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源自菲律賓木桔葉的提取物的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從菲律賓木桔(Swinglea glutinosa)葉中獲得提取物的方法,和所述提取物的用途。2.現(xiàn)有技術的說明源自菲律賓木桔的化合物已被描述為具有多種有益用途。Weniger B.等公開了來自菲律賓木桔的吖唳酮生物堿對抗原生動物惡性痕原蟲
(Plasmodium falciparum)的可能用途,所述惡性痕原蟲是痕疾的主要病因(見WenigerB.等,Bireactive Acridone Alkaloids from Swinglea glutinosa, J. Nat. Prod. ,2001,64(9) :1221-3)。Braga P. A. C.等教導了菲律賓木桔衍生物對癌細胞系的細胞毒作用(參見Braga P. A. C.等,In Vitro Citotoxicity Activity on Several Cancer Cell Linesof Acridone Alkaloids and N-Phenylethyl-Benzamide derivatives from Swingleaglutinosa,Natural Product Research,2007,21(I) :47-55)。Bueno-Sanchez J. G.等描述了來自菲律賓木桔的精油對抗結核病原體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的潛力(見 Bueno-Sanchez J. G.等,Assesment ofAntimycobacterial Activity of Several Aromatic and Medicinal Plants that Growin Colombia, Memoirs of VI National Encounter of Investigation in InfectiousDiseases, Colombian Association of Infectology,2008,第 96 頁)。遺憾的是,現(xiàn)有技術中沒有對于獲得良好產量的菲律賓木桔提取物的標準化方法的說明,所述提取物可以使用本身或可用來進一步獲取有益的衍生物化合物。本申請的發(fā)明克服了這些現(xiàn)有技術的限制。
發(fā)明內容
本申請發(fā)明提供了獲得提取物的標準化方法和來自菲律賓木桔葉的提取物,其中所述方法獲得其量約為菲律賓木桔葉重量60%的提取物。更具體地,本申請的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分離自菲律賓木桔葉的提取物,其中所述提取物通過包括如下步驟的方法獲得A.將亮深綠色菲律賓木桔葉暴露于干燥環(huán)境中,其中避免陽光直射所述葉,其中使所述葉暴露于空氣流;B.將所述葉置于步驟A中所述環(huán)境中,直到所述葉變?yōu)椴煌该鞯木G色并且所述葉變脆;C.將所述葉破碎成小碎片;D.將所述菲律賓木桔葉碎片與溶劑至少接觸一次;E.重復步驟D,直到所述溶劑富集源自所述葉碎片的物質;以及,
F.回收所述溶劑以釋放提取物。一方面,本申請發(fā)明的方法獲得的提取物用于殺真菌。另ー方面,本申請發(fā)明的方法獲得的提取物用于殺昆蟲和螨蟲。另ー方面,本申請發(fā)明的方法獲得的提取物用于驅除昆蟲和螨蟲。此外,本申請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用于生產源自植物菲律賓木桔的提取物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A.將亮深緑色菲律賓木桔葉暴露于干燥環(huán)境中,其中避免陽光直射所述葉,其中
使所述葉暴露于空氣流;B.將所述葉置于步驟A中所述環(huán)境中,直到所述葉變?yōu)椴煌该鞯木G色并且所述葉變脆;C.將所述葉破碎成小碎片;D.將所述菲律賓木桔葉碎片與溶劑至少接觸一次;E.重復步驟D,直到所述溶劑富集源自所述葉碎片的物質;以及,F(xiàn).回收所述溶劑以釋放提取物。在本發(fā)明的詳細描述和權利要求書中,本申請發(fā)明的目的和優(yōu)點會更加明顯。發(fā)明詳述本發(fā)明提供了分離自菲律賓木桔葉的提取物,其中所述提取物通過包括如下步驟的方法獲得A.將亮深緑色菲律賓木桔葉暴露于干燥環(huán)境中,其中避免陽光直射所述葉,其中使所述葉暴露于空氣流;B.將所述葉置于步驟A中所述環(huán)境中,直到所述葉變?yōu)椴煌该鞯木G色并且所述葉變脆;C.將所述葉破碎成小碎片;D.將所述菲律賓木桔葉碎片與溶劑至少接觸一次;E.重復步驟D,直到所述溶劑富集源自所述葉碎片的物質;以及,F(xiàn).回收所述溶劑以釋放提取物。在本發(fā)明的方法的另一方面中,以任何可能的方式避免所述葉直接暴露于陽光。在本發(fā)明的方法的又一方面中,棄去變成類黃色而非不透明緑色的葉。所述葉變脆和從亮綠色葉變?yōu)椴煌该鞯木v色葉所需的時間取決于最優(yōu)地暴露于空氣流(通風)。優(yōu)選地,通風發(fā)生于25°C,盡管溫度的變化可改變通風時間,例如,溫度小幅増加可縮短通風時間。在本發(fā)明方法的另一方面中,所述葉必須不能碎成小于0. 05mm的葉碎片,因為更小的碎片會傾向于變?yōu)閱蝹€團塊,這會限制利用溶劑進行最優(yōu)提取。通過使溶劑再循環(huán)通過葉碎片所在的床而使葉碎片暴露接觸所述溶剤。然而,所述葉碎片可以是隨溶劑在容器中四處移動的那些。在前一種情況下,要求毎次之后,所述溶劑與所述葉碎片接觸,以蒸發(fā)所述溶劑進入分離的空間,保留所得提取物,隨后蒸發(fā)的溶劑再液化并重新用于新的循環(huán)。進行所需次數(shù)的循環(huán),直到?jīng)]有更多的所得提取物需要保留。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方法,當剰余的碎片葉團塊重量是第一次暴露于所述溶劑前的葉碎片重量的約40%吋,實現(xiàn)此要求。換句話說,獲得的提取物占初始葉碎片重量的約60%。
在本發(fā)明的ー個方面中,可以使用的溶劑包括こ醇、甲醇、己烷、丙醇、異丙醇、CO2、丙酮、水、こ酸こ酯、腈-こ酸(nitrile-acetate)、甲苯、四氫呋喃、氯仿、ニ氯甲燒等。另ー方面,本申請發(fā)明的方法獲得的提取物用于殺真菌。另ー方面,本申請發(fā)明的方法獲得的提取物用于殺昆蟲和螨蟲。又一方面,本申請發(fā)明的方法獲得的提取物用于驅除昆蟲和螨蟲。此外,本申請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用于生產源自植物菲律賓木桔的提取物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A.將亮深緑色的菲律賓木桔葉暴露于干燥環(huán)境中,其中避免陽光直射所述葉,其中使所述葉暴露于空氣流;B.將所述葉置于步驟A中所述環(huán)境中,直到所述葉變?yōu)椴煌该鞯木G色并且所述葉變脆;C.將所述葉破碎成小碎片;D.將所述菲律賓木桔葉碎片與溶劑至少接觸一次;E.重復步驟D,直到所述溶劑富集源自所述葉碎片的物質;以及,F(xiàn).回收所述溶劑以釋放提取物。在本發(fā)明的ー個方面中,所述提取物可用于殺真菌,其中敏感真菌包括薔薇單絲殼菌(Sphaerotheca pannosa)葡萄孢菌屬(Botrityssp.)祿刀菌屬(Fusariumsp.)炭疽菌屬(Colletotrichumsp.)葡萄鉤絲亮菌(Uncinolanecator)天花(Variolasp.)霜霉菌屬(Peronosporasp.)禾柄鎊菌屬(Pucciniasp.)枝抱霉屬(Cladosporiumsp.)/異抱霉菌屬(Hetesroporium sp.)等。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所述提取物可用于殺昆蟲和螨蟲,其中敏感昆蟲和螨蟲包括斑潛蜆屬(Liriomyzasp.)葉螨屬(Tetranichussp.)微小牛蝶(Boophilusmicroplus)等。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所述提取物可用于驅除昆蟲和螨蟲,其中敏感昆蟲和螨蟲包括斑潛妮屬(Liriomyzasp.)葉螨屬(Tetranichussp.)微小牛蝶(Boophilusmicroplus)等。本發(fā)明的提取物可與樟腦和油類(其已被描述為殺真菌、殺滅和/或驅除昆蟲和螨蟲)聯(lián)合使用,其中所述油類可增強菲律賓木桔提取物對抗真菌、昆蟲和螨蟲的作用,且其中所述油類可源自大蒜、橙、朽1檬、酸橙、香茅屬(Cymbopogon sp.)、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按屬(Eucalyptus sp.)、互葉白千層(Melaleuca alternifolia)、甜澄(Citrus simensis)、其它柑桔屬物種(Citrus sp.)、肉桂等。在本發(fā)明的詳細描述和權利要求書中,本申請發(fā)明的目的和優(yōu)點會更加明顯。實施例收集帶有深亮綠色的菲律賓木桔樹葉,并在約25°C下置于室內空氣自然流通處。定期移動所述帶有葉的枝以確保所有的葉暴露于空氣流。大約3天后,從所述枝收集所述已干燥并且變成不透明緑色的葉并用槳片粉碎機(blade mill)將所述干燥的不透明綠葉破碎成不超過0.05mm的碎片。將約30千克的葉碎片放入網(wǎng)孔徑為0. 05mm的鋼篩中。將320升こ醇和70升水的混合物裝入承載盛有葉碎片的鋼篩的容器中45分鐘?;厥账訾炒?水混合物并通過加熱蒸發(fā)所述こ醇-水。保留剰余的提取物,用冷凝器在単獨的封閉空間內將所述蒸發(fā)的こ醇-水再次轉變成液體。重新使用所述こ醇-水混合物再裝入承載盛有葉碎片的鋼篩的容器中六次,毎次25分鐘至35分鐘。所獲得提取物的最終量大約為18升,其中所述提取物為深緑色的粘稠物。制備2ml提取物/升水的溶液并用于如下實驗在該菌株的合適培養(yǎng)基中繁殖分離的病原真菌菌株。隨后,以IX IO6孢子/ml的濃度制備水懸浮液。制備僅有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皿和盛有用2ml提取物/升水溶液制備的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皿。兩個培養(yǎng)皿都用20iU孢子懸液浴洗。室溫下孵育所述培養(yǎng)皿12天后,測量對每種真菌的抑制百分比,結果如下尖抱祿刀菌(Fusariumoxysporum) 72. 20%灰葡萄抱菌(Botrytiscinerea)80. 70%斐濟球腔菌(Mycosphaerellafijiensis)68. 40%炭疽菌屬(Colletotrichumsp. )90. 44%對于薔薇單絲殼菌(Sphaerotheca pannosa)而言,將孢子懸液施用于用2ml提取物/升水溶液浴洗過的健康玫瑰植物的葉上和未浴洗過的健康玫瑰植物的葉上。隨后,15天后現(xiàn)察兩種玫瑰植物的葉的真菌膿皰形成。在用2ml提取物/升水溶液浴洗過的玫瑰植物的葉中,膿皰形成少了 65.7%。對于斑潛蜆屬(Liriomyza sp.)而言,通過比較用2ml提取物/升水溶液浴洗過的豆類植物的葉和未浴過的豆類植物的葉進行了驅蟲測試。將浴洗過的和未浴過的葉放入裝有斑潛蠅的籠中。24小時后,比較兩種植物的葉片上由斑潛蠅所引起的病變點。用2ml提取物/升水溶液浴洗過葉的植物的病變點比未浴洗過葉的植物的病變點少了 75. 3%。對于葉螨屬(Tetranichus sp.)而言,通過比較從豆類植物葉上切下的5mm圓片進行了驅除測試,其中比較了用2ml提取物/升水溶液浴洗過的5mm葉片和未浴洗過的5mm葉片,并且其中將2mm未浴洗過的長有葉螨的葉片放到所述兩片5mm葉片上。24小時后,用2ml提取物/升水溶液浴洗過的5mm葉片上的葉螨比未浴洗過的5mm葉片上的少了 78. 4%。對于微小牛蝶(Boophilus microplus)(壁風)而言,使用5ml提取物/升水溶液用于致死性實驗,其中將用5ml提取物/升水溶液浴洗過的成年反芻壁虱與未浴洗過的壁虱進行了比較。將浴洗過的壁虱和未浴洗過的壁虱都放入培養(yǎng)皿中并觀察。三天后,用5ml提取物/升水溶液浴洗過的壁虱與未浴洗過的壁虱相比,多死亡75%。
權利要求
1.一種分離自菲律賓木桔(Swinglea glutinosa)葉的提取物,其中所述提取物通過包括如下步驟的方法獲得 A.將亮深綠色菲律賓木桔葉暴露于干燥環(huán)境中,其中避免陽光直射所述葉,其中使所述葉暴露于空氣流; B.將所述葉置于步驟A中所述環(huán)境中,直到所述葉變?yōu)椴煌该鞯木G色并且所述葉變脆; C.將所述葉破碎成小碎片; D.使所述菲律賓木桔葉碎片與溶劑至少接觸一次; E.重復步驟D,直到所述溶劑富集源自所述葉碎片的物質;以及, F.回收所述溶劑以釋放提取物。
2.權利要求I的所述提取物,其中所述提取物用于殺真菌。
3.權利要求I的所述提取物,其中所述提取物用于殺昆蟲和螨蟲。
4.權利要求I的所述提取物,其中所述提取物用于驅除昆蟲和螨蟲。
5.一種用于生產源自植物菲律賓木桔的提取物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A.將亮深綠色菲律賓木桔葉暴露于干燥環(huán)境中,其中避免陽光直射所述葉,其中使所述葉暴露于空氣流; B.將所述葉置于步驟A中所述環(huán)境中,直到所述葉變?yōu)椴煌该鞯木G色并且所述葉變脆; C.將所述葉破碎成小碎片; D.使所述菲律賓木桔葉碎片與溶劑至少接觸一次; E.重復步驟D,直到所述溶劑富集源自所述葉碎片的物質;以及, F.回收所述溶劑以釋放提取物。
全文摘要
本申請的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獲取提取物的標準化方法和來自菲律賓木桔(Swinglea glutinosa)葉的提取物,其中所述方法獲得其量約為菲律賓木桔葉重量60%的提取物。
文檔編號A61Q17/02GK102791252SQ201080020959
公開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5月15日
發(fā)明者山德拉·帕特里西亞·扎帕塔波拉斯, 詹姆斯·阿爾貝托·希門尼斯馬丁內斯, 雅伊梅·特勒雷斯特雷波 申請人:伊蔻夫勞拉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