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植物栽培,具體為一種提高地稔種子萌發(fā)率的方法。
背景技術:
1、地稔(malastoma?dodecandrum),有時也被稱為野落茄、地石榴等,是屬于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的一種匍匐狀灌木或亞灌木植物,莖細長且多分枝,通常貼地蔓延,葉子對生或輪生,形狀為卵形至橢圓形,邊緣光滑或有鋸齒,表面常帶有光澤;果實為蒴果,成熟時裂開,內(nèi)含大量細小的種子。在一些傳統(tǒng)醫(yī)學體系中,地稔的不同部分(如根、莖、葉)被認為具有藥用價值,例如,在某些地方的傳統(tǒng)療法中,它被用來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痛癥等;地稔也被用作觀賞植物,適合種植在花園、公園等環(huán)境中作為地被植物或花壇邊緣裝飾。
2、近年來,地稔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地稔的種子較微小,且在自然條件下地稔種子的休眠期長達半年左右,因此,其對發(fā)芽生長環(huán)境要求較高,采用常規(guī)方法育苗,種子萌發(fā)率普遍較低,約為10%-20%,耗種量大,育苗時間長,這嚴重限制了地稔的推廣應用。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發(fā)明意在提供一種提高地稔種子萌發(fā)率的方法,通過特定濃度的催芽處理劑對種子進行催芽前處理,然后再按照20%種子、30%鈣鎂磷肥、20%草木灰、29%細沙和1%多菌靈進行混合,對種子進行催芽處理,再將上述混合物撒在苗床中進行育苗,顯著提高了地稔種子的萌發(fā)率。
2、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3、一種提高地稔種子萌發(fā)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4、s1、選取并處理地稔果實:選擇生長飽滿、無病蟲害的地稔果實,經(jīng)過酒精表面消毒后,封存于冰箱保存;
5、s2、分離地稔種子:將s1中保存的地稔果實裝入袋中揉搓至果實全部破裂,去除果皮,使用攪拌器將果肉和種子分離,洗干凈后,瀝干水分;
6、s3、催芽處理:將種子放入蕓苔素內(nèi)脂或者赤霉素中進行浸泡,將浸泡后的種子撈出按照比例混合種子、鈣鎂磷肥、草木灰、細沙和多菌靈,并噴灑清水,保持空氣通暢,在恒溫箱催芽至露白;
7、s4、播種育苗:將s3中催芽露白的種子、鈣鎂磷肥、草木灰、細沙和多菌靈的混合物均勻撒在細黃土做的苗床中,并進行保溫處理,至生長到四片葉,在苗床上安裝遮陰棚,進行肥水管理至成苗。
8、進一步地,在s1中,酒精濃度為75%;冰箱溫度為4℃,保存時間為60d。
9、進一步地,在s3中,蕓苔素內(nèi)脂的濃度為0.015%,浸泡時間為36小時。
10、進一步地,在s3中,赤霉素的濃度為5%,浸泡時間為12小時。
11、進一步地,在s3中,種子、鈣鎂磷肥、草木灰、細沙和多菌靈的混合比例為20:30:20:29:1。
12、進一步地,在s3中,噴灑清水至含水量達到60-70%,恒溫箱的溫度為30℃,露白率為60%。
13、進一步地,在s4中,保溫溫度為30℃;在苗床上安裝50%遮陰棚。
14、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5、本發(fā)明的方法通過前處理將果實里的種子分離出來,并采用特定濃度的催芽處理劑對種子進行催芽前處理,然后再按照20%種子、30%鈣鎂磷肥、20%草木灰、29%細沙和1%多菌靈進行混合,對種子進行催芽處理,再將上述混合物撒在苗床中進行育苗,該方法使地稔種子的萌發(fā)率由常規(guī)的10%-20%提升到50%-60%,明顯縮短了育苗時間,自播種到四片葉長成從常規(guī)的8個月縮短到4個月,可以極大降低育苗成本。
1.一種提高地稔種子萌發(fā)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提高地稔種子萌發(fā)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1中,酒精濃度為75%;冰箱溫度為4℃,保存時間為60d。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提高地稔種子萌發(fā)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3中,蕓苔素內(nèi)脂的濃度為0.015%,浸泡時間為36小時。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提高地稔種子萌發(fā)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3中,赤霉素的濃度為5%,浸泡時間為12小時。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提高地稔種子萌發(fā)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3中,種子、鈣鎂磷肥、草木灰、細沙和多菌靈的混合比例為20:30:20:29:1。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提高地稔種子萌發(fā)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3中,噴灑清水至含水量達到60-70%,恒溫箱的溫度為30℃,露白率為60%。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提高地稔種子萌發(fā)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4中,保溫溫度為30℃;在苗床上安裝50%遮陰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