本發(fā)明用于治療發(fā)燒的藥物,選取11種天然中藥科學配伍,配方簡單,各原料藥協(xié)同作用起到清熱解毒、祛風解痙的效果,見效快,標本兼治,無毒副作用,而且其制備方法簡單、服用方便,成本低。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結(jié)合實施例對本
【發(fā)明內(nèi)容】
作進一步的說明,但不是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0027]實施例1
[0028]—種用于治療發(fā)燒的藥物,主要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29]桂枝12kg,法半夏18kg,甘草12kg,桔梗12kg,葛根22kg,黨參8kg,干姜8kg,杏仁8kg,白術(shù)22kg,茯苓 18kg,生姜 18kg。
[0030]制備方法如下:按上述稱取各原料藥混合置于容器中,再加原料量重量10倍的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lOmin,合并煎煮液,過濾去渣,濾液濃縮至50°C下相對密度為1.10的浸膏,加入輔料,制成片劑,每片0 Ago
[0031]實施例2
[0032]—種用于治療發(fā)燒的藥物,主要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33]桂枝15kg,法半夏20kg,甘草15kg,桔梗15kg,葛根25kg,黨參10kg,干姜10kg,杏仁10kg,白術(shù)258kg,茯苳20kg,生姜20kg。
[0034]制備方法如下:按上述稱取各原料藥混合置于容器中,再加原料量重量15倍的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14min,合并煎煮液,過濾去渣,濾液濃縮至53°C下相對密度為1.20的浸膏,加入輔料,制成片劑,每片0.2g。
[0035]實施例3
[0036]—種用于治療發(fā)燒的藥物,主要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37]桂枝18kg,法半夏22kg,甘草18kg,桔梗18kg,葛根28kg,黨參12kg,干姜12kg,杏仁12kg,白術(shù)28kg,茯苓22kg,生姜22kg。
[0038]制備方法如下:按上述稱取各原料藥混合置于容器中,再加原料量重量18倍的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17min,合并煎煮液,過濾去渣,濾液濃縮至57°C下相對密度為1.30的浸膏,加入輔料,制成丸劑,每粒0.4g。
[0039]實施例4
[0040]—種用于治療發(fā)燒的藥物,主要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41 ]桂枝18kg,法半夏22kg,甘草18kg,桔梗18kg,葛根28kg,黨參12kg,干姜12kg,杏仁12kg,白術(shù)28kg,茯苓22kg,生姜22kg。
[0042]制備方法如下:按上述稱取各原料藥混合置于容器中,再加原料量重量20倍的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20min,合并煎煮液,過濾去渣,濾液濃縮至60°C下相對密度為1.30的浸膏,加入輔料,制成丸劑,每粒0.5g。
[0043]為了進一步證明本發(fā)明中藥的臨床療效,選擇收治患者中的100例,對本發(fā)明藥物的療效進行臨床觀察。年齡20-50歲,隨機分為4組,每組為25例,分別為實驗組卜4組。
[0044]實驗組1-4組分別服用實施例1-4的藥物,每日3次,每次內(nèi)服3片/粒,5天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服用1-2個療程,視病情輕重加減療程。其中顯效95例,有效93例,治愈98例,無效2例,治愈率93%,有效率98%。
【主權(quán)項】
1.一種用于治療發(fā)燒的藥物,其特征是:主要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桂枝12-18份,法半夏18-22份,甘草12-18份,桔梗12-18份,葛根22-28份,黨參8-12份,干姜8-12份,杏仁8-12份,白術(shù)22-28份,茯苓18-22份,生姜18-22份。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療發(fā)燒的藥物,其特征是:各原料的最佳重量份配比為: 桂枝15份,法半夏20份,甘草15份,桔梗15份,葛根25份,黨參10份,干姜10份,杏仁10份,白術(shù)258份,茯苓20份,生姜20份。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療發(fā)燒的藥物,其特征是: 制備方法如下:按重量配比稱取各原料藥,加入混合置于容器中,再加原料量重量10-20倍的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10-20min,合并煎煮液,過濾去渣,濾液濃縮至50-60°C下相對密度為1.10-1.30的浸膏,加入輔料,制成相應的劑型,即得。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用于治療發(fā)燒的藥物,主要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桂枝12-18份,法半夏18-22份,甘草12-18份,桔梗12-18份,葛根22-28份,黨參8-12份,干姜8-12份,杏仁8-12份,白術(shù)22-28份,茯苓18-22份,生姜18-22份。本發(fā)明用于治療發(fā)燒的藥物,選取11種天然中藥科學配伍,配方簡單,各原料藥協(xié)同作用起到清熱解毒、祛風解痙的效果,見效快,標本兼治,無毒副作用,而且其制備方法簡單、服用方便,成本低。有效率達到98%以上。
【IPC分類】A61K36/9068, A61P29/00
【公開號】CN105456999
【申請?zhí)枴緾N201510995778
【發(fā)明人】楊玲林
【申請人】楊玲林
【公開日】2016年4月6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