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y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頭頸牽引架。
背景技術:
在日常工作、學習久坐時常常感到頸部酸痛,這是引起頸椎病而致頭暈目眩、肢體麻痛、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頸椎病的輔助治療方法之一是牽引,目的是盡可能通過一段時間的牽引,改善血液循環(huán),增加血液供應,消除炎癥,加強靜脈和淋巴的疏通,改善和恢復頸椎的力學平衡,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消除神經(jīng)和脊髓所受的機械壓迫和刺激,可以消除頸部肌肉痙攣,減少椎間盤的壓力,由于椎體間隙的增大,使橫突孔間扭曲的椎動脈得以伸張,改善患處的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組織的充血和水腫的消退,持續(xù)牽引可以限制頸椎活動,有利于病變組織的修復和炎癥的消退,使移位的椎間關節(jié)復位?,F(xiàn)有頸椎牽引儀,多具有結構復雜,使用不方便,價格較貴,對實用場所有諸多限制等缺點。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頭頸牽引架,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頭頸牽引架,包括底座、橫桿和牽引繩,所述底座上安裝有兩組立柱,兩組所述立柱上端分別設有對稱的插銷孔,兩組所述立柱內(nèi)分別設有滑槽,且滑槽內(nèi)設有滑塊一,所述橫桿穿過兩組插銷孔并通過螺絲固定在兩組立柱之間,所述橫桿中間位置設有接線孔,兩組所述立柱之間設有卡座,且卡座位于橫桿下方,所述卡座包括兩組導軌,且兩組導軌分別位于卡座的上下兩側,所述導軌左右兩端分別連接滑塊一,兩組所述導軌內(nèi)均設有滑塊二,兩組所述導軌之間設有兩組對稱的卡塊,且卡塊的上、下端分別連接滑塊二,所述上側導軌的外壁上設有吊耳,所述牽引繩的一端與接線孔連接,且另一端與吊耳連接,所述下側導軌內(nèi)的兩組滑塊二之間連接有雙向絲桿,所述雙向絲桿通過聯(lián)軸器與步進電機控制連接,且步進電機位于底座上。
優(yōu)選的,所述滑塊一的個數(shù)為4個。
優(yōu)選的,所述滑塊二的個數(shù)為4個。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頭頸牽引架,在使用過程中,先根據(jù)使用者頸部的粗細來調(diào)節(jié)兩組卡塊之間的距離,具體為:使用者先將頸部放于兩組卡塊之間,若兩組卡塊之間距離較大,啟動步進電機,通過步進電機控制雙向絲桿從而帶動滑塊上的兩組卡塊沿著導軌同時向內(nèi)運動,將卡塊調(diào)整到合適位置;若組卡塊之間距離較小,啟動步進電機,通過步進電機控制雙向絲桿工作從而帶動滑塊上的兩組卡塊沿著導軌同時向外運動,將卡塊調(diào)整到合適位置。之后再根據(jù)使用者端坐時頸部的高度來調(diào)節(jié)卡座的高度,具體為:使用者端坐,若頸部比卡座位置高,將系在吊耳上的牽引繩向上拉起,使卡座沿著滑槽向上滑動,滑動到與頸部平齊位置停下,將牽引繩系緊在接線孔上,若頸部比卡座位置低,將系在接線孔內(nèi)的牽引繩解開,使卡座沿著滑槽向下滑動,滑動到與頸部平齊位置停下,再將牽引繩系緊在接線孔上,整個調(diào)整過程完畢,使用者可安全使用。該實用新型操作簡便,結構簡單,具有多功能效果,且成本較低,是一種合理設計的產(chǎn)品。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卡座結構示意圖。
圖中:1 底座、2 立柱、21 插銷孔、22 滑槽、23 滑塊一、3 橫桿、31 接線孔、4 卡座、41 導軌、42 卡塊、43 滑塊二、44 吊耳、5 牽引繩、6 雙向絲桿、7 聯(lián)軸器、8 步進電機。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
一種頭頸牽引架,包括底座1、橫桿3和牽引繩5,底座1上安裝有兩組立柱2,兩組立柱2上端分別設有對稱的插銷孔21,兩組立柱2內(nèi)分別設有滑槽22,且滑槽22內(nèi)設有滑塊一23,且滑塊一23的個數(shù)為4個,橫桿3穿過兩組插銷孔21并通過螺絲固定在兩組立柱2之間,橫桿3中間位置設有接線孔31。
兩組立柱2之間設有卡座4,且卡座4位于橫桿3下方,卡座4包括兩組導軌41,且兩組導軌41分別位于卡座4的上下兩側,導軌41左右兩端分別連接滑塊一23,使導軌41可沿著滑槽22上下滑動,兩組導軌41內(nèi)均設有滑塊二43,且滑塊二43的個數(shù)為4個,兩組導軌41之間設有兩組對稱的卡塊42,且卡塊42的上、下端分別連接滑塊二43,使卡塊42可沿著導軌41左右滑動。
上側導軌41的外壁上設有吊耳44,牽引繩5的一端與接線孔31連接,且另一端與吊耳44連接,通過牽引繩5可帶動卡座4沿著滑槽22上下滑動,下側導軌41內(nèi)的兩組滑塊二43之間連接有雙向絲桿6,雙向絲桿6通過聯(lián)軸器7與步進電機8控制連接,且步進電機8位于底座1上。
本實用新型工作流程:在使用過程中,先根據(jù)使用者頸部的粗細來調(diào)節(jié)兩組卡塊42之間的距離,具體為:使用者先將頸部放于兩組卡塊42之間,若兩組卡塊42之間距離較大,啟動步進電機8,通過步進電機8控制雙向絲桿6工作從而帶動滑塊23上的兩組卡塊42沿著導軌41同時向內(nèi)運動,將卡塊42調(diào)整到合適位置;若組卡塊42之間距離較小,啟動步進電機8,通過步進電機8控制雙向絲桿6工作從而帶動滑塊23上的兩組卡塊42沿著導軌41同時向外運動,將卡塊42調(diào)整到合適位置。之后再根據(jù)使用者端坐時頸部的高度來調(diào)節(jié)卡座4的高度,具體為:使用者端坐,若頸部比卡座4位置高,將系在吊耳44上的牽引繩5向上拉起,使卡座4沿著滑槽22向上滑動,滑動到與頸部平齊位置停下,將牽引繩5系緊在接線孔31上,若頸部比卡座4位置低,將系在接線孔31內(nèi)的牽引繩5解開,使卡座4沿著滑槽22向下滑動,滑動到與頸部平齊位置停下,再將牽引繩5系緊在接線孔31上,整個調(diào)整過程完畢,使用者可安全使用。
盡管已經(jīng)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