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便攜式醫(yī)用噴霧器。
背景技術:
醫(yī)用噴霧器主要用于治療各種上下呼吸系統(tǒng)疾病,如咽喉腫痛、咽炎、支氣管炎、哮喘、發(fā)熱、塵肺等氣管、支氣管、肺泡和胸腔內等所發(fā)生的疾病,而霧化吸入療法主要是利用氣體射流原理,將水滴撞擊的微小霧滴懸浮于氣體中,形成氣霧劑而輸入呼吸道中,進行呼吸道濕化或藥物吸入的治療方法,此法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具有藥劑量小、見效快、副作用小和使用方便等優(yōu)點且療效顯著,呼吸道局部藥物濃度高,患者只需被動配合,就能保證藥效的發(fā)揮。
然而,現(xiàn)有的噴霧器通常包括空氣壓縮機、噴霧器給藥杯以及用于把壓縮機和噴霧器給藥杯連接起來的壓縮機管。在使用噴霧器時,必須將壓縮機放置于堅固的表面上以支撐其重量,并將其電源線插入電源插座。通常,上述壓縮機并非一個便攜的或質量較輕的設備。因此,在使用時,只能依靠上述壓縮機管為使用噴霧器給藥杯提供一些便利。整個噴霧器的體積較大,使用不靈活,攜帶不方便。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更方便的不需要連接管、電源線或笨重的壓縮機的噴霧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問題提供一種便攜式醫(yī)用噴霧器。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便攜式醫(yī)用噴霧器,包括有組合式殼體,組合式殼體的內部從上往下依次設有噴霧嘴、散熱器、可旋轉翻出以放置藥品的霧化結構、電熱結構和為電熱結構供電的電池模組,所述噴霧嘴與霧化結構之間安裝有從側壁出霧的冷卻玻璃管,該冷卻玻璃管從散熱器的中間穿過;所述霧化結構與組合式殼體之間設有旋轉安裝座,所述霧化結構與旋轉安裝座鉸接,并且與冷卻玻璃管、電熱結構密封連接,所述電熱結構與電池模組之間設置有PCB電路板,所述PCB電路板控制電池模組的電流輸出。
其中,所述散熱器為圓柱狀的鋁制散熱器,所述空心散熱器的中心設有供冷卻玻璃管穿過的圓孔,空心散熱器的四周環(huán)形設置若干凸起散熱條。
其中,所述噴霧嘴與冷卻玻璃管設置有壓緊端蓋和密封膠圈,所述密封膠圈套設于冷卻玻璃管的上端部,所述壓緊端蓋將噴霧嘴、密封膠圈和冷卻玻璃管壓緊安裝于組合式殼體的上端部。
其中,所述霧化結構包括有霧化支架、霧化盒和支架鎖緊扣,所述霧化支架的中心設置有圓通孔,圓通孔的內壁上形成若干凸條,所述霧化盒可拆卸安裝于圓通孔內;所述霧化支架和支架鎖緊扣均設置有鉸接腳,所述霧化支架通過鉸接腳安裝于旋轉安裝座的一側,支架鎖緊扣通過鉸接腳安裝于旋轉安裝座的另一側。
進一步的,所述霧化支架在靠近支架鎖緊扣的一側開設有一扣緊孔,所述支架鎖緊扣朝向霧化支架的一側設置有扣緊凸體,所述扣緊凸體可插入扣緊孔內。
進一步的,所述霧化支架為金屬支架,所述霧化盒為陶瓷盒,所述陶瓷盒的前后兩端均開設有空氣通孔。
進一步的,所述旋轉安裝座的左右兩端分別設置有硅膠密封套,所述霧化支架的兩側分別與硅膠密封套的一側邊貼合。
其中,所述電熱結構包括有隔熱殼體、設于隔熱殼體內腔的發(fā)熱絲和導電片接頭,導電片接頭的一端與發(fā)熱絲焊接固定,導電片接頭的另一端穿出隔熱殼體與PCB電路板電連接。
其中,所述組合式殼體包括殼體面蓋和殼體底蓋,所述PCB電路板上設置有一按壓按鈕和弧形指示燈,所述殼體面蓋對應按壓按鈕開設有按鈕通孔及弧形通孔,所述按壓按鈕的定部凸出按鈕通孔外,弧形指示燈的頂部位于弧形通孔內。
其中,所述電池模組包括有電池盒、電池蓋和安裝于電池盒內的充電電池,所述電池盒內還設有用以電連接充電電池的導電片。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便攜式醫(yī)用噴霧器,包括有組合式殼體,組合式殼體的內部從上往下依次設有噴霧嘴、散熱器、可旋轉翻出以放置藥品的霧化結構、電熱結構和為電熱結構供電的電池模組,所述噴霧嘴與霧化結構之間安裝有從側壁出霧的冷卻玻璃管,該冷卻玻璃管從散熱器的中間穿過;所述霧化結構與組合式殼體之間設有旋轉安裝座,所述霧化結構與旋轉安裝座鉸接,并且與冷卻玻璃管、電熱結構密封連接,所述電熱結構與電池模組之間設置有PCB電路板,所述PCB電路板控制電池模組的電流輸出。在使用時,將藥品預裝于霧化結構中,然后控制PCB電路板的電流導通,通過電熱結構就可將藥物進行霧化,本發(fā)明的結構緊湊,操作簡單且體積小,便于隨身攜帶隨時使用,大大提高了其使用便利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一種便攜式醫(yī)用噴霧器的立體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一種便攜式醫(yī)用噴霧器在另一視角的立體圖。
圖3為圖2隱藏殼體面蓋時的立體圖。
圖4為本發(fā)明一種便攜式醫(yī)用噴霧器的結構分解圖。
圖5為本發(fā)明中霧化結構的結構分解圖。
圖6為本發(fā)明中噴嘴結構的結構分解圖。
在圖1至圖6中的附圖標記包括:
1—殼體面蓋 2—殼體底蓋 3—噴霧嘴
4—散熱器 5—霧化結構 51—霧化支架
52—霧化盒 53—支架鎖緊扣 54—圓通孔
55—鉸接腳 56—扣緊孔 57—扣緊凸體
58—空氣通孔 6—電熱結構 7—電池模組
8—冷卻玻璃管 9—旋轉安裝座 10—PCB電路板
11—凸起散熱條 12—壓緊端蓋 13—密封膠圈
14—硅膠密封套 15—按壓按鈕 16—弧形指示燈。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下面結合實施例與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方式提及的內容并非對本發(fā)明的限定。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的描述。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一種便攜式醫(yī)用噴霧器,包括有組合式殼體,所述組合式殼體包括殼體面蓋1和殼體底蓋2,所述殼體面蓋1通過螺絲釘與殼體底蓋2組合連接在一起構成組合式殼體,殼體面蓋1上開設有供旋轉安裝座9旋轉出來的安裝口。殼體底蓋2上設置有產品的品牌LOGO。組合式殼體的內部從上往下依次設有噴霧嘴3、散熱器4、可旋轉翻出以放置藥品的霧化結構5、電熱結構6和為電熱結構6供電的電池模組7,所述噴霧嘴3與霧化結構5之間安裝有從側壁出霧的冷卻玻璃管8,該冷卻玻璃管8從散熱器4的中間穿過,所述冷卻玻璃管8的上端設有兩圓孔,噴霧嘴3的內端部也設有兩圓孔,當藥品被霧化后,氣霧從冷卻玻璃管8的圓孔流向噴霧嘴3的圓孔,然后才從噴霧嘴3噴出,這樣就避免高溫的氣霧燙傷人;所述霧化結構5與組合式殼體之間設有旋轉安裝座9,所述霧化結構5與旋轉安裝座9鉸接,并且霧化結構5的兩側與冷卻玻璃管8、電熱結構6密封連接,可防止氣霧從側壁溢出;所述電熱結構6與電池模組7之間設置有PCB電路板10,所述PCB電路板10控制電池模組7的電流輸出。在使用時,先將藥品預裝于霧化結構5中,然后控制PCB電路板10的電流導通,通過電熱結構6就可將藥物進行霧化,本發(fā)明的結構緊湊,操作簡單且體積小,便于隨身攜帶隨時使用,大大提高了其使用便利性。
在本發(fā)明中,所述散熱器4為圓柱狀的鋁制散熱器,所述空心散熱器的中心設有供冷卻玻璃管8穿過的圓孔,空心散熱器4的四周環(huán)形設置若干凸起散熱條11。所述冷卻玻璃管8與圓孔之間具有氣霧流過的間隙,氣霧經過鋁制散熱器時,其熱量會被吸收一部分,使氣霧的溫度快速降低。
在本發(fā)明中,如圖6所示,所述噴霧嘴3與冷卻玻璃管8設置有壓緊端蓋12和密封膠圈13,所述密封膠圈13套設于冷卻玻璃管8的上端部,所述壓緊端蓋12將噴霧嘴3、密封膠圈13和冷卻玻璃管8壓緊安裝于組合式殼體的上端部,構成一個便于拆卸清洗的噴嘴結構,當使用一段時間之后,將壓緊端蓋12向外拔出,即可噴霧嘴3和冷卻玻璃管8拆下清洗。
在本發(fā)明中,如圖6所示,所述霧化結構5包括有霧化支架51、霧化盒52和支架鎖緊扣53,所述霧化支架51的中心設置有圓通孔54,圓通孔54的內壁上形成若干凸條,所述霧化盒52可拆卸安裝于圓通孔54內,所述凸條為柔性硅膠,具有很好的摩擦性,霧化盒52插入圓通孔54時,霧化盒52的四周與凸條緊貼。所述霧化支架51和支架鎖緊扣53均設置有鉸接腳55,所述霧化支架51通過鉸接腳55安裝于旋轉安裝座9的一側,支架鎖緊扣53通過鉸接腳55安裝于旋轉安裝座9的另一側。進一步的,所述霧化支架51在靠近支架鎖緊扣53的一側開設有一扣緊孔56,所述支架鎖緊扣53朝向霧化支架51的一側設置有扣緊凸體57,所述扣緊凸體57可插入扣緊孔56內。當需要放置藥品時,用手按壓支架鎖緊扣53即可松開,所述霧化支架51繞著旋轉安裝座9往外旋轉;放置完畢后,用手將霧化支架51往回轉,然后與支架鎖緊扣53連接在一起。
進一步的,所述霧化支架51為金屬支架,所述霧化盒52為陶瓷盒,所述陶瓷盒的前后兩端均開設有空氣通孔58。所述電熱結構6通電產生熱量后,熱量會傳遞給陶瓷盒以及從空氣通孔58進入陶瓷盒內,可對藥品快速進行加熱霧化。
進一步的,所述旋轉安裝座9的左右兩端分別設置有硅膠密封套14,所述霧化支架51的兩側分別與硅膠密封套14的一側邊貼合。所述硅膠密封套14與旋轉安裝座9卡接在一起,與霧化支架51連接緊密,能防止氣霧從側壁溢出。
在本發(fā)明中,所述電熱結構6包括有隔熱殼體、設于隔熱殼體內腔的發(fā)熱絲和導電片接頭,導電片接頭的一端與發(fā)熱絲焊接固定,導電片接頭的另一端穿出隔熱殼體與PCB電路板10電連接。所述隔熱殼體的一側為敞口設計,產生的熱量可以很快的傳導給霧化盒52。所述發(fā)熱絲為鎢絲,通過PCB電路板10控制電流大小,可以設成高、中、低溫三種加熱模式。
在本發(fā)明中,所述PCB電路板10上設置有一按壓按鈕15和弧形指示燈16,所述殼體面蓋1對應按壓按鈕15開設有按鈕通孔及弧形通孔,所述按壓按鈕15的定部凸出按鈕通孔外,弧形指示燈16的頂部位于弧形通孔內。所述按壓按鈕15用于控制電熱結構6的開關,按壓一次則為低溫加熱模式、按壓兩次則為中溫加熱模式、按壓三次則為高溫加熱模式,按壓第四次則關閉,如此循環(huán)。
在本發(fā)明中,所述電池模組7包括有電池盒、電池蓋和安裝于電池盒內的充電電池,所述電池盒內還設有用以電連接充電電池的導電片。所述電池模組7的結構簡單,便于組裝使用。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發(fā)明以較佳實施例公開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熟悉本專業(yè)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變更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內容,依據(jù)本發(fā)明技術是指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