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鞋子的外鞋底以及配有這種外鞋底的鞋子,這種外鞋底和這種鞋子尤其適于其足部有與老化有關的生理上和/或結構上變化的人步行。
背景技術:
:足部老化研究表明,足部隨年齡自然變化:-足跟處的脂肪堆逐年僵化。-足前部處出現外翻變形、爪形足趾或者錘形足趾。-足部中央部分處足弓下垂,引起足部內轉和足部變大,導致平足。足跟處的脂肪堆是一個生物組織,當足跟接觸地面時,可吸收沖擊。足跟處該脂肪堆的僵化,會引起膠原蛋白減少、纖維彈性降低以及水和脂肪的存在減少。這種僵化致使足部自然吸收能力降低,在足跟接觸地面時,由于沖擊波沿下肢快速傳播,會產生不良影響。此外,老年人步行的分析表明,足部在結構上和生理上的逐年變化,導致足部著地(足跟/地面觸及)平放。足前部處的外翻變形、爪形足趾引起對足趾的彎曲角度的限制、增大平衡困難、改變步態(tài),其實際上表現為步子展開更受限、不太利落、向前行進的能力低。美國專利申請us2013/0263469提出一種外鞋底,其通常也稱為耐磨鞋底,適于步行。該外鞋底在鞋跟部分及其前部部分中具有多個凹口和多個可變形的中空緩沖塊,每個凹口在鞋底的用于與地面接觸的下表面中具有一個開口,中空緩沖塊按照每個凹口至少一個緩沖塊的方式部分地定位在所述凹口中,中空緩沖塊相對于所述下表面突出。每個可變形的緩沖塊在其整個或部分周邊上由所述下表面圍繞,并且能彈性變形以便在緩沖塊與地面接觸時至少部分地壓縮在相應的凹口內。在這種鞋底中,每個緩沖塊設計成可在接地沖擊時變形,至少伴隨緩沖塊的水平剪應力,進行垂直變形和橫向變形(參見圖2c)。美國專利申請us2013/0263469中描述的外鞋底當然適于步行,但是相反不適于老化變形的足部。特別是,緩沖塊的變形,尤其是帶有水平剪應力,會在步行時導致足部不穩(wěn)。因此,緩沖塊的變形使該鞋底不適于其足部與老化有關的在生理上和/或結構上變化的人步行。技術實現要素:本發(fā)明的第一個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種新型的用于鞋子的外鞋底,所述外鞋底在其鞋跟部分中具有突出的能彈性變形的緩沖塊。本發(fā)明的一個更具體的目的是提出一種新型的用于鞋子的外鞋底,所述外鞋底在其鞋跟部分中具有突出的能彈性變形的緩沖塊,所述外鞋底便于平穩(wěn)步行,在足跟觸及地面時有效緩沖沖擊,所述外鞋底特別適于其足跟處的脂肪堆逐年僵化的足部。這種新型的用于鞋子的外鞋底特別但不專門適于與老化有關的在生理上和/或結構上變化的足部。因此,根據第一方面,本發(fā)明的目標在于一種用于鞋子的外鞋底,所述外鞋底在其鞋跟部分中具有多個凹口和多個緩沖塊,每個凹口在所述外鞋底的用于與地面接觸的下表面中具有一個開口,緩沖塊按照每個凹口至少一個緩沖塊的方式部分地定位在所述凹口中,并且在緩沖塊不變形緩沖塊相對于所述下表面部分地突出,每個緩沖塊在其整個或部分周邊上由所述下表面圍繞,并且每個緩沖塊能彈性變形以便能至少部分地壓縮在相應的凹口內,每個緩沖塊在其突出部分的頂部具有一個與地面接觸的接觸表面,所述接觸表面在其整個周邊上由一個凹曲面向緩沖塊內延長,所述接觸表面能彈性變形,并且所述接觸表面允許利用所述凹曲面的曲率的減小來擠壓緩沖塊。根據第二方面,本發(fā)明的目標也在于一種用于鞋子的外鞋底,所述外鞋底在其鞋跟部分中具有多個凹口和多個緩沖塊,每個凹口在所述外鞋底的用于與地面接觸的下表面中具有一個開口,所述緩沖塊按照每個凹口至少一個緩沖塊的方式部分地定位在所述凹口中,并且在緩沖塊不變形時緩沖塊相對于所述下表面部分地突出,每個緩沖塊在其整個或部分周邊上由所述下表面圍繞,并且每個緩沖塊設計成能至少部分地彈性壓縮在相應的凹口內,不經受側向剪應力,也不經受側向移動。根據第三方面,本發(fā)明的目標也在于一種用于鞋子的外鞋底,所述外鞋底在其鞋跟部分中具有多個凹口和多個緩沖塊,每個凹口在所述外鞋底的用于與地面接觸的下表面中具有一個開口,緩沖塊按照每個凹口至少一個緩沖塊的方式部分地定位在所述凹口中,并且在緩沖塊不變形時緩沖塊相對于所述下表面部分地突出,每個緩沖塊在其整個或部分周邊上由所述下表面圍繞,并且每個緩沖塊設計成能至少部分地彈性壓縮在相應的凹口內,不經受側向剪應力,也不經受側向移動。根據第四方面,本發(fā)明的目標也在于一種用于鞋子的外鞋底,所述外鞋底在其鞋跟部分中具有一個用于與地面接觸的下表面和多個緩沖塊,所述緩沖塊相對于所述下表面至少部分地突出并且能彈性變形。鞋跟部分在側面由縱向中軸線(m)分成一個內鞋跟區(qū)域(zi)和一個外鞋跟區(qū)域(ze);并且,所述外鞋底具有以下特征(a)和(b)的一個和/或另一個:(a)在鞋跟區(qū)域的后部部分與緩沖塊的位于內鞋跟區(qū)域(zi)中的沿縱向中軸線(m)的方向最遠離鞋跟區(qū)域的所述后部部分的重心之間沿縱向中軸線(m)縱向測得的最大縱向距離(li),小于在鞋跟區(qū)域的后部部分與緩沖塊的位于外鞋跟區(qū)域(ze)中的沿縱向中軸線(m)的方向最遠離鞋跟區(qū)域的所述后部部分的重心之間沿縱向中軸線(m)測得的最大縱向距離(le);和/或(b)位于外鞋跟區(qū)域(ze)中的緩沖塊分布成,緩沖塊越遠離鞋跟區(qū)域的后部部分,分開該緩沖塊的重心與所述縱向中軸線(m)的側向距離(dl)越大。本發(fā)明的第二個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種新型的用于鞋子的外鞋底,所述外鞋底在其前部部分中具有突出的能彈性變形的緩沖塊,便于步行時行進。本發(fā)明的一個更具體的目的是提出一種新型的用于鞋子的外鞋底,所述外鞋底在其前部部分中具有突出的能彈性變形的緩沖塊,緩沖塊便于其足部與老化有關的在生理上和/或結構上變化尤其是足前部外翻變形、具有爪形或錘形足趾的人在步行時行進。這種新型的用于鞋子的外鞋底特別是但不專門適于與老化有關的在生理上和/或結構上變化的足部。因此,根據第五方面,本發(fā)明的目標也在于一種鞋底,所述鞋底在其前部部分中具有多個能彈性變形的前部緩沖塊,前部緩沖塊在非變形狀態(tài)下相對于前部部分的用于與地面接觸的下表面至少部分地突出,并且前部緩沖塊允許在其彈性地恢復其初始形狀時有利于足部向前行進。該鞋底的特征在于,一個內跖趾節(jié)([cq])和一個外跖趾節(jié)([co])相交于一個跖趾中間點(c);第一前部緩沖塊在外跖趾節(jié)([co])上定位在相對于跖趾中間點(c)距離等于外跖趾節(jié)([co])的長度的四分之一的點(o1)處;第二前部緩沖塊基本上沿著與所述鞋底的鞋跟部分的縱向中軸線(m)平行的縱向方向定位在所述鞋底的前端與第一前部緩沖塊之間;第三前部緩沖塊在內跖趾節(jié)([cq])上定位在相對于跖趾中間點(c)距離等于內跖趾節(jié)([cq])的長度的三分之一的點(q1)處;并且,第四前部緩沖塊基本上沿著與鞋底的鞋跟部分(10)的縱向中軸線(m)平行的縱向方向定位在所述鞋底的前端與第三前部緩沖塊之間。本發(fā)明的目標也在于一種鞋子,其特別適于其足部在生理上和/或結構上發(fā)生老化變化的人,所述鞋子具有上述耐磨的外鞋底。附圖說明通過閱讀下面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變型的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特征和優(yōu)點將顯示出來,具體實施變型是作為本發(fā)明的非限制性實施例并參照附圖進行描述的,在附圖中:-圖1是配有外鞋底的鞋子的一個實施例的側視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外鞋底的一個具體實施變型的仰視圖。-圖3是圖2所示外鞋底的鞋跟部分在后部緩沖塊處沿圖2中l(wèi)ll-lll剖面的橫剖面圖,后部緩沖塊處于非變形狀態(tài)。-圖4是圖3所示后部緩沖塊及其凹口的橫剖面圖,當后部緩沖塊在與地面接觸時進行變形;-圖5是圖2所示外鞋底的前部部分在前部緩沖塊處沿圖2中v-v剖面的橫剖面圖,前部緩沖塊處于非變形狀態(tài)。圖6是圖5所示前部緩沖塊及其凹口的橫剖面圖,當前部緩沖塊與地面接觸時進行變形。圖7是圖2所示鞋底的外鞋底和足部相對于所述鞋底定位的俯視圖。圖8是圖2所示鞋底的外鞋底的俯視圖,示出內外跖趾節(jié)。具體實施方式圖1示出配有也稱為耐磨鞋底的外鞋底1的鞋子的一個實施例。參照圖2,其以仰視圖示出本發(fā)明的外鞋底1的一個具體實施變型,鞋底1通常可分解為三個部分:一個通常稱為鞋跟部分的后部部分10,一個相應于用于支承足部足弓的支承部分的中央部分12,以及一個相應于足前部的前部部分11。該外鞋底1特別適用于便于在結構上和生理上發(fā)生老化變化的足部步行。鞋跟部分10參照圖2和3,外鞋底1在其鞋跟部分10中具有:-第一材料層c1,其具有多個貫穿的凹口100,每個凹口在第一材料層c1的下表面101中具有一個開口100a;第一材料層c1的該下表面101形成鞋底的用于與地面s接觸的下表面,以及-第二材料層c2,其定位在第一材料層c1之上,在該第二材料層中例如模制成型有多個緩沖塊102;這些緩沖塊102能彈性變形,并且按照每個凹口100至少一個緩沖塊102的方式定位在所述凹口100中。參照圖2,在非變形狀態(tài),每個緩沖塊102是一個實心件,相對于第二材料層c2的下表面102e突出并穿過相應的凹口100,每個緩沖塊相對于所述下表面101部分地突出且在其整個或部分周邊上由所述下表面101圍繞。優(yōu)選地,每個緩沖塊102的大部分定位在相應的凹口100內,僅緩沖塊102的處于非變形狀態(tài)的小部分相對于所述下表面101突出。在圖2所示的具體實施變型中,所有緩沖塊102均不相同,尤其是尺寸不同。在另一個實施變型中,鞋跟部分10中的緩沖塊可相同,具有相同的尺寸。參照圖4,每個緩沖塊102能彈性變形,以便能在垂直于鞋底的下表面101的壓縮力f(圖4)的作用下,特別是在緩沖塊102在剛性的平表面s上例如硬地面上施壓接觸時,至少部分地壓縮在相應的凹口100內。特別是,參照圖3和4,與美國專利申請us2013/0263469的可變形緩沖塊不同的是,每個緩沖塊102設計成可以至少部分地彈性壓縮在相應的凹口100內,不經受側向剪應力,也不經受側向移動,即在基本上與鞋底的下表面101平行的平面中,不經受剪應力,也不經受移動。因此有利地,步行時足部獲得緩沖而沒有不穩(wěn)的危險。每個緩沖塊102在其突出部分102a的頂部具有一個與地面接觸的接觸表面102b,該接觸表面在整個周邊上由一個凹曲面102c向緩沖塊內延長。該凹曲面102c能彈性變形,并且允許在與鞋底的下表面101垂直的壓縮力f(圖4)的作用下特別是在緩沖塊102在剛性的平表面s上例如硬地面上施壓接觸時利用所述凹曲面102c的曲率減小來擠壓緩沖塊102。由于存在該能彈性變形的凹曲面102c而引起每個緩沖塊102的這種特殊變形,可在鞋跟與地面接觸時,有效吸收沖擊,鞋跟區(qū)域處不會不穩(wěn),從而可有效保護鞋跟區(qū)域,防止步行時的沖擊。特別是,但不是必須地,緩沖塊102設計成,至少在鞋底在靜止狀態(tài)相對于剛性水平平表面s、在至少60千克的負荷下特別是在至少60千克至180千克之間的負荷下、在鞋底整個表面上承受垂直壓縮力f(即垂直于鞋底的下表面101的壓縮力)時,獲得凹曲面102c的所述變形(利用所述凹曲面的曲率的減小來擠壓緩沖塊102)。優(yōu)選地,為了提高沖擊吸收能力以及便于壓縮每個緩沖塊102和利用所述凹曲面102c的曲率的減小進行擠壓,緩沖塊102的與地面接觸的接觸表面102b在其整個周邊上由一個凸曲面102d向緩沖塊102外延長(圖3和4)。特別是,緩沖塊的該凸曲面102d將所述第二材料層c2的下表面102連接于緩沖塊的與地面接觸的接觸表面102b。特別是,至少緩沖塊的在非變形狀態(tài)下相對于所述下表面101突出的突出部分102a形成一個回轉實心體,其中央對稱軸線a基本上垂直于所述下表面101(圖1和3)。因此,每個緩沖塊102可圍繞其中央軸線a對稱變形。在所示的具體實施變型中,凹曲面102c在緩沖塊102的以該軸線a為中心的頂部,形成一個中央凹部。特別是,每個緩沖塊可用彈性體材料模制而成,特別是用具有適當硬度的熱塑性彈性體(tpe)材料模制而成、優(yōu)選用膨脹性或非膨脹性的聚氨酯熱塑性彈性體(tpu)材料模制而成。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非限制性實施例,鞋跟部分10中每個緩沖塊102用聚氨酯熱塑性彈性體(tpu)制成,其硬度約為30至55肖氏硬度a,優(yōu)選地約為30至35肖氏硬度a。參照圖3,每個緩沖塊102在非變形狀態(tài)的直徑d1(緩沖塊在與鞋底的下表面101平行的一個平面中的最大尺寸)在7毫米至12毫米之間。與地面s接觸的接觸表面102b和鞋底的下表面101之間的最大距離d小于1毫米,特別是基本上等于0.5毫米。凹曲面102c在非變形狀態(tài)下(圖3)的直徑d2約為4毫米。特別是,參照圖4,凹口100中圍繞緩沖塊102的空間大得足以使所述緩沖塊的在緩沖塊變形之前相對于所述下表面101突出的突出部分102a能夠在與地面s接觸時彈性變形,而不經受徑向壓縮。特別是,參照圖4,緩沖塊102能彈性變形,以便可完全壓縮在相應的凹口100內。特別是,但不是必須地,緩沖塊102設計成,當鞋底在靜止狀態(tài)相對于剛性水平平表面s、在至少60千克的負荷下優(yōu)選地在至少60千克至180千克之間的負荷下、在鞋底的整個表面上承受垂直壓縮力f(即垂直于鞋底的下表面101的壓縮力)時,可完全壓縮在相應的凹口100內。特別是,參照圖2,緩沖塊102的數量在鞋跟部分10的縱向中軸線m的兩側相同,所述縱向中軸線在側面將鞋底的鞋跟部分10分成一個內鞋跟區(qū)域zi和一個外鞋跟區(qū)域ze。這種布置有助于鞋跟平放觸及地面,更好地適于在結構上和/或生理上發(fā)生老化變化的足部步行。特別是,緩沖塊102定位在內鞋跟區(qū)域zi和外鞋跟區(qū)域ze中,以使改善足部的平放和展開。為此,其具有下列定位技術特征的一個和/或另一個:(a)緩沖塊102-i是這樣的緩沖塊,其位于內鞋跟區(qū)域zi中并且沿縱向中軸線m的方向最遠離鞋跟區(qū)域10的后部部分10a。緩沖塊102-e是這樣的緩沖塊,其位于外鞋跟區(qū)域ze中并且沿縱向中軸線m的方向最遠離鞋跟區(qū)域10的后部部分10a。在最遠離的所述緩沖塊102-1與鞋跟區(qū)域10的后部部分10a之間沿縱向中軸線m縱向測得的最大縱向距離li,小于在最遠離的所述緩沖塊102-e與鞋跟區(qū)域10的后部部分10a之間沿縱向中軸線m縱向測得的最大縱向距離le。(b)位于外鞋跟區(qū)域ze中的緩沖塊102分布成,緩沖塊102越遠離鞋跟區(qū)域10的后部部分10a,分開該緩沖塊102與所述縱向中軸線m的側向距離dl越大。(c)所述最大縱向距離li小于鞋底的總長度l的20%,優(yōu)選地小于鞋底的總長度l的17%。(d)所述最大縱向距離le在鞋底的總長度l的12%至35%之間,優(yōu)選地在鞋底的總長度l的15%至30%之間。(e)位于外鞋跟區(qū)域ze中的緩沖塊102分布成,通過這些緩沖塊102的重心的線lc是一條曲線,其凹部朝向所述縱向中軸線m。最大縱向距離li、最大縱向距離le、以及側向距離dl從相應的緩沖塊的重心測得,特別是在其具有一中央對稱軸線時從相應的緩沖塊的中心測得,如附圖的具體實施變型中所示。前部部分11鞋底1在其前部部分11中也具有多個前部緩沖塊112,這多個前部緩沖塊能彈性變形并且在非變形狀態(tài)下相對于前部部分11的用于與地面接觸的下表面111突出。特別是,外鞋底1在其前部部分11中具有:-第一材料層c3,其具有多個貫穿的凹口110,每個凹口在第一材料層c3的下表面111中具有一個開口110a;該第一材料層c3的該下表面111形成鞋底的用于在鞋底的前部部分處與地面s接觸的下表面,以及-第二材料層c4,其定位在第一材料層c3之上,在該第二材料層中例如模制成型有多個前部緩沖塊112;這些前部緩沖塊112能彈性變形,并且按照每個凹口110至少一個緩沖塊112的方式定位在所述凹口110中。在步行時,當身體的重量轉移到足前部上時,每個前部緩沖塊被壓縮與地面接觸(圖6)。然后,當每個被壓縮的緩沖塊112上的重量由于步子放開而減小時,所述前部緩沖塊彈性地恢復其初始形狀,并且借助于其小的剩余變形及其凸起形狀,對地面施加有利于足部向前行進的作用力。因此,前部緩沖塊112具有在其彈性地恢復其初始形狀時有利于足部向前行進的作用。特別是,參照圖5,前部緩沖塊112的突出部分112a的頂部,在非變形狀態(tài)下,形成緩沖塊的與地面接觸的凸起的接觸表面112b。特別是,前部緩沖塊112的凸起的接觸表面112b基本上呈球形。特別是,前部緩沖塊112的在前部緩沖塊不變形時相對于所述下表面111突出的突出部分112a,形成一個回轉實心體,其中央對稱軸線a基本上垂直于所述下表面111。特別是,鞋底1在其前部部分11中具有多個凹口110,每個凹口在鞋底的用于與地面接觸的下表面111中具有一個開口110a。前部緩沖塊112按照每個凹口至少一個緩沖塊的方式定位在所述凹口中。每個前部緩沖塊112在其整個或部分周邊上由所述下表面111圍繞,并且能彈性變形以便在前部緩沖塊112與地面接觸時至少部分地壓縮在相應的凹口110內。特別是,每個前部緩沖塊112是一個實心件,和/或設計成可至少部分地彈性壓縮在相應的凹口110內,不經受側向剪應力,也不經受側向移動。特別是,前部緩沖塊112成型成相對于材料層c4的下表面102e突出,并且每個前部緩沖塊112的整個表面在非變形狀態(tài)下是凸起的,優(yōu)選地基本上呈球形。特別是,凹口110中圍繞前部緩沖塊112的空間大得足以使得所述前部緩沖塊112的在前部緩沖塊112不變形時相對于所述下表面111突出的突出部分112a在與地面接觸時進行彈性變形,而不經受徑向壓縮。特別是,每個前部緩沖塊112能彈性變形以便能完全壓縮在相應的凹口110內。特別是,但不是必須地,前部緩沖塊112設計成,當鞋底在靜止狀態(tài)下、在至少60千克的負荷下、特別是在60千克至180千克之間的負荷下、在整個鞋底表面上、相對于水平平表面承受垂直壓縮力時,可完全壓縮在相應的凹口110內。特別是,每個前部緩沖塊112可用彈性體材料模制而成,特別是用具有適當硬度的熱塑性彈性體(tpe)材料模制而成、優(yōu)選用膨脹性或非膨脹性的聚氨酯熱塑性彈性體(tpu)材料模制而成.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非限制性實施例,前部部分11中每個緩沖塊112用膨脹性tpu制成,其硬度在50至70肖氏硬度a之間。與地面s接觸的接觸表面112b和鞋底的下表面111之間的最大距離d小于1毫米,特別是基本上等于0.5毫米.參照圖5,前部緩沖塊112在非變形狀態(tài)下的直徑d1(緩沖塊在與鞋底的下表面111平行的一個平面中的最大尺寸)在5毫米至10毫米之間。前部緩沖塊的定位參照圖7,鞋底1具有十個前部緩沖塊112,這十個前部緩沖塊更具體地分別標以附圖標記112a至112j。該鞋底1適于用作適于穿在標準足部p上的圓頭鞋子的外鞋底,所述標準足部的長度lp小于鞋底1的長度,鞋幫2(圖1)考慮在內。在制鞋領域,每個鞋底與標準足部的長度ilp有關。根據鞋型(圓頭、方頭、尖頭、開口涼鞋),在外鞋底1的長度l和與之有關的標準足部的長度lp之間,用統(tǒng)計方法建立一種中間關系。下表提供這些公知的比。l/lp比-在前部和鞋跟封閉的鞋子或涼鞋鞋型l/lp圓頭1.04方頭1.03尖頭1.06l和lp關系-鞋跟和/或前部開口的涼鞋(圓頭、方頭或尖頭)鞋跟開口和前部開口的涼鞋l(cm)=lp(cm)-0.66cm鞋跟封閉和前部開口的涼鞋l(cm)=lp(cm)-0.33cm圖8上,虛擬線lp(9%)、lp(40%)和lp(75%)所示的界線,沿鞋跟部分10的縱向軸線m分別定位在相對于足跟p的后部部分t的距離分別等于足部長度lp的9%、40%和75%的距離處。鞋跟部分10的縱向中軸線m實際上相當于界線lp(9%)處鞋底的縱向中線。跖趾中間點c是界線lp(75%)處鞋底寬度的中點。虛擬直線段[co](在跖趾中間點c與鞋底的外邊緣上的點o之間)在本文中表示外跖趾節(jié)。點o在鞋底的外邊緣上定位成,該外跖趾節(jié)與縱向軸線m"形成一個62°的角度,所述縱向軸線通過跖趾中間點c,平行于鞋跟部分10的縱向中軸線m。虛擬直線段[cq](在中間點c與鞋底的內邊緣上的點q之間)在本文中表示內跖趾節(jié)。點q在鞋底的內邊緣上定位成,該內跖趾節(jié)[cq]與縱向軸線m”形成一個78°的角度,所述縱向軸線通過跖趾中間點c,平行于鞋跟部分10的縱向中軸線m。在足部的結構上,足部的跖趾關節(jié)使跖骨頭部連接于腳趾的第一趾骨的基部。參照圖7,內跖趾節(jié)[cq]實際上相當于連接大足趾3和第二足趾4的跖趾關節(jié)的直段。外跖趾節(jié)[co]實際上相當于連接第三足趾5、第四足趾6和第五足趾7的跖趾關節(jié)的直段。參照圖8,點q1和q2將內跖趾節(jié)[cq]分成三個相等部分。因此,點q1相對于跖趾中間點c的距離等于內跖趾節(jié)[cq]長度的三分之一,因此,點q2相對于跖趾中間點c的距離等于內跖趾節(jié)[cq]長度的三分之二。點o1、o2和o3將外跖趾節(jié)[co]分成四個相等部分。因此,點o1相對于跖趾中間點c的距離等于外跖趾節(jié)[co]長度的四分之一;點o2相對于跖趾中間點c的距離等于外跖趾節(jié)[co]長度的一半;點o3相對于跖趾中間點c的距離等于外跖趾節(jié)[co]長度的四分之三。參照圖7,前部緩沖塊112c沿所述內跖趾節(jié)[cq]定位在點q1處,前部緩沖塊112e沿所述內跖趾節(jié)[cq]定位在點q2處。前部緩沖塊112a沿所述外跖趾節(jié)[co]定位在點o1處。前部緩沖塊112g沿所述外跖趾節(jié)[co]定位在點o2處。前部緩沖塊112i沿所述外跖趾節(jié)[co]定位在點o3處。術語“定位在某處”指的是相應的點(q1,q2,o1,o2,o3)定位在由相應的前部緩沖塊(112c,112e,112a,112g,1121)覆蓋的區(qū)域附近或者區(qū)域內,而該相應的點(q1,q2,o1,o2,o3)不一定相對于與之連接的前部緩沖塊定中心。因此,實際上,當足部p定位在配有該外鞋底1的鞋子中時,前部緩沖塊112c定位在第二足趾4的跖趾關節(jié)的區(qū)域中;前部緩沖塊112e定位在大足趾3的跖趾關節(jié)的區(qū)域中;前部緩沖塊112a定位在第三足趾5的跖趾關節(jié)的區(qū)域中;前部緩沖塊112g定位在第四足趾6的跖趾關節(jié)的區(qū)域中;前部緩沖塊1121定位在第五足趾7的跖趾關節(jié)的區(qū)域中。參照圖7,前部緩沖塊112b沿著基本上平行于鞋跟部分10的縱向中軸線m的方向定位在鞋底的前端11a與前部緩沖塊112a之間,相對于所述第一前部緩沖塊112a的距離dp尤其在該足部長度的5%至15%之間,優(yōu)選地在與鞋底有關的足部長度lp的6%至13%之間。對于前部緩沖塊112d相對于前部緩沖塊112c,對于前部緩沖塊112f相對于前部緩沖塊112e,對于前部緩沖塊112h相對于前部緩沖塊112g,對于前部緩沖塊112j相對于前部緩沖塊1121,同樣如此。因此,前部緩沖塊112b、112d、112f、112h、112j分別相對于前部緩沖塊112a、112c、112e、112g、1121定位成,前部緩沖塊112b定位在第三足趾5的趾骨間關節(jié)的區(qū)域中,前部緩沖塊112d定位在第二足趾4的趾骨間關節(jié)的區(qū)域中,前部緩沖塊112f定位在大足趾3的趾骨間關節(jié)的區(qū)域中,前部緩沖塊112h定位在第四足趾6的趾骨間關節(jié)的區(qū)域中,前部緩沖塊112j定位在第五足趾7的趾骨間關節(jié)的區(qū)域中。參照圖8,沿縱向中軸線m從鞋跟部分10的后部部分10a延伸至界線lp(40%)處的中點c’并且由通過中間點c的傾斜軸線m'延長至鞋底的前端11a的線,相當于步行時足部的展開線。當足前部在結構上未發(fā)生老化變化時,在足部展開時的足前部上的行進在第一階段基本上通過支承在第五足趾7和第四足趾6上以及在第二階段通過支承在大足趾3上順序地進行。因此,第二足趾4和第三足趾5受力較小。相反,當足前部在結構上發(fā)生老化變化時(足趾外翻、爪形足趾或者錘形足趾),足部的展開發(fā)生變化,使得在第五足趾7和第四足趾6上的支承力較小,而更多地支承在第二足趾4和第三足趾5上。因此,第二足趾4和第三足趾5的區(qū)域中的前部緩沖塊112a、112b、112c和112d起很大作用,以便于在足部進行這種展開時向足前部的行進。大足趾3的區(qū)域中的前部緩沖塊112e和112f也起很大作用,以易于在足部進行這種展開時向足前部的行進,因為在大足趾3上的支承力也很大。優(yōu)選地,如圖7的具體實施變型所示,大足趾3的區(qū)域中的前部緩沖塊112e和112f有利地大于第二足趾4和第三足趾5的區(qū)域中的前部緩沖塊112a、112b、112c和112d,以致由于其彈性及其小的剩余變形施加推力。同樣,第四足趾6的區(qū)域中的第七前部緩沖塊112g和第八前部緩沖塊112h,小于第二足趾4和第三足趾5的區(qū)域中的前部緩沖塊112a、112b、112c和112d。第九前部緩沖塊112i和第十前部緩沖塊112j,小于第一前部緩沖塊112a、第二前部緩沖塊112b、第三前部緩沖塊112c和第四前部緩沖塊112d,也小于第七前部緩沖塊112g和第八前部緩沖塊112h。中央部分12在中央部分12中,鞋底1具有加固插入件120(圖2),也稱為“鞋芯件”,其尤其呈飛去來器的形式,主要定位在中央部分12的外部區(qū)域中。該插入件120例如是一個塑料件。該插入件120將鞋跟部分10連接于前部部分11,并且可保持足弓,以便減少內轉和減輕足前部上的負荷。該插入件允許在足部展開時通過在鞋底的前部部分11(足前部)和鞋跟部分10(足后部)之間生成連接部而保持足弓。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