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一種醫(yī)療用具,尤其涉及一種多功能醫(yī)用外科術后腹帶。
背景技術:
1、臨床上腹部或者盆腔手術后的患者,需要應用腹帶對腹部進行包扎、固定,避免因身體活動(如咳嗽、大笑等)而增加腹壓牽拉傷口,使傷口裂開,腹帶有助于傷口愈合,減輕疼痛。但部分患者由于術后引流液(腹液、盆腔引流液等),需要留置多條腹腔、盆腔引流管,常規(guī)的醫(yī)用腹帶,會將引流管藏在腹帶內面與腹部皮膚之間,這樣存在以下的隱患:(1)容易壓到引流管,形成折角,造成(腹、盆腔)液體引流不暢,無法起到引流液體的作用,甚至因(腹、盆腔)液體沒有及時引流對術后恢復造成不良影響;(2)要觀察引流液體性狀時,需解開腹帶,增加臨床工作量。另外,由于固定引流管需要應用敷貼固定,也會增加護理的工作量,同時醫(yī)療耗材的費用也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3)對于有腸造口的患者,腸造口初期,造口處的腸粘膜水腫,同時由于患者的腸液及糞便會排入造口袋中,因此不適合外用腹帶加壓,這限制了常規(guī)醫(yī)用腹帶的應用。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針對上述現(xiàn)存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多功能醫(yī)用外科術后腹帶,適合腹部或者盆腔手術后的患者有引流管或者腸造口患者。
2、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多功能醫(yī)用外科術后腹帶,包括腹帶主體和緩沖帶;所述腹帶主體中間有一供引流管通過的縱行開口,所述開口通過一帶有雙拉鏈頭的拉鏈封閉或開啟;所述開口左、右兩側各設有一片腹側帶,所述腹側帶上由分割線劃分出多個可切割的腹橫帶;所述緩沖帶連接在腹帶主體兩側,兩側緩沖帶上分別設置有魔術貼公面和魔術貼母面。
3、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所述腹側帶外側緣設置有固定環(huán)和相應的帶有小魔術貼的固定帶。
4、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所述腹側帶由3條縱行、7條橫行的寬度為0.4cm分割線分成12個長度5.8cm、寬度2cm的腹橫帶。
5、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所述固定環(huán)和固定帶分別在兩腹側帶外側緣設置有4組。
6、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所述緩沖帶具有彈性,左側緩沖帶長20cm,設置有兩條魔術貼公面;右側緩沖帶長50cm,設置有魔術貼母面。
7、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腹帶主體中間設有開口,并通過一帶有雙拉鏈頭的拉鏈拉緊,可根據腹部正中引流管實際位置靈活調節(jié)兩個拉鏈頭的位置,以留取適合的空間讓腹部正中引流管從開口通過;根據引流管的所在的腹橫帶位置,沿分割線剪除該片腹橫帶,就可以讓引流管從該腹橫帶通過,與現(xiàn)有的腹帶相比不會擠壓到引流管,保證引流通暢,且從切除的腹橫帶區(qū)域即可觀察引流液體性狀,不需解開腹帶,適合腹部或者盆腔手術后有引流管的患者。對于腸造口的患者,根據腸造口的位置,可以沿分割線剪除1至2塊腹橫帶讓腸造口通過,適合有腸造口的患者。
1.一種多功能醫(yī)用外科術后腹帶,其特征在于,包括腹帶主體(1)和緩沖帶(1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多功能醫(yī)用外科術后腹帶,其特征在于,所述腹側帶(5)外側緣設置有固定環(huán)(8)和相應的帶有小魔術貼(13)的固定帶(9)。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多功能醫(yī)用外科術后腹帶,其特征在于,所述腹側帶(5)由3條縱行、7條橫行的寬度為0.4cm分割線(6)分成12個長度5.8cm、寬度2cm的腹橫帶(7)。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多功能醫(yī)用外科術后腹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環(huán)(8)和固定帶(9)分別在兩腹側帶(5)外側緣設置有4組。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多功能醫(yī)用外科術后腹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帶(10)具有彈性,左側緩沖帶(10)長20cm,設置有兩條魔術貼公面(11);右側緩沖帶(10)長50cm,設置有魔術貼母面(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