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案是一種護具,其包括一彈性管狀體,其至少一端部形成一開口;以及至少一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其頂、底面相互接觸的摩擦系數(shù)大于2.0,各片狀體一側(cè)的至少一固定端結(jié)合于該彈性管狀體的適當位置,另一側(cè)則延伸至少一活動端;其中,各片狀體的寬度小于該彈性管狀體的長度,且各活動端纏繞于該彈性管狀體及/或該片狀體的表面后,對該彈性管狀體的該端部開口進行翻折,以形成一可覆蓋與壓掣各活動端的反折段,使各活動端底面能牢固地黏扣于該片狀體頂面。
【專利說明】護具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案是有關(guān)一種護具,尤指一種不需黏扣帶或扣環(huán)的穿戴式護具,該護具使用時,可以安靜無聲且具有全面性黏扣效果。
【背景技術(shù)】
[0002]人們使用護具的場合多有所見,較常見者,例如護腕、護肘、護膝、護腰或護腳踝等,可謂琳瑯滿目,不一而足。
[0003]已知護具,主要是將片狀彈性體經(jīng)剪裁與縫制而成,該護具適當表面及活動端則縫制一黏扣帶,以便將該護具固定且緊縛于使用者的身上。而為了將該護具牢固地緊縛于人體反復(fù)活動的部位,例如膝蓋或腳踝,則該護具甚至會并用扣環(huán),使該護具具有雙重緊縛效果。因此,傳統(tǒng)護具大多在活動端及對應(yīng)位置設(shè)置黏扣帶,以便達到相互扣合,進而固定護具的目的。惟該護具顯著缺點如下:
[0004]1、該護具使用材料的摩擦系數(shù)約在0.5以下,故只能靠設(shè)于該護具適當表面及活動端的黏扣帶進行局部黏扣,而無法達到全面性黏扣效果;
[0005]2、該護具的纏繞層常因身體活動而導(dǎo)致滑動松弛,進而喪失護具的功能;
[0006]3、該護具上黏扣帶的鉤面及環(huán)圈面受限于可黏扣的面積不大、位置對應(yīng)不易,以致穿戴上不舒服;
[0007]4、該護具上黏扣帶剝離時的刺耳聲音,大大限制其使用范圍;
[0008]5、該粗硬的黏扣帶影響護具穿戴的舒適性,且容易鉤傷衣服;以及
[0009]6、該護具容易因黏扣帶黏附異物而失效,進而失去繃縛功能。
[0010]已知護具,例如護腕因采用黏扣帶的設(shè)置,除了增加材料成本外,且讓該護腕變得粗硬,并增加了縫制成本;此外,黏扣帶使用再多也只能達到局部黏扣效果,以致必須準備多種尺寸的護腕,例如XL、L、M及S外,也很難做到全面黏扣及細微調(diào)整,以提供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而亟待改善。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11]本案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護具,其具有可穿戴的彈性管狀體與可繃綁的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的創(chuàng)新結(jié)構(gòu),使該護具無需使用黏扣帶或扣環(huán)等扣件,卻能夠提供全面性穩(wěn)固的繃綁、黏扣及隨意調(diào)整各部位松緊度的功能。
[0012]本案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護具,其具有單手即可輕易完成護腕、護肘等護具的穿戴,使該護具具備柔軟及多樣性風貌,進而擴大護具的使用范圍。
[0013]本案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護具,該彈性管狀體的端部開口經(jīng)翻折后,所形成的反折段與該彈性管狀體一起形成雙層管狀體,除了可以固定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的活動端夕卜,同時也對被保護部位,例如手腕、手肘提供額外的束縛與支撐,從而提升護具功能。
[0014]為達成前述的目的,本案所采取的技術(shù)手段是提供一種護具,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0015]一彈性管狀體,其至少一端部形成一開口 ;以及
[0016]至少一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其頂、底面相互接觸的摩擦系數(shù)大于2.0,各片狀體一側(cè)的至少一固定端結(jié)合于該彈性管狀體的適當位置,另一側(cè)則延伸至少一活動端;其中,各片狀體的寬度小于該彈性管狀體的長度,且各活動端纏繞于該彈性管狀體及/或該片狀體的表面后,對該彈性管狀體的該端部開口進行翻折,以形成一可覆蓋與壓掣各活動端的反折段,使各活動端底面能牢固地黏扣于該片狀體頂面。
[0017]其中該彈性管狀體選自具有聚胺基甲酸酯彈性纖維的針織紡織品,且該紡織品含有至少3%的聚胺基甲酸酯彈性纖維,而其他成分則為棉、毛、尼龍或特多龍纖維。
[0018]其中該彈性管狀體選自具有聚胺基甲酸酯彈性纖維的兩相異針織紡織品貼合而成的雙層式針織紡織品,且該紡織品含至少3%的聚胺基甲酸酯彈性纖維,而其他成分則為棉、毛、尼龍或特多龍纖維。
[0019]其中該彈性管狀體選自兩相異針織紡織品貼合而成的雙層式針織紡織品,該雙層式針織紡織品中間夾貼一高分子彈性體,該高分子彈性體為具有孔洞的氯丁二烯橡膠或聚胺基甲酸酯的薄片。
[0020]其中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是選自具有適當彈性的針織紡織品、具有適當抗張性的梭織紡織品、梭織與針織結(jié)合后的紡織品、或具有適當彈性的兩相異針織紡織品貼合而成的雙層式針織紡織品,且所述紡織品的纖維尺寸小于5丹尼。
[0021]其中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的固定端車縫或黏貼于該彈性管狀體的適當位置。
[0022]其中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具有兩對呈對稱或非對稱長度且可互扣的活動端,而該片狀體中央的固定端則車縫或黏貼于該彈性管狀體的適當位置。
[0023]其中該彈性管狀體長度為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寬度的兩倍或以上。
[0024]其中該開口外緣另設(shè)有邊飾。
[0025]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護具,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0026]一高摩擦系數(shù)彈性管狀體,其兩側(cè)緣設(shè)有一至少一端為閉合型態(tài)的拉鏈,該拉鏈扣合后,使該彈性管狀體至少一端部形成一開口 ;以及
[0027]一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其頂、底面相互接觸的摩擦系數(shù)大于2.0,且該彈性管狀體與該片狀體相互接觸的摩擦系數(shù)大于1.5,該片狀體一側(cè)的至少一固定端結(jié)合于該彈性管狀體的適當位置,另一側(cè)則延伸至少一活動端;其中,該片狀體的寬度小于該彈性管狀體的長度,且各活動端纏繞于該彈性管狀體及/或該片狀體的表面后,對該彈性管狀體的該端部開口進行翻折,以形成一可覆蓋與壓掣各活動端的反折段,使各活動端底面能牢固地黏扣于該片狀體頂面及該彈性管狀體表面。
[0028]其中該彈性管狀體選自具有聚胺基甲酸酯彈性纖維的針織紡織品,且該紡織品含有至少3%的聚胺基甲酸酯彈性纖維,而其他成分則為棉、毛、尼龍或特多龍纖維。
[0029]其中該彈性管狀體選自具有聚胺基甲酸酯彈性纖維的兩相異針織紡織品貼合而成的雙層式針織紡織品,且該紡織品含至少3%的聚胺基甲酸酯彈性纖維,而其他成分則為棉、毛、尼龍或特多龍纖維。
[0030]其中該彈性管狀體選自兩相異針織紡織品貼合而成的雙層式針織紡織品,且該雙層式針織紡織品中間夾貼一高分子彈性體,該高分子彈性體為具有孔洞的氯丁二烯橡膠或聚胺基甲酸酯的薄片。
[0031]其中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選自具有適當彈性的針織紡織品、具有適當抗張性的梭織紡織品、梭織與針織結(jié)合后的紡織品、或具有適當彈性的兩相異針織紡織品貼合而成的雙層式針織紡織品,且所述紡織品的纖維尺寸小于5丹尼。
[0032]其中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的固定端車縫或黏貼于該彈性管狀體的適當位置。
[0033]其中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具有兩對呈對稱或非對稱長度且可互扣的活動端,而該片狀體中央的固定端則車縫或黏貼于該彈性管狀體的適當位置。
[0034]其中該彈性管狀體長度為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的兩倍或以上。
[0035]其中該開口外緣另設(shè)有邊飾。
[003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該護具無需使用黏扣帶或扣環(huán)等扣件,卻能夠提供全面性穩(wěn)固的繃綁、黏扣及隨意調(diào)整各部位松緊度的功能。其具有單手即可輕易完成護腕、護肘等護具的穿戴,使該護具具備柔軟及多樣性風貌,進而擴大護具的使用范圍。該彈性管狀體的端部開口經(jīng)翻折后,所形成的反折段與該彈性管狀體一起形成雙層管狀體,除了可以固定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的活動端外,同時也對被保護部位,例如手腕、手肘提供額外的束縛與支撐,從而提升護具功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7]為進一步揭示本案的具體技術(shù)內(nèi)容,首先請參閱附圖,其中:
[0038]圖1為本案護具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0039]圖2a及圖2b為本案護具第一實施例纏繞于手腕上的操作流程示意圖;
[0040]圖3為本案護具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
[0041]圖4為本案護具第三實施例并作為護膝的示意圖;
[0042]圖5為本案護具第三實施例纏繞于膝蓋后并向上翻折該彈性管狀體端部開口后的不意圖;
[0043]圖6為本案護具第四實施例穿套于手掌上的示意圖;
[0044]圖7為本案護具第五實施例并作為防止小腿靜脈曲張的襪套或燒傷病人的彈性襪套的示意圖;
[0045]圖8為本案護具第五實施例纏繞于小腿后并向下翻折該彈性管狀體端部開口后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6]如圖1所示,本案護具包括一彈性管狀體I及一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2。
[0047]該彈性管狀體I為一種具有適當彈性的紡織品,例如含有斯潘德克斯(Spandex)或萊卡(Lycra, Lycra為美國Dupont公司的商標名)等彈性纖維的聚胺基甲酸酯(PU,polyurethane)針織紡織品。其中,該彈性管狀體I是選自具有聚胺基甲酸酯(PU)彈性纖維的針織紡織品,且該針織紡織品含有至少3%的聚胺基甲酸酯(PU)彈性纖維,而其他成分則為棉、毛、尼龍或特多龍等纖維;或者該彈性管狀體I為兩相異針織紡織品貼合而成的雙層式針織紡織品,例如該彈性管狀體I是選自兩相異針織紡織品貼合而成的雙層式針織紡織品,而其他成分則為棉、毛、尼龍或特多龍等纖維。其中,該雙層式針織紡織品中間得夾貼一高分子彈性體,例如具有孔洞的氯丁二烯橡膠(neoprene rubber)或聚胺基甲酸酯(PU)的薄片,以增加該彈性管狀體I的彈性。
[0048]事實上,該彈性管狀體I所選用的材質(zhì)不以前述針織紡織品為限,其亦得為高分子彈性體,例如選自硅膠、聚烴烯或等效物所制成。
[0049]請參閱圖1、圖2a及圖2b,該彈性管狀體I軸向至少一端具有一開口 12,而周緣徑向的適當位置11,例如上部及/或下部結(jié)合,例如車縫或黏貼一長條狀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2的固定端22。其中,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2寬度小于該彈性管狀體I長度為佳,例如該彈性管狀體I長度為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2寬度的兩倍或以上。
[0050]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2實施時,其是選自具有適當彈性的針織紡織品、具有適當抗張性的梭織紡織品、梭織與針織結(jié)合后的紡織品、或具有適當彈性的兩相異針織紡織品貼合而成的雙層式針織紡織品。其中,前述紡織品的纖維尺寸小于5丹尼(Denier)。再者,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2的頂、底表面相互接觸的摩擦系數(shù)大于2.0,且各片狀體2的內(nèi)、外側(cè)分別形成至少一固定端22及至少一活動端21。
[0051]如圖2a及圖2b所示,該彈性管狀體I底、頂端分別具有一第一開口 12及一第二開口 12’。該護具使用時,首先,將手掌由該彈性管狀體I的第一開口 12穿入,并從該第二開口 12’伸出,以便將該彈性管狀體I套設(shè)于手掌與手腕上,接著將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2的活動端21纏繞位于手腕上的彈性管狀體I及/或該片狀體2的表面,以形成至少一圈纏繞層,最后向下翻折該位于手掌處的彈性管狀體I的第二開口 12’,并將該第二開口 12’越過該第一開口 12,以形成一反折段13,并藉由該反折段13覆蓋與壓掣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2及其活動端21,以便將該活動端21固設(shè)于該反折段13底面,使該活動端21底面能牢固地黏扣于該片狀體2頂面(如圖2b所示),此舉,使得該護具無需黏扣帶或扣環(huán)等扣件的設(shè)置,即可以最少的元件達到全面性的黏扣效果,并可確保該護具能夠緊縛于手腕上,以形成一護腕。
[0052]尤其是,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2是采用本案 申請人:所擁有的中國臺灣專利公告第M263013號專利案(對應(yīng)于中國第200420013771.6號專利案及美國第7,231,789號專利案)、中國臺灣專利公告第1376210號專利案(對應(yīng)于中國第200910002620.8號專利申請案及美國第12/642,847號專利申請案)、中國臺灣專利公告第1388291號專利案(對應(yīng)于中國第200910150810.4號專利案及美國第12/792,897號專利申請案(已核準并辦理領(lǐng)證))及中國臺灣專利第099135686號專利申請案(對應(yīng)于中國第201010525571.9號專利申請案及美國第13/277,398號專利申請案)所揭示的“黏扣織物“,該黏扣織物的頂、底表面分別設(shè)有一纖維尺寸約為3.125丹尼的鉤部組織,及一纖維尺寸約小于I丹尼的環(huán)部組織,當該鉤部組織與該環(huán)部組織接觸時,該鉤部組織的羈絆纖維被該環(huán)部組織的環(huán)圈所鉤合或纏絆,無需黏扣帶或扣環(huán)等扣件的設(shè)置,即可形成全面性的黏扣效果。
[0053]如圖3所示,乃本案護具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的差異在于,該彈性管狀體I得具有鮮艷的色彩、圖案,且其第二開口 12’外緣另設(shè)有繡花、蕾絲等邊飾14。當該反折段13覆蓋與壓掣該片狀體2及其活動端21時,該第二開口 12’及該邊飾14越過該第一開口 12,使得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2則隱藏于該彈性管狀體I的反折段13底面,由于該邊飾14可提供美觀的視覺效果,使得該護具可成為一種裝飾品,并可搭配衣著,而具備時尚感。
[0054]如圖4及圖5所示,乃本案護具第三實施例的示意圖,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的差異在于,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2具有兩對呈對稱或非對稱長度的「X」型且可互扣的活動端21,而其中央的固定端22則結(jié)合,例如車縫或黏貼于該彈性管狀體I的上部表面。使用時,利用該第一、第二開口 12、12’將該彈性管狀體I穿套于膝蓋后,然后依據(jù)意欲的松緊度與位置將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2的活動端21繃綁于該彈性管狀體I及/或該片狀體2的表面,最后將該彈性管狀體I底端的第二開口 12’向上翻折,使得該第二開口 12’越過該第一開口 12后所形成的反折段13將覆蓋與壓掣該片狀體2及其活動端21,從而令該片狀體2不會滑落。此舉,使得該護具無需黏扣帶或扣環(huán)等扣件的設(shè)置,即可以最少的元件達到全面性的黏扣效果,并可確保該護具能夠緊縛于膝蓋上,以形成一護膝。
[0055]如圖6所示,乃本案護具第四實施例的示意圖,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的差異在于,該手掌型彈性管狀體I的適當位置11,例如下部結(jié)合一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2。使用時,首先利用第一開口 12將該手掌型彈性管狀體I套設(shè)于手掌及手腕上,并將手指由該第一開口 12對向端所預(yù)設(shè)的多個第二開口 12’伸出。接著,將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2纏繞于手腕上的彈性管狀體I表面,以形成至少一圈纏繞層,最后將該彈性管狀體I底端的第一開口 12向上翻折并越過該片狀體2,使所形成的反折段13覆蓋與壓掣該片狀體2的活動端21,以便將該活動端21固設(shè)于該反折段13底面,使該活動端21底面能牢固地黏扣于該片狀體2頂面。此舉,使得該護具無需黏扣帶或扣環(huán)等扣件的設(shè)置,即可以最少的元件達到全面性的黏扣效果,并可確保該護具能夠緊縛于手腕上,以形成一護腕。
[0056]如圖7及圖8所示,乃本案護具第五實施例的示意圖,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的差異在于,該彈性管狀體I可依實際需求而予以定制,例如當燒燙傷病人的傷口愈合時,所必須穿著的特制彈性衣。該彈性管狀體I未使用時,是為部分展開型態(tài),其兩側(cè)緣結(jié)合一具有一拉鏈頭32且至少一端為閉合型態(tài)的拉鏈31。使用時,將該部分展開的彈性管狀體I穿套于小腿上,并將拉鏈31扣合,藉以形成一合身的彈性管狀體1,該彈性管狀體I的適當位置11,例如底部結(jié)合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2的固定端22,然后依據(jù)意欲的松緊度與位置將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2的活動端21纏繞與繃綁于彈性管狀體I的表面上,以形成局部壓迫并預(yù)防疤痕的增生攣縮,最后將該彈性管狀體I頂端的第二開口 12’向下翻折,由于該彈性管狀體I與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2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大于1.5,使得該彈性管狀體I所形成的反折段13能覆蓋、黏扣且壓掣該活動端21,使該片狀體2及其活動端21不會滑落。此舉,使得該護具無需黏扣帶或扣環(huán)等扣件的設(shè)置,即可以最少的元件達到全面平均性或局部加強性的黏扣效果,并可確保該護具能夠緊縛于小腿上,以形成一襪套。
[0057]所以,經(jīng)本案的實施,其可廣泛用于例如但不限于身體各部位的護具,其亦可作為止血帶或冷、熱敷袋的固定帶等不同領(lǐng)域的物品。由于本案是利用該片狀體表面具有高摩擦系數(shù)功能,使用時安靜無聲,并可獲致全面性黏扣效果,可無需使用惱人的黏扣帶或扣環(huán)等扣件,并改善已知護具只有局部黏扣的缺陷,大幅超越所述已知護具產(chǎn)品的功能與質(zhì)量。
[0058]本案所揭示的,乃較佳實施例的一種,凡是局部的變更或修飾而源于本案的技術(shù)思想而為熟習該項技術(shù)的人所易于推知的,俱不脫本案的權(quán)利要求范疇。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護具,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彈性管狀體,其至少一端部形成一開口 ;以及 至少一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其頂、底面相互接觸的摩擦系數(shù)大于2.0,各片狀體一側(cè)的至少一固定端結(jié)合于該彈性管狀體的適當位置,另一側(cè)則延伸至少一活動端;其中,各片狀體的寬度小于該彈性管狀體的長度,且各活動端纏繞于該彈性管狀體及/或該片狀體的表面后,對該彈性管狀體的該端部開口進行翻折,以形成一可覆蓋與壓掣各活動端的反折段,使各活動端底面能牢固地黏扣于該片狀體頂面。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護具,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彈性管狀體選自兩相異針織紡織品貼合而成的雙層式針織紡織品,該雙層式針織紡織品中間夾貼一高分子彈性體,該高分子彈性體為具有孔洞的氯丁二烯橡膠或聚胺基甲酸酯的薄片。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護具,其特征在于,其中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的固定端車縫或黏貼于該彈性管狀體的適當位置。
4.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護具,其特征在于,其中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具有兩對呈對稱或非對稱長度且可互扣的活動端,而該片狀體中央的固定端則車縫或黏貼于該彈性管狀體的適當位置。
5.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護具,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彈性管狀體長度為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寬度的兩倍或以上。
6.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護具,其特征在于,其中該開口外緣另設(shè)有邊飾。
7.一種護具,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高摩擦系數(shù)彈性管狀體,其兩側(cè)緣設(shè)有一至少一端為閉合型態(tài)的拉鏈,該拉鏈扣合后,使該彈性管狀體至少一端部形成一開口 ;以及 一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其頂、底面相互接觸的摩擦系數(shù)大于2.0,且該彈性管狀體與該片狀體相互接觸的摩擦系數(shù)大于1.5,該片狀體一側(cè)的至少一固定端結(jié)合于該彈性管狀體的適當位置,另一側(cè)則延伸至少一活動端;其中,該片狀體的寬度小于該彈性管狀體的長度,且各活動端纏繞于該彈性管狀體及/或該片狀體的表面后,對該彈性管狀體的該端部開口進行翻折,以形成一可覆蓋與壓掣各活動端的反折段,使各活動端底面能牢固地黏扣于該片狀體頂面及該彈性管狀體表面。
8.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護具,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彈性管狀體選自兩相異針織紡織品貼合而成的雙層式針織紡織品,且該雙層式針織紡織品中間夾貼一高分子彈性體,該高分子彈性體為具有孔洞的氯丁二烯橡膠或聚胺基甲酸酯的薄片。
9.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護具,其特征在于,其中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的固定端車縫或黏貼于該彈性管狀體的適當位置。
10.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護具,其特征在于,其中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具有兩對呈對稱或非對稱長度且可互扣的活動端,而該片狀體中央的固定端則車縫或黏貼于該彈性管狀體的適當位置。
11.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護具,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彈性管狀體長度為該高摩擦系數(shù)片狀體的兩倍或以上。
12.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護具,其特征在于,其中該開口外緣另設(shè)有邊飾。
【文檔編號】A41D13/05GK204217965SQ201420499586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10月2日
【發(fā)明者】周朝木 申請人:周朝木, 鄭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