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8-喹啉氧基)單取代酞菁鋅治療銀屑病的用圖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α-(8-喹啉氧基)單取代酞菁鋅光動力療法治療銀屑病的用途, 適用銀屑病細胞、動物模型和各種類型銀屑病患者的治療。
【背景技術】
[0002] 銀屑病是一種以表皮過度增殖伴角化不全及真皮淋巴細胞浸潤為特征的慢性炎 癥性皮膚病,以紅斑、鱗屑為主要表現(xiàn),發(fā)病機制復雜,病程長,易復發(fā),難治愈,嚴重影響患 者的生活質量。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的銀屑病患病率較低,但患者絕對數(shù)較多且正在逐年 增加。銀屑病治療的目的在于控制病情,延緩向全身發(fā)展的進程,減輕紅斑、鱗屑、局部斑片 增厚等癥狀,穩(wěn)定病情,避免復發(fā),盡量避免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應遵循正規(guī)、安全、 個體化的治療原則。目前銀屑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外用藥治療和物理療法。其中外用藥包 括潤膚劑、角質促成劑、角質松解劑、糖皮質激素、維Α酸類、維生素D3衍生物、地蒽酚、焦油 類、細胞毒性藥物等。他扎羅汀、中效與強效的糖皮質激素、卡泊三醇為局部治療的一線藥 物。物理療法包括長波紫外線(UVA)、寬譜UVB、窄譜UVB和光化學療法(PUVA)。對于中重 度銀屑病、膿包性銀屑病等難治型銀屑病,局部治療往往難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而光療特 別是PUVA已被證實具有較好的療效。PUVA是結合口服或外用補骨脂素(8-M0P、5-M0P)與 UVA(少數(shù)亦可應用UVB)的方法。但UVA大量照射可致皮膚紅斑、灼熱、水皰等;長期應用 PUVA可致皮膚老化、色素沉著和皮膚癌,有增加白內障的危險性。寬譜UVB亦可致紅斑、曬 傷、色素沉著長期照射有致癌的可能性。窄譜UVB的紅斑、色素沉著,DNA損傷及致癌等副 作用小,有效性與PUVA的早期階段相同,但緩解期不持久。
[0003] 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therapy,FOT)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興起的一種新 治療技術,是指在光敏劑參與下,在光的作用下,使有機體細胞或生物分子發(fā)生機能或形態(tài) 變化,甚至導致細胞損傷和壞死,從而達到治療效果的方法。PDT興起之初主要是針對(血 管)增生性病變,后成為世界腫瘤防治科學中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近年來,PDT用于非 腫瘤型疾病,如尖銳濕疣、銀屑病、鮮紅斑痣、類風濕關節(jié)炎、眼底黃斑病變、血管成型術后 再狹窄等疾病治療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視。目前,PDT治療銀屑病尚處于研究階段,盡管一些 光敏劑介導的PDT在臨床前、臨床試驗及個別病例治療中表現(xiàn)出良好的治療效果和較高的 安全性,但在世界范圍內尚缺乏多中心、大規(guī)模的臨床推廣,亦缺乏以銀屑病為主要適應癥 的光敏劑藥物。PDT治療銀屑病的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研究表明可能與以下機制有關: ①PDT可減少炎癥發(fā)病機理中細胞因子分泌,改變銀屑病患者單核細胞分泌細胞因子的模 式;②PDT可抑制角質形成細胞的增生;③PDT可促進銀屑病患者皮損部位T細胞的凋亡, 糾正淋巴細胞特別是T淋巴細胞分類的改變,對免疫功能具有一定調節(jié)作用。與PUVA相比, PDT所采用照射光源為激光,長期應用的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隨著光敏劑的發(fā)展,用于銀 屑病PDT療法的光敏劑在提高療效的基礎上,毒性亦較補骨脂素等早期光敏藥物降低。
[0004] PDT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光敏劑的性質,PDT的提出、發(fā)展及應用都是隨著 光敏劑的發(fā)展而逐漸完善的。從1900年德國首次發(fā)現(xiàn)了光和光敏劑結合能夠產生細胞毒 性效應開始,到1993年4月加拿大衛(wèi)生部在世界上首次正式批準了卟吩姆鈉應用于臨床,PDT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得到廣泛的關注。光敏劑或其代謝產物是一種能選擇性的濃集 于作用靶點的化學物質。理想的光敏劑應具備以下特點:①組分單一,結構明確,性質穩(wěn)定; ②對靶細胞具有較強的光毒性,療效強,但暗毒性較低,副作用??;③在靶組織內存有較長 存留時間,但不會在體內長久滯留或蓄積;④具有較高的單線態(tài)氧產量及較長壽命;⑤在 光療窗口(600~900nm)有強吸收,以利于治療時采用對人體組織穿透較深的光源;⑥在 生理pH值可溶解。光敏劑根據(jù)其化學結構和組成可分為卟啉類、葉綠素類、染料類、中草藥 等;按發(fā)展的時間及性質可分為第1、2、3代光敏劑。第1代光敏劑出現(xiàn)于20世紀70年代和 80年代初,以血卟啉衍生物(HpD)為主,多為復雜的卟啉混合物,組成不定,結構有爭議, 對紅光的吸收較差且組織穿透能力差,給藥至光照的時間間隔長,排泄緩慢,用藥后避光時 間長。由于第1代光敏劑的以上不足,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了第2代光敏劑的研究。 最早開展的是對卟啉衍生物的結構改進及單體成分分離等,如苯并卟啉衍生物(Bro),血卟 啉單甲醚(HMME)等。其他研究較多的是一氫卟吩類、酞菁類、葉綠素a降解產物衍生物等。 其中酞菁類是卟啉類的配合物,它是由4個吡咯單元通過4個N原子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大 的共軛體系。酞菁大環(huán)可以絡合金屬元素,也可以被各種取代基取代。酞菁類光敏劑的吸 收波長在600~800nm,具有純度較高,光熱穩(wěn)定性和生理活性較好,紅光區(qū)吸收較強,兩親 性(疏水性和親水性)較好,暗毒性低,對腫瘤的選擇性好,摩爾消光系數(shù)較高等優(yōu)點。與 第1代光敏劑相比,第2代光敏劑組分單一,分子結構明確,具有更高的單線態(tài)氧量子產率, 副作用較小,體內排泄快。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第3代光敏劑研究除了致力于進一步提高療 效和減少副作用,還把目光投向了光敏劑在診斷、劑量監(jiān)測、療效評估等方面的應用。在提 高療效、減少副作用的方面,主要策略是通過在第2代光敏劑的基礎上交聯(lián)上某些特殊的 化學物質,通過提高靶組織的選擇性或賦于光敏劑新的功效實現(xiàn)協(xié)同治療的作用。
[0005] α- (8-喹啉氧基)單取代酞菁鋅是一種金屬酞菁類配合物,系將酞菁和喹啉兩種 結構融合在一起,使其同時具有金屬酞菁和喹啉的結構特性。該配合物具有結構確定、易于 分離等特點。其吸收波長在670nm左右,熒光量子產率較高,氧化穩(wěn)定性高,可制成穩(wěn)定的 水溶液使用。前期藥效學研究已證實具有較強的抗腫瘤活性。
【發(fā)明內容】
[0006]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α-(8-喹啉氧基)單取代酞菁鋅治療銀屑病的用途,適用銀屑病 細胞、動物模型和各種類型銀屑病患者的治療。能較好的抑制HaCaT細胞增殖,抑制己烯雌 酚誘導的小鼠陰道上皮細胞過度增殖,對普萘洛爾誘導豚鼠銀屑病樣病變有較好的治療效 果。
【具體實施方式】
[0007] 1、α-(8-喹啉氧基)單取代酞菁鋅對HaCaT細胞存活率的影響。
[0008] HaCaT細胞株是正常突變的永生化人角質形成細胞株,是目前研究銀屑病應用最 廣泛的細胞模型之一。與原代培養(yǎng)的角質形成細胞相比,HaCaT細胞的生物學特性類似,但 操作更為簡單。
[0009] HaCaT細胞以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養(yǎng)液予37°C,5%C02培養(yǎng)箱中常規(guī) 培養(yǎng)。取對數(shù)生長期細胞,用0.25%胰蛋白酶(含EDTA)消化后,調整細胞密度為2X105 個/mL接種于96孔板中,每孔100μL,培養(yǎng)24h后給予a- (8-喹啉氧基)單取代酞菁鋅 0. 001、0. 01、0. 1、1、10μg/mL每濃度設3個復孔,另設空白對照組和溶劑對照組。給藥后繼 續(xù)孵育4h,采用670nm光動力治療儀對細胞進行照光。光照條件為:輸出功率1500mW,光斑 直徑8cm,照射時間180s。照光結束后將96孔板重新放回C02培養(yǎng)箱中繼續(xù)培養(yǎng)48h。棄去 培養(yǎng)液,每孔加入200μLMTT溶液(0. 5mg/mL),繼續(xù)培養(yǎng)4h后每孔加入二甲亞砜200μL, 酶標儀545nm測量各孔的吸光度值(參比波長450nm)。平行測定3次取平均值。計算增殖 抑制率,Bliss法計算IC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