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田間地下滴灌帶鋪設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農(nóng)業(yè)節(jié)水灌溉設備的鋪設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田間地下滴灌帶鋪設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我國農(nóng)業(yè)節(jié)水灌溉技術得到大力推廣應用。與地表膜下滴灌相比,地下滴灌具有高效供水、供肥、施藥、省工,且不會造成“白色污染”等優(yōu)勢,已經(jīng)是國際上公認的高效節(jié)水灌溉技術。目前,在大田作物玉米、花生、大豆、小麥等作物的地下滴灌使用過程中,存在著人工鋪設效率低、質量差,農(nóng)業(yè)機械鋪設回收自動化程度低等不良因素,阻礙著地下滴灌技術田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3]為了解決人工鋪設灌溉設備存在的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田間地下滴灌帶鋪設裝置。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
[0005]本實用新型包括支撐架、牽引架、開溝梁架、開溝鏟及覆土組合裝置,其中支撐架的一端與所述牽引架相連,另一端放置有纏繞地下滴灌帶的帶盤,所述開溝梁架的一端連接在牽引架上,另一端安裝有所述開溝鏟;所述鋪設裝置整體通過牽引架掛在動力裝置上,由該動力裝置帶動行駛,通過所述開溝鏟開溝,所述帶盤上的地下滴灌帶導入所述開溝內(nèi),并通過位于開溝鏟后方的所述覆土組合裝置覆土壓實,該覆土組合裝置安裝在所述開溝梁架上。
[0006]其中:所述覆土組合裝置包括刮板、第一連接板、連接架、彈簧、軸及第二連接板,該連接架的一端鉸接于所述開溝梁架上,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一連接板連接有刮板,所述軸的一端與連接架相連,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二連接板連接于開溝梁架,所述軸上套設有彈簧;所述第二連接板的一端與開溝梁架相連,另一端開有多個與所述軸插接的通孔,所述軸的另一端由該通孔穿出,并相對所述第二連接板上下移動;所述彈簧位于第二連接板的下方,該彈簧的一端連接于所述軸上,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連接板的下表面;所述軸為倒“T”形,該“T”形的橫邊固接于所述連接架上,所述“T”形的豎邊由第二連接板上的所述通孔穿出;
[0007]所述第一連接板的兩端分別連接有刮板,兩端的所述刮板呈“八”字形,開口較大的一端朝所述鋪設裝置前進方向設置;所述帶盤的下方設有安裝在支撐架上的輥子,所述帶盤上的地下滴灌帶通過該輥子、開溝梁架導入所述開溝內(nèi);所述開溝梁架為兩相平行的直板,所述開溝鏟上安裝有兩擋板,所述地下滴灌帶依次由所述輥子、所述兩相平行的直板之間、所述兩擋板之間穿過,導入所述開溝內(nèi)。
[0008]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與積極效果為:
[0009]1.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各部件之間連接方便,可直接掛在如農(nóng)用拖拉機等動力裝置上即可開始鋪設作業(yè),合理實用。
[0010]2.本實用新型將地下滴灌帶的開溝、下管、埋設、覆土等操作進行集成,實現(xiàn)了一體化完成,自動化程度高;因此,本實用新型操作簡便,大大提高了地下滴灌帶的鋪設效率。
[0011]3.本實用新型所用的原材料成本低,且省去了人工鋪設所用的費用;因此,本實用新型降低了鋪設成本,可以用于田間大面積地下滴灌帶的鋪設。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3]其中:1為支撐架,2為牽引架,3為開溝梁架,4為開溝鏟,5為覆土組合裝置,501為刮板,502為第一連接板,503為連接架,504為彈簧,505為軸,506為第二連接板,6為地下滴灌帶,7為輥子,8為第三連接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述。
[0015]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支撐架1、牽引架2、開溝梁架3、開溝鏟4及覆土組合裝置5,鋪設裝置整體通過牽引架2掛在動力裝置上,由該動力裝置帶動勻速行駛;本實用新型所使用的配套動力裝置可為22KW以上的農(nóng)用拖拉機,將鋪設裝置掛在農(nóng)用拖拉機上即可實現(xiàn)鋪設作業(yè)。
[0016]支撐架I的一端與牽引架2焊接,另一端放置有纏繞地下滴灌帶6的帶盤9。在帶盤9的下方設有安裝在支撐架I上的輥子7,輥子7為多個,通過第三連接板8焊接在支撐架I上。開溝梁架3為兩相平行的直板,一端固接在牽引架2上,另一端與開溝鏟4固接;本實用新型的開溝鏟4采用箭鏟式。開溝鏟4上安裝有對地下滴灌帶6起導向作用的兩擋板10,兩擋板10位于開溝鏟4的側后方。
[0017]覆土組合裝置5包括刮板501、第一連接板502、連接架503、彈簧504、軸505及第二連接板506,該連接架503的一端鉸接于開溝梁架3上,另一端固接有第一連接板502 ;第一連接板502的兩端分別固接有刮板501,兩端的刮板501呈“八”字形,開口較大的一端朝鋪設裝置前進方向設置。在連接架503的上方設有第二連接板506,該第二連接板506的一端固接在開溝梁架3上,另一端開有多個通孔;軸505為倒“T”形,該“T”形的橫邊固接于連接架503上,“T”形的豎邊由第二連接板506上的通孔穿出,并相對第二連接板506可上下移動。軸505上套設有彈簧504,該彈簧504位于第二連接板506的下方,彈簧504的一端連接于軸505上,另一端抵接于第二連接板506的下表面;根據(jù)刮板覆土的實際情況,向上拉動軸505,調節(jié)第二連接板506對彈簧504的壓力,調整好后,在軸505上用螺絲擰緊。
[0018]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
[0019]將鋪設裝置掛在農(nóng)用拖拉機上,由農(nóng)用拖拉機勻速牽引行駛。在行進的過程中,開溝鏟4開溝,開溝深度為250?300mm,開溝寬度為50mm ;帶盤9上的地下滴灌帶6依次由輥子7之間、開溝梁架3、兩擋板10之間穿過,導入開溝內(nèi),保證地下滴灌帶6埋置在地表以下20?25cm。隨著地下滴灌帶6的埋設,兩刮板501隨連接架503擺動,并在彈簧504的作用下進行覆土壓實。
[0020]本實用新型的地下滴灌帶6選用防堵塞效果好的貼片式或內(nèi)鑲貼片式滴灌帶,工作壓力大于10m,流量大于3L/h,滴頭間距為30?40cm。
[0021]本實用新型在提高地下滴灌帶鋪設效率的同時,還可以降低鋪設成本,可用于田間大面積地下滴灌帶的鋪設。
【主權項】
1.一種田間地下滴灌帶鋪設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撐架(1)、牽引架(2)、開溝梁架(3)、開溝鏟⑷及覆土組合裝置(5),其中支撐架⑴的一端與所述牽引架(2)相連,另一端放置有纏繞地下滴灌帶(6)的帶盤(9),所述開溝梁架(3)的一端連接在牽引架(2)上,另一端安裝有所述開溝鏟(4);所述鋪設裝置整體通過牽引架(2)掛在動力裝置上,由該動力裝置帶動行駛,通過所述開溝鏟(4)開溝,所述帶盤(9)上的地下滴灌帶(6)導入所述開溝內(nèi),并通過位于開溝鏟(4)后方的所述覆土組合裝置(5)覆土壓實,該覆土組合裝置(5)安裝在所述開溝梁架(3)上。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田間地下滴灌帶鋪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土組合裝置(5)包括刮板(501)、第一連接板(502)、連接架(503)、彈簧(504)、軸(505)及第二連接板(506),該連接架(503)的一端鉸接于所述開溝梁架(3)上,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一連接板(502)連接有刮板(501),所述軸(505)的一端與連接架(503)相連,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二連接板(506)連接于開溝梁架(3),所述軸(505)上套設有彈簧(504)。
3.按權利要求2所述的田間地下滴灌帶鋪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接板(506)的一端與開溝梁架(3)相連,另一端開有多個與所述軸(505)插接的通孔,所述軸(505)的另一端由該通孔穿出,并相對所述第二連接板(506)上下移動;所述彈簧(504)位于第二連接板(506)的下方,該彈簧(504)的一端連接于所述軸(505)上,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連接板(506)的下表面。
4.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田間地下滴灌帶鋪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軸(505)為倒“T”形,該“T”形的橫邊固接于所述連接架(503)上,所述“T”形的豎邊由第二連接板(506)上的所述通孔穿出。
5.按權利要求2所述的田間地下滴灌帶鋪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板(502)的兩端分別連接有刮板(501),兩端的所述刮板(501)呈“八”字形,開口較大的一端朝所述鋪設裝置前進方向設置。
6.按權利要求2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田間地下滴灌帶鋪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帶盤(9)的下方設有安裝在支撐架⑴上的輥子(7),所述帶盤(9)上的地下滴灌帶(6)通過該輥子(7)、開溝梁架(3)導入所述開溝內(nèi)。
7.按權利要求6所述的田間地下滴灌帶鋪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開溝梁架(3)為兩相平行的直板,所述開溝鏟(4)上安裝有兩擋板(10),所述地下滴灌帶(6)依次由所述輥子(7)、所述兩相平行的直板之間、所述兩擋板(10)之間穿過,導入所述開溝內(nèi)。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農(nóng)業(yè)節(jié)水灌溉設備的鋪設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田間地下滴灌帶鋪設裝置,包括支撐架、牽引架、開溝梁架、開溝鏟及覆土組合裝置,支撐架的一端與牽引架相連,另一端放置有纏繞地下滴灌帶的帶盤,開溝梁架的一端連接在牽引架上,另一端安裝有開溝鏟;鋪設裝置整體通過牽引架掛在動力裝置上,由動力裝置帶動行駛,通過開溝鏟開溝,帶盤上的地下滴灌帶導入開溝內(nèi),并通過位于開溝鏟后方的覆土組合裝置覆土壓實,覆土組合裝置安裝在開溝梁架上。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合理,操作簡便,在提高地下滴灌帶鋪設效率的同時,還降低了鋪設成本,可用于田間大面積地下滴灌帶的鋪設。
【IPC分類】A01G25-06
【公開號】CN204362698
【申請?zhí)枴緾N201420852918
【發(fā)明人】尹光華, 谷健, 尤曉東, 李文惠, 張旭東, 黃鵬飛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tài)研究所
【公開日】2015年6月3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