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加熱烹調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對規(guī)定的烹調物加熱而進行烹調的加熱烹調器。
背景技術:
此類的加熱烹調器將裝有烹調物的鍋可裝卸地收容在烹調器主體內。然后,根據預先設定的程序對配設在烹調器主體內的加熱單元進行控制,由此通過鍋對內部的烹調物加熱而執(zhí)行規(guī)定的烹調。另外,當烹調處理結束時,繼續(xù)執(zhí)行保溫處理。烹調過程中在鍋內產生的蒸氣通過形成在對鍋的上端開口進行封閉的蓋體上的蒸氣通路向外部排出。但是,加熱烹調器中,烹調物可能浮在鍋內產生的泡上而堵塞作為蒸氣通路的入口的連通孔。在該情況下,無法排出封閉的鍋內的蒸氣,因此存在鍋內的壓力變得異常高的問題。與此相對地,專利文獻I記載有一種烹調器,該烹調器以使包含烹調物的美味成分的飯米湯進入烹調物整體為目的,還在配設于蓋體上的內蓋的內面?zhèn)扰湓O具有多個孔的接盤。另外,專利文獻2記載有一種電飯煲,該電飯煲在保溫過程中向內鍋內供給蒸氣,利用蒸氣來蒸飯,以加濕為目的,還在內蓋的內面?zhèn)扰湓O具有多個孔的接盤。上述專利文獻并未言及任何關于因烹調物而導致堵塞的記載,而認為該問題能夠通過具有多個孔的接盤而得到解決。然而,近年來,流行利用作為烹調器的一種的電飯煲來一邊做飯一邊做菜的打包烹飪(pack cooking)。而且,打包烹飪在袋的內部裝入烹調物,并將該袋與食用米及水一同放入鍋內,利用煮飯時的熱量進行加熱烹調,因此當袋因煮飯過程中的熱量而使內部的空氣膨脹時,有時會堵塞接盤的孔。在該情況下,無法排出鍋內的蒸氣,因此存在鍋內呈高壓狀態(tài)的問題。需要說明的是,因打包烹飪產生的問題在不配設接盤的烹調器中也同樣產生?,F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194359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9-285229號公報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加熱烹調器,該加熱烹調器能夠可靠地防止因用戶的誤操作而導致無法排出烹調鍋內的蒸氣的情況。解決方案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加熱烹調器具備:烹調器主體,其供上端開口的烹調鍋配設;蓋體,其可開閉地配設在所述烹調器主體上,且具有將所述烹調鍋內與外部連通的蒸氣通路;內蓋,其具有構成所述蒸氣通路的入口的連通孔,設置在所述蓋體的面向所述烹調鍋內的一側,并對所述烹調鍋的上端開口進行封閉,在所述內蓋的面向所述烹調鍋內的一側配設有內蓋罩。[0013]具體而言,所述加熱烹調器還具備蓋體側加熱單元,該蓋體側加熱單元配設在所述蓋體內,并對所述烹調鍋內進行加熱,所述內蓋罩形成為在俯視觀察下覆蓋所述蓋體側加熱單元的下側的形狀。另外,在所述內蓋罩的外壁部設置與所述內蓋之間的空間連通的通氣部。根據該加熱烹調器,將內蓋罩配設在內蓋上,因此能夠防止烹調物堵塞構成蒸氣通路的入口的連通孔。另外,在內蓋罩的一側面設置有通氣部,因此即使因誤操作而進行打包烹飪,袋也會繞到側面而不會堵塞全部的通氣部。其結果是,能夠確保烹調鍋內的蒸氣的排氣路徑,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烹調鍋內的壓力變得異常高。并且,內蓋罩在俯視觀察中覆蓋蓋體側加熱單元的下側,因此蓋體側加熱單元的熱量不直接施加于烹調物。另外,內蓋罩以使在與內蓋之間結露的結露水分散并向烹調物賦予的方式進行作用。其結果是,在保溫時不僅能夠抑制水分的釋放,反而能夠賦予適度的水分,因此能夠確保烹調物的濕潤。在該加熱烹調器中,優(yōu)選,所述內蓋罩在除去與所述內蓋的所述連通孔上下對應的位置以外的區(qū)域具有通氣孔。如此,相比在與連通孔對應的位置設有通氣孔的情況,能夠將從烹調物的通氣孔到連通孔的路徑確保得較長,從而能夠可靠地防止因烹調物所導致的連通孔的堵塞,此外能夠充分確保排氣所需要的面積。另外,優(yōu)選在所述蓋體內配設對所述烹調鍋內的溫度或壓力進行檢測的傳感器,并在所述內蓋罩的與所述傳感器上下對應的位置上設置通氣孔。如此,通過設置內蓋罩,能夠防止配設在蓋體的傳感器的響應性變差。進而,優(yōu)選在所述內蓋上配設有固定構件,該固定構件用于將所述內蓋罩配設成可裝卸,在所述內蓋及所述固定構件上設置使固定件貫通的固定孔,并且在各固定孔的邊界部分配設密封件。
在該情況下,所述密 封件優(yōu)選為硅系密封件。如此,當烹調鍋內的壓力上升時,能夠防止空氣從固定孔漏出。實用新型效果在本實用新型的加熱烹調器中,由于在內蓋上配設有內蓋罩,因此能夠防止蒸氣通路的堵塞。此外,即使因誤操作而進行打包烹飪,也能夠利用側面的通氣部來防止烹調鍋內的壓力變得異常高。
圖1是示出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實施方式的電飯煲的局部剖視圖。圖2是示出開放蓋體并卸下內蓋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3(A)、⑶是內蓋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圖4是示出在內蓋上安裝調壓閥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5是示出從內蓋卸下內蓋罩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6是示出內蓋罩與固定構件的分解立體圖。附圖標記說明如下:10…內鍋(烹調鍋)11…電飯煲主體(烹調器主體)[0032]17…感應加熱線圈(主體側加熱單元)19…蓋體24…散熱板25…蓋加熱器(蓋體側加熱單元)26…上側溫度傳感器27…內蓋28…密封構件32…蒸氣通 路43A、43B …調壓閥46A、46B …連通孔57A、57B…固定構件59…固定孔60A、60B …固定孔61…鉚釘(固定件)63…密封件66…內蓋罩67…通氣孔70…外壁部71…通氣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示出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實施方式的作為加熱烹調器的壓力式的電飯煲。該電飯煲具備:將呈上端開口的有底筒狀的內鍋(烹調鍋)10可裝卸地收容的電飯煲主體(烹調器主體)11 ;和可開閉地安裝于電飯煲主體11上的蓋體19。而且,在本實用新型中,還在蓋體19的內蓋27的內側面配設有內蓋罩66,由此利用內蓋罩66來遮蔽成為蒸氣通路32的入口的內蓋27的連通孔46A、46B,從而能夠防止連通孔46A、46B的堵塞,并且即使誤操作也能夠可靠地確保排氣路徑。電飯煲主體11具備外裝體,該外裝體包括:呈上下端開口的筒狀的主體12 ;對主體12的下端開口進行關閉的底體13 ;和以覆蓋主體12的上端開口的方式安裝的肩體14。在肩體14的大致中央設有開口部,在該開口部的下側配設有構成內鍋10的收容部的內膽15和由非導電性材料構成的保護框16。對內鍋10的底進行感應加熱的主體側加熱單元即感應加熱線圈17經由鐵素體磁芯18固定在保護框16的外表面。另外,在保護框16的底側外周部配設有對內鍋10的溫度進行檢測的溫度檢測單元即下側溫度傳感器(未圖示)。蓋體19具備包括上板20與下板21的外裝體,是覆蓋電飯煲主體11的上部的結構。在上板20的正面?zhèn)扰湓O有用于開放蓋體19的開放操作構件22,并在其內部配設有用為維持向電飯煲主體11關閉的關閉狀態(tài)的鎖定機構(未圖示)。如圖1及圖2所示,下板21可旋轉地安裝在形成于電飯煲主體11的背部的鉸接連接部23。在處于關閉狀態(tài)時位于內鍋10的一側的下板21的下(內)側面配設有散熱板24。而且,在散熱板24的上側面配設有對內鍋10內進行加熱的蓋體側加熱單元即蓋加熱器25。該蓋加熱器25以避開用于配設各構成元件的孔而迂回的方式配設。另外,在下板21配設有用于對內鍋10內的溫度進行檢測的上側溫度傳感器26。關閉內鍋10的上端開口的內蓋27可裝卸地配設在面向內鍋10的散熱板24的內面?zhèn)取T搩壬w27由比散熱板24大的金屬板構成,對內鍋10的上端開口的內周部進行封閉的密封構件28經由框構件29而固定在其外周部。在框構件29設有與形成在下板21上的被卡合部30A、30B卡合的卡合部31A、31B。需要說明的是,內蓋27并不局限于可裝卸地配設的結構,也可以是不可脫離地設置的結構。在蓋體19的內部形成有用于將在內鍋10的內部產生的蒸氣向外部排出的蒸氣通路32。該蒸氣通路32中,配設在內蓋27上的第一調壓閥43A及第二調壓閥43B的連通孔46A、46B構成入口。內鍋10內的蒸氣通過調壓閥43A、43B內而流入形成在下板21上的閥收容部33A、33B內。然后,從閥收容部33A、33B的下端開口流入散熱板24與內蓋27之間的空隙部34,并通過該空隙部34流入可裝卸地配設在上板20的蒸氣單元35。然后,通過該蒸氣單元35內而從形成在蒸氣單元35上的排氣部36向外部排出。即,在本實施方式中,經過調壓閥43A、調壓閥43B內、閥收容部33A、閥收容部33B、空隙部34及蒸氣單元35的路徑構成蒸氣通路32。需要說明的是,在蓋體19的上板20上形成有將蒸氣單元35配設成可裝卸的配設凹部37。在配設凹部37上設有連接用開口部,在與下板21上下方向一致的部分設有連通部38。另外,散熱板24在與閥收容部33A、33B對應的位置設有貫通孔39A、39B,在與連通部38對應的位置設有通氣部40。進而,在與上側溫度傳感器26對應的位置設有用于與內鍋10內連通的露出孔41。而且,在上述各連接部分配設有用于防止流體的漏出的墊片。如圖2及圖3(A)所示,內蓋27在散熱板24的與露出孔41對應的位置設有露出孔42。另外,該內蓋27在上表面?zhèn)扰湓O有第一調壓閥43A及第二調壓閥43B,由此能夠將內鍋10內升壓為比大氣壓更高的設定壓力。進而,在面向內鍋10內的下表面?zhèn)扰湓O有用于將內蓋罩66配設成可裝卸的固定構件57A、57B。調壓閥43A、43B是設置在蒸氣通路32中的閥機構。如圖3(A)及圖4所示,調壓閥43A、43B在與內蓋27的閥收容部33A、33B對應的位置設有插通孔44A、44B,并配設在其上部。調壓閥43A、43B具備從相對于內蓋27而言為內鍋10的一側即下側配設的閥座45A、45B。在閥座45A、45B上設有成為蒸氣通路32的入口的連通孔46A、46B。另外,在閥座45A、45B的下端設有以呈圓環(huán)狀的方式朝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部47A、47B。各閥座45A、45B在穿過插通孔44A、44B的上部配設罩48A、48B,由此固定在內蓋27。在各罩48A、48B上設有與閥收容部33A、33B連通的通氣孔49A、49B。在第一調壓閥43A中,可開放地關閉連通孔46A的球狀構件50可轉動地配設在罩48A的內部。球狀構件50使用當內鍋10內的壓力升壓至1.30atm時,因該蒸氣的壓力轉動而從連通孔46A上遠離的重量的球。另外,球狀構件50利用未圖示的驅動單元即螺線管而在遠離連通孔46A的開放狀態(tài)、及在連通孔46A上可轉動的關閉狀態(tài)之間切換。第二調壓閥43B在罩48B的內部具備用于關閉連通孔46B的閥體51、使該閥體51向關閉位置(向下)移動的動作承受構件52和配設在上述構件之間的彈簧53。當因未圖示的驅動單元即步進電機的驅動而使動作承受構件52向下移動時,閥體51經由彈簧53而利用閥體51關閉連通孔46B。另外,通過動作承受構件52的移動量(作用力)的調節(jié),能夠使內鍋10內在1.00 1.30&七111的范圍內升壓。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調壓閥43A、43B的閥座45A、45B與內蓋27之間配設有起到加強構件的作用的基座構件54。基座構件54通過調壓閥43A、43B的安裝而以夾在閥座45A、45B的凸緣部47A、47B與內蓋27之間的方式配設。具體而言,基座構件54由覆蓋內蓋27的插通孔44A、44B的大致矩形狀的樹脂板構成,在與插通孔44A、44B對應的位置形成有穿過閥座45A、45B的閥座插通孔55A、55B。在閥座插入凹部的下表面一側形成有嵌合凸緣部47A、47B的嵌合凹部(未圖示)。另外,基座構件54在與內蓋27抵接的上表面設有以在閥座插通孔55A、55B之間穿過的方式延伸且用于使水通過與內蓋27之間而進行清洗的貫通槽56。如圖4及圖5所示,在內蓋27上以使蓋體19相對于電飯煲主體11開放的狀態(tài)配設有位于下側的第一固定構件57A和位于上側的第二固定構件57B。上述固定構件57A、57B在與內蓋27接觸的上側面以沿著內蓋27的形狀的方式設有階梯部58A、58B。另外,在固定構件57A、57B上設有與形成在內蓋27的固定孔59對應的固定孔60A、60B。如圖3(B)所示,上述固定孔59、60A、60B供作為固定件的公知的鉚釘61穿過,從而將固定構件57A、57B固定在內蓋27上。在與固定孔59之間的邊界部分即各固定孔60A、60B的上側部設有用于配設密封件63的密封用凹部62A、62B。作為密封件63而能夠使用公知的O型環(huán)或硅系密封件。其中,在使用O型環(huán)的情況下,雖能夠確保與鉚釘61正交的方向、即在內蓋27與固定構件57A、57B之間產生的間隙的延伸方向的密封性,但沿著固定件的方向的密封性可能無法確保。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硅系密封件。因此,當內鍋10內的壓力上升時,能夠防止空氣(蒸氣)從固定孔59、60A、60B漏出。如圖5及圖6所示,在固定構件57A、57B的外側緣突出地設置有各一對的定位部64A、64B。在上述定位部64A、64B上分別設有卡合凹部65A、65B。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固定構件57A的定位部64A、64A的間隔與第二固定構件57B的定位部64B、64B的間隔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構成。由此,能夠防止內蓋罩66的誤安裝。內蓋罩66安裝在內蓋27中的面向內鍋10內的一側,從而能夠防止作為蒸氣通路32的入口的調壓閥43A、43B的連通孔46A、46B堵塞。該內蓋罩66為不銹鋼制,以在俯視觀察中覆蓋蓋加熱器25的下側的方式形成為直徑與散熱板24大致相同的圓板狀。內蓋罩66在除去與圖5中由虛線表示的連通孔46A、46B上下對應的位置的區(qū)域設有多個通氣孔67。即,通氣孔67設置在與連通于上側溫度傳感器26的露出孔42在上下方向上對應的位置。另外,在位于第一固定構件57A的一側的區(qū)域設有不設置通氣孔67的非形成部68。由此,能抑制開放蓋體19時的結露水的漏出。需要說明的是,通氣孔67的直徑為容易堵塞蒸氣通路32的大小的雜糧(例如豆類等)無法通過的大小(例如3mm)。在內蓋罩66的外周部配設有呈圓環(huán)狀的保護套69。該保護套69為樹脂制,具備在安裝狀態(tài)下上端緣與內蓋27抵接的外壁部70。在外壁部70設有和與內蓋27之間的內部連通的多個通氣部71。該通氣部71通過使外壁部70的上端部向下凹陷而形成,在與內蓋27之間形成與通氣孔67的直徑相等的間隙。另外,在保護套69上設有定位固定于第一固定構件57A上的第一卡合部72。該第一卡合部72由兩側部為能夠與卡合凹部65A、65A卡合的橫向寬度且朝徑向外側突出的突片構成,在其中央突出地設置有向下突出的操作片73。進而,保護套69在第一卡合部72的徑向相反側設有用于安裝具有第二卡合部80的卡合構件78的被安裝部74。該被安裝部74設有以與內蓋27抵接的方式向上突出的螺紋固定部75。另外,內蓋罩66在保護套69的被安裝部74上具備經由安裝構件76安裝的卡合構件78。安裝構件76具備與螺紋固定部75對應的螺釘插入部77,在與被安裝部74之間將卡合構件78安裝成能夠進退??ê蠘嫾?8具備橫向寬度比第二固定構件57B的定位部64B、64B的間隔小的操作部79。在該操作部79的兩側設有可與卡合凹部65B、65B卡合的第二卡合部80。該卡合構件78利用配設在安裝構件76內的施力單元即彈簧(未圖示)在進出方向上被施力。該電飯煲在電飯煲主體11內配設有控制基板(未圖示),并在該控制基板上安裝有作為控制單元的微型計算機。而且,微型計算機根據形成在電飯煲主體11的正面的操作面板81的開關82的操作而依照預先存儲的程序進行基于感應加熱線圈17及蓋加熱器25的加熱(通電)控制,執(zhí)行具有預熱、升溫(中途升溫)、沸騰維持、及燜飯等各工序的煮飯(烹調)處理,并且執(zhí)行將已煮好的米飯保持在規(guī)定溫度的保溫處理。在煮飯?zhí)幚碇?,利用下側溫度傳感器檢測內鍋10的溫度,并利用上側溫度傳感器26檢測內鍋10內的溫度,基于該檢測值對由感應加熱線圈17及蓋加熱器25產生的加熱量進行控制。此時,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內蓋27上配設內蓋罩66,但在與連通于上側溫度傳感器26的露出孔41、42上下對應的位置設置有通氣孔67,因此檢測的響應性不會變差。另外,通過對內鍋10進行加熱而產生的蒸氣從通氣孔67及通氣部71流入內蓋罩66內。此時,在連通孔46A、46B的下側設置有通氣孔67的情況下,在該部分的排氣量最多。在該情況下,當食用米為雜糧米時,雜糧米中的雜糧集中通過,因此容易產生連通孔46A、46B的堵塞。但是,本實施方式的內蓋罩66不在與連通孔46A、46B在上下方向上對應的位置設置通氣孔67而使排氣路徑復雜化。因此,能夠防止雜糧的集中排出,在最大限度內抑制堵塞的產生,并且充分確保排氣所需要的面積。在通過內蓋罩66之后,通過了連通孔46A、46B的蒸氣通過第一調壓閥43A及第二調壓閥43B,此后通過閥收容部33A、33B內而到達空隙部34。然后,流入該空隙部34的空氣經蒸氣口單元向外部排出。另一方面,用戶在內鍋10內一同安裝了收容有烹調物的袋的情況下,與以往相同地,袋內的空氣膨脹而與內蓋罩66緊貼,有時會堵塞全部的通氣孔67。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具有覆蓋蓋加熱器25 (散熱板24)的下側的大小的內蓋罩66的外壁部70設置有通氣部71,因此袋繞到外壁部70的外側而不會堵塞通氣部71。由此,即使用戶因誤操作而進行打包烹飪,也能夠確保內鍋10內的蒸氣的排氣路徑。由此,能夠可靠地防止內鍋10內的壓力變得異常高。在煮飯結束后的保溫時,以覆蓋蓋加熱器25的下側的方式形成內蓋罩66,因此蓋加熱器25的熱量不直接施加于米飯。因此,能夠抑制水分過度地從米飯中釋放出。并且,在內蓋罩66的上表面(與內蓋27之間)附著有因在燜飯工序中的蒸氣或保溫過程中的蒸氣而產生的結露水。而且,該結露水從形成在內蓋罩66上的多個通氣孔67分散而賦予到米飯上。其結果是,賦予適度的水分,因此能夠確保米飯的濕潤。[0075]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的加熱烹調器并不局限于所述實施方式的結構,能夠實施各種變更。例如,在所述實施方式中,在內蓋罩66上設有多個通氣孔67,而若在外壁部70以規(guī)定的開口面積設置通氣部71,則也可以不設置通氣孔67。另外,通氣部71并不局限于設置在外壁部70的上端的結構,也可以由貫通的孔構成。另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在蓋體19上設有溫度傳感器26,而在設置有對內鍋10內的壓力進行檢測的壓力傳感器的情況下,通過在對應位置設置通氣孔67,能夠得到與上述相同的作用及效果。另外,在蓋體19上配設溫度傳感器26的情況下也可以不設置露出孔41,以與散熱板24的上表面接觸的方式配設,在該情況下,也與所述實施方式相同地,通過在上下方向上對應的位置設置通氣孔67,能夠防止熱響應性變差。另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搭載了一對調壓閥43A、43B,但也可以是僅設置一方的調壓閥的結構。當然,即使是不搭載調壓閥43A、43B的非壓力式的電飯煲,設置本實用新型的內蓋罩66的結構也是有效的。此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雖舉出電飯煲為例進行了說明,但只要是對規(guī)定的烹調物加熱而進行烹調的加熱烹調器便能同等地應用,也能夠得到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權利要求1.一種加熱烹調器,其特征在于,具備: 烹調器主體,其供上端開口的烹調鍋配設; 蓋體,其可開閉地配設在所述烹調器主體上,且具有將所述烹調鍋內與外部連通的蒸氣通路; 內蓋,其具有構成所述蒸氣通路的入口的連通孔,設置在所述蓋體的面向所述烹調鍋內的一側,并對所述烹調鍋的上端開口進行封閉, 在所述內蓋的面向所述烹調鍋內的一側配設有內蓋罩。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熱烹調器,其特征在于, 還具備蓋體側加熱單元,該蓋體側加熱單元配設在所述蓋體內,并對所述烹調鍋內進行加熱, 所述內蓋罩形成為在俯視觀察下覆蓋所述蓋體側加熱單元的下側的形狀。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熱烹調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內蓋罩的外壁部設有與和所述內蓋之間的空間連通的通氣部。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熱烹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內蓋罩在除去與所述內蓋的所述連通孔上下對應的位置的區(qū)域具有通氣孔。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加熱烹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內蓋罩在除去與所述內蓋的所述連通孔上下對應的位置的區(qū)域具有通氣孔。
6.根據權利要求1、2、5中任一項所述的加熱烹調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蓋體內配設有對所述烹調鍋內的溫度或壓力進行檢測的傳感器, 在所述內蓋罩的與所述傳感器上下對應的位置設置通氣孔。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加熱烹調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蓋體內配設有對所述烹調鍋內的溫度或壓力進行檢測的傳感器, 在所述內蓋罩的與所述傳感器上下對應的位置設置通氣孔。
8.根據權利要求1、2、5、7中任一項所述的加熱烹調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內蓋上配設有固定構件,該固定構件用于將所述內蓋罩配設成可裝卸, 在所述內蓋及所述固定構件上設有供固定件貫通的固定孔,并且在各固定孔的邊界部分配設有密封件。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加熱烹調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內蓋上配設有固定構件,該固定構件用于將所述內蓋罩配設成可裝卸, 在所述內蓋及所述固定構件上設有使固定件貫通的固定孔,并且在各固定孔的邊界部分配設有密封件。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加熱烹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件為硅系密封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加熱烹調器,能防止因用戶的誤操作而導致無法排出烹調鍋內的蒸氣的情況。加熱烹調器具備供烹調鍋(內鍋(10))配設的烹調器主體(電飯煲主體(11));具有將烹調鍋(10)內與外部連通的蒸氣通路(32)的蓋體(19);和具有構成蒸氣通路(32)的入口的連通孔(46A、46B)的內蓋(27),其中,在內蓋(27)中的面向烹調鍋(10)內的一側配設有內蓋罩(66)。
文檔編號A47J27/00GK203153387SQ20132010244
公開日2013年8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5月16日
發(fā)明者片岡利充, 野間雄太, 木村朱里 申請人:象印魔法瓶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