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懸挑異形超限結構鋼連廊施工工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大跨度懸挑異形超限結構鋼連廊施工工法,采用以下步驟:1)對所述鋼連廊進行施工單元劃分:將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和所述連廊懸挑部分的上部鋼結構的中間條塊劃為第一施工單元,將所述連廊懸挑部分的其余部分劃為第二施工單元,將所述連廊懸空部分劃為第三施工單元;2)采用高空散拼法和懸臂安裝法在A塔樓樓面板上完成所述第一施工單元的施工;3)、4)采用整體提升及整體提升后滑移完成所述第二施工單元和第三施工單元的施工。本發(fā)明應用了高空散裝、整體提升、整體提升后滑移等多項技術,節(jié)約了工時,材料費,設備費,并滿足了施工工藝、質量、安全、進度及成本等多方面的整體控制的要求。
【專利說明】
大跨度懸挑異形超限結構鋼連廊施工工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鋼連廊的施工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大跨度懸挑異形超限結構鋼連廊施工工法?!颈尘凹夹g】
[0002]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于建筑的需求和需要也在不斷增加與提高,連體復雜高層建筑大量涌現(xiàn)。連體結構一般指兩幢或幾幢高層建筑之間由架空連接體相互連接, 滿足建筑造型及使用功能的要求。連體結構的設置一方面出于建筑功能的要求,可以方便兩塔樓之間的聯(lián)系。當前的連體結構具有良好的采光效果和廣闊的視野,由于連體結構的設置,使建筑外觀上更具特色。目前大跨度高空連體鋼結構施工方法主要包括:高空散裝法、分條(分塊)吊裝法、整體提升法、整體吊裝法、懸臂安裝法、高空滑移法、逆作安裝法等。
[0003]某綜合體項目的鋼結構連廊主要由桁架連接而成的上部鋼結構和下掛層鋼結構組成。連廊整體平面呈矩形,包括左右兩部分,左邊部分與A塔樓連接,由位于樓面板上的結構內部分和與其連接的懸挑部分組成,右邊部分是將A塔樓和B塔樓連接在一起的懸空部分,懸空部分與結構內部分和懸挑部分同時對接,連廊的懸空部分和懸挑部分在同一平面內呈L形。上述鋼結構連廊屬于高挑異形超限結構,鋼桁架的最大跨度為30m,高度4.4m。整體吊裝高度為68.63米,其中懸挑部分的懸挑長度為11.050m,重量為165噸,提升無可靠支點。上部鋼結構和下掛層鋼結構所有構件重量達425噸。上述構件的作業(yè)面均在裙房的樓面板上進行,但是上述裙房的樓面板不具有承載425噸的能力。綜上所述,采用現(xiàn)有的大跨度高空連體鋼結構施工方法不能完成上述鋼結構連廊的施工。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大跨度懸挑異形超限結構鋼連廊施工工法,該工法能夠完成超限高、大跨度懸挑、缺少作業(yè)面、利用裙樓樓面作業(yè)、樓面荷載力不足、采用整體提升無可靠提升點的鋼連廊施工。
[0005]本發(fā)明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大跨度懸挑異形超限結構鋼連廊施工工法,所述鋼連廊連接A塔樓和B塔樓,主要由桁架連接而成的上部鋼結構和下掛層鋼結構組成,所述鋼連廊整體平面呈矩形,包括左右兩部分,左邊部分與 A塔樓連接,由位于A塔樓樓面板上的連廊結構內部分和與其連接的連廊懸挑部分組成,右邊部分是將A塔樓和B塔樓連接在一起的連廊懸空部分,所述連廊懸空部分和所述連廊懸挑部分在同一平面內呈L形布置;該施工工法采用以下步驟:
[0006]1)對所述鋼連廊進行施工單元劃分
[0007]將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和所述連廊懸挑部分的上部鋼結構的中間條塊劃為第一施工單元,將所述連廊懸挑部分的其余部分劃為第二施工單元,將所述連廊懸空部分劃為第三施工單元;
[0008]2)采用高空散拼法和懸臂安裝法在A塔樓樓面板上完成所述第一施工單元的施工;
[0009]3)完成所述第二施工單元的施工,具體步驟為:
[0010]3.1)在裙樓的屋面板上完成第二施工單元的成型作業(yè);在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的頂部外側設置多個對稱布置的提升滑移裝置I;在所述連廊懸挑部分的上部鋼結構的中間條塊的頂部外端兩側設置提升滑移裝置n;
[0011]在所述提升滑移裝置I上設有外伸的提升滑移梁I,所述提升滑移梁I與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的外立面垂直,在所述提升滑移梁I上從外至內依次設有支座1、推拉器I和滑移拉桿I,所述支座I與所述提升滑移梁I滑動連接,所述推拉器I的伸縮端與所述支座I鉸接, 所述推拉器I的內端與所述滑移拉桿I鉸接,在所述滑移拉桿I上設有沿軸向布置的多個卡板I,在所述提升滑移梁I上固定有限位擋板I,所述卡板I拉壓在所述限位擋板I的內端面上;在所述支座I上固裝有提升器I;
[0012]在所述提升滑移裝置n上設有兩根外伸的提升梁I,在所述提升梁I的外伸端部上固裝有滑移梁I,所述滑移梁I位于所述連廊懸挑部分的上部鋼結構的中間條塊的側邊之夕卜,所述滑移梁I與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的外立面垂直,在所述滑移梁I上從外至內依次設有支座n、推拉器n和滑移拉桿n,所述支座n與所述滑移梁I滑動連接,所述推拉器n的伸縮端與所述支座n鉸接,所述推拉器n的內端與所述滑移拉桿n鉸接,在所述滑移拉桿 n上設有沿軸向布置的多個卡板n,在所述滑移梁I上固定有限位擋板n,所述卡板n拉壓在所述限位擋板n的內端面上;在所述支座n上固裝有提升器n;
[0013]3.2)啟動所述提升器I和所述提升器n,將所述第二施工單元整體同步提升至安裝設計高度;
[0014]3.3)啟動所述推拉器I和所述推拉器n,在空中將所述第二施工單元整體水平向內逐步滑移就位,然后完成第二施工單元與第一施工單元的連接;[〇〇15]4)完成所述第三施工單元的施工,具體步驟為:[〇〇16]4.1)在裙樓的屋面板上完成第三施工單元的成型作業(yè);在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和所述連廊懸挑部分靠近b塔樓端的頂部從內至外依次設置提升滑移裝置m和提升滑移裝置 IV;在B塔樓的樓頂靠近a塔樓的邊部設置與所述提升滑移裝置m和所述提升滑移裝置IV— 一對應的提升滑移裝置v和提升滑移裝置VI;[〇〇17]所述提升滑移裝置m固定在a塔樓的結構柱上,在所述提升滑移裝置m上設有外伸的提升滑移梁m,所述提升滑移梁m與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的側立面垂直,在所述提升滑移梁m上從外至內依次設有支座m、推拉器m和滑移推桿m,所述支座m與所述提升滑移梁m滑動連接,所述推拉器m的伸縮端與所述支座m鉸接,所述推拉器m的內端與所述滑移推桿m鉸接,在所述滑移推桿m上設有沿軸向布置的多個卡板m,在所述提升滑移梁 m上固定有限位擋板m,所述卡板m頂壓在所述限位擋板m的外端面上;在所述支座m上固裝有提升器m;
[0018]在所述提升滑移裝置iv上設有外伸的提升滑移梁IV,所述提升滑移梁IV與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的側立面垂直,在所述提升滑移梁IV上從外至內依次設有支座IV、推拉器IV 和滑移推桿iv,所述支座IV與所述提升滑移梁IV滑動連接,所述推拉器IV的伸縮端與所述支座iv鉸接,所述推拉器IV的內端與所述滑移推桿IV鉸接,在所述滑移推桿IV上設有沿軸向布置的多個卡板IV,在所述提升滑移梁IV上固定有限位擋板IV,所述卡板IV頂壓在所述限位擋板IV的外端面上;在所述支座IV上固裝有提升器IV;[0019 ]所述提升滑移裝置V位于樓頂邊部中間區(qū)域,在所述提升滑移裝置V上設有外伸的提升滑移梁V,所述提升滑移梁V與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的側立面垂直,在所述提升滑移梁V上從外至內依次設有支座V、推拉器V和滑移拉桿V,所述支座V與所述提升滑移梁V滑動連接,所述推拉器V的伸縮端與所述支座V鉸接,所述推拉器V的內端與所述滑移拉桿V鉸接,在所述滑移拉桿V上設有沿軸向布置的多個卡板V,在所述提升滑移梁V 上固定有限位擋板V,所述卡板V拉壓在所述限位擋板V的內端面上;在所述支座V上固裝有提升器V;
[0020]所述提升滑移裝置VI位于樓頂邊角部區(qū)域,所述提升滑移裝置VI包括與樓頂板固接的提升梁n和提升梁m,所述提升梁n沿與B塔樓側立面垂直的方向伸出,所述提升梁m 偏向B塔樓側立面伸出,在所述提升梁n和所述提升梁m的外伸端部上固裝有滑移梁n,所述滑移梁n位于b塔樓的側邊之外,所述滑移梁n與b塔樓的側立面平行,在所述提升梁n 和所述提升梁m的下方分別設有斜撐,所述斜撐的下端與b塔樓固接;[〇〇21 ]在所述滑移梁n上從外至內依次設有支座v1、推拉器vi和滑移拉桿vi,所述支座 vi與所述滑移梁n滑動連接,所述推拉器vi的伸縮端與所述支座vi鉸接,所述推拉器vi的內端與所述滑移拉桿vi鉸接,在所述滑移拉桿vi上設有沿軸向布置的多個卡板VI,在所述滑移梁n上固定有一個限位擋板vi,所述卡板vi拉壓在所述限位擋板vi的內端面上;在所述支座vi上固裝有提升器VI;
[0022]4.2)啟動所述提升器m、所述提升器IV、所述提升器V和所述提升器VI,將所述第三施工單元整體同步提升至安裝設計高度;
[0023]4.3)啟動所述推拉器m、所述推拉器IV、所述推拉器V和所述推拉器VI,在空中將所述第三施工單元整體水平向右逐步滑移就位,使所述連廊懸空部分的右端支承在滑移支座上,所述滑移支座固定在牛腿上,所述牛腿設置在B塔樓的結構柱上;然后將所述連廊懸空部分的左端與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和所述連廊懸挑部分連接在一起。
[0024]所述步驟4.1),所述第三施工單元的成型作業(yè)是在裙樓的屋面板上分層塊逐步進行的,具體步驟為:
[0025]4.1.1)完成所述連廊懸空部分的上部鋼結構成型,然后采用所述提升器m、所述提升器IV、所述提升器V和所述提升器VI,將成型后的所述連廊懸空部分的上部鋼結構提升至第一設定高度;
[0026]4.1.2)完成所述連廊懸空部分的第一下掛層鋼結構成型,然后將成型后的所述第一下掛層鋼結構連接在所述連廊懸空部分的上部鋼結構的下方,啟動所述提升器m、所述提升器IV、所述提升器V和所述提升器VI,將所述連廊懸空部分的上部鋼結構提升至第二設定高度;
[0027]4.1.3)重復步驟4.1.2),直至完成所述連廊懸空部分的所有下掛層鋼結構的連接。
[0028]本發(fā)明具有的優(yōu)點和積極效果是:[〇〇29] 一)采用分單元施工,解決了超限高(68m)、大跨度懸挑(長度為11.05m)鋼連廊缺少作業(yè)面,利用裙樓樓面作業(yè),樓面荷載力不足,采用整體提升無可靠提升點的施工難題。 避免了全部采用分件高空散裝,減少了高空組裝和高空焊接的工作量,無需大型的吊裝機械設備,利用現(xiàn)場現(xiàn)有的設備就能滿足吊裝要求,而且解決了高空組拼胎架(搭設高度 68.63米)無法搭設的問題,降低了安全、質量風險,節(jié)約了施工成本,降低了施工難度;將高空作業(yè)量降至最少,有利于鋼結構現(xiàn)場安裝的安全、質量以及工期的控制。同時,本發(fā)明根據(jù)建筑結構特點,對結構合理的分析并布置劃分施工單元,為施工單元整體提升建立可靠提升點。
[0030]二)第一施工單元采用高空散拼法和懸臂安裝法,以樓地面及屋面板為作業(yè)面,無需搭設胎架,節(jié)約了成本,降低了施工難度,并根據(jù)結構特點施工部分懸挑連廊,建立第二施工單元的可靠提升點,減少了施工現(xiàn)場臨時設施及設備的投入。
[0031]三)第二施工單元和第三施工單元采用整體提升+提升后滑移的方法施工,通過充分考慮被提升結構的受力體系特點,在不改變結構受力體系,使提升吊裝過程中結構的應力比以及變形情況均控制在規(guī)范允許范圍內的前提下,合理布置多個提升滑移點,成功地實現(xiàn)了整體提升后多點位高空水平方向長距離滑移(第二施工單元滑移距離1000mm,第三施工單元滑移距離1700mm)。上述方法的優(yōu)勢在于:
[0032]1)合理地利用永久結構,采用多種提升拼裝方式,針對性強,并結合高空拼裝、整體吊裝就位法、同步液壓提升的特點,使得三種方法的優(yōu)點最大化。節(jié)約了工時,材料費,設備費,并滿足了施工工藝、質量、安全、進度及成本等多方面的整體控制的要求。[〇〇33]2)采用超大型液壓同步提升施工技術,提升過程十分安全,并且構件可以在提升過程中的任意位置鎖定,任一提升器亦可單獨調整,調整精度高,有效地提高了結構提升過程中安裝精度的可控性。采用柔性索具承重,有合理的承重吊點,提升高度不受限制。提升過程中構件保持平穩(wěn)的提升姿態(tài),同步控制精度高設備自動化程度高,操作方便靈活,安全性好,可靠性高,使用面廣,通用性強。[〇〇34]3)高空滑移無需胎架,吊裝過程的安全性有保證。提升設備體積小、自重輕、承載能力大,特別適宜于大型構件的提升作業(yè)。
[0035]4)提升吊點等主要臨時結構利用主體結構設置,加之液壓同步提升動荷載極小的優(yōu)點,以及提升平臺、提升滑移平臺和不同噸位的提升專用吊具的重復利用,可以使提升臨時設施用量降至最小,有利于施工成本控制。[〇〇36]四)針對第三施工單元重量大,裙房樓面板荷載力不足的問題,采用倒掛法施工, 分次提升到下掛層層高位置后再增加下掛層的方式,即解決了裙房樓面板承載力不足的問題,又增加了起吊重量。鋼結構主要的拼裝、焊接及油漆等工作在樓面的拼裝胎架上進行, 可用塔吊進行散件吊裝,施工效率高,施工質量易于保證。第三施工單元整體提升后通過加長滑移拉桿實現(xiàn)了長距離滑移(滑移長度1700mm)。第三施工單元與右側B塔樓立柱牛腿上的滑移支座焊接,解決了鋼結構應力變形問題。
[0037]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綜合采用了高空散裝、懸挑結構安裝+整體提升滑移+整體分次提升倒掛法加重后滑移等多項技術,通過提升設備的擴展組合,使提升重量、跨度和面積均有較大提高。通過鋼結構的分塊吊裝,將高空作業(yè)量降至最少,加之液壓提升作業(yè)絕對時間較短,能夠有效保證鋼結構安裝的總體工期。打破了目前大跨度懸挑異形超限結構鋼連廊施工的限制?!靖綀D說明】[0〇38]圖1為本發(fā)明應用的結構不意圖;[0〇39]圖2為本發(fā)明步驟1)的不意圖;
[0040]圖3為本發(fā)明步驟2)的不意圖;[0〇41]圖4為本發(fā)明步驟3.1)的不意圖;
[0042]圖5為本發(fā)明應用的提升滑移裝置I的結構示意圖;
[0043]圖6-1為本發(fā)明應用的提升滑移裝置n的主視圖;
[0044]圖6-2為本發(fā)明應用的提升滑移裝置II的滑移梁(包含滑移梁)以下部分的俯視圖;
[0045]圖6-3為本發(fā)明應用的提升滑移裝置II的支座、推拉器和滑移拉桿連接示意圖;
[0046]圖7-1本發(fā)明步驟3.2)的示意圖;[〇〇47]圖7-2為圖7-1的右視圖;
[0048]圖8為本發(fā)明步驟3.3)的不意圖;
[0049]圖9為本發(fā)明步驟4.1)的不意圖;
[0050]圖1〇為本發(fā)明應用的提升滑移裝置m的結構示意圖;
[0051]圖11為本發(fā)明應用的提升滑移裝置IV的結構示意圖;
[0052]圖12為本發(fā)明應用的提升滑移裝置V的結構示意圖;
[0053]圖13-1為本發(fā)明應用的提升滑移裝置VI的結構示意圖;[〇〇54]圖13-2為圖13-1的側視圖;
[0055]圖13-3為本發(fā)明應用的提升滑移裝置VI的滑移梁(包含滑移梁)以下部分的俯視圖;
[0056]圖14為本發(fā)明步驟4.1.1)的不意圖;
[0057]圖15為本發(fā)明步驟4.1.2)的不意圖;[〇〇58]圖16為本發(fā)明步驟4.1.3)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0059]為能進一步了解本發(fā)明的
【發(fā)明內容】
、特點及功效,茲例舉以下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0060]請參閱附圖,一種大跨度懸挑異形超限結構鋼連廊施工工法,所述鋼連廊1連接A 塔樓2和B塔樓3,主要由桁架連接而成的上部鋼結構和下掛層鋼結構組成,所述鋼連廊1整體平面呈矩形,包括左右兩部分,左邊部分與A塔樓2連接,由位于A塔樓2樓面板上的連廊結構內部分和與其連接的連廊懸挑部分組成,右邊部分是將A塔樓2和B塔樓3連接在一起的連廊懸空部分,所述連廊懸空部分和所述連廊懸挑部分在同一平面內呈L形布置。
[0061]上述鋼連廊1的施工工法采用以下步驟:[〇〇62]1)對所述鋼連廊1進行施工單元劃分
[0063]將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和所述連廊懸挑部分的上部鋼結構的中間條塊劃為第一施工單元1-1,將所述連廊懸挑部分的其余部分劃為第二施工單元1-2,將所述連廊懸空部分劃為第三施工單元1-3。
[0064]2)采用高空散拼法和懸臂安裝法在A塔樓2樓面板上完成所述第一施工單元1-1的施工。
[0065] 3)完成所述第二施工單元1-2的施工,具體步驟為:
[0066] 3.1)在裙樓6的屋面板上完成第二施工單元1-2的成型作業(yè);在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的頂部外側設置多個對稱布置的提升滑移裝置14-1;在所述連廊懸挑部分的上部鋼結構的中間條塊的頂部外端兩側設置提升滑移裝置114-2。提升滑移裝置14-1至少有1組,1組兩個,兩個提升滑移裝置14-1分設在所述連廊懸挑部分的上部鋼結構的中間條塊的兩側,在本實施例中有4個。在所述連廊懸挑部分的上部鋼結構的中間條塊的一側有兩個提升滑移裝置14-1。[〇〇67]在所述提升滑移裝置14-1上設有外伸的提升滑移梁14-1-1,所述提升滑移梁14-1-1與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的外立面垂直,在所述提升滑移梁14-1-1上從外至內依次設有支座14-1-2、推拉器14-1-3和滑移拉桿14-1-4,所述支座14-1-2與所述提升滑移梁14-1-1 滑動連接,所述推拉器14-1-3的伸縮端與所述支座14-1-2鉸接,所述推拉器14-1-3的內端與所述滑移拉桿14-1-4鉸接,在所述滑移拉桿14-1-4上設有沿軸向布置的多個卡板14-1-6,在所述提升滑移梁14-1-1上固定有限位擋板14-1-5,所述卡板14-1-6拉壓在所述限位擋板14-1-5的內端面上;在所述支座14-1-2上固裝有提升器14-1-7。[〇〇68]在所述提升滑移裝置II4-2上設有兩根外伸的提升梁14-2-1,在所述提升梁14-2-1的外伸端部上固裝有滑移梁14-2-2,所述滑移梁14-2-2位于所述連廊懸挑部分的上部鋼結構的中間條塊的側邊之外,所述滑移梁14-2-2與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的外立面垂直,在所述滑移梁14-2-2上從外至內依次設有支座II4-2-3、推拉器II 4-2-4和滑移拉桿II4-2-5, 所述支座n 4-2-3與所述滑移梁14-2-2滑動連接,所述推拉器n 4-2-4的伸縮端與所述支座 n 4-2-3鉸接,所述推拉器n 4-2-4的內端與所述滑移拉桿n 4-2-5鉸接,在所述滑移拉桿n 4-2-5上設有沿軸向布置的多個卡板114-2-7,在所述滑移梁14-2-2上固定有一個限位擋板 n 4-2-6,所述卡板n 4-2-7拉壓在所述限位擋板n 4-2-6的內端面上;在所述支座n 4-2-3 上固裝有提升器114-2-8。在本實施例中,上述提升梁14-2-1有2根,且與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的外立面均不垂直。[〇〇69] 3.2)啟動所述提升器14-1-7和所述提升器114-2-8,將所述第二施工單元1-2整體同步提升至安裝設計高度。
[0070] 3.3)啟動所述推拉器14-1-3和所述推拉器114-2-4,在空中將所述第二施工單元 1-2整體水平向內逐步滑移就位,然后完成第二施工單元1-2與第一施工單元1-1的連接。 [〇〇71] 4)完成所述第三施工單元的施工,具體步驟為:[〇〇72] 4.1)在裙樓的屋面板上完成第三施工單元1-3的成型作業(yè);在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和所述連廊懸挑部分靠近B塔樓端的頂部從內至外依次設置提升滑移裝置III4-3和提升滑移裝置IV4-4;在B塔樓3的樓頂靠近A塔樓2的邊部設置與所述提升滑移裝置III4-3和所述提升滑移裝置IV4-4—一對應的提升滑移裝置V4-5和提升滑移裝置VI4-6。
[0073]所述提升滑移裝置III4-3固定在A塔樓2的結構柱5上,在所述提升滑移裝置III4-3 上設有外伸的提升滑移梁HI4-3-1,所述提升滑移梁HI4-3-1與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的側立面垂直,在所述提升滑移梁III4-3-1上從外至內依次設有支座HI4-3-2、推拉器HI4-3-3和滑移推桿1114-3-4,所述支座HI4-3-2與所述提升滑移梁HI4-3-1滑動連接,所述推拉器III4-3-3的伸縮端與所述支座HI4-3-2鉸接,所述推拉器HI4-3-3的內端與所述滑移推桿HI4-3-4鉸接,在所述滑移推桿HI4-3-4上設有沿軸向布置的多個卡板1114-3-6,在所述提升滑移梁m4-3-1上固定有限位擋板1114-3-5,所述卡板HI4-3-6頂壓在所述限位擋板HI4-3-5的外端面上;在所述支座HI4-3-2上固裝有提升器1114-3-7。[〇〇74]在所述提升滑移裝置IV4-4上設有外伸的提升滑移梁IV4-4-1,所述提升滑移梁IV 4-4-1與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的側立面垂直,在所述提升滑移梁IV4-4-1上從外至內依次設有支座IV4-4-2、推拉器IV4-4-3和滑移推桿IV4-4-4,所述支座IV4-4-2與所述提升滑移梁 IV4-4-1滑動連接,所述推拉器IV4-4-3的伸縮端與所述支座IV4-4-2鉸接,所述推拉器IV4-4-3的內端與所述滑移推桿IV4-4-4鉸接,在所述滑移推桿IV4-4-4上設有沿軸向布置的多個卡板IV4-4-6,在所述提升滑移梁IV4-4-1上固定有限位擋板IV4-4-5,所述卡板IV4-4-6 頂壓在所述限位擋板IV4-4-5的外端面上;在所述支座IV4-4-2上固裝有提升器IV4-4-7。
[0075]所述提升滑移裝置V4-5位于樓頂邊部中間區(qū)域,在所述提升滑移裝置V4-5上設有外伸的提升滑移梁V4-5-1,所述提升滑移梁V4-5-1與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的側立面垂直,在所述提升滑移梁V 4-5-1上從外至內依次設有支座V 4-5-2、推拉器V 4-5-3和滑移拉桿V 4-5-4,所述支座V 4-5-2與所述提升滑移梁V 4-5-1滑動連接,所述推拉器V 4-5-3的伸縮端與所述支座V 4-5-2鉸接,所述推拉器V 4-5-3的內端與所述滑移拉桿V 4-5-4鉸接, 在所述滑移拉桿V 4-5-4上設有沿軸向布置的多個卡板V 4-5-6,在所述提升滑移梁V 4-5-1上固定有限位擋板V4-5-5,所述卡板V4-5-6拉壓在所述限位擋板V4-5-5的內端面上; 在所述支座V 4-5-2上固裝有提升器V 4-5-7。
[0076]所述提升滑移裝置VI4-6位于樓頂邊角部區(qū)域,所述提升滑移裝置VI4-6包括與樓頂板固接的提升梁II4-6-8和提升梁HI4-6-9,所述提升梁II 4-6-8沿與B塔樓側立面垂直的方向伸出,所述提升梁HI4-6-9偏向B塔樓側立面伸出,在所述提升梁II4-6-8和所述提升梁 HI4-6-9的外伸端部上固裝有滑移梁II 4-6-1,所述滑移梁II 4-6-1位于B塔樓的側邊之外, 所述滑移梁II4-6-1與B塔樓的側立面平行,在所述提升梁II4-6-8和所述提升梁HI4-6-9的下方分別設有斜撐4-6-10,所述斜撐4-6-10的下端與B塔樓固接。
[0077]在所述滑移梁n 4-6-1上從外至內依次設有支座VI4-6-2、推拉器VI4-6-3和滑移拉桿VI4-6-4,所述支座VI4-6-2與所述滑移梁II 4-6-1滑動連接,所述推拉器VI4-6-3的伸縮端與所述支座VI4-6-2鉸接,所述推拉器VI4-6-3的內端與所述滑移拉桿VI4-6-4鉸接,在所述滑移拉桿VI4-6-4上設有沿軸向布置的多個卡板VI4-6-6,在所述滑移梁II4-6-1上固定有一個限位擋板VI4-6-5,所述卡板VI4-6-6拉壓在所述限位擋板VI4-6-5的內端面上;在所述支座VI4-6-2上固裝有提升器VI4-6-7。
[0078]4.2)啟動所述提升器1114-3-7、所述提升器1¥4-4-7、所述提升器¥4-5-7和所述提升器VI4-6-7,將所述第三施工單元1-3整體同步提升至安裝設計高度。[〇〇79]4.3)啟動所述推拉器1114-3-3、所述推拉器1¥4-4-3、所述推拉器¥4-5-3和所述推拉器VI4-6-3,在空中將所述第三施工單元1-3整體水平向右逐步滑移就位,使所述連廊懸空部分的右端支承在滑移支座上,所述滑移支座固定在牛腿上,所述牛腿設置在B塔樓3的結構柱上;然后將所述連廊懸空部分的左端與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和所述連廊懸挑部分連接在一起,請參見圖1。
[0080]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步驟4.1),所述第三施工單元1-3的成型作業(yè)是在裙樓的屋面板上分層塊逐步進行的,具體步驟為:[0081 ]4.1.1)完成所述連廊懸空部分的上部鋼結構成型,然后采用所述提升器HI4-3-7、所述提升器IV4-4-7、所述提升器V4-5-7和所述提升器VI4-6-7將成型后的所述連廊懸空部分的上部鋼結構提升至第一設定高度;
[0082]4.1.2)完成所述連廊懸空部分的第一下掛層鋼結構成型,然后將成型后的所述第一下掛層鋼結構連接在所述連廊懸空部分的上部鋼結構的下方,啟動所述提升器1114-3-7、 所述提升器IV4-4-7、所述提升器V4-5-7和所述提升器VI4-6-7,將所述連廊懸空部分的上部鋼結構提升至第二設定高度;[〇〇83]4.1.3)重復步驟4.1.2),直至完成所述連廊懸空部分的所有下掛層鋼結構的連接。
[0084]上述分層塊逐步成型逐步下掛提起的方法能夠解決裙房樓面板承載能力不足的問題。
[0085]在施工單元的提升過程中,對提升區(qū)域桿件需要進行臨時加固以滿足整體提升需求,抵消吊裝中自重應力產生的變形,使其形成穩(wěn)定的整體以便提升,采用現(xiàn)有技術,在此不再贅述。與提升滑移裝置連接的結構部分需要進行臨時加強以滿足提升重量需求,采用現(xiàn)有技術,在此不再贅述。
[0086]盡管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的啟示下,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宗旨和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的情況下,還可以作出很多形式,這些均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大跨度懸挑異形超限結構鋼連廊施工工法,所述鋼連廊連接A塔樓和B塔樓,主 要由桁架連接而成的上部鋼結構和下掛層鋼結構組成,所述鋼連廊整體平面呈矩形,包括 左右兩部分,左邊部分與A塔樓連接,由位于A塔樓樓面板上的連廊結構內部分和與其連接 的連廊懸挑部分組成,右邊部分是將A塔樓和B塔樓連接在一起的連廊懸空部分,所述連廊 懸空部分和所述連廊懸挑部分在同一平面內呈L形布置;其特征在于,該施工工法采用以下步驟:1)對所述鋼連廊進行施工單元劃分將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和所述連廊懸挑部分的上部鋼結構的中間條塊劃為第一施工 單元,將所述連廊懸挑部分的其余部分劃為第二施工單元,將所述連廊懸空部分劃為第三 施工單元;2)采用高空散拼法和懸臂安裝法在A塔樓樓面板上完成所述第一施工單元的施工;3)完成所述第二施工單元的施工,具體步驟為:.3.1)在裙樓的屋面板上完成第二施工單元的成型作業(yè);在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的頂部 外側設置多個對稱布置的提升滑移裝置I;在所述連廊懸挑部分的上部鋼結構的中間條塊 的頂部外端兩側設置提升滑移裝置n;在所述提升滑移裝置I上設有外伸的提升滑移梁I,所述提升滑移梁I與所述連廊結構 內部分的外立面垂直,在所述提升滑移梁I上從外至內依次設有支座1、推拉器I和滑移拉桿 I,所述支座I與所述提升滑移梁I滑動連接,所述推拉器I的伸縮端與所述支座I鉸接,所述 推拉器I的內端與所述滑移拉桿I鉸接,在所述滑移拉桿I上設有沿軸向布置的多個卡板I, 在所述提升滑移梁I上固定有限位擋板I,所述卡板I拉壓在所述限位擋板I的內端面上;在 所述支座I上固裝有提升器I;在所述提升滑移裝置n上設有兩根外伸的提升梁I,在所述提升梁I的外伸端部上固裝 有滑移梁I,所述滑移梁I位于所述連廊懸挑部分的上部鋼結構的中間條塊的側邊之外,所 述滑移梁I與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的外立面垂直,在所述滑移梁I上從外至內依次設有支座 n、推拉器n和滑移拉桿n,所述支座n與所述滑移梁I滑動連接,所述推拉器n的伸縮端 與所述支座n鉸接,所述推拉器n的內端與所述滑移拉桿n鉸接,在所述滑移拉桿n上設 有沿軸向布置的多個卡板n,在所述滑移梁I上固定有限位擋板n,所述卡板n拉壓在所述 限位擋板n的內端面上;在所述支座n上固裝有提升器n;.3.2)啟動所述提升器I和所述提升器n,將所述第二施工單元整體同步提升至安裝設 計高度;.3.3)啟動所述推拉器I和所述推拉器n,在空中將所述第二施工單元整體水平向內逐 步滑移就位,然后完成第二施工單元與第一施工單元的連接;4)完成所述第三施工單元的施工,具體步驟為:.4.1)在裙樓的屋面板上完成第三施工單元的成型作業(yè);在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和所述 連廊懸挑部分靠近B塔樓端的頂部從內至外依次設置提升滑移裝置m和提升滑移裝置IV; 在B塔樓的樓頂靠近A塔樓的邊部設置與所述提升滑移裝置m和所述提升滑移裝置IV—一 對應的提升滑移裝置V和提升滑移裝置VI;所述提升滑移裝置m固定在a塔樓的結構柱上,在所述提升滑移裝置m上設有外伸的 提升滑移梁m,所述提升滑移梁m與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的側立面垂直,在所述提升滑移梁m上從外至內依次設有支座m、推拉器m和滑移推桿m,所述支座m與所述提升滑移梁 m滑動連接,所述推拉器m的伸縮端與所述支座m鉸接,所述推拉器m的內端與所述滑移 推桿m鉸接,在所述滑移推桿m上設有沿軸向布置的多個卡板m,在所述提升滑移梁m上 固定有限位擋板m,所述卡板m頂壓在所述限位擋板m的外端面上;在所述支座m上固裝 有提升器m;在所述提升滑移裝置iv上設有外伸的提升滑移梁IV,所述提升滑移梁IV與所述連廊結 構內部分的側立面垂直,在所述提升滑移梁IV上從外至內依次設有支座IV、推拉器IV和滑 移推桿IV,所述支座IV與所述提升滑移梁IV滑動連接,所述推拉器IV的伸縮端與所述支座 iv鉸接,所述推拉器IV的內端與所述滑移推桿IV鉸接,在所述滑移推桿IV上設有沿軸向布 置的多個卡板IV,在所述提升滑移梁IV上固定有限位擋板IV,所述卡板IV頂壓在所述限位 擋板IV的外端面上;在所述支座IV上固裝有提升器IV;所述提升滑移裝置V位于樓頂邊部中間區(qū)域,在所述提升滑移裝置V上設有外伸的提 升滑移梁V,所述提升滑移梁V與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的側立面垂直,在所述提升滑移梁 V上從外至內依次設有支座V、推拉器V和滑移拉桿V,所述支座V與所述提升滑移梁V 滑動連接,所述推拉器V的伸縮端與所述支座V鉸接,所述推拉器V的內端與所述滑移拉 桿V鉸接,在所述滑移拉桿V上設有沿軸向布置的多個卡板V,在所述提升滑移梁V上固 定有限位擋板V,所述卡板V拉壓在所述限位擋板V的內端面上;在所述支座V上固裝有 提升器V;所述提升滑移裝置VI位于樓頂邊角部區(qū)域,所述提升滑移裝置VI包括與樓頂板固接的 提升梁n和提升梁m,所述提升梁n沿與B塔樓側立面垂直的方向伸出,所述提升梁m偏向 b塔樓的側立面伸出,在所述提升梁n和所述提升梁m的外伸端部上固裝有滑移梁n,所述 滑移梁n位于b塔樓的側邊之外,所述滑移梁n與b塔樓的側立面平行,在所述提升梁n和 所述提升梁m的下方分別設有斜撐,所述斜撐的下端與b塔樓固接;在所述滑移梁n上從外至內依次設有支座v1、推拉器vi和滑移拉桿vi,所述支座vi與 所述滑移梁n滑動連接,所述推拉器vi的伸縮端與所述支座vi鉸接,所述推拉器vi的內端 與所述滑移拉桿vi鉸接,在所述滑移拉桿vi上設有沿軸向布置的多個卡板VI,在所述滑移 梁n上固定有一個限位擋板vi,所述卡板vi拉壓在所述限位擋板vi的內端面上;在所述支 座VI上固裝有提升器VI;.4.2)啟動所述提升器m、所述提升器IV、所述提升器v和所述提升器VI,將所述第三施 工單元整體同步提升至安裝設計高度;.4.3)啟動所述推拉器m、所述推拉器IV、所述推拉器V和所述推拉器VI,在空中將所述 第三施工單元整體水平向右逐步滑移就位,使所述連廊懸空部分的右端支承在滑移支座 上,所述滑移支座固定在牛腿上,所述牛腿設置在B塔樓的結構柱上;然后將所述連廊懸空 部分的左端與所述連廊結構內部分和所述連廊懸挑部分連接在一起。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度懸挑異形超限結構鋼連廊施工工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步驟4.1),所述第三施工單元的成型作業(yè)是在裙樓的屋面板上分層塊逐步進行的,具體步 驟為:.4.1.1)完成所述連廊懸空部分的上部鋼結構成型,然后采用所述提升器m、所述提升 器IV、所述提升器v和所述提升器VI,將成型后的所述連廊懸空部分的上部鋼結構提升至第一設定高度;.4.1.2)完成所述連廊懸空部分的第一下掛層鋼結構成型,然后將成型后的所述第一下 掛層鋼結構連接在所述連廊懸空部分的上部鋼結構的下方,啟動所述提升器m、所述提升 器IV、所述提升器V和所述提升器VI,將所述連廊懸空部分的上部鋼結構提升至第二設定高度;.4.1.3)重復步驟4.1.2),直至完成所述連廊懸空部分的所有下掛層鋼結構的連接。
【文檔編號】E04G21/00GK106013419SQ201610412711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3日
【發(fā)明人】郭穎, 王占山, 竇衛(wèi), 張云富, 周建峰
【申請人】中建六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