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培養(yǎng)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食用菌培養(yǎng)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兩個平行設置的方形框架,所述兩個框架四個角分別通過四根升降桿相連接,位于底部的框架四個角底部還分別設置有方形支撐管,位于頂部的框架四個角上部分別設置有凸起,以使多個培養(yǎng)架疊加時,支撐管底部能套在凸起上,所述底部框架內設置有支撐網(wǎng),兩個框架間的側壁上設置有若干根連接桿。本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適用范圍廣。
【專利說明】
食用菌培養(yǎng)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食用菌培養(yǎng)架。
【背景技術】
[0002]食用菌栽培時,對食用菌培養(yǎng)袋放置的高度、距離都有相應的要求,現(xiàn)在的培養(yǎng)架都是固定結構,換一種食用菌栽培時,其培養(yǎng)袋的規(guī)格不一致,舊有的培養(yǎng)架因其距離等問題,不得不重新做一批新的培養(yǎng)架,造成大量的浪費。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做出改進,即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食用菌培養(yǎng)架,高度可調整,適用范圍廣。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食用菌培養(yǎng)架,包括兩個平行設置的方形框架,所述兩個框架四個角分別通過四根升降桿相連接,位于底部的框架四個角底部還分別設置有方形支撐管,位于頂部的框架四個角上部分別設置有凸起,以使多個培養(yǎng)架疊加時,支撐管底部能套在凸起上,所述底部框架內設置有支撐網(wǎng),兩個框架間的側壁上設置有若干根連接桿。
[0005]進一步的,所述兩個框架所形成的空間內鋪設有紗網(wǎng)。所述升降桿為套管式升降桿,其側壁設置有鎖緊螺栓。
[0006]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裝置可以根據(jù)食用菌培養(yǎng)袋的規(guī)格,調整兩個框架的距離,而凸起和支撐管保證了培養(yǎng)架疊加的便利。結構簡單,使用方便。
[0007]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兩個培養(yǎng)架疊加的構造示意圖。
[0009]圖中:1-頂部的框架,2-底部的框架,3-升降桿,4-支撐管,5-凸起,6_連接桿,7_紗網(wǎng)。
【具體實施方式】
[0010]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一種食用菌培養(yǎng)架,包括兩個平行設置的方形框架,所述兩個框架四個角分別通過四根升降桿3相連接,位于底部的框架2四個角底部還分別設置有方形支撐管4,位于頂部的框架I四個角上部分別設置有凸起5,以使多個培養(yǎng)架疊加時,支撐管底部能套在凸起上,所述底部框架內設置有支撐網(wǎng),兩個框架間的側壁上設置有若干根連接桿6。
[0011]本實施例中,所述兩個框架所形成的空間內鋪設有紗網(wǎng)7,該紗網(wǎng)將底面和側面都覆蓋,能夠防止雜物掉落到下一層培養(yǎng)架上,避免污染。所述升降桿為套管式升降桿,其側壁設置有鎖緊螺栓。
[0012]本裝置可以根據(jù)食用菌培養(yǎng)袋的規(guī)格,調整兩個框架的距離,而凸起和支撐管保證了培養(yǎng)架疊加的便利。
[0013]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的涵蓋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食用菌培養(yǎng)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兩個平行設置的方形框架,所述兩個框架四個角分別通過四根升降桿相連接,位于底部的框架四個角底部還分別設置有方形支撐管,位于頂部的框架四個角上部分別設置有凸起,以使多個培養(yǎng)架疊加時,支撐管底部能套在凸起上,所述底部框架內設置有支撐網(wǎng),兩個框架間的側壁上設置有若干根連接桿。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培養(yǎng)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框架所形成的空間內鋪設有紗網(wǎng)。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培養(yǎng)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桿為套管式升降桿,其側壁設置有鎖緊螺栓。
【文檔編號】A01G1/04GK205454748SQ201620050615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0日
【發(fā)明人】王勝專
【申請人】福建紅寶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