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城鐵梯形軌枕減振道床施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城鐵施工方法,具體是城鐵梯形軌枕減振道床施工 方法,屬于鐵路建設領域。
背景技術:
城鐵行駛時產(chǎn)生的振動和噪音是世界各國地鐵普遍存在的技術難 題。城鐵線路一般不可避免的要通過商業(yè)繁華區(qū)、居民住宅區(qū)、文教衛(wèi) 生區(qū)等,過量的振動和噪音嚴重影響居民正常的工作和休息,降低工作 效率,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城鐵穿越特殊住宅區(qū)、醫(yī)院、學校、 音樂廳、文物古跡等對振動和噪音控制要求高的區(qū)域,必須采取減振降 噪措施。經(jīng)濟合理的選用新型減振軌道結構形式,將城鐵運行時產(chǎn)生的 振動及噪音控制到滿足環(huán)保要求的范圍內,是鐵路建設所面臨的重大技 術難題。目前,在城市軌道交通中已使用多種新型減振軌道結構形式, 但普遍存在施工工序繁雜、工期長、成本大、性價比低等不足,制約著 城市軌道交通在減振降噪方面的發(fā)展。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公開一種城鐵梯形軌枕減振道床施工方法,從而降 低列車通過時的振動和噪音,良好的改善城鐵運行周邊的環(huán)境。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施工準備一基標測設一基底處理一放設輪廓線一鋪設底座鋼筋網(wǎng)一 梯形軌枕架設一鋼軌及扣件安裝一立模一底座混凝土澆筑一抹面養(yǎng)生一
拆除模板及鋼軌支撐架一質量檢驗。
利用本發(fā)明完成城鐵梯形軌枕減振道床工程,其工期短,成本低,
功效高,減振效果顯著,可廣泛推廣應MJ。
附圖為本發(fā)明的施工工藝流程框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下 a.施工準備
a. 1將施工需用的鋼筋、軌枕支撐和機具運至施工作業(yè)面,
a. 2將軌枕預制成梯形,在梯形軌枕底部粘結減振墊,側面粘結緩 沖墊,在減振墊相互之間及緩沖墊相互之間粘結泡沫塑料板;
b. 基標測設
b. 1梯形軌枕的基標設置在線路中心位置,
b. 2在其直線段6m設置一個,在其曲線段5m設置一個,
b. 3基標高程為低于行車前進方向右側鋼軌頂面400mm,
b. 4基標用水泥圍護,中心用堅固物體固定;
c. 基底處理
c. 1基底范圍內鑿毛,鑿坑深度5 10mm,坑距30 50mm,
c. 2鑿毛后用高壓水或高壓風將結構底板清理干凈;
d. 測量放設輪廓線
d. 1選用L型底座,進行L型底座及梯形軌枕、線路中線的測設,
d. 2將L型底座的輪廓線及梯形軌枕鋪設的相對位置用墨線標記在
基底表面;
e. 鋪設L型底座鋼筋網(wǎng)e. 1鋪設L型底座鋼筋時,按自下而上的順序施工,
e. 2綁扎完成的鋼筋網(wǎng)底部及側面應用墊塊固定,保護層厚度為15-
25讓;
f. 梯形軌枕架設
f. 1在每塊梯形軌枕凸形擋臺外側和軌枕另一端內測各安裝2個軌 枕支撐,
f. 2將梯形軌枕吊運至作業(yè)面,起吊點應在梯形軌枕兩端連接鋼管 的端部,
f. 3將帶有4個軌枕支撐的梯形軌枕落放至己綁扎好的L型底座鋼 筋網(wǎng)上,并將梯形軌枕上的4個軌枕支撐調平,
f. 4調整梯形軌枕位置,使軌枕的邊線和端線與用墨線標記在基底 表面的梯形軌枕鋪設相對位置重合,
f. 5再按照基標通過軌枕支撐對梯形軌枕進行高程調整,使梯形軌 枕的頂面高程低于設計高程30 40mm;
g. 鋼軌及扣件安裝
g.l將扣件的橡膠墊板、鐵墊板等固定在梯形軌枕上,吊裝鋼軌, 上緊扣件,
g.2每隔4個扣件安設一個鋼軌支撐架,鋼軌支撐架受力后拆除軌 枕支撐,
g. 3對軌道幾何狀態(tài)進行調整,允許偏差為方向用10m弦量不超 過l腿;高程為士lram;高低用10m弦量不超過lmm;軌距位-l +2mm;
h. 立模
h. 1支立L型底座模板,允許偏差為位置士5mm,垂直度2腿, h. 2將道床混凝土要求澆筑的高度預先標注在模板上;i. L型底座混凝土澆筑
i. 1采用泵送混凝土從L型底座的外側模上方澆注,先澆筑梯形軌 枕下層的平墊層,澆筑的混凝土是在鋼軌外側進行,混凝土從梯形軌枕 下流出,澆筑的混凝土應淤出梯形軌枕下底平面8 10mm,保證混凝土 與梯形軌枕的密貼,初凝前將淤出部分抹平,抹面高度應與梯形軌枕底 部的減振墊底面平齊,收面時混凝土和梯形軌枕下表面不得接觸,
i. 2混凝土澆筑時采用4)20插入式振搗棒振搗,
i. 3振搗完成后L型基礎混凝土表面要進行抹面處理,抹平、搓毛 2遍以上,抹面允許偏差為平整度3mm,高程乙mm,
i. 4澆筑中應隨時保證鋼軌的方向、軌距、水平及模板的位置正確;
j.抹面養(yǎng)生
j. 1在混凝土初凝后應立即進行壓光抹面,并及時覆蓋, 丄2隨后松開扣件及接頭夾板,
j.3在混凝土澆筑12小時后,取掉覆蓋,采用噴灑養(yǎng)護劑或水養(yǎng)的 方法進行養(yǎng)護,養(yǎng)護期為7-14天; k.拆除模板及鋼軌支撐架
k. 1在混凝土強度達到2. 5MPa以上時拆除模板,
k. 2在道床混凝土強度達到5MPa后,拆除鋼軌支撐架;
1.質量檢驗。
權利要求
1.一種城鐵梯形軌枕減振道床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按以下技術方案進行施工準備→基標測設→基底處理→放設輪廓線→鋪設底座鋼筋網(wǎng)→梯形軌枕架設→鋼軌及扣件安裝→立?!鬃炷翝仓骛B(yǎng)生→拆除模板及鋼軌支撐架→質量檢驗。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城鐵梯形軌枕減振道床施工方法, 其特征是按以下具體方式實施2. a施工準備2.a. 1將施工需用的鋼筋、軌枕支撐和機具運至施工作業(yè)面, 2. a. 2將軌枕預制成梯形,在梯形軌枕底部粘結減振墊,側面粘結 緩沖墊,在減振墊相互之間及緩沖墊相互之間粘結泡沫塑料板; 2.b基標測設2.b. 1梯形軌枕的基標設置在線路中心位置,2.b.2在其直線段6m設置一個,在其曲線段5m設置一個,2. b. 3基標高程為低于行車前進方向右側鋼軌頂面400mm,2.b.4基標用水泥圍護,中心用堅固物體固定;2. c基底處理2. c. 1基底范圍內鑿毛,鑿坑深度5 10mm,坑距30 50mra, 2.C.2鑿毛后用高壓水或高壓風將結構底板清理干凈; 2.d測量放設輪廓線2. d. 1選用L型底座,進行L型底座及梯形軌枕、線路中線的測設, 2. d. 2將L型底座的輪廓線及梯形軌枕鋪設的相對位置用墨線標記 在基底表面;2.e鋪設L型底座鋼筋網(wǎng)2.e. 1鋪設L型底座鋼筋時,按自下而上的順序施工, 2.e.2綁扎完成的鋼筋網(wǎng)底部及側面應用墊塊固定,保護層厚度為 15-25mm;2. f梯形軌枕架設2.f. 1在每塊梯形軌枕凸形擋臺外側和軌枕另一端內測各安裝2個 軌枕支撐,2.f.2將梯形軌枕吊運至作業(yè)面,起吊點應在梯形軌枕兩端連接鋼 管的端部,2. f. 3將帶有4個軌枕支撐的梯形軌枕落放至已綁扎好的L型底座 鋼筋網(wǎng)上,并將梯形軌枕上的4個軌枕支撐調平,2.f.4調整梯形軌枕位置,使軌枕的邊線和端線與用墨線標記在基 底表面的梯形軌枕鋪設相對位置重合,2. f. 5再按照基標通過軌枕支撐對梯形軌枕進行高程調整,使梯形 軌枕的頂面高程低于設計高程30 40mm;2. g鋼軌及扣件安裝2.g.l將扣件的橡膠墊板、鐵墊板等固定在梯形軌枕上,吊裝鋼軌, 上緊扣件,2.g.2每隔4個扣件安設一個鋼軌支撐架,鋼軌支撐架受力后拆除 軌枕支撐,2.g.3對軌道幾何狀態(tài)進行調整,允許偏差為方向用10m弦量不 超過l腿;高程為士lmm;高低用10m弦量不超過Iran;軌距位-l +2mm; 2. h立模 2.h. 1支立L型底座模板,允許偏差為位置士5mra,垂直度2ram, 2. h. 2將道床混凝土要求澆筑的高度預先標注在模板上; 2. i L型底座混凝土澆筑2. i. 1采用泵送混凝土從L型底座的外側模上方澆注,先澆筑梯形 軌枕下層的平墊層,澆筑的混凝土是在鋼軌外側進行,混凝土從梯形軌 枕下流出,澆筑的混凝土應淤出梯形軌枕下底平面8 10腿,保證混凝 土與梯形軌枕的密貼,初凝前將淤出部分抹平,抹面高度應與梯形軌枕 底部的減振墊底面平齊,收面時混凝土和梯形軌枕下表面不得接觸,2. i. 2混凝土澆筑時采用4)20插入式振搗棒振搗,2.i.3振搗完成后L型基礎混凝土表面要進行抹面處理,抹平、搓 毛2遍以上,抹面允許偏差為平整度3mm,高程^mm,2. i.4澆筑中應隨時保證鋼軌的方向、軌距、水平及模板的位置正確;2. j抹面養(yǎng)生2.丄1在混凝土初凝后應立即進行壓光抹面,并及時覆蓋, 2. j. 2隨后松開扣件及接頭夾板,2. j.3在混凝土澆筑12小時后,取掉覆蓋,采用噴灑養(yǎng)護劑或 水養(yǎng)的方法進行養(yǎng)護,養(yǎng)護期為7-14天; 2. k拆除模板及鋼軌支撐架2. k. 1在混凝土強度達到2. 5MPa以上時拆除模板, 2.k.2在道床混凝土強度達到5MPa后,拆除鋼軌支撐架; 2. 1質量檢驗。
全文摘要
城鐵行駛時產(chǎn)生的振動和噪音是世界各國地鐵普遍存在的技術難題。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城鐵梯形軌枕減振道床施工方法,所建城鐵可有效降低列車通過時的振動和噪音,良好的改善城鐵運行周邊的環(huán)境。其技術方案是施工準備→基標測設→基底處理→放設輪廓線→鋪設底座鋼筋網(wǎng)→梯形軌枕架設→鋼軌及扣件安裝→立?!鬃炷翝仓骛B(yǎng)生→拆除模板及鋼軌支撐架→質量檢驗。利用本發(fā)明完成城鐵梯形軌枕減振道床工程,其工期短,成本低,功效高,減振效果顯著,可廣泛推廣應用。
文檔編號E01B29/06GK101177926SQ20071018853
公開日2008年5月14日 申請日期2007年12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2月10日
發(fā)明者琦 劉, 史萬成, 孫柏輝, 張西海, 李海峻, 楊宏偉, 馬德勝 申請人:中鐵一局集團有限公司新運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