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熱管理模塊,用于管理車輛中至少一個溫控回路的溫控介質的質量流量,該熱管理模塊包括至少一個模塊殼體、至少一個流體連接裝置和在模塊殼體內部的至少一個流體路徑,以及一種車輛,其具有至少一個溫控回路,用于對車輛組件進行溫控,特別是至少一個電池和至少一個電子組件,其中至少一個熱管理模塊用于管理至少一個溫控回路中的溫控介質的質量流量。
背景技術:
1、在當今的車輛中,特別是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越來越多的電子控制組件,如電動可調節(jié)控制閥、電動可調節(jié)泵、大量傳感器等,沿著車輛的流體回路或溫控回路(如冷卻回路)布置。因此,這種按需和駕駛狀態(tài)優(yōu)化的熱管理的優(yōu)勢在于,一方面支持駕駛舒適性,另一方面支持車輛的續(xù)航優(yōu)化。所使用的溫控介質在車輛的溫控回路的封閉系統(tǒng)中進行引導。這樣的溫控回路包括至少一個用于對動力電池進行溫控的第一子回路,至少一個用于對至少一個電子組件進行溫控的第二子回路,以及至少一個包含熱交換器的第三子回路,該熱交換器用于從車輛的環(huán)境空氣中吸收熱量并向其釋放熱量,并且也由溫控介質流經,從而通過熱交換器可以實現(xiàn)熱量傳遞到溫控介質中并從中傳遞到環(huán)境空氣中。通過第三子回路,還可以調節(jié)車輛內部或駕駛艙的空調舒適度。每個子回路分別具有一個供流和一個回流。為了管理車輛中這種溫控回路的溫控介質的質量流量,可以設置一個熱管理模塊,該模塊包括模塊殼體、一些流體連接裝置和模塊殼體內部的流體通道。
2、例如,從de102020206268a1中已知一種用于機動車電池的熱管理系統(tǒng),特別是電動車輛、電池電動車輛或混合動力電動車輛,該系統(tǒng)包括控制單元、第一冷卻劑回路和第二冷卻劑回路,其中第一冷卻劑回路具有電池、冷卻器和第一泵,而第二冷卻劑回路具有加熱器、加熱換熱器和第二泵。第一和第二冷卻回路通過耦合裝置在熱或熱流體上相互耦合。控制單元被設計為調節(jié)第一泵和第二泵的性能,以滿足熱管理的要求。從該現(xiàn)有技術的文獻中可以看出這種具有多個冷卻回路的熱管理系統(tǒng)的復雜性,其中包括泵、電池、加熱器等多個組件,冷卻回路相互耦合并相互嵌套。
3、為解決這一問題,de102021102473a1提出了一種用于具有電動驅動系統(tǒng)的機動車冷卻系統(tǒng)的熱管理模塊,該模塊具有帶有多個冷卻液接口的模塊殼體,其中冷卻液接口包括第一冷卻液接口、第二冷卻液接口以及第三冷卻液接口,并且在模塊殼體中設置了用于控制冷卻液接口之間流體流動的控制閥。熱管理模塊具有用于傳輸冷卻液的第一連接管道,其中第一連接管道將第一冷卻液接口與第二冷卻液接口進行流體貫通的耦合。在熱管理模塊的模塊殼體內部形成了一個內部空間,其中布置了一個設計為旋轉滑閥的控制閥。通過控制閥,可以切換和中斷各個冷卻液接口之間的流體貫通的耦合。為此,控制閥具有帶有閥室開口的閥室,這些開口可以與相應的冷卻液接口對齊,從而至少可以通過閥室將兩個冷卻液接口流體貫通地連接在一起。因此,這個熱管理模塊是一個專門應用的特殊閥門,形式為一個9/x通道閥,用于調節(jié)冷卻介質在冷卻系統(tǒng)不同分支中的流動,設計非常復雜和昂貴。它具有模塊殼體,其他上述提到的組件被插入并附加到該模塊殼體上。多路閥形式的熱管理模塊的復雜結構已經被證明是有缺陷的。此外,它相對容易出錯,并且不能多功能或通用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開發(fā)一種用于管理車輛中至少一個溫控回路的溫控介質的質量流量的熱管理模塊,其中熱管理模塊包括至少一個模塊殼體、至少一個流體連接裝置和在模塊殼體內部的至少一個流體路徑,以及一種車輛,其具有至少一個此類熱管理模塊,以便可以在模塊殼體中輕松形成任意數(shù)量的流體路徑,以及部分不同設計和流動優(yōu)化的流體路徑。
2、該目的通過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熱管理模塊來實現(xiàn),其中模塊殼體包括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和至少一個蓋元件,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和至少一個蓋元件可以相互連接或已連接,并在其間形成至少一個作為流體路徑的流體通道。該目的也通過具有至少一個用于對車輛組件進行溫控的溫控回路的車輛來實現(xiàn),特別是至少一個電池和至少一個電子組件,其中至少一個這樣的熱管理模塊被設置用于管理至少一個溫控回路中的溫控介質的質量流量。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方案在從屬權利要求中給出。
3、因此,提出了一種熱管理模塊,用于管理車輛中至少一個溫控回路的溫控介質的質量流量,其中模塊殼體包括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和至少一個蓋元件。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和至少一個蓋元件可連接或已經相互連接,特別是材料配合地連接,例如通過焊接。在模塊殼體的這兩個組件之間,即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和至少一個蓋元件之間,至少一個流體通道作為模塊殼體內部的流體路徑形成。因此,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和至少一個蓋元件都優(yōu)選地被設計為殼狀的空心形狀。在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和至少一個蓋元件組合后,至少在它們之間留有一個通道狀的空腔,即至少一個流體通道。至少一個流體通道可以被溫控介質流經。它用于流體連接至少一個溫控介質輸送組件和至少一個溫控介質質量流量調節(jié)組件,這些組件布置在承載結構部件上和/或內部,或在模塊殼體及其內部形成的流體通道中,并通過熱管理模塊上設置的流體連接裝置與這些組件連接,截止管道可以連接到這些裝置上。
4、為了為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和/或至少一個蓋元件提供應用特定的最佳成型,并相應地為至少一個在其間形成的流體通道提供最佳成型,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和/或至少一個蓋元件可以例如作為注塑件、深拉件或壓鑄件,特別是塑料注塑件來構造。特別是在提供塑料注塑件時,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和至少一個蓋元件可以有利地通過激光焊接材料配合地連接在一起或者已經連接在一起。當然,也可以提供其他類型的材料配合的連接,以實現(xiàn)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和至少一個蓋元件的介質密封連接。
5、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優(yōu)選設計為能夠在其上布置或已布置或集成至少一個用于溫控介質輸送的組件和至少一個用于質量流量調節(jié)的組件,特別是至少兩個用于溫控介質輸送的組件和至少一個用于質量流量調節(jié)的組件。管理質量流量意味著流體介質質量流量在熱管理模塊內通過至少一個用于溫控介質輸送的組件輸送,特別是泵送,并通過至少一個用于質量流量調節(jié)的組件相應地計量、調整或控制,并輸送到熱管理模塊的各個流體連接裝置中,以便它們能夠在溫控回路或其子回路的各個管道中流動,其中布置了需要溫控的車輛組件,以實現(xiàn)相應的溫控。需要溫控的車輛組件例如是電池,如動力電池,以及電子組件,在子回路中可以布置熱交換器和/或溫控裝置或熱源和/或熱沉。
6、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優(yōu)選設計為能夠布置或已布置至少一個用于溫控介質輸送的組件和至少一個用于質量流量調節(jié)的組件,特別是至少兩個用于溫控介質輸送的組件和至少一個用于質量流量調節(jié)的組件。為了布置至少一個用于溫控介質輸送的組件和至少一個用于質量流量調節(jié)的組件,殼形承載結構部件例如配備有一個或多個接收段,這些組件可以在其上被最佳地接收。尤其是,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可以至少具有一個通孔,通過該通孔,驅動軸或其他組件部分可以進入通過材料配合的連接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和至少一個蓋元件而形成的模塊殼體內部的至少一個流體通道。組件可以穿過承載結構部件的壁,以便進入至少一個流體通道并進行干預,從而能夠對流經其中的溫控介質進行質量流量調節(jié)。進一步有利的是,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或熱管理模塊可以被設計或制造成,使得用于溫控介質輸送的至少一個組件,如泵裝置,以及用于質量流量調節(jié)的至少一個組件,如閥門,可以從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或熱管理模塊的同一側安裝或可以被安裝。因此可以從一側裝配承載結構部件,由于承載結構部件的接收段易于接近性,這大大簡化了組件在承載結構部件上的安裝。
7、至少一個蓋元件可以設計為單部分的或多部分的。因此,可以在模塊殼體內部生成多個彼此分離的流體通道。這尤其可以通過提供多個彼此分離的蓋元件來實現(xiàn),這些蓋元件在各自預定的、彼此分離的位置與承載結構部件連接,從而在承載結構部件和蓋元件之間形成流體通道。
8、此外,可以提供一個單一的蓋元件,并將其成型為,使其為了在承載結構部件和蓋元件之間形成流體通道而具有成型或設計的部段,以及平坦的或至少不是用于形成流體通道的連接段,這些連接段位于蓋元件的成型部段之間,并將這些部段連接成一個整體的蓋元件。相較于提供多個相互分離并與承載結構部件連接的蓋元件,通過提供一個單體的蓋元件,可以提高模塊殼體的剛性。
9、因此,可以提供一個單部分的、分段的或多部分的蓋元件,并與承載結構部件連接或已連接。為了承受高壓力加載,適合將蓋元件設計為小面積,因此可以通過設置多部分蓋元件或具有成型部段和其間設置的連接段的蓋元件來實現(xiàn)。
10、至少一個蓋元件和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在其中通過材料配合的,尤其通過焊接,如激光焊接彼此連接的連接區(qū)域優(yōu)選地位于同一平面上。蓋元件和承載結構部件本身具有剛度,特別是蓋元件具有大的表面剛度。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支撐蓋元件和承載結構部件之間的焊縫,因此由于至少一個蓋元件的表面剛度,尤其是單部分的蓋元件的表面剛度,可以減輕(多個)蓋元件與承載結構部件之間的至少一個焊縫的負擔,特別是在完整的焊縫位于同一平面時。當模塊殼體在其承載結構部件和/或其蓋元件(其多個蓋元件)區(qū)域內承受內壓時,焊接連接可能會受到拉伸應力。在一個平坦的蓋元件上,由于蓋元件的隆起,會產生剪切應力。內壓是在至少一個由承載結構部件和(多個)蓋元件之間形成的流體通道內流動的溫控介質處于壓力下時產生的。在蓋元件的單部分設計中,整個焊接區(qū)或焊縫,如前所述,位于一個平面上,這簡化了熱管理模塊的制造過程,因為只有一個部件以蓋元件的形式與承載結構部件在一個平面上焊接,而不會增加填充體積或產生由于溫控介質在模塊殼體內部的至少一個流體通道中的不利流動引起的缺點。增加填充體積會導致熱管理系統(tǒng)或其流體通道在填充狀態(tài)下的重量劣勢。
11、尤其是至少一個蓋元件,但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也可以進一步優(yōu)選地設計為雙組件部件。例如,至少一個蓋元件和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的區(qū)域(該區(qū)域形成或包括兩者之間的焊縫)可以設計得更穩(wěn)定,而另一個區(qū)域則更具彈性或柔韌性。如果(多個)蓋元件和承載結構部件之間的焊縫由穩(wěn)定材料制成,則可以有利地在蓋元件和承載結構部件之間產生特別穩(wěn)定的焊接連接或焊縫。部件變形可以有利地通過設置結構上更具彈性的區(qū)域(如網格狀區(qū)域)來允許,以便在極限負載情況下,如沖擊負荷,避免熱管理模塊或其承載結構部件和蓋元件的損壞。同樣,可以通過在功能關鍵或遠離焊縫的區(qū)域使用更具彈性或柔性的材料來允許部件變形。
12、在蓋元件的多部分設計中,該蓋部件可以在多個平面上與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連接。因此,在多部分的蓋元件中,可以在多個平面上焊接承載結構部件和多部分的蓋元件或多個蓋元件。然而,這被證明是費力的,因此不太受歡迎。原則上,即使在蓋元件或多部分的該部件的多部分設計的情況下,也可以在一個平面上將其與承載結構部件焊接。
13、熱管理模塊的承載結構部件優(yōu)選設計為基本上是平坦的,這意味著其高度延伸明顯小于其平面延伸。在流體連接裝置沿其高度延伸方向成型或設計的區(qū)域,承載結構部件的高度顯然大于承載結構部件之間預定區(qū)域的高度。通過提供一個與平面延伸相比明顯較小的高度延伸,一方面可以實現(xiàn)承載結構部件在其高度延伸方向上的節(jié)省空間的設計,另一方面也可以實現(xiàn)其穩(wěn)定的設計。
14、至少一個蓋元件可以進一步有利地設計為至少部分地凹槽形,以在至少一個蓋元件和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之間形成至少一個流體通道的不同流動截面。蓋元件的這種凹槽形構成流體通道截面的第一半殼或部分殼,而承載結構部件的空心形狀或殼形構成流體通道截面的第二半殼或部分殼,因此在蓋元件和承載結構部件的部分殼或半殼連接后,形成完整的流體通道截面。
15、進一步有利的是,為了流動優(yōu)化在熱管理模塊的模塊殼體內部的至少一個流體通道內流動的溫控介質,至少一個蓋元件在其截面在多維度地不同成型。例如,至少一個蓋元件可以在朝向承載結構部件的方向上具有凸出或懸臂段以及凹進或凹槽形段。因此,在承載結構部件和蓋元件之間形成的流體通道的流動截面在凸出或懸臂段區(qū)域可以小于蓋元件的凹進或凹槽形段區(qū)域。通過至少一個蓋元件的多維度不同成型,可以在蓋元件的延伸范圍內賦予其這樣的形狀,以便在蓋元件和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之間生成段落上不同形狀和/或尺寸的流體通道,并具有相應不同的流動截面。因此,可以在承載結構部件上和/或內部布置的不同組件,即至少一個用于溫控介質輸送的組件,例如至少一個泵裝置,以及至少一個用于質量流量調節(jié)的組件,例如至少一個閥門,在熱管理模塊的不同區(qū)域中,根據(jù)各自應用場合的要求,通過模塊殼體內部的流體通道流動的質量流量也會非常不同。
16、此外,一個或多個傳感器可以布置在至少一個蓋元件中,特別是在至少一個流體通道的區(qū)域中或至少一個流體通道中。例如,一個或多個傳感器可以集成到至少一個蓋元件中,例如至少一個溫度傳感器,并且可以伸入形成流體通道的流動輪廓中,這些輪廓與承載結構部件中的成型一起構成流體通道,或在那里收集數(shù)據(jù)。
17、在熱管理模塊的模塊殼體內部產生的流體通道與同樣布置或形成在模塊殼體上的流體連接裝置保持流動連接。在流體連接裝置上可以連接以軟管和/或管道形式的介質管道。車輛的溫控回路可以包括多個子回路,特別是至少三個子回路,其各自的介質管道分別連接到熱管理模塊的流體連接裝置上或可以被連接到熱管理模塊的流體連接裝置上。通過溫控回路的子回路,車輛的各種組件可以被供應有溫控介質(例如冷卻液)。為了能夠讓適合各個組件或子回路的流量通過熱管理模塊的模塊殼體流動,能夠在熱管理模塊的模塊殼體內部設置不同形狀和/或尺寸的流體通道的可能性被證明是非常有利的。為了優(yōu)化流動,可以有利地提供不同的流動截面,通過這些截面可以流過不同體積的溫控介質。
18、進一步有利的是,至少一個流體連接裝置可以布置或形成在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和/或至少一個蓋元件上。特別優(yōu)選的是,至少一個流體連接裝置形成在承載結構部件上。特別是,至少一個流體連接裝置可以沿著承載結構部件的空心形狀或殼形的彎曲方向延伸,即沿著承載結構部件的高度方向,和/或沿著其平面延伸方向延伸,即大約垂直于其高度方向延伸。流體連接裝置沿著承載結構部件的空心或殼形的彎曲方向的形成有利于承載結構部件的良好脫模,當其通過噴射注塑工藝制造時,在打開注塑模具后可以輕松脫模。但是,沿著承載結構部件的平面延伸方向布置的流體連接裝置的脫模也是輕松可行的。
19、特別是在提供大量流體連接裝置時,這些裝置緊密相鄰或在承載結構部件上或附近的狹小空間內,可能會在其脫模時出現(xiàn)問題,因為注塑模具的底部滑塊在打開以脫模注塑成型的承載結構部件時會與相鄰的流體連接裝置發(fā)生碰撞。這將導致無法脫模,或者至少無法在不損壞流體連接裝置的情況下脫模。這個問題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解決:至少一個流體連接裝置由至少一個在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中形成的接收段和至少一個在至少一個蓋元件中形成并可插入或已插入到至少一個接收段中的流體連接段構成。這樣,在至少一個蓋元件中形成的流體連接段被插入到承載結構部件中的接收段中,并與其一起構成流體連接裝置。將流體連接段布置在蓋元件中雖然使蓋元件的工具設計更加復雜,但由此可以獲得更多的安裝空間,從而可以在更小的空間內布置多個流體連接裝置。
20、進一步有利的是,至少一個密封元件可以用于流體密封接收段和流體連接段的連接,并可以在它們之間布置或已布置。由于流體連接段在蓋元件上插入承載結構部件的接收段,通過設置至少一個密封元件來密封該連接被證明是特別有利的。
21、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可以至少部分地形成網格狀。特別是在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的網格狀區(qū)域中,不提供蓋元件是有利的,或者至少一個蓋元件僅延伸到承載結構部件的至少一個網格狀區(qū)域之外。僅在承載結構部件中形成的至少一個網格狀區(qū)域可以實現(xiàn)承載結構部件的單個區(qū)域與其他相鄰區(qū)域的熱解耦,因為通過承載結構部件的各個網格狀段傳遞的熱量很少或幾乎沒有。承載結構部件的其他區(qū)域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熱耦合,而在這些區(qū)域中,例如不設置承載結構部件的網格狀結構。在已知的熱管理模塊中,通常設計為全封閉的塑料注塑幾何形狀。因此,相對于部件體積而言,得出一個相對較大的投影面積,這在制造此類熱管理模塊的過程中必然導致需要一個能夠制造如此大型部件的注塑機群。大面積導致機器的鎖模力大,從而導致高投資成本,并因此導致高部件成本。相比之下,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承載結構部件,可以將不執(zhí)行流體功能的區(qū)域優(yōu)選地設計為網格狀。因此,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用于制造熱管理模塊或其承載結構部件的注塑機的尺寸也可以減少。同樣,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在制造熱管理模塊的注塑承載結構部件時,材料的使用可以減少,并且與現(xiàn)有技術的大體積注塑幾何形狀相比,部件的變形也可以減少。由于熱管理模塊優(yōu)選布置在車輛的發(fā)動機艙內,因此也可以不設置或至少減少虹吸區(qū)域,從而通過承載結構部件的網格狀區(qū)域不會出現(xiàn)污垢積聚或飛濺水的積聚,因為污垢和飛濺水可以通過承載結構部件的網格狀區(qū)域無阻礙地流出。
22、此外,通過在承載結構部件的網格狀區(qū)域的設置,可以有針對性地局部提高或改變其剛度。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尤其是在承載結構部件上或內部設置的焊縫進行機械卸載,例如在至少一個承載結構部件和至少一個蓋元件之間的焊縫。通過承載結構部件的網格狀區(qū)域,可以在承載結構部件的功能不關鍵、遠離焊縫的區(qū)域有針對性地允許一定的彈性和因此的部件變形。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得極限載荷情況,例如在車輛的惡劣路況或路緣石通過時的沖擊負荷,不會導致熱管理模塊的承載結構部件的功能區(qū)域受損,從而保持無損。承載結構部件的網格狀區(qū)域的原始形狀在受力作用下可能會發(fā)生變化,例如,原始的正方形在變形時可能會變成菱形。優(yōu)選的剛度優(yōu)化區(qū)域因此可以使承載結構部件的部分部段或區(qū)域設計得較軟,從而避免對功能區(qū)域的有害應力。在某些區(qū)域,例如,可能需要或希望具有特別高的剛度。功能有害的負載可以遠離承載結構部件的敏感區(qū)域,從而遠離熱管理模塊,例如焊縫和密封以及其他功能區(qū)域,在該區(qū)域中布置或存在組件如至少一個泵裝置和至少一個閥門。
23、通過在承載結構部件上設置網格狀區(qū)域,也可以很好地承受不同的溫度影響。這些區(qū)域可以通過輕微變形而不產生裂紋地移動,從而防止承載結構部件的損壞。承載結構部件的網格狀區(qū)域通過環(huán)境空氣優(yōu)化了熱管理,使熱管理模塊的部分部段可以被環(huán)境空氣有針對性地流動,以便從中吸收熱量或將熱量傳遞給環(huán)境空氣。通過網格狀區(qū)域的特征,即網格狀區(qū)域的橫梁與開口的比例,也可以改變熱管理模塊的部分功能區(qū)域的熱交換或隔熱性能。因此,通過設置至少一個網格狀區(qū)域,熱管理模塊的承載結構部件以及整個模塊殼體可以在某些區(qū)域實現(xiàn)熱隔離。承載結構部件還可以在其他區(qū)域實現(xiàn)熱連接,特別是那些沒有被網格狀區(qū)域分隔開的區(qū)域。通過網格狀區(qū)域的設計,即形成網格狀區(qū)域的橫梁與開口的比例,可以改變熱管理模塊的部分功能區(qū)域的熱交換和隔離。
24、此外,承載結構部件的網格狀區(qū)域允許通過注塑工藝中注塑模具半部的交替浸入,簡化承載結構部件的實際倒扣功能區(qū)域的制造,僅需注塑模具的開合運動即可實現(xiàn)。與現(xiàn)有技術的熱管理模塊的大體積注塑幾何形狀的制造相比,其還可以在較低的壓力下工作。此外,可以在注塑工藝中確保足夠的保壓效果,以避免空氣泡特別是在所制造的承載結構部件的網格狀區(qū)域中出現(xiàn),從而在注塑材料冷卻收縮后不再留下缺陷,尤其是在承載結構部件的網格狀區(qū)域中。此外,可以實現(xiàn)更均勻的材料分布,并且與現(xiàn)有技術的熱管理模塊的注塑幾何形狀相比,制造本發(fā)明的熱管理模塊或其承載結構部件所需的材料更少,因此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其成本也可以降低。
25、進一步有利的是,承載結構部件可以在其結構內具有聲學隔離的區(qū)域,以避免通過熱管理模塊將聲波傳遞到其所安裝的車輛中。這種聲學隔離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剛度設計來實現(xiàn),從而導致固有頻率的偏移。承載結構部件尤其可以通過在其網格狀區(qū)域內的有針對性的剛度設計來具有聲學隔離的區(qū)域,從而在這些地方固有頻率的偏移可以導致聲學隔離。此外,可以在承載結構部件的網格狀區(qū)域內加入阻尼材料和/或在結構部件的網格狀區(qū)域內有針對性地設置凹槽和/或采取其他聲學隔離措施。此外,可以在車輛中為熱管理模塊或其承載結構部件的固定點或固定區(qū)域提供阻尼材料,以便在這些地方也實現(xiàn)聲學隔離。例如,可以在車輛中熱管理模塊的承載結構部件的固定點區(qū)域進行螺栓連接,并在螺栓連接區(qū)域或固定點區(qū)域布置阻尼材料,例如泡沫材料。這有助于減少結構傳聲的傳播。因此,熱管理模塊或其承載結構部件也可以部分由不同材料組成,從而形成一個雙組件部件。為了實現(xiàn)聲學解耦,如前所述,可以提供泡沫材料或其他阻尼材料,或者用阻尼材料進行包覆或局部包覆。因此,可以提供各種不同的聲學解耦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