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帶狀皰疹的中藥制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尤其是治療帶狀皰疹的中藥制劑。
背景技術:
帶狀皰疹是由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累及神經(jīng)和皮膚的急性皰疹性病毒性皮膚病。臨床表現(xiàn)帶狀分布的水皰,并伴有神經(jīng)性的疼痛,患者多為青壯年,臨床治療帶狀皰疹無特異療法,常見于以西藥抗病毒藥物治療為主,如,病毒靈、病毒唑、無環(huán)烏苷及干擾素等,但中醫(yī)認為帶狀皰疹是感受毒邪,濕、熱、風、火侵襲人體,造成循行不暢,氣滯血瘀、肝陰虧虛、脾胃虛弱所致,西醫(yī)的抗病毒藥物多注重治表,對補血扶正、調和氣血并無明顯療效,并且療程長,價格昂貴,有疼痛后遺癥狀?,F(xiàn)已公布的一些中藥外治方法,普遍存在治愈率低、療程長、易復發(fā)等缺點。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克服以上技術方面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力,從根本上治療和抑制帶狀皰疹病的中藥制劑。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治療帶狀皰疹的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的原料藥制成熟地黃15 g、黃芩20g、龍膽草10 g、山茱萸20 g、山桅子25 g、柴胡10 g、牡丹皮9 g、茯苓 15 g、木通15 g、甘草10 g。制作方法取上述原料藥加入1500g水,武火燒開后改為文火煎煮45分鐘,撈渣過濾制成湯劑,一日一劑,14天為一療程。本發(fā)明配方中各成份藥的功效機理如下
熟地黃補血滋潤;益精填髓。《本經(jīng)逢原》熟地黃,假火力蒸曬,轉苦為甘,為陰中之陽,故能補腎中元氣。必須蒸曬多次,若但煮熟,不加蒸、曝,雖服奚益。臍下癰,屬腎臟精傷; 脛股酸,系下元不足;目]如無所見,乃水虧不能鑒物。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 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端幤坊x》“黃芩中枯者名枯芩,條細者名條芩,一品宜分兩用。蓋枯芩體輕主浮,專瀉肺胃上焦之火,主治胸中逆氣,膈上熱痰,咳嗽喘急,目赤齒痛,吐衄失血,發(fā)斑發(fā)黃,痘疹瘡毒,以其大能涼膈也。其條芩體重主降,專瀉大腸下焦之火,主治大便閉結,小便淋濁,小腹急脹,腸紅痢疾,血熱崩中,胎漏下血,挾熱腹痛,譫語狂言,以其能清大腸也?!?br>
龍膽草瀉肝膽實火,清下焦?jié)駸??!侗静菡x》龍膽草,大苦大寒,與芩連同功,但《本經(jīng)》稱其味澀,則其性能守而行之于內,故獨以治骨熱著;余則清泄肝膽有余之火,疏通下焦?jié)駸嶂Y,足以盡其能事;而霉瘡之毒,疳痃之瘍,皆屬相火猖狂,非此等大苦大寒,不足以瀉其烈焰,是又疏泄下焦之余義矣。山茱萸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用于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山茱萸不同組分對免疫系統(tǒng)影響不同,水煎液可降低網(wǎng)狀內皮系統(tǒng)的吞噬功能,抑制SRBC或DNCB,所致遲發(fā)型超敏反應,抑制T淋巴細胞的活化。
3
山桅子清熱,瀉火,涼血。治熱病虛煩不眠,黃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熱毒瘡瘍,扭傷腫痛。④《本草經(jīng)疏》桅子,清少陰之熱,則五內邪氣自去,胃中熱氣亦除。面赤酒皰齄鼻者,肺熱之候也,肺主清肅,酒熱客之,即見是證,于開竅之所延及于面也,肺得苦寒之氣,則酒熱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其主赤白癩瘡瘍者,即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之謂。柴胡疏散退熱,升陽舒肝。主治感冒發(fā)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郁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月經(jīng)不調。李杲“柴胡瀉肝火,須用黃連佐之。欲上升則用根,酒浸; 欲中及下降,則生用根,又治瘡瘍癖積之在左。十二經(jīng)瘡藥中,須用以散諸經(jīng)血結氣聚,功用與連翹同。〃
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溫熱病熱入血分;發(fā)斑;吐衄;熱病后期熱伏陰分發(fā)熱; 陰虛骨蒸潮熱;血滯經(jīng)閉;痛經(jīng);癰腫瘡毒;跌撲傷痛;風濕熱痹?!度杖A子本草》除邪氣,悅色,通關腠血脈,排膿,通月經(jīng),消撲損瘀血,續(xù)筋骨,除風痹,落胎下胞,產(chǎn)后一切冷熱血氣。 《滇南本草》破血,行消癥瘕之疾,除血分之熱。茯苓利水藥;滲濕利尿藥。《本草衍義》“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用藥心法》“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圣藥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生津
導氣?!?br>
木通清心火,利小便,通經(jīng)下乳?!秳e錄》:療脾疸常欲眠,心煩噦,出音聲,療耳聾,散癰腫諸結不消,及金瘡、惡瘡、鼠痿、蹊折、齄鼻息肉,墮胎,去三蟲。
甘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瀉火解毒;調和諸藥。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黃; 心悸氣短;腹痛便溏;四肢攣急疼痛;臟躁;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癰瘡腫痛;小兒胎毒;及藥物、食物中毒?!端幤坊x》甘草,生用涼而瀉火,主散表邪,消癰腫,利咽痛,解百藥毒,除胃積熱,去尿管痛,此甘涼除熱之力也。炙用溫而補中,主脾虛滑瀉,胃虛口渴,寒熱咳嗽,氣短困倦,勞役虛損,此甘溫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補藥中不宜多用,恐戀膈不思食也。中醫(yī)學研究認為,帶狀皰診的發(fā)病感受病毒引起,濕、熱、風、火侵于心肝肺脾,經(jīng)絡阻隔,氣血凝滯而成。心肝氣郁化熱,熱郁久而化火,火熱溢于肌表,流于經(jīng)胳,再感風、火邪毒,使氣血郁閉,則見紅斑、皰疹、癢痛等癥;脾失調而生濕,脾濕化熱,外發(fā)肌膚,再感濕熱邪毒,使肺調節(jié)功能紊亂,水液循經(jīng)絡閉于肌表,出現(xiàn)皰疹。帶狀皰診發(fā)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并且隨著年齡的增加后遺神經(jīng)痛的發(fā)生率也相應增加,這與老年人細胞免疫功能降低有關,帶狀皰疹病毒及其因子抑制了免疫細胞,特別是抑制了輔助細胞的功能,導致其數(shù)量減少或功能降低。中醫(yī)認為氣滯血瘀、肝陰虧虛、脾胃虛弱,本發(fā)明諸藥配伍能具有滋補腎陰、氣血雙補之功效,能夠清熱、瀉火、利水、解毒,治療皰疹療效顯著?,F(xiàn)代醫(yī)學認為, 本病的發(fā)生與免疫功能低下有關,山茱萸對自身免疫系統(tǒng)有影響,可降低網(wǎng)狀內皮系統(tǒng)的吞噬功能,抑制SRBC或DNCB,所致遲發(fā)型超敏反應。本方中諸藥合用協(xié)同增強療效,抑制皰疹進展。本發(fā)明所述的治療帶狀皰疹的中藥制劑治療帶狀皰疹療效好、無復發(fā),藥源豐富, 價格低廉。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治療帶狀皰疹的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的原料藥制成熟地黃15 g、黃芩 20g、龍膽草10 g、山茱萸20 g、山桅子25 g、柴胡10 g、牡丹皮9 g、茯苓15 g、木通15 g、 甘草10 go制作方法取上述原料藥加入1500g水,武火燒開后改為文火煎煮45分鐘,撈渣過濾制成湯劑,一日一劑,14天為一療程。臨床資料
對來院治療的帶狀皰疹患者22例進行臨床治療實驗。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齡12-68 歲,平均53歲,病程3 7天。以上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治療組11例,對照組11例, 兩組使用統(tǒng)一臨床觀察表和觀察指標。兩組在年齡、發(fā)病病程、病變部位等無大差異,具有可比性。治療方法治療組,服用本發(fā)明配方藥劑,每日二劑。對照組口服阿昔洛韋片 0. 2g,每日5次,VB1IOOmgJB12SOOmg肌注,每日1次。療程均為2周。療效評定標準參考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帶狀皰疹”的療效評定標準。療效對比治療組11例,痊愈9例,臨床體征消失,皮損結痂、無疼痛后遺癥,占 81. 8% ;顯效1例,皮疹消退>70%,疼痛明顯減輕,占9. 1% ;有效1例,皮疹消退30% 70%,疼痛減輕,占9. 1%。對比組11例,治愈7例,占63. 6% ;顯效2例,占18. 2% ;有效1例,皮疹消退309Γ70%,疼痛減輕,占9. 1% ;無效1例,占9. 1%。對比看,治療組效果好于對照組。典型病例
病例1 王某某,男,47歲,2009年10月起頸背部刺痛,幾天后出現(xiàn)小水泡,皮疹暗紅, 觸痛,舌質暗,苔薄白,脈弦細,確診為“帶狀皰疹”,服用本發(fā)明藥劑治療7天,疼痛緩解,皰疹開始消退,部分皮損部位開始結痂,14天皰疹全部結痂消退,疼痛消失,治療前后體溫、血常規(guī)、肝功未見異常。隨訪無復發(fā)和疼痛后遺。病例2 張某,男,55歲,山東聊城人,2010年的8月腰背部開始刺痛,并有排列成帶狀皮疹出現(xiàn)。來院檢查,確診為“帶狀皰疹”,先期口服阿昔洛韋片0.2g,VB1IOOmg, VB12500mg肌注,7天后癥狀緩解,仍有疼痛。后服本發(fā)明藥劑一日二次,7天疼痛消失。病例3 王某某,女,32歲,公司職工,2010年5月,頸右部痛如針刺,伴有暗紅色皮疹出現(xiàn),排列成帶狀,舌質暗,苔薄白,屬氣滯血瘀,確診為“帶狀皰疹”,服用本發(fā)明藥劑治療,7天后紅腫減退,疼痛有緩解,14天后皮疹結痂痊愈,治療中,血壓、體溫、血常規(guī)無異常?;卦L無疼痛后遺。病例4:謝某某,男,36歲,2011年3月,面部發(fā)紅并伴有針刺痛2天,來院檢查, 癥狀脈細澀,舌暗紅,苔薄白,有暗色皮疹,證屬毒邪偏盛,診斷為“帶狀皰疹”,服用本發(fā)明藥劑一日二次,14天癥狀全無,疼痛消失,無后遺。
權利要求
1.治療帶狀皰疹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的原料藥制成熟地黃15 g、黃芩20g、龍膽草10 g、山茱萸20 g、山桅子25 g、柴胡10 g、牡丹皮9 g、茯苓15 g、木通15 g、甘草10 g ;制作方法取上述原料藥加入1500g水,武火燒開后改為文火煎煮45分鐘,撈渣過濾制成湯劑。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治療帶狀皰疹的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的原料藥制成熟地黃15g、黃芩20g、龍膽草10g、山茱萸20g、山梔子25g、柴胡10g、牡丹皮9g、茯苓15g、木通15g、甘草10g。制作方法取上述原料藥加入1500g水,武火燒開后改為文火煎煮45分鐘,撈渣過濾制成湯劑。本發(fā)明諸藥配伍能具有滋補腎陰、氣血雙補之功效,能夠清熱、瀉火、利水、解毒,治療皰疹療效顯著。本發(fā)明藥源豐富,價格低廉。
文檔編號A61P31/22GK102552523SQ20121000524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月10日
發(fā)明者袁茹茹, 裘健 申請人: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