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生產設備,具體地,涉及車身混裝架。
背景技術:
許多汽車制造企業(yè),車身零部件制造部門往往與車輛總裝部門分屬兩地,因此車身部件在電泳涂裝后,需要轉運至車輛總裝部門進行后續(xù)的組裝。一般汽車制造企業(yè)為方便車身儲運,通常會采用鐵制框架進行車身的儲運。先將電泳涂裝后的車身放置在鐵制框架內,并用螺栓等將車身固定在鐵制框架內,然后用叉車將固定好車身的鐵制框架運出車間放到轉運車身用的大型平板貨車上,轉運到達目的地之后再用叉車將固定有車身的鐵制框架卸下,將車身從鐵制框架中拆卸下之后,車身用于組裝,而鐵制框架則堆疊存放。
現(xiàn)有的鐵制框架雖然結構簡單,但是一次只能裝載一個車身,這樣多個鐵質框架堆疊在一起后占用空間大并且導致單次運輸涂裝電泳車身的數(shù)量較少,效率低下。
因此,急需要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能夠一次性裝載多個車身的車身混裝架。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車身混裝架,該車身混裝架結構簡單、組裝方便,能夠一次性裝載多個車身進行運輸,提高了汽車生產加工效率。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車身混裝架,車身混裝架用于一次性裝載同一型號的兩個車身,包括底座、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
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平行豎直設置在底座上,并且第一框架的高度大于第二框架的高度;
兩個車身中的第一車身的車頭能夠依次穿過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并螺紋連接在底座上,兩個車身中的第二車身的車頭架設并螺紋連接在第一框架的頂端,車尾架設并螺紋連接在第二框架的頂端;其中,
同時經過第一框架頂端和第二框架頂端的延伸面與水平面之間形成有銳角,并且銳角的大小為10-20°。
優(yōu)選地,第一框架包括兩根第一豎桿和兩端架設固接在兩根第一豎桿頂端的第一頂橫桿,第一頂橫桿的頂端部分向外延伸有固定唇板,固定唇板上設有與第二車身的車頭上的安裝孔相配合以螺紋連接的固定孔。
優(yōu)選地,第一框架還包括架設在底座上的第一底橫桿,第一底橫桿和第一頂橫桿平行設置且頂端沿豎直方向延伸有固定桿和限位抵塊;其中,
固定桿上設有與第一車身的車尾上的安裝孔相配合以螺紋連接的固定孔,并且限位抵塊的頂端能夠抵靠在螺紋連接后的第一車身的車尾上。
優(yōu)選地,第一頂橫桿與兩根第一豎桿之間分別連接有加強筋,兩根第一豎桿與底座之間分別連接有支撐桿。
優(yōu)選地,第二框架包括兩根第二豎桿和兩端架設固接在兩根第二豎桿頂端的第二頂橫桿,第二頂橫桿的頂端部分向外延伸有固定桿和限位抵塊;其中,
固定桿上設有與第二車身的車尾上的安裝孔相配合以螺紋連接的固定孔,并且限位抵塊的頂端能夠抵靠在螺紋連接后的第二車身的車尾上。
優(yōu)選地,第二框架還包括架設在底座上的第二底橫桿,第二底橫桿和第二頂橫桿平行設置且頂端部分向外延伸有固定唇板,固定唇板上設有與第一車身的車頭上的安裝孔相配合以螺紋連接的固定孔。
優(yōu)選地,兩根第二豎桿與底座之間分別連接有支撐桿。
優(yōu)選地,底座上沿豎直方向設有多個限位柱和墊塊,多個限位柱和墊塊能夠同時抵靠在第一車身上。
優(yōu)選地,底座側壁上沿周向方向設有多條能夠與運輸車上設有的導向槽相配合的導向桿。
根據(jù)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將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平行豎直設置在底座上,并且第一框架的高度大于第二框架的高度;同時,同時經過第一框架頂端和第二框架頂端的延伸面與水平面之間形成有銳角。使用時,先將兩個車身中的第一車身的車頭從第一框架中插入車身混裝架直至車頭通過第二框架,此時再將第一車身位置固定住便完成了第一個車身的裝載;接著,將兩個車身中的第二車身的車頭架設在第一框架的頂端,車尾架設在第二框架的頂端,再用固定件將第二車身頭尾分別固定便完成了第二個車身的裝載。由于上述銳角的大小在10°至20°之間,不僅使得上方的第二個車身能夠利用下方的第一個車身流線型車頭前的空隙,大大節(jié)省了占用空間;而且防止運輸過程中上方的第二個車身對固定件施力過大而造成固定件松動、車身倒溜甚至脫落受損,如此大大提高了汽車生產加工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優(yōu)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實施方式中的車身混裝架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底座 2-第二底橫桿
3-第一底橫桿 4-第一頂橫桿
5-第二頂橫桿 6-第二豎桿
7-加強筋 8-第一豎桿
9-導向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頂端”等包含在術語中的方位詞僅代表該術語在常規(guī)使用狀態(tài)下的方位,或為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的俗稱,而不應視為對該術語的限制。
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車身混裝架,車身混裝架用于一次性裝載同一型號的兩個車身,包括底座1、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
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平行豎直設置在底座1上,并且第一框架的高度大于第二框架的高度;
兩個車身中的第一車身的車頭能夠依次穿過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并螺紋連接在底座1上,兩個車身中的第二車身的車頭架設并螺紋連接在第一框架的頂端,車尾架設并螺紋連接在第二框架的頂端;其中,
同時經過第一框架頂端和第二框架頂端的延伸面與水平面之間形成有銳角,并且銳角的大小為10-20°。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將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平行豎直設置在底座1上,并且第一框架的高度大于第二框架的高度;同時,同時經過第一框架頂端和第二框架頂端的延伸面與水平面之間形成有銳角。使用時,先將兩個車身中的第一車身的車頭從第一框架中插入車身混裝架直至車頭通過第二框架,此時再將第一車身位置固定住便完成了第一個車身的裝載;接著,將兩個車身中的第二車身的車頭架設在第一框架的頂端,車尾架設在第二框架的頂端,再用固定件將第二車身頭尾分別固定便完成了第二個車身的裝載。由于上述銳角的大小在10°至20°之間,不僅使得上方的第二個車身能夠利用下方的第一個車身流線型車頭前的空隙,大大節(jié)省了占用空間;而且防止運輸過程中上方的第二個車身對固定件施力過大而造成固定件松動、車身倒溜甚至脫落受損,如此大大提高了汽車生產加工效率。
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優(yōu)化第一框架的結構,便于安裝固定第二車身的車頭,優(yōu)選地,第一框架包括兩根第一豎桿8和兩端架設固接在兩根第一豎桿8頂端的第一頂橫桿4,第一頂橫桿4的頂端部分向外延伸有固定唇板,固定唇板上設有與第二車身的車頭上的安裝孔相配合以螺紋連接的固定孔。
進一步地,為了便于安裝固定第一車身的車尾,優(yōu)選第一框架還包括架設在底座1上的第一底橫桿3,第一底橫桿3和第一頂橫桿4平行設置且頂端沿豎直方向延伸有固定桿和限位抵塊;其中,
固定桿上設有與第一車身的車尾上的安裝孔相配合以螺紋連接的固定孔,并且限位抵塊的頂端能夠抵靠在螺紋連接后的第一車身的車尾上。
此外,為了加強車身混裝架的機械強度,延長其使用壽命,優(yōu)選地,第一頂橫桿4與兩根第一豎桿8之間分別連接有加強筋7,兩根第一豎桿8與底座1之間分別連接有支撐桿。
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優(yōu)化第二框架的結構,便于安裝固定第二車身的車尾,優(yōu)選地,第二框架包括兩根第二豎桿6和兩端架設固接在兩根第二豎桿6頂端的第二頂橫桿5,第二頂橫桿5的頂端部分向外延伸有固定桿和限位抵塊;其中,
固定桿上設有與第二車身的車尾上的安裝孔相配合以螺紋連接的固定孔,并且限位抵塊的頂端能夠抵靠在螺紋連接后的第二車身的車尾上。
進一步地,為了便于安裝固定第一車身的車頭,優(yōu)選第二框架還包括架設在底座1上的第二底橫桿2,第二底橫桿2和第二頂橫桿5平行設置且頂端部分向外延伸有固定唇板,固定唇板上設有與第一車身的車頭上的安裝孔相配合以螺紋連接的固定孔。
為了加強車身混裝架的機械強度,延長其使用壽命,優(yōu)選地,兩根第二豎桿6與底座1之間分別連接有支撐桿。
另外,為了增大與第一車身的接觸面積來使得底座1與第一車身之間更好地貼合,優(yōu)選地,底座1上沿豎直方向設有多個限位柱和墊塊,多個限位柱和墊塊能夠同時抵靠在第一車身上。
在運輸過程中,運輸車的顛簸會使得底座1在車內上下抖動,從而造成其與運輸車相互撞擊受損,縮短了車身混裝架的使用壽命,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的發(fā)生,優(yōu)選地,底座1側壁上沿周向方向設有多條能夠與運輸車上設有的導向槽相配合的導向桿9。
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jié),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范圍內,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征,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本實用新型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
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