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茶葉制作加工裝置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茶葉揉捻機。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茶國,茶葉是我國南方省份農村主要經濟作物,茶葉加工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制茶過程中,茶葉殺青后,需通過揉捻將茶葉細胞適量破碎,以加速茶葉中內含物質轉化,增加泡茶后的溶出物(茶湯濃度),并使茶葉揉緊成條,為外形形成打下基礎?,F行的茶葉揉捻機,包括有傳動機構、加壓機構、揉桶、揉盤、揉盤座、壓盤和機架,當茶葉揉捻時,茶葉與揉桶、壓盤內側面接觸擠壓揉捻,茶葉揉捻不充分不均勻,降低了揉捻效果,如何解決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操作方便、揉捻充分均勻、生產效率高的茶葉揉捻機。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茶葉揉捻機,其包括機體、傳動機構、揉盤、鋁桶,所述機體上安裝揉盤,所述揉盤表面上設有若干菱角條,所述揉盤上安裝有鋁桶,所述機體上端分別設有曲柄,所述曲柄上連接設有三角固定架,所述三角固定架一端上設有立柱,所述立柱上連接設有一橫臂,所述橫臂一端連接設有活動柱,所述活動柱下連接設有一壓蓋,所述壓蓋與鋁桶相配合連接,所述機體右側安裝有變速箱,所述變速箱與傳動機構相連接,所揉盤與變速箱連接轉動運行。
進一步地,所述揉盤底部設有出茶口。
進一步地,所述立柱下方設有手動輪。
進一步地,所述立柱設有調節(jié)刻度條。
進一步地,所述揉盤是由不銹鋼制成。
進一步地,所述壓蓋是由鋁制成。
在采用上述結構后,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過所述機體上安裝揉盤,所述揉盤表面上設有若干菱角條,所述揉盤上安裝有鋁桶,所述機體上端分別設有曲柄,所述曲柄上連接設有三角固定架,所述三角固定架一端上設有立柱,所述立柱上連接設有一橫臂,所述橫臂一端連接設有活動柱,所述活動柱下連接設有一壓蓋,所述壓蓋與鋁桶相配合連接,所述機體右側安裝有變速箱,所述變速箱與傳動機構相連接,所揉盤與變速箱連接轉動運行。本發(fā)明結構簡單通過在揉盤內表面加設了菱角條,增加了茶葉揉捻過程中的接觸面積和揉捻力度,揉捻更充分均勻,提高了揉捻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為機體,2為傳動機構,3為揉盤,4為鋁桶,5為曲柄,6為三角固定架,7為立柱,8為橫臂,9為活動柱,10為壓蓋,11為變速箱,12為出茶口,13為手動輪,14為調節(jié)刻度條,31為菱角條。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參見圖1,一種茶葉揉捻機,其包括機體1、傳動機構2、揉盤3、鋁桶4,所述機體1上安裝揉盤3,所述揉盤3表面上設有若干菱角條31,所述揉盤3上安裝有鋁桶4,所述機體1上端分別設有曲柄5,所述曲柄5上連接設有三角固定架6,所述三角固定架一端上設有立柱7,所述立柱7上連接設有一橫臂8,所述橫臂8一端連接設有活動柱9,所述活動柱9下連接設有一壓蓋10,所述壓蓋10與鋁桶4相配合連接,所述機體1右側安裝有變速箱11,所述變速箱11與傳動機構2相連接,所揉盤3與變速箱11連接轉動運行。
具體地,所述揉盤3底部設有出茶口12。
具體地,所述立柱7下方設有手動輪13。
具體地,所述立柱7設有調節(jié)刻度條14。
具體地,所述揉盤3是由不銹鋼制成。
具體地,所述壓蓋10是由鋁制成。
工作時,將需要加工的茶葉原料從鋁桶4頂部放入,通過所述機體1上安裝揉盤3,所述揉盤3表面上設有若干菱角條31,所述揉盤3上安裝有鋁桶4,所述機體1上端分別設有曲柄5,所述曲柄5上連接設有三角固定架6,所述三角固定架一端上設有立柱7,所述立柱7上連接設有一橫臂8,所述橫臂8一端連接設有活動柱9,所述活動柱9下連接設有一壓蓋10,所述壓蓋10與鋁桶4相配合連接,所述機體1右側安裝有變速箱11,所述變速箱11與傳動機構2相連接,所揉盤3與變速箱11連接轉動運行,所述揉盤3底部設有出茶口12,所述立柱7下方設有手動輪13,所述立柱7設有調節(jié)刻度條14,所述揉盤3是由不銹鋼制成,所述壓蓋10是由鋁制成,通過在揉盤3內表面加設了菱角條31,增加了茶葉揉捻過程中的接觸面積和揉捻力度,揉捻更充分均勻,提高了揉捻效果。
上述實施方式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實施方式的限制,而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