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效環(huán)保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高效環(huán)保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裝置,包括底板、支架裝置、氣缸裝置、定位裝置、電機裝置、固定裝置、研磨裝置及擋框裝置,底板上設有第一支撐塊、第一滾輪、第一過濾網、振動器及限定塊,支架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桿、第一支架,氣缸裝置包括第一氣缸、第二支架、第一橫桿、第一推動桿,定位裝置包括定位框、第二橫桿、第一豎桿、第三橫桿及第四橫桿,電機裝置包括電機、轉軸、旋轉框,固定裝置包括第三支架、第一斜桿、第五橫桿、第二斜桿,研磨裝置包括第二氣缸、第二推動桿、研磨塊、第三斜桿、配重塊及固定塊,擋框裝置包括第三氣缸、第三推動桿、橫板、第四斜桿、擋框、集中環(huán)及連接桿,本發(fā)明能夠首先將玉米秸稈進行充分的粉碎研磨。
【專利說明】
一種高效環(huán)保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農業(yè)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高效環(huán)保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玉米根茬是割去莖桿后剩余的根茬,是糧食生產中的主要副產品之一,同時也是工、農業(yè)生產的重要資源,是極為豐富并能直接利用的可再生資源,玉米根茬中含有農作物生產必須的主要營養(yǎng)元素,是我國重要的有機肥料之一。隨著農田土壤的有機含量在逐年減少,玉米根茬粉碎還田技術成為一個農業(yè)發(fā)展方向。然而,現在大部分都是在播種的時候,用耕作機把玉米根茬連帶泥土一起翻起,進行播種并用混有整根玉米根茬的土壤覆蓋種子,并沒有對玉米根茬單獨處理,同時玉米根茬整根覆蓋在泥土中腐爛的速度較慢,并且給土壤提供的有機物分布不均勻。
[0003]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高效環(huán)保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裝置。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6]—種高效環(huán)保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裝置,所述高效環(huán)保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裝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架裝置、位于所述支架裝置右側的氣缸裝置、位于所述氣缸裝置上方的定位裝置、位于所述氣缸裝置右側的電機裝置、位于所述定位裝置上方的固定裝置、位于所述固定裝置右側的研磨裝置及位于所述研磨裝置右側的擋框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下方的第一滾輪、位于其右側的第一過濾網、設置于所述第一過濾網下表面的振動器及位于所述第一過濾網上方的限定塊,所述支架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左側的第一支架,所述氣缸裝置包括第一氣缸、位于所述第一氣缸上方的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氣缸左側的第一橫桿、位于所述第一氣缸右側的第一推動桿,所述定位裝置包括定位框、位于所述定位框左側的第二橫桿、位于所述第二橫桿下方的第一豎桿、位于所述第一豎桿左側的第三橫桿及位于所述定位框右側的第四橫桿,所述電機裝置包括電機、位于所述電機上方的轉軸、位于所述轉軸上方的旋轉框,所述固定裝置包括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三支架左側的第一斜桿、位于所述第一斜桿下方的第五橫桿、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架上的第二斜桿,所述研磨裝置包括第二氣缸、位于所述第二氣缸下方的第二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下方的研磨塊、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左右兩側第三斜桿、收容于所述研磨塊內的配重塊及設置于所述配重塊上的固定塊,所述擋框裝置包括第三氣缸、位于所述第三氣缸下方的第三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三推動桿下方的橫板、位于所述第三推動桿左右兩側的第四斜桿、設置于所述橫板上的擋框、位于所述橫板下方的集中環(huán)及位于所述第三氣缸左側的連接桿。
[0007]所述第一支撐塊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塊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下表面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滾輪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一支撐塊軸轉連接,所述第一過濾網呈長方體,所述第一過濾網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過濾網的左表面與所述底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過濾網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處于同一平面內,所述振動器與所述第一過濾網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限定塊呈長方體,所述限定塊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過濾網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0008]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
[0009]所述第一氣缸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氣缸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氣缸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推動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推動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氣缸連接。
[0010]所述定位框呈橫截面為圓環(huán)的柱體,所述定位框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橫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的右端與所述定位框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呈豎直狀,所述第一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一豎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桿呈水平狀,所述第四橫桿的左端與所述定位框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0011]所述電機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的右端與所述電機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轉軸呈圓柱體,所述轉軸豎直放置,所述轉軸的下端與所述電機連接,所述轉軸的上端與所述旋轉框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旋轉框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定位框的下表面與所述旋轉框的上表面滑動連接。
[0012]所述第三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與所述定位框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一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五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橫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的兩端與所述第三支架固定連接。
[0013]所述第三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氣缸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推動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氣缸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的下端與所述研磨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研磨塊呈圓臺狀,所述研磨塊內設有空腔,所述第三斜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三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三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推動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研磨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配重塊呈長方體,所述配重塊收容于所述空腔內且與所述研磨塊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塊設有三個,所述固定塊呈長方體,所述固定塊的一側面與所述研磨塊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塊的另一側面與所述配重塊固定連接。
[0014]所述連接桿呈水平狀,所述連接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氣缸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三氣缸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推動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推動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氣缸連接,所述第三推動桿的下端與所述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橫板呈圓柱體,所述橫板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斜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三推動桿的左右兩側,所述第四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四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推動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斜桿的下端與所述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擋框呈橫截面為圓環(huán)的柱體,所述擋框豎直放置,所述第四橫桿的右表面與所述擋框的側面滑動連接,所述橫板收容于所述擋框內,所述橫板的側面與所述擋框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橫板的上表面與所述擋框的上表面處于同一平面內,所述集中環(huán)呈環(huán)狀,所述集中環(huán)的上表面與所述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集中環(huán)的外表面與所述擋框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擋框位于所述第一過濾網的上方。
[0015]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
[0016]本發(fā)明高效環(huán)保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首先將玉米秸桿進行充分的粉碎研磨,使得秸桿研磨的較為充分,然后在離心力的作用下使得研磨后的秸桿被均勻的撒在地面上,使得研磨后的秸桿能夠均勻的分布在地面上,方便土壤吸收。
【附圖說明】
[001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高效環(huán)保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0018]圖1為本發(fā)明高效環(huán)保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高效環(huán)保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裝置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I上方的支架裝置2、位于所述支架裝置2右側的氣缸裝置3、位于所述氣缸裝置3上方的定位裝置4、位于所述氣缸裝置3右側的電機裝置5、位于所述定位裝置4上方的固定裝置6、位于所述固定裝置6右側的研磨裝置7及位于所述研磨裝置7右側的擋框裝置8。
[0020]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I呈長方體,所述底板I水平放置,所述底板I上設有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塊11、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11下方的第一滾輪12、位于其右側的第一過濾網13、設置于所述第一過濾網13下表面的振動器14及位于所述第一過濾網13上方的限定塊15。所述第一支撐塊11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塊11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撐塊11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I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11的下表面設有第一凹槽111。所述第一滾輪12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1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111內且與所述第一支撐塊11軸轉連接。所述第一過濾網13呈長方體,所述第一過濾網13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過濾網13的左表面與所述底板I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過濾網13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I的上表面處于同一平面內。所述振動器14與所述第一過濾網1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振動器14與電源電性連接,使得所述振動器14可以帶動所述第一過濾網13振動。所述限定塊15呈長方體,所述限定塊15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過濾網1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0021]如圖1所示,所述支架裝置2包括第一支撐桿21、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21左側的第一支架22。所述第一支撐桿21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桿21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2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I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22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22的一端與所述底板I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2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2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
[0022]如圖1所示,所述氣缸裝置3包括第一氣缸31、位于所述第一氣缸31上方的第二支架32、位于所述第一氣缸31左側的第一橫桿33、位于所述第一氣缸31右側的第一推動桿34。所述第一氣缸3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I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32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32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氣缸3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3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2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33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橫桿33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33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2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33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氣缸3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34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推動桿34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推動桿34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氣缸31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氣缸31帶動所述第一推動桿34左右移動。
[0023]如圖1所示,所述定位裝置4包括定位框41、位于所述定位框41左側的第二橫桿42、位于所述第二橫桿42下方的第一豎桿43、位于所述第一豎桿43左側的第三橫桿44即位于所述定位框41右側的第四橫桿45。所述定位框41呈橫截面為圓環(huán)的柱體,所述定位框41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橫桿42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橫桿42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2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42的右端與所述定位框4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定位框4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豎桿43呈豎直狀,所述第一豎桿43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桿4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桿44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橫桿44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桿44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2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桿44的右端與所述第一豎桿43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桿45呈水平狀,所述第四橫桿45的左端與所述定位框4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0024]如圖1所示,所述電機裝置5包括電機51、位于所述電機51上方的轉軸52、位于所述轉軸52上方的旋轉框53 ο所述電機51與電源電性連接,所述電機5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I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34的右端與所述電機5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轉軸52呈圓柱體,所述轉軸52豎直放置,所述轉軸52的下端與所述電機51連接,使得所述電機51帶動所述轉軸52旋轉,所述轉軸52的上端與所述旋轉框5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進而可以帶動所述旋轉框53旋轉。所述旋轉框53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旋轉框53的橫截面呈凹字形,所述定位框41的下表面與所述旋轉框53的上表面滑動連接。
[0025]如圖1所示,所述固定裝置6包括第三支架61、位于所述第三支架61左側的第一斜桿62、位于所述第一斜桿62下方的第五橫桿63、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架61上的第二斜桿64。所述第三支架61呈凹字形,所述第三支架61的一端與所述定位框4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61的另一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一斜桿62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62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架6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62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21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橫桿63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五橫桿63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2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橫桿6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支架6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64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64的兩端與所述第三支架61固定連接。
[0026]如圖1所示,所述研磨裝置7包括第二氣缸71、位于所述第二氣缸71下方的第二推動桿72、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72下方的研磨塊73、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72左右兩側第三斜桿74、收容于所述研磨塊73內的配重塊及設置于所述配重塊上的固定塊75。所述第三支架61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氣缸7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72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推動桿72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桿72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氣缸71連接,使得所述第二氣缸71帶動所述第二推動桿72上下移動,所述第二推動桿72的下端與所述研磨塊7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研磨塊73呈圓臺狀,所述研磨塊73可以收容于所述旋轉框53內,且與所述旋轉框53的內表面配合對秸桿進行粉碎,所述研磨塊73內設有空腔731,所述空腔73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三斜桿74設有兩個,所述第三斜桿74呈傾斜狀,所述第三斜桿74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推動桿7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斜桿74的下端與所述研磨塊7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配重塊呈長方體,所述配重塊收容于所述空腔731內且與所述研磨塊73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塊75設有三個,所述固定塊75呈長方體,所述固定塊75的一側面與所述研磨塊73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塊75的另一側面與所述配重塊固定連接。所述配重塊的質量較大。
[0027]如圖1所示,所述擋框裝置8包括第三氣缸81、位于所述第三氣缸81下方的第三推動桿82、位于所述第三推動桿82下方的橫板83、位于所述第三推動桿82左右兩側的第四斜桿84、設置于所述橫板83上的擋框85、位于所述橫板83下方的集中環(huán)86及位于所述第三氣缸81左側的連接桿87。所述連接桿87呈水平狀,所述連接桿87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氣缸7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桿87的右端與所述第三氣缸8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推動桿82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推動桿82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推動桿82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氣缸81連接,使得所述第三氣缸81帶動所述第三推動桿82上下移動,所述第三推動桿82的下端與所述橫板8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橫板83呈圓柱體,所述橫板83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斜桿84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三推動桿82的左右兩側,所述第四斜桿84呈傾斜狀,所述第四斜桿84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推動桿8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斜桿84的下端與所述橫板8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擋框85呈橫截面為圓環(huán)的柱體,所述擋框85豎直放置,所述第四橫桿45的右表面與所述擋框85的側面滑動連接,所述橫板83收容于所述擋框85內,所述橫板83的側面與所述擋框85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橫板83的上表面與所述擋框85的上表面處于同一平面內。所述集中環(huán)86呈環(huán)狀,所述集中環(huán)86的上表面與所述橫板8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集中環(huán)86的外表面與所述擋框85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集中環(huán)86的內表面呈傾斜狀。所述擋框85位于所述第一過濾網13的上方。
[0028]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fā)明高效環(huán)保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裝置使用時,首先將需要粉碎的玉米秸桿當如到所述定位框41內,然后落入到所述旋轉框53內。然后啟動第二氣缸71,使得所述第二推動桿72向下移動,進而使得所述研磨塊73向下移動直至所述研磨塊73頂靠在所述旋轉框53內的秸桿上,然后關閉第二氣缸71,同時啟動電機51,使得所述轉軸52帶動所述旋轉框53旋轉,從而在于所述研磨塊73的配合下可以對秸桿進行粉碎。當粉碎完畢后,關閉電機51,啟動第二氣缸71,使得所述第二推動桿72向上移動,然后使得所述研磨塊73向上移動,直至所述研磨塊73移動到所述旋轉框53的上方。然后啟動第一氣缸31,使得所述第一推動桿34向右推動電機51,使得所述電機51及旋轉框53向右移動,直至所述旋轉框53移動到所述擋框85的下方,此時所述電機51頂靠在所述限定塊15上,防止所述電機51過度向右移動,然后啟動第三氣缸81,使得所述第三推動桿82向下移動,然后使得所述擋框85向下移動,所述擋框85罩住所述旋轉框85,并且所述擋框85與所述旋轉框53之間存在間隙,所述擋框85的直徑大于所述旋轉框53上表面的直徑。然后啟動電機51,使得所述旋轉框53旋轉,從而使得所述旋轉框53內的經過研磨后的秸桿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被甩至四周,且經過旋轉框53及擋框85之間的間隙掉落在所述第一過濾網13上,然后啟動振動器14,使得所述第一過濾網13振動,進而使得所述第一過濾網13上的進過研磨粉碎后的秸桿逐漸經過第一過濾網13的過濾后灑落在地面上,并且可以較均勻的灑在地面上,使得土壤較為方便的吸收。至此,本發(fā)明高效環(huán)保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裝置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0029]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主權項】
1.一種高效環(huán)保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環(huán)保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裝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架裝置、位于所述支架裝置右側的氣缸裝置、位于所述氣缸裝置上方的定位裝置、位于所述氣缸裝置右側的電機裝置、位于所述定位裝置上方的固定裝置、位于所述固定裝置右側的研磨裝置及位于所述研磨裝置右側的擋框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下方的第一滾輪、位于其右側的第一過濾網、設置于所述第一過濾網下表面的振動器及位于所述第一過濾網上方的限定塊,所述支架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左側的第一支架,所述氣缸裝置包括第一氣缸、位于所述第一氣缸上方的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氣缸左側的第一橫桿、位于所述第一氣缸右側的第一推動桿,所述定位裝置包括定位框、位于所述定位框左側的第二橫桿、位于所述第二橫桿下方的第一豎桿、位于所述第一豎桿左側的第三橫桿及位于所述定位框右側的第四橫桿,所述電機裝置包括電機、位于所述電機上方的轉軸、位于所述轉軸上方的旋轉框,所述固定裝置包括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三支架左側的第一斜桿、位于所述第一斜桿下方的第五橫桿、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架上的第二斜桿,所述研磨裝置包括第二氣缸、位于所述第二氣缸下方的第二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下方的研磨塊、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左右兩側第三斜桿、收容于所述研磨塊內的配重塊及設置于所述配重塊上的固定塊,所述擋框裝置包括第三氣缸、位于所述第三氣缸下方的第三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三推動桿下方的橫板、位于所述第三推動桿左右兩側的第四斜桿、設置于所述橫板上的擋框、位于所述橫板下方的集中環(huán)及位于所述第三氣缸左側的連接桿。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環(huán)保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塊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塊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下表面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滾輪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一支撐塊軸轉連接,所述第一過濾網呈長方體,所述第一過濾網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過濾網的左表面與所述底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過濾網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處于同一平面內,所述振動器與所述第一過濾網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限定塊呈長方體,所述限定塊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過濾網的上表面固定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環(huán)保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環(huán)保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氣缸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氣缸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氣缸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推動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推動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氣缸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環(huán)保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框呈橫截面為圓環(huán)的柱體,所述定位框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橫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的右端與所述定位框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呈豎直狀,所述第一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一豎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桿呈水平狀,所述第四橫桿的左端與所述定位框的右表面固定連接。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高效環(huán)保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的右端與所述電機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轉軸呈圓柱體,所述轉軸豎直放置,所述轉軸的下端與所述電機連接,所述轉軸的上端與所述旋轉框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旋轉框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定位框的下表面與所述旋轉框的上表面滑動連接。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高效環(huán)保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與所述定位框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一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五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橫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的兩端與所述第三支架固定連接。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高效環(huán)保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氣缸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推動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氣缸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的下端與所述研磨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研磨塊呈圓臺狀,所述研磨塊內設有空腔,所述第三斜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三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三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推動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研磨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配重塊呈長方體,所述配重塊收容于所述空腔內且與所述研磨塊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塊設有三個,所述固定塊呈長方體,所述固定塊的一側面與所述研磨塊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塊的另一側面與所述配重塊固定連接。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高效環(huán)保的玉米根茬粉碎還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桿呈水平狀,所述連接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氣缸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三氣缸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推動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推動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氣缸連接,所述第三推動桿的下端與所述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橫板呈圓柱體,所述橫板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斜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三推動桿的左右兩側,所述第四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四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推動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斜桿的下端與所述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擋框呈橫截面為圓環(huán)的柱體,所述擋框豎直放置,所述第四橫桿的右表面與所述擋框的側面滑動連接,所述橫板收容于所述擋框內,所述橫板的側面與所述擋框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橫板的上表面與所述擋框的上表面處于同一平面內,所述集中環(huán)呈環(huán)狀,所述集中環(huán)的上表面與所述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集中環(huán)的外表面與所述擋框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擋框位于所述第一過濾網的上方。
【文檔編號】A01D82/00GK106068945SQ201610552075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7月11日
【發(fā)明人】吳正波
【申請人】吳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