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冶金軋鋼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
背景技術:
高速線材精軋機為高速線材軋制生產線的核心設備,其中的雙唇密封結構用于隔離精軋機內部的潤滑油與外部的冷卻水?,F(xiàn)有的高速線材精軋機密封結構基本組成為:如圖1和圖2所示,內滑環(huán)1’、外滑環(huán)5’裝配在軋輥軸6’上;雙唇密封圈3’套在密封板4’上;雙唇密封圈3’與支撐圈2’壓緊在密封板4’上;雙唇密封圈3’的兩個唇邊31’、32’分別與內滑環(huán)1’與外滑環(huán)5’接觸,從而達到密封作用。
雙唇密封圈在使用過程中由于磨損,需要頻繁更換,然后由于現(xiàn)有的雙唇密封圈結構以及安裝方式,使得更換雙唇密封圈的方式為:將外滑環(huán)拆下,將密封板拆下,將雙唇密封圈及支撐圈從密封板上拆下;之后,將新的雙唇密封圈裝到密封板上,然后將支撐圈壓住雙唇密封圈,最后將支撐圈及外滑環(huán)裝回。這樣,導致雙唇密封圈的更換操作繁瑣,且費時費力,從而影響了精軋機的作業(yè)率。
另外,雙唇密封圈潤滑油側的唇邊由于潤滑油作用磨損較慢,冷卻水側的唇邊磨損較快,更換雙唇的原因主要為冷卻水側的唇邊磨損,但是,現(xiàn)有的雙唇密封結構一旦出現(xiàn)磨損,則需要整體更換,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解決雙唇密封圈的更換操作繁瑣,且費時費力、更換成本高問題的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其包括:本體,所述本體包括潤滑油密封圈和冷水密封圈,所述冷水密封圈能拆裝的自所述潤滑油密封圈的一側插入所述潤滑油密封圈內,在所述潤滑油密封圈和所述冷水密封圈相對的表面上分別設有潤滑油密封唇邊和冷水密封唇邊,所述潤滑油密封唇邊和所述冷水密 封唇邊呈漸擴狀向所述潤滑油密封圈的外環(huán)面延伸,且所述潤滑油密封唇邊的延伸端和所述冷水密封唇邊的延伸端均位于所述潤滑油密封圈的外環(huán)面與內環(huán)面之間;支撐圈,所述支撐圈沿所述潤滑油密封圈的軸向嵌設在所述潤滑油密封圈內,且所述支撐圈朝向所述冷水密封唇邊的一端延伸出所述潤滑油密封圈形成擋邊;密封板,所述密封板與所述潤滑油密封圈的外環(huán)面相接,所述密封板的一側設有與所述擋邊卡接配合的沉臺,通過所述擋邊與所述沉臺的卡接配合,所述潤滑油密封圈與所述密封板相接。
如上所述的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其中,所述潤滑油密封圈的內環(huán)面背向所述潤滑油密封唇邊的一側設置有環(huán)形容置槽,所述冷水密封圈設置于所述環(huán)形容置槽內。
如上所述的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其中,所述潤滑油密封圈的內環(huán)面上沿軸向間隔設有多條凸棱,所述冷水密封圈的外環(huán)面設有與各所述凸棱卡接配合的滑槽,通過所述凸棱與所述滑槽的卡接配合,所述冷水密封圈與所述潤滑油密封圈相接。
如上所述的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其中,所述潤滑油密封圈的內環(huán)面上設有卡勾,所述冷水密封圈的外環(huán)面設有與所述卡勾卡接配合的卡槽,通過所述卡勾與所述卡槽的卡接配合,所述冷水密封圈與所述潤滑油密封圈相接。
如上所述的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其中,所述冷水密封圈沿軸向嵌設有環(huán)狀加強筋。
如上所述的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其中,所述環(huán)狀加強筋朝向所述冷水密封唇邊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冷水密封圈的內環(huán)面。
如上所述的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其中,所述環(huán)狀加強筋朝向所述冷水密封唇邊的一端延伸出所述冷水密封圈的內環(huán)面。
如上所述的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其中,所述環(huán)狀加強筋與所述冷水密封圈為澆注成型的一體式結構。
如上所述的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其中,所述沉臺的深度為1mm-2mm。
如上所述的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其中,所述支撐圈與所述潤滑油密封圈為澆注成型的一體式結構。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如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將用于密封的本體分成潤滑油密封圈和冷水密封圈兩部分,冷水密封圈能拆裝自潤滑油密封圈一側插入潤滑油密封圈內,潤滑油密封圈的軸向嵌設有支撐圈,通過支撐圈的擋邊與沉臺的卡接配合,實現(xiàn)了潤滑 油密封圈與密封板相接,從而使得在使用過程中,既能夠單獨更換易磨損的冷水密封圈,節(jié)省了潤滑油密封圈的更換成本,又能夠同時更換冷水密封圈和潤滑油密封圈,且在同時更換冷水密封圈和潤滑油密封圈時,由于潤滑油密封唇邊的延伸端和冷水密封唇邊的延伸端均位于環(huán)形本體的內環(huán)面與外環(huán)面之間,使得在冷水密封圈和潤滑油密封圈時,無需拆卸密封板,只需將外滑環(huán)拆卸接下來,即可完成冷水密封圈和潤滑油密封圈的更換,從而使得更換冷水密封圈和潤滑油密封圈的操作簡單方便,大大節(jié)省了更換時間,同時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進而提高了軋機的作業(yè)效率,降了運行成本;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支撐圈與潤滑油密封圈為澆注成型的一體式結構,環(huán)狀加強筋與冷水密封圈為澆注成型的一體式結構,使得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的裝配更加簡單方便,省時省力。
附圖說明
以下附圖僅旨在于對本實用新型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其中:
圖1是現(xiàn)有技術使用的高速線材精軋機密封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的高速線材精軋機密封結構中A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所示的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中本體與支撐圈相接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所示的具有缺口的本體與支撐圈相接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4所示的本體中潤滑油密封圈與支撐圈相接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圖4所示的本體中冷水密封圈與環(huán)狀加強筋相接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3所示的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安裝后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號說明:
1’-內滑環(huán);2’-支撐圈;3’-雙唇密封圈;31’、32’-唇邊;4’-密封板;5’-外滑環(huán);6’-軋輥軸;
1-本體;11-潤滑油密封圈;111-潤滑油密封唇邊;112-環(huán)形容置槽;12-冷水密封圈;121-冷水密封唇邊;2-支撐圈;21-擋邊;3-密封板;31-沉臺;4-環(huán)狀加強筋;5- 內滑環(huán);6-外滑環(huán);7-軋輥軸。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目的和效果有更清楚的理解,現(xiàn)結合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設置于軋輥軸7上,該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包括:本體1、支撐圈2和密封板3,其中,如圖4和圖5所示,本體1包括潤滑油密封圈11和冷水密封圈12,冷水密封圈12能拆裝的自潤滑油密封圈11的一側插入潤滑油密封圈11內,這樣,當冷水密封圈12因磨損需要更換,而潤滑油密封圈11無需更換時,只需將冷水密封圈12自潤滑油密封圈11的一側移出軋輥軸7,再將新的冷水密封圈12套設在軋輥軸7上,并自潤滑油密封圈11的一側插入潤滑油密封圈11內即可,從而節(jié)省了潤滑油密封圈11的更換成本;在潤滑油密封圈11和冷水密封圈12相對的環(huán)面上分別設有潤滑油密封唇邊111和冷水密封唇邊121,潤滑油密封唇邊111和冷水密封唇邊121呈漸擴狀向潤滑油密封圈11的外環(huán)面延伸,且潤滑油密封唇邊111的延伸端和冷水密封唇邊121的延伸端均位于潤滑油密封圈11的外環(huán)面與內環(huán)面之間,即潤滑油密封唇邊111的延伸端和冷水密封唇邊121的延伸端均不超過潤滑油密封圈11的外環(huán)面,從而使得在更換本體1時,潤滑油密封唇邊111和冷水密封唇邊121不會影響潤滑油密封圈11軸向移動,使得潤滑油密封圈11能夠順暢的移出軋輥軸7;如圖6所示,支撐圈2沿潤滑油密封圈11的軸向嵌設在潤滑油密封圈11內,且支撐圈2朝向冷水密封唇邊121的一端延伸出潤滑油密封圈11形成擋邊21,即支撐環(huán)的橫截面呈倒置的L型;如圖3所示,密封板3與潤滑油密封圈11的外環(huán)面相接,密封板3的一側設有與擋邊21卡接配合的沉臺31,通過擋邊21與沉臺31的卡接配合,潤滑油密封圈11與密封板3相接,即通過設置支撐圈2,一方面加強了潤滑油密封圈11的強度,并對潤滑油密封圈11起到支撐作用,另一方面,使得潤滑油密封圈11與密封板3之間的連接簡單方便。
在安裝前,先將支撐圈2嵌設在潤滑油密封圈11內備用,安裝時,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的安裝方式可以與現(xiàn)有技術密封結構的裝配方式基本相同,將內滑環(huán)5、外滑環(huán)6套設在軋輥軸7上,將冷水密封圈12自潤滑油密封圈11的一側插入潤滑油密封圈11內,再將潤滑油密封圈11的外環(huán)面與密封板3相接,并使擋邊21與沉臺31 卡接配合,以避免潤滑油密封圈11在安裝過程中出現(xiàn)偏移,然后將密封板3套設在軋輥軸7上,在密封板3的支撐作用下,潤滑油密封唇邊111與內滑環(huán)5相接、冷水密封圈12與外滑環(huán)6相接,從而實現(xiàn)密封內滑環(huán)5和外滑環(huán)6,當然,也可以在安裝完內滑環(huán)5后,將冷水密封圈12自潤滑油密封圈11的一側插入潤滑油密封圈11內,再將潤滑油密封圈11的外環(huán)面與密封板3相接,并使擋邊21與沉臺31卡接配合,以避免潤滑油密封圈11在安裝過程中出現(xiàn)偏移,然后將密封板3套設在軋輥軸7上,在密封板3的限位作用下,潤滑油密封唇邊111與內滑環(huán)5相接,最后將外滑環(huán)6套設在軋輥軸7上,并使冷水密封圈12唇邊與外滑環(huán)6相接,從而實現(xiàn)密封內滑環(huán)5和外滑環(huán)6,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安裝密封板3時,需要將密封板3設有沉臺31一側朝向外滑環(huán)6安裝;當冷水密封圈12因磨損需要更換,而潤滑油密封圈11無需更換時,只需僅需將外滑環(huán)6從軋輥軸7上拆卸下來,再將冷水密封圈12自潤滑油密封圈11的一側移出軋輥軸7,然后將新的冷水密封圈12自潤滑油密封圈11的一側插入潤滑油密封圈11內,最后將外滑環(huán)6重新套設在軋輥軸7上即可完成更換冷水密封圈12的更換,從而節(jié)省了潤滑油密封圈11的更換成本;當冷水密封圈12和潤滑油密封圈11均需要更換時,僅需將外滑環(huán)6從軋輥軸7上拆卸下來,將支撐圈2的擋邊21與密封板3的沉臺31分離,即可將潤滑油密封圈11與密封板3分離,再將潤滑油密封圈11移出軋輥軸7,由于冷水密封圈12插設于潤滑油密封圈11上,因此,冷水密封圈12能隨著潤滑油密封圈11一同移出軋輥軸7,然后將新的冷水密封圈12自新的潤滑油密封圈11的一側插入新的潤滑油密封圈11內,此時,新的潤滑油密封圈11內已嵌設有支撐圈2,再將新的潤滑油密封圈11套設在軋輥軸7上,使新的潤滑油密封圈11的外環(huán)面與密封板3相接,并使擋邊21與沉臺31卡接配合,最后將外滑環(huán)6重新套設在軋輥軸7上即可完成冷水密封圈12和潤滑油密封圈11的更換。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在使用過程中,既能夠單獨更換易磨損的冷水密封圈12,節(jié)省了潤滑油密封圈11的更換成本,又能夠同時更換冷水密封圈12和潤滑油密封圈11,且在同時更換冷水密封圈12和潤滑油密封圈11時,由于潤滑油密封唇邊111的延伸端和冷水密封唇邊121的延伸端均位于環(huán)形本體1的內環(huán)面與外環(huán)面之間,使得在冷水密封圈12和潤滑油密封圈11時,無需拆卸密封板3,只需將外滑環(huán)6拆卸接下來,即可完成冷水密封圈12和潤滑油密封圈11的更換,從而 使得更換冷水密封圈12和潤滑油密封圈11的操作簡單方便,大大節(jié)省了更換時間,同時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潤滑油密封圈11為橡膠圈,橡膠圈具有良好的彈性和回彈性,能夠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支撐圈2為鋼圈,鋼圈具有良好的硬度和抗拉強度,能夠對潤滑油密封圈11起到良好支撐和定位作用。
進一步,支撐圈2與潤滑油密封圈11為澆注成型的一體式結構,這樣,使得潤滑油密封圈11與支撐圈2之間的連接更加可靠。
再進一步,沉臺31的深度為1mm-2mm,這樣的尺寸,既能夠使得擋邊21與沉臺31卡接配合簡單方便,從而有效避免了潤滑油密封圈11在安裝過程中發(fā)生偏移,又使得沉臺31的加工簡單方便。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示例中,如圖3和圖5所示,潤滑油密封圈11的內環(huán)面背向潤滑油密封唇邊111的一側設置有環(huán)形容置槽112,安裝時,將冷水密封圈12插入環(huán)形容置槽112內,使冷水密封圈12與潤滑油密封圈11相接,同時環(huán)形容置槽112還能夠限制冷水密封圈12受外滑環(huán)6的擠壓朝向潤滑油密封唇邊111移動,拆卸時,將冷水密封圈12自環(huán)形容置槽112內拔出,即可使冷水密封圈12與潤滑油密封圈11相分離,環(huán)形容置槽112的設置,使得冷水密封圈12與潤滑油密封圈11之間的連接、分離變得簡單方便。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具體示例中,潤滑油密封圈11的內環(huán)面上沿軸向間隔設有多條凸棱,冷水密封圈12的外環(huán)面設有與各凸棱卡接配合的滑槽,安裝時,通過凸棱與滑槽的卡接配合,將冷水密封圈12與潤滑油密封圈11相接,同時,為了避免冷水密封圈12受外滑環(huán)6的擠壓朝向潤滑油密封唇邊111移動,在潤滑油密封圈11的內環(huán)面朝向潤滑油密封唇邊111的一側設置環(huán)形擋筋,通過環(huán)形擋筋限制冷水密封圈12受外滑環(huán)6的擠壓朝向潤滑油密封唇邊111移動,拆卸時,將冷水密封圈12自背向潤滑油密封唇邊111的一側滑出,使凸棱滑出滑槽,將冷水密封圈12與潤滑油密封圈11相分離,環(huán)槽與凸棱的配合簡單方便,從而使得冷水密封圈12與潤滑油密封圈11之間的連接、分離變得簡單方便。
在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個具體示例中,潤滑油密封圈11的內環(huán)面上設有卡勾,冷水密封圈12的外環(huán)面設有與卡勾卡接配合的卡槽,安裝時,通過卡勾與卡槽的卡接配合,將冷水密封圈12與潤滑油密封圈11相接,拆卸時,將冷水密封圈12自背向 潤滑油密封唇邊111的一側拔出,即可將卡勾從卡槽內脫離,從而使冷水密封圈12與潤滑油密封圈11分離,卡勾與卡槽的配合簡單可靠,同樣能夠使得冷水密封圈12與潤滑油密封圈11之間的連接、分離變得簡單方便。
進一步,冷水密封圈12也為橡膠圈,橡膠圈具有良好的彈性和回彈性,能夠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為了提高冷水密封圈12的強度,如圖7所示,冷水密封圈12沿軸向嵌設有環(huán)狀加強筋4,通過環(huán)狀加強筋4增強了冷水密封圈12的強度。
再進一步,環(huán)狀加強筋4也為鋼圈,鋼圈具有良好的硬度和抗拉強度,能夠對潤滑油密封圈11起到良好支撐和定位作用,環(huán)狀加強筋4與冷水密封圈12為澆注成型的一體式結構,這樣,使得冷水密封圈12與環(huán)狀加強筋4之間的連接更加可靠。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中,環(huán)狀加強筋4朝向冷水密封唇邊121的一端延伸至冷水密封圈12的內環(huán)面,使得環(huán)狀加強筋4不僅增強了冷水密封圈12的強度,還能夠對冷水密封圈12起到支撐作用。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實施方式中,環(huán)狀加強筋4朝向冷水密封唇邊121的一端延伸出冷水密封圈12的內環(huán)面,這種結構,同樣使得環(huán)狀加強筋4在增強冷水密封圈12強度,同時還能夠對冷水密封圈12起到支撐作用。
下面結合附圖具體說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雙唇密封結構的安裝過程:
如圖8所示,在安裝前,將冷水密封圈12自潤滑油密封圈11的一側插入潤滑油密封圈11的環(huán)形容置槽112內備用,由于潤滑油密封圈11與支撐圈2為澆注成型的一體式結構,因此,此時冷水密封圈12、潤滑油密封圈11和支撐圈2連接在一起,安裝時,將內滑環(huán)5、外滑環(huán)6套設在軋輥軸7上,再將潤滑油密封圈11的外環(huán)面與支撐板相接,并將擋邊21自密封板3的一側插入沉臺31內,即可使?jié)櫥兔芊馊?1的外環(huán)面與密封板3相接,在安裝密封板3時,需要注意,要將密封板3設有沉臺31一側朝向外滑環(huán)6安裝,通過密封板3的支撐,潤滑油密封唇邊111與內滑環(huán)5相接、冷水密封圈12與外滑環(huán)6相接,從而實現(xiàn)密封內滑環(huán)5和外滑環(huán)6,即完成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的安裝;
當冷水密封圈12因磨損需要更換,而潤滑油密封圈11無需更換時,先將外滑環(huán)6從軋輥軸7上拆卸下來,再將冷水密封圈12自潤滑油密封圈11的容置槽中移出,使冷水密封圈12與潤滑油密封圈11分離,之后將冷水密封圈12移出軋輥軸7,然后將新的冷水密封圈12自背向潤滑油密封唇邊111的一側插入潤滑油密封圈11的容 置槽內,最后將外滑環(huán)6重新套設在軋輥軸7上即可完成更換冷水密封圈12的更換,從而節(jié)省了潤滑油密封圈11的更換成本;
當冷水密封圈12和潤滑油密封圈11均需要更換時,先將外滑環(huán)6從軋輥軸7上拆卸下來,使支撐圈2的擋邊21與密封板3的沉臺31分離,即將潤滑油密封圈11與密封板3分離,再將潤滑油密封圈11移出軋輥軸7,由于此時冷水密封圈12、潤滑油密封圈11和支撐圈2連接在一起,因此,冷水密封圈12能隨著潤滑油密封圈11一同移出軋輥軸7,然后將新的連接在一起的冷水密封圈12、潤滑油密封圈11和支撐圈2套設在軋輥軸7上,并使新的潤滑油密封圈11的外環(huán)面與密封板3相接,同時將擋邊21與沉臺31卡接配合,其中,冷水密封圈12、潤滑油密封圈11和支撐圈2的連接過程與上述安裝時的連接過程相同,在此不再贅述,最后將外滑環(huán)6重新套設在軋輥軸7上,即可完成冷水密封圈12和潤滑油密封圈11的更換。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將用于密封的本體分成潤滑油密封圈和冷水密封圈兩部分,冷水密封圈能拆裝自潤滑油密封圈一側插入潤滑油密封圈內,潤滑油密封圈的軸向嵌設有支撐圈,通過支撐圈的擋邊與沉臺的卡接配合,實現(xiàn)了潤滑油密封圈與密封板相接,從而使得在使用過程中,既能夠單獨更換易磨損的冷水密封圈,節(jié)省了潤滑油密封圈的更換成本,又能夠同時更換冷水密封圈和潤滑油密封圈,且在同時更換冷水密封圈和潤滑油密封圈時,由于潤滑油密封唇邊的延伸端和冷水密封唇邊的延伸端均位于環(huán)形本體的內環(huán)面與外環(huán)面之間,使得在冷水密封圈和潤滑油密封圈時,無需拆卸密封板,只需將外滑環(huán)拆卸接下來,即可完成冷水密封圈和潤滑油密封圈的更換,從而使得更換冷水密封圈和潤滑油密封圈的操作簡單方便,大大節(jié)省了更換時間,同時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進而提高了軋機的作業(yè)效率,降了運行成本;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支撐圈與潤滑油密封圈為澆注成型的一體式結構,環(huán)狀加強筋與冷水密封圈為澆注成型的一體式結構,使得組合式雙唇密封結構的裝配更加簡單方便,省時省力。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變化與修改,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而且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的各組成部分并不僅限于上述整體應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中描述的各技術特征可以根 據實際需要選擇一項單獨采用或選擇多項組合起來使用,因此,本實用新型理所當然地涵蓋了與本案發(fā)明點有關的其它組合及具體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