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風濕疼痛的外敷中藥袋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治療風濕疼痛的外敷中藥袋,由以下中藥原料組成:紅花、當歸、秦艽、桑枝、千年健、懷牛膝、忍冬藤、五加皮、大腹皮、水蛭、蒺藜、紅藤、地楓、細辛、紅豆等。本發(fā)明還公開了治療風濕疼痛的外敷中藥袋的制備方法。本發(fā)明所述中藥組成原料祛風濕性強、通經(jīng)活絡(luò)、散寒止痛效果好。本發(fā)明所述中藥袋使用前需加熱處理,使用方法簡單,可以反復(fù)使用,具有廣闊的應(yīng)用前景。
【專利說明】
一種治療風濕疼痛的外敷中藥袋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中藥技術(shù)領(lǐng)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風濕疼痛的外敷中藥袋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shù)】
[0002]中醫(yī)學把天地人視為一體,善于從根源上去分析疾病,調(diào)動人體內(nèi)的正氣,扶正祛邪,因而,體弱多病者,只要調(diào)養(yǎng)得當,往往可以由弱變強。中醫(yī)主要以動植物為主要原材料,對人體的毒副作用遠遠低于西醫(yī),這也導(dǎo)致了現(xiàn)今世界對中醫(yī)的研究廣為關(guān)注。
[0003]風濕病是一組侵犯關(guān)節(jié)、骨骼、肌肉、血管及有關(guān)軟組織或結(jié)締組織為主的疾病,其中多數(shù)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發(fā)病多較隱蔽而緩慢,病程較長,出現(xiàn)關(guān)節(jié)病變和癥狀的概率可高達70-80%,約50%僅有疼痛,重則紅,腫,熱,痛及功能受損等全面炎癥表現(xiàn),且大多具有遺傳傾向。利用中醫(yī)藥低毒副作用的優(yōu)點對風濕病癥進行療養(yǎng)往往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而現(xiàn)有的大部分藥物對風濕疼痛的治療均有一定難度。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針對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治療風濕疼痛的外敷中藥袋。
[0005]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通過以下技術(shù)方案實現(xiàn):
[0006]—種治療風濕疼痛的外敷中藥袋,由以下配比的原料組成:紅花5-20克、當歸6-25克、秦艽4-15克、威靈仙9-24克、伸筋草12-31克、桑枝11-26克、透骨草8-23克、千年健9-17克、懷牛膝5-20克、忍冬藤4-17克、五加皮5-20克、大腹皮6-22克、佛手5-19克、香橡10-20克、青木香7-18克、桂枝11-23克、附子8-19克、杜仲10-20克、香附7-25克、茯苓9-18克、川芎10-20克、白芥子16-33克、骨碎補14-22克、穿山甲8-19克、地龍5-11克、水蛭1-10克、蒺藜9-21克、紅藤11-19克、地楓4-15克、細辛5-21克、澤瀉4-18克、白芷4-21克、艾葉12-33克、甘草5-14克、傳熱介質(zhì)600-2000克。
[0007]優(yōu)選的,由以下配比的原料組成:紅花9-11克、當歸12-16克、秦艽8-10克、威靈仙14-17克、伸筋草23-28克、桑枝16-18克、透骨草13-16克、千年健11-13克、懷牛膝11-14克、忍冬藤7-10克、五加皮12-15克、大腹皮8-10克、佛手9-11克、香橡13-15克、青木香9-11克、桂枝16-20克、附子11-17克、杜仲10-15克、香附11-16克、茯苓9-12克、川芎13-15克、白芥子26-30克、骨碎補17-19克、穿山甲10-12克、地龍6-9克、水蛭3-5克、蒺藜12-14克、紅藤13-17克、地楓9-11克、細辛6-9克、澤瀉8-11克、白芷11-18克、艾葉22-26克、甘草7-11克、傳熱介質(zhì) 1000-1200 克。
[0008]優(yōu)選的,由以下配比的原料組成:紅花11克、當歸13克、秦艽8克、威靈仙16克、伸筋草24克、桑枝17克、透骨草14克、千年健12克、懷牛膝12克、忍冬藤9克、五加皮13克、大腹皮9克、佛手10克、香橡14克、青木香10克、桂枝18克、附子13克、杜仲12克、香附14克、茯苓11克、川芎14克、白芥子27克、骨碎補18克、穿山甲11克、地龍8克、水蛭4克、蒺藜13克、紅藤16克、地楓10克、細辛8克、澤瀉10克、白芷15克、艾葉24克、甘草9克、傳熱介質(zhì)1100克。
[0009]優(yōu)選的,所述傳熱介質(zhì)為紅豆。
[0010]優(yōu)選的,按所述配比稱取除傳熱介質(zhì)以外各原料進行粉碎,過3-6目篩,加入藥袋中與傳熱介質(zhì)混合。
[0011 ]優(yōu)選的,所述外敷中藥袋在每次使用前需進行加熱處理。
[0012]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治療風濕疼痛的外敷中藥袋,其有益效果是:
[0013]本發(fā)明通過將各中藥原料與紅豆進行混合制得外敷中藥袋,對中藥原料粒徑要求較低,制備過程簡單且各原料混合性較好。本發(fā)明所述原料中含有的紅花、當歸、川芎、紅藤具有活血化瘀、養(yǎng)血補血及調(diào)經(jīng)等效果;懷牛膝、穿山甲、桑枝、杜仲、威靈仙具有通經(jīng)活絡(luò)、橫走肢壁等效果;附子、桂枝、茯苓具有溫中散寒、去濕止痛的效果;秦艽、伸筋草、透骨草、五加皮、蒺藜有祛風濕、強筋骨的效果;紅豆不僅具有補血養(yǎng)血的作用,還具有良好的熱傳導(dǎo)性,對外敷袋加熱后可以充分的將熱量均勻分散在中藥原料中,激發(fā)中藥原料混合物的綜合藥效,大大提升了藥袋的治療效果。本發(fā)明針對頸、肩、腰、腿風濕,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網(wǎng)球肘、偏頭痛或長期偏頭痛、失眠、四肢厥冷等風濕疼痛類疾病有顯著療效。
【具體實施方式】
[0014]為使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shù)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jié)合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shù)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lǐng)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0015]實施例1:
[0016]—種治療風濕疼痛的外敷中藥袋,由以下配比的原料組成:紅花11克、當歸13克、秦艽8克、威靈仙16克、伸筋草24克、桑枝17克、透骨草14克、千年健12克、懷牛膝12克、忍冬藤9克、五加皮13克、大腹皮9克、佛手10克、香橡14克、青木香10克、桂枝18克、附子13克、杜仲12克、香附14克、茯苳11克、川;14克、白芥子27克、骨碎補18克、穿山甲11克、地龍8克、水蛭4克、蒺藜13克、紅藤16克、地楓10克、細辛8克、澤瀉10克、白芷15克、艾葉24克、甘草9克、紅豆1100克。
[0017]制備及使用方法如下:
[0018]按上述配比稱取除紅豆以外各原料進行粉碎,過5目篩,加入藥袋中與紅豆混合。
[0019]外敷中藥袋在每次使用前需進行加熱處理。
[0020]實施例2:
[0021]—種治療風濕疼痛的外敷中藥袋,由以下配比的原料組成:紅花5克、當歸25克、秦艽11克、威靈仙9克、伸筋草30克、桑枝12克、透骨草23克、千年健14克、懷牛膝20克、忍冬藤4克、五加皮19克、大腹皮6克、佛手5克、香橡20克、青木香10克、桂枝11克、附子8克、杜仲20克、香附7克、茯苓9克、川芎20克、白芥子16克、骨碎補22克、穿山甲8克、地龍5克、水蛭I克、蒺藜21克、紅藤11克、地楓8克、細辛16克、澤瀉4克、白芷20克、艾葉12克、甘草13克、紅豆600克。
[0022]制備及使用方法如下:
[0023]按上述配比稱取除紅豆以外各原料進行粉碎,過3目篩,加入藥袋中與紅豆混合。
[0024]外敷中藥袋在每次使用前需進行加熱處理。
[0025]實施例3:
[0026]一種治療風濕疼痛的外敷中藥袋,由以下配比的原料組成:紅花20克、當歸6克、秦艽5克、威靈仙20克、伸筋草13克、桑枝11克、透骨草21克、千年健9克、懷牛膝14克、忍冬藤16克、五加皮8克、大腹皮13克、佛手17克、香橡10克、青木香16克、桂枝12克、附子17克、杜仲20克、香附8克、茯苓13克、川芎19克、白芥子19克、骨碎補14克、穿山甲19克、地龍11克、水蛭9克、蒺藜21克、紅藤11克、地楓7克、細辛16克、澤瀉13克、白芷9克、艾葉31克、甘草6克、紅豆1200 克。
[0027]制備及使用方法如下:
[0028]按上述配比稱取除紅豆以外各原料進行粉碎,過4目篩,加入藥袋中與紅豆混合。
[0029]外敷中藥袋在每次使用前需進行加熱處理。
[0030]實施例4:
[0031]—種治療風濕疼痛的外敷中藥袋,由以下配比的原料組成:紅花14克、當歸9克、秦艽13克、威靈仙12克、伸筋草31克、桑枝16克、透骨草9克、千年健17克、懷牛膝11克、忍冬藤15克、五加皮8克、大腹皮20克、佛手16克、香橡11克、青木香7克、桂枝23克、附子10克、杜仲19克、香附8克、茯苓17克、川芎10克、白芥子32克、骨碎補15克、穿山甲18克、地龍9克、水蛭6克、蒺藜15克、紅藤18克、地楓8克、細辛13克、澤瀉14克、白芷9克、艾葉21克、甘草11克、紅豆1400 克。
[0032]制備及使用方法如下:
[0033]按上述配比稱取除紅豆以外各原料進行粉碎,過6目篩,加入藥袋中與紅豆混合。
[0034]外敷中藥袋在每次使用前需進行加熱處理。
[0035]臨床實驗觀察:
[0036]I)治療方法:
[0037]本發(fā)明臨床收治60名40-60歲風濕頭痛患者。其中,20例為頸、肩、腰、腿風濕病使用上述實施例1中配比混合原料;20例為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和偏頭痛患者使用上述實施例2中配比混合原料;20例為失眠、四肢厥冷患者使用上述實施例3中配比混合原料。
[0038]2)治療結(jié)果
[0039]患者使用上述實施例中的外敷中藥袋2-4個月后,風濕病癥、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偏頭痛以及失眠、四肢厥冷現(xiàn)象顯著消失,有效率高達98%,效果顯著。
[0040]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lǐng)域的普通技術(shù)人員應(yīng)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shù)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shù)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yīng)技術(shù)方案的本質(zhì)脫離本發(fā)明各實施例技術(shù)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主權(quán)項】
1.一種治療風濕疼痛的外敷中藥袋,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配比的原料組成:紅花5-20克、當歸6-25克、秦艽4-15克、威靈仙9-24克、伸筋草12-31克、桑枝11-26克、透骨草8-23克、千年健9-17克、懷牛膝5-20克、忍冬藤4-17克、五加皮5-20克、大腹皮6-22克、佛手5-19克、香橡10-20克、青木香7-18克、桂枝11-23克、附子8-19克、杜仲10-20克、香附7-25克、茯苓9-18克、川;10-20克、白芥子16-33克、骨碎補14-22克、穿山甲8-19克、地龍5-11克、水蛭1-10克、蒺藜9-21克、紅藤11-19克、地楓4-15克、細辛5-21克、澤瀉4-18克、白芷4-21克、艾葉12-33克、甘草5-14克、傳熱介質(zhì)600-2000克。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治療風濕疼痛的外敷中藥袋,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配比的原料組成:紅花9-11克、當歸12-16克、秦艽8-10克、威靈仙14-17克、伸筋草23-28克、桑枝16-18克、透骨草13-16克、千年健11-13克、懷牛膝11-14克、忍冬藤7-10克、五加皮12-15克、大腹皮β-?Ο 克、佛手 9-11 克、香橡 13-15 克、青木香 9-11 克、桂枝 16-20 克、附子 11-17 克、杜仲 10-15 克、香附11-16克、茯苓9-12克、川;13-15克、白芥子26-30克、骨碎補17-19克、穿山甲10-12克、地龍6-9克、水蛭3-5克、蒺藜12-14克、紅藤13-17克、地楓9-11克、細辛6-9克、澤瀉8-11克、白芷11-18克、艾葉22-26克、甘草7-11克、傳熱介質(zhì)1000-1200克。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治療風濕疼痛的外敷中藥袋,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配比的原料組成:紅花11克、當歸13克、秦艽8克、威靈仙16克、伸筋草24克、桑枝17克、透骨草14克、千年健12克、懷牛膝12克、忍冬藤9克、五加皮13克、大腹皮9克、佛手10克、香橡14克、青木香10克、桂枝18克、附子13克、杜仲12克、香附14克、茯苓11克、川芎14克、白芥子27克、骨碎補18克、穿山甲11克、地龍8克、水蛭4克、蒺藜13克、紅藤16克、地楓10克、細辛8克、澤瀉10克、白芷15克、艾葉24克、甘草9克、傳熱介質(zhì)1100克。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治療風濕疼痛的外敷中藥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傳熱介質(zhì)為紅豆。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4任一所述治療風濕疼痛的外敷中藥袋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按所述配比稱取除傳熱介質(zhì)外的各原料進行粉碎,過3-6目篩,加入藥袋中與傳熱介質(zhì)混合。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治療風濕疼痛的外敷中藥袋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敷中藥袋在每次使用前需進行加熱處理。
【文檔編號】A61M37/00GK106038907SQ201610539508
【公開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請日】2016年7月8日
【發(fā)明人】王繼彩
【申請人】王繼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