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的輔助支撐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shù)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有關(guān)于一種可以分別抵靠于人體的肩部及腰部等位置處,進而提供一舒適感的座椅輔助構(gòu)造。
【背景技術(shù)】
[0002]目前一般的座椅,其靠背是以固定方式做結(jié)合,因此并不能任意的活動。一旦乘坐者坐在該座椅上,背部向后抵靠于該固定的靠背時,乘坐者的背部會遭受到該靠背的壓迫,加上該靠背無任何通風的透氣設計,也無法讓乘坐者身體所產(chǎn)生的熱氣迅速排除,進而導致乘坐者背部產(chǎn)生明顯的不舒適感。
[0003]因此有如2009年I月11日中國臺灣所公告的新型第M348543號「座椅之輔助靠背構(gòu)造」專利案,其揭露:至少一抵靠件,其后端面具有二定位塊;至少一連接件,具有可撓曲活動的特性,并可拆離地連接于該二定位塊,使該至少一連接件、該二定位塊與該至少一抵靠件之間形成一空間;及一基板,連接于該至少一連接件并結(jié)合一帶體,利用該帶體將整體輔助靠背構(gòu)造連接于該座椅,由該空間的設置使該至少一連接件的撓曲擺動更加靈活,以使乘坐者的背部貼靠該輔助靠背構(gòu)造而產(chǎn)生緩沖作用,以得到最佳乘坐的舒適感。
[0004]但,該專利前案所設置的抵靠件,僅能抵靠于人體二側(cè)的腰部位置處,也就是只能對于腰部可以產(chǎn)生緩沖作用,并產(chǎn)生舒適感。但對于人體的肩部,并無任何抵靠及緩沖的作用,反而使乘坐者的肩部更容易感到酸痛,而具有明顯的不舒適感,故于使用上并不盡理雄
V QjN O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5]由此,有鑒于目前的座椅輔助裝置對于人體肩部的支撐度不佳。故本新型提供一種座椅的輔助支撐裝置,設有一第一基座,其設有一套管,所述套管的內(nèi)部則設有一滑槽,所述滑槽內(nèi)供伸入有一伸縮桿,所述伸縮桿能相對于所述套管移動及固定;至少一第一抵靠件,其固定于所述第一基座,所述第一抵靠件對應抵靠于一人體的腰部位置處;一第二基座,其分離地結(jié)合于所述第一基座的伸縮桿上;及至少一第二抵靠件,其利用一彈性組件而相對固定于所述第二基座上,而具有一彈性緩沖的作用,所述第二抵靠件對應抵靠于一人體的肩部位置處。
[0006]上述伸縮桿的一端部設有一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二基座相對應于所述第一卡合部設有一第二卡合部,以能互相分離地卡合固定。
[0007]上述第一卡合部為一卡槽構(gòu)造,所述第二卡合部為一與其相配合的卡榫構(gòu)造。
[0008]上述伸縮桿上設有一卡掣孔,所述卡掣孔由連續(xù)相連的一大徑部及一小徑部所組成,所述大徑部的開口徑寬大于所述小徑部的開口徑寬,又所述套管的一側(cè)邊開設有一定位孔貫通至所述滑槽,所述定位孔設為相對應于所述卡掣孔的大徑部及小徑部的形狀,又所述定位孔供伸入有一卡掣單元,卡掣單元設有一卡掣件,所述卡掣件能于所述卡掣孔內(nèi)相對移動,又所述卡掣件的截面形狀相對應于所述卡掣孔及所述定位孔的形狀,另所述卡掣單元相對應于所述卡掣孔的大徑部設有一卡塊,所述卡塊的徑寬小于所述大徑部的開口徑寬,卻又大于所述小徑部的開口徑寬,所述大徑部能通過所述卡塊,而所述小徑部則受到所述卡塊的阻擋而無法通過,又所述卡塊相對應于所述卡掣孔設有一缺口部,所述缺口部的徑寬小于所述小徑部的開口徑寬,所述小徑部能通過所述缺口部。
[0009]上述卡掣件的二側(cè)套設有一彈簧,所述二彈簧的一端分別固定頂?shù)钟谒龆ㄎ豢椎亩?cè)壁面上。
[0010]上述卡掣件固定有一按壓部。
[0011]上述第一抵靠件設有復數(shù)第一透氣孔。
[0012]上述第二基座上設有二固定端,所述第二抵靠件的彈性組件相對固定于所述固定端上。
[0013]上述第二抵靠件設有復數(shù)第二透氣孔。
[0014]上述第二抵靠件設有復數(shù)凸粒。
[0015]本新型具有下列的優(yōu)點:
[0016]1.本新型可供分別抵靠于一人體的肩部及腰部,而分別支撐住該肩部及腰部,并可提供一多方向擺動的彈性緩沖作用及增加乘坐時的舒適感;
[0017]2.本新型可根據(jù)不同使用者的身高尺寸,任意調(diào)整該第二抵靠件的高度,以供使用者更具有舒適性;
[0018]3.本新型所述的第一抵靠件及第二抵靠件上分別設有第一散熱孔及第二散熱孔,除了可以減輕該第一抵靠件及第二抵靠件的重量外,并且可產(chǎn)生通風散熱的作用,以排除身體乘坐抵靠時所產(chǎn)生的熱氣,使得于乘坐時更為舒適涼爽;
[0019]4.本新型也可以于該第一抵靠件及第二抵靠件上分別設有復數(shù)凸粒,除了兼具原有通風散熱得作用外,更進一步可以提供一按摩的作用。
【附圖說明】
[0020]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0021]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組合圖;
[0022]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部分立體分解圖;
[0023]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卡掣單元未被按壓而卡掣的示意圖;
[0024]圖5是圖4中V — V#lj視圖;
[0025]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卡掣單元被按壓后而解掣的示意圖;
[0026]圖7是圖6中VE — VE剖視圖;
[0027]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抵靠件固定于第二基座上的示意圖;
[0028]圖9是本實用新型供人體抵靠的示意圖;
[0029]圖10是本實用新型在不同身尚的人體抵靠的不意圖;
[0030]圖11是本實用新型的更換不同式樣及種類的第二基座及第二抵靠件的示意圖。
[0031]上述說明書附圖中標記說明如下:
[0032]I 第一基座
[0033]11 套管
[0034]12 滑槽
[0035]13伸縮桿
[0036]131第一^^合部
[0037]14卡掣孔
[0038]141大徑部
[0039]142小徑部
[0040]15定位孔
[0041]16卡掣單元
[0042]161卡掣件
[0043]162卡塊
[0044]163缺口部
[0045]164彈簧
[0046]165按壓部
[0047]2第一抵靠件
[0048]21第一透氣孔
[0049]3第二基座
[0050]3A第二基座
[0051]31第二卡合部
[0052]32固定端
[0053]4第二抵靠件
[0054]4A第二抵靠件
[0055]41彈性組件
[0056]42第二透氣孔
[0057]43A凸粒
[0058]A座椅
[0059]B使用者
[0060]BI使用者
【具體實施方式】
[0061]請參閱圖1及圖2所示,本新型實施例包括有一第一基座1、至少一第一抵靠件2、一第二基座3及至少一第二抵靠件4,其中:
[0062]第一基座I,其向上設有一中空的套管11,該套管11的內(nèi)部則設有一滑槽12。該滑槽12內(nèi)供伸入有一伸縮桿13,該伸縮桿13的一端部設有一第—^合部131,該第—^合部131為一卡槽的構(gòu)造。又該伸縮桿13上適當位置處設有一卡掣孔14〔如圖3所示〕,該卡掣孔14由一連續(xù)相連的大徑部141及小徑部142所組成,該大徑部141的開口徑寬大于該小徑部142的開口徑寬。又該套管11的側(cè)邊開設有一定位孔15貫通至該滑槽12。該定位孔15設為相對應于該卡掣孔14的大徑部141及小徑部142的形狀。又該定位孔15內(nèi)供伸入有一^掣單元16,該卡掣單元16設有一^^掣件161,該卡掣件161的截面形狀相對應于該卡掣孔14及該定位孔15的形狀。該卡掣單元16相對應于該卡掣孔14的大徑部141設有一^^塊162,該卡塊162的徑寬小于該大徑部141,卻又大于該小徑部142的開口徑寬,以使該卡掣孔14的大徑部141得以通過該卡塊162,而該小徑部142則受到其阻擋無法通過而卡掣〔如圖4及圖5所示〕。又該卡塊162相對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