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毛片基地免费,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免费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电影,中天堂国产日韩欧美,中国国产aa一级毛片,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成人不卡在线

用于縫紉機的彎針和切刀驅動機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703464閱讀:35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用于縫紉機的彎針和切刀驅動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縫紉機的彎針和切刀驅動機構,具體來說涉及一種這樣的用于縫紉機的彎針和切刀驅動機構,即其可一體地進行鎖式縫紉和包邊縫紉,還可通過轉換一種通過裁切織物邊緣在鎖式縫紉時進行包邊縫紉的操作和一種不用裁切織物邊緣進行鎖式縫紉的操作來進行這樣的縫紉。
背景技術
通常,作為在通過將許多織物等連接形成的多種線跡中的由縫紉工形成的最基本線跡,鎖式縫紉是眾所周知的。在鎖式縫紉時,當穿過針的上線隨同針的垂直運動穿過織物時,用容納有下線的旋轉鉤的挑圈針片截取上線,這樣上線和下線就相交以形成鎖式線跡,從而許多織物沿著線跡牢固地連接在一起。
另一方面,作為可防止易于分散的織物等的周邊部分散開的縫紉形式,包邊縫紉是眾所周知的。在包邊縫紉時,根據形成線跡的線數和相對于織物表面進行大致垂直運動的針數,已知有單針雙線包邊縫紉(美國線跡標準線跡型號503)、單針三線包邊縫紉(美國線跡標準線跡型號504)以及將鏈式縫紉和包邊縫紉組合、通常稱作互鎖式的雙針五線縫紉(美國線跡標準線跡型號516)。
不過,在進行這樣的包邊縫紉時,為了形成線跡,線被兩個稱作彎針的鉤形針從側面截取,或者水平移動的圈結線被針截取。這樣一來,由于圈結線相對于針線不在垂直于織物表面的方向上相交,所以不可能象在鎖式縫紉時那樣牢靠地連接織物。也就是說,出現了一種所謂的“帶笑(laughing)”現象,即當通過包邊縫紉連接的兩種織物打開時,縫線都暴露在外面。因此,在連接完許多織物后進行包邊時,需要通過進行鎖式縫紉來形成線跡(美國線跡標準線跡型號517)。
在這樣的線跡(美國線跡標準線跡型號517)中,盡管希望鎖式線跡部和包邊部都盡可能相互靠近,但鎖式縫紉需要旋轉鉤在執(zhí)行垂直運動的針的下方容納下線,而包邊縫紉需要移動方向與針的垂直運動軌跡相交的彎針與鎖式縫紉的針分開設置,因此,相對于鎖式線跡部和包邊線跡部的各自位置來說,自然而然地存在一種局限性。從上述文字看來,日本專利公開15268/1981、25145/1985、25396/1986等中提出了既可用于鎖式縫紉又可用于包邊縫紉的縫紉機。不過,所有披露在這些公開文件中的縫紉機都是選擇使用這些功能中的一種功能的縫紉機,并且不可能在鎖式線跡和包邊線跡相互靠近的狀態(tài)下同時進行鎖式縫紉和包邊縫紉。
另一方面,日本特許公開專利公開113490/1980、136085/1980、146190/1980、122495/1988等中已披露了可同時進行鎖式縫紉和包邊縫紉的方法。不過,在這些提案中,相對于包邊縫紉來說,由于與針的垂直運動軌跡相交并與鎖式縫紉的針分開設置的彎針將上述傳統的包邊縫紉的彎針運動作為其運動,所以鎖式縫紉需要旋轉鉤在執(zhí)行垂直運動的針的下方容納下線,而包邊縫紉需要其運動與針的垂直運動軌跡相交的彎針與鎖式縫紉的針分開設置。因此,相對于包邊線跡和鎖式線跡的位置而言,自然而然地存在一種局限性,并且就縫紉機的機構而言,難于在鎖式線跡和包邊線跡相互靠近的狀態(tài)下同時進行鎖式縫紉和包邊縫紉。
此外,已提出一種同時進行鎖式縫紉和包邊縫紉的鎖式縫紉/包邊縫紉附件(由TOYO SEIKI KOGYO KABUSHIKIGAISHA制造,品名為“RUBYLOCK”)(日本專利公開2541601)。如圖27所示,該附件被固定地安裝在織物加壓桿1001上。在附件機架1002中樞轉的曲柄1003的驅動臂1003a被承載針1011的針桿(圖中未示出)驅動。驅動臂1003b使通過驅動連桿1004支承在附件機架1002上的上彎針驅動板1005擺動。因為該上彎針驅動板1005擺動,所以通過上彎針驅動桿1006支承在附件機架1002上的上彎針1007也擺動。另一方面,因為上彎針驅動板1005這樣擺動,所以以凸出的方式安裝在上彎針驅動板1005上的銷1005a滑進在附件機架1002中樞轉的下彎針驅動板1008中形成的槽1008a并使該下彎針驅動板1008擺動。因為下彎針驅動板1008這樣擺動,所以在附件機架1002中樞轉的下彎針1010也通過下彎針驅動桿1009擺動。在這樣的一種附件結構中,由于上彎針1007必須在織物的頂面(圖中未示出)上與針1011相交,所以上彎針1007沿著從織物的供送和前進方向看去的左上方方向傾斜。此外,由于下彎針1010必須在織物的底面上與針1011相交,所以下彎針1010沿著從織物的供送和前進方向看去的左下方方向傾斜。此外,上下彎針1007、1010都這樣傾斜,即它們在織物端部的側面互連成環(huán)。
在圖中,標號1014表示針1011的針縫紉部,標號1012表示線張力裝置,標號1013表示被下彎針驅動板1008驅動的圈結線卷繞裝置。
在具有該結構的附件中,當針桿執(zhí)行上下運動時,穿過針1011的上線(圖中未示出)和容納在旋轉鉤(圖中未示出)中的下線(圖中未示出)形成了鎖式線跡。與此同時,曲柄1003的驅動臂1003a被針桿驅動,并且驅動臂1003b通過驅動連桿1004使上彎針驅動板1005擺動。因為上彎針驅動板1005這樣擺動,所以上彎針1007通過上彎針驅動桿1006擺動。同樣因為上彎針驅動板1005這樣擺動,所以以凸出方式安裝在上彎針驅動板1005上的銷1005a滑進形成在下彎針驅動板1008中的槽1008a,從而使下彎針驅動板1008擺動。因為下彎針驅動板1008這樣擺動,所以下彎針1010通過下彎針驅動桿1009擺動,從而通過分別穿過上彎針1007和下彎針1010的上圈結線和下圈結線(圖中未示出)形成了包邊線跡。
不過,在該附件中,由于上下彎針1007、1010傾斜,所以在制造中需要一種高加工技術,同樣需要一種在組裝中保持精確度的技術。此外,由于這類鎖式線跡縫紉機是被作為使用者的普通家庭或裁縫使用的,所以調換附件的織物加壓器并將織物加壓器緊固于織物加壓桿的操作變得特別麻煩,在緊固該附件后相對于針調節(jié)上彎針1007和下彎針1010的位置關系的操作也變得特別麻煩。該附件還有一個嚴重的缺陷,即在用剪刀初步裁切通過包邊縫紉縫制的織物邊緣之后必須執(zhí)行包邊縫紉操作。
因此,本申請的發(fā)明人提出了一種單針四線鎖式線跡/包邊線跡的結構和一種形成該縫紉的方法,該方法既有鎖式縫紉的功能又有包邊縫紉的功能,并可在使用縫紉機時形成這樣的線跡結構(日本專利公開2672097)。鎖式線跡縫紉機的使用者強烈要求研制一種可實現單針四線鎖式線跡/包邊線跡結構的鎖式線跡縫紉機和一種形成上述提案中披露的線跡結構的方法。
此外,所有用來形成包邊縫紉的線跡的單針雙線包邊縫紉(美國線跡標準線跡型號503)、單針三線包邊縫紉(美國線跡標準線跡型號504)、雙針五線包邊縫紉(美國線跡標準線跡型號516)等都通過用切刀裁切織物邊緣來進行包邊縫紉,其中切刀由進行上下運動的上切刀和與該上切刀相協作的下切刀構成。
這里,我們認為如果在以鋸齒形花樣裁切織物邊緣后進行鋸齒形縫紉的話,那么即便在鎖式縫紉時也容易進行包邊縫紉?;谶@樣的理解,日本實用新型特許公開申請90056/1982、90057/1982、日本專利公開31950/1983等已提出了一種給鎖式縫紉添加有切刀的裁切功能的縫紉機。
這里,一般而言,除了要求鎖式線跡縫紉機必須結構緊湊之外,還希望鎖式線跡部和切刀裁切機構部盡可能地相互靠近。不過,由于鎖式縫紉要求旋轉鉤在執(zhí)行上下運動的針下方容納下線,所以在將切刀裁切機構部裝進鎖式線跡縫紉機時自然存在一種局限性。這樣一來,通常就難于從實體上實現同時進行鎖式縫紉和織物邊緣的裁切的鎖式線跡縫紉機,并且因為縫紉機機構上的原因難于使這樣的鎖式線跡縫紉機商品化。
本發(fā)明一直致力于克服這些常規(guī)缺陷,并且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縫紉機的彎針驅動機構,即其具有鎖式縫紉和包邊縫紉的功能并可在使用單臺縫紉機時執(zhí)行這些功能。
此外,本發(fā)明的又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縫紉機的切刀裁切機構,其可將切刀裁切機構部裝進縫紉機的現有結構空間,并可轉換一種通過裁切織物邊緣在鎖式縫紉時執(zhí)行包邊縫紉的操作和一種不用裁切織物邊緣執(zhí)行鎖式縫紉的操作。

發(fā)明內容
為實現該目的,在一種縫紉機的彎針驅動機構中,采用了一上線和一下線,該上線穿過一根執(zhí)行引出一條相對于喉板垂直的軌跡的上下運動的針,該下線容納在一個旋轉鉤中,該上線穿過沿垂直方向執(zhí)行往復運動并且在工件每走一線跡時都穿過安裝在該喉板上的工件的針,在從該針的最低位置升高上線時,該上線被在該喉板下方容納該下線并執(zhí)行旋轉運動的該旋轉鉤的一個挑圈針片截取,從而使該上線和該下線相互交織,因而形成一個由一平行于工件表面的線跡和一垂直于工件表面的線跡組成的鎖式線跡部,而一個包邊線跡部是通過分別穿過一上彎針和一下彎針的一上圈結線和一下圈結線形成的,該上彎針執(zhí)行引出一條延伸在該喉板上下方的基本上為弧形軌跡的往復運動并與該喉板上方針的軌跡相交,而該下彎針在該喉板下方引出一條基本上為弧形的軌跡并分別與該針和該上彎針的軌跡相交,該縫紉機的彎針驅動機構還包括一個彎針驅動部,該彎針驅動部具有這樣一個結構,即在其中,該上彎針和下彎針分別安置于該喉板的下方,其相應的挑圈針片沿相同方向這樣布置,即該挑圈針片穿過從縫紉方向看去的針的正面,該上彎針和下彎針被這樣驅動,即該上彎針和下彎針執(zhí)行具有在平面上基本上相互平行的軌跡的運動,當該上彎針從最高位置降下時,穿過該上彎針的該上圈結線被從最高位置降下的針截取,該上彎針執(zhí)行引出與該喉板上方針的軌跡相交的弧形軌跡的往復運動并穿過該喉板,當該下彎針從軌跡的一端移向另一端時,穿過該下彎針的該下圈結線被從該喉板下方降下的針截取,該下彎針執(zhí)行引出與該喉板下方針的軌跡和上彎針的軌跡相交的軌跡的往復運動,當該下彎針移向另一端時,該下圈結線被從最低位置升高的上彎針截取,從而該上圈結線和下圈結線在工件的邊緣部分互連成環(huán),與此同時,該上圈結線與穿過該工件頂面的鎖式線跡部互連成環(huán),而該下圈結線與穿過該工件底面的鎖式線跡部互連成環(huán),因而形成包邊線跡部。
該彎針驅動部包括一個安裝在一根被下驅動軸驅動的彎針驅動軸上的曲柄、一根與該曲柄相連的下彎針驅動桿、一個承載與該下彎針驅動桿相連并在機架中樞轉的下彎針的下彎針安裝臂、一個承載在該機架中樞轉的上彎針的上彎針安裝臂以及一個與該下彎針驅動桿和該上彎針安裝臂相連的上彎針驅動桿。
該縫紉機的彎針驅動機構包括一個離合器,該離合器通過在形成包邊部時通過將動力從該下軸傳輸到該彎針驅動軸形成鎖式線跡部和包邊部,而在形成鎖式線跡部時通過在最低位置并接該上彎針并中斷從該下軸輸向該彎針驅動軸的動力傳輸形成鎖式線跡部。
在這樣的縫紉機的彎針驅動機構中,上彎針和下彎針被分別安置在該喉板的下方,其相應的挑圈針片沿相同方向被這樣布置,即該挑圈針片穿過從縫紉方向看去的針的正面,該上彎針和下彎針被這樣驅動,即該上彎針和下彎針執(zhí)行具有在平面上基本上相互平行的軌跡的運動,從而該彎針驅動機構既有鎖式縫紉的功能又有包邊縫紉的功能,它們可在使用單臺縫紉機時同時進行。
此外,該離合器可這樣轉換,即在形成包邊部時通過將動力從下軸輸向彎針驅動軸形成鎖式線跡部和包邊部,而在形成鎖式線跡部時通過在最低位置并接上彎針并中斷從下軸輸向彎針驅動軸的動力傳輸形成鎖式線跡部。
另外,實現上述目的的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是一種這樣的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即其通過一個上切刀和與該上切刀相協作的下切刀裁切織物邊緣,該上切刀通過一個以與縫紉機的旋轉軸互鎖的方式操作的傳動機構執(zhí)行上下運動,該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包括一個樞轉地安裝在機架上并滑動地導向該上切刀的切刀驅動部,并且該傳動機構通過這樣一個離合器與該上切刀相連,即該離合器在執(zhí)行該切刀驅動部的切刀操作時允許動力向該上切刀傳輸,而在切刀不操作時通過樞轉地將該切刀驅動部移到并接位置中斷輸向該上切刀的動力傳輸。
該傳動機構包括一個第一四桿曲柄機構和一個第二四桿曲柄機構,該第一四桿曲柄機構與一根構成旋轉軸的上軸和機架相連,而該第二四桿曲柄機構利用了該第一四桿曲柄機構的一根連桿和該機架的一連桿鉸鏈并將該離合器的驅動部作為另一根連桿使用。
該離合器包括一個形成在作為驅動部的另一根連桿上的銷和一個形成在該上切刀中允許該銷作為被驅動部裝入其中的長條槽。
該下切刀滑動地安裝在該切刀驅動部上,并且該下切刀包括一個定位鎖合部,該定位鎖合部在切刀操作時相對于針縫紉位置在喉板的定位凹槽部定位該切刀驅動部。
該喉板的定位凹槽部被這樣左右調節(jié)位置,即線跡快可相對于針縫紉位置改變。
該下切刀滑動地安裝在該切刀驅動部上,并且該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還包括一個使該上切刀偏向該下切刀的切刀端壓力彈簧元件。
該下切刀滑動地安裝在該切刀驅動部上,并且該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還包括一個定位彈簧元件,該定位彈簧元件在執(zhí)行裁切操作時使該定位鎖合部偏向該喉板的定位凹槽部。
該下切刀滑動地安裝在該切刀驅動部上,并且該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還包括一個定位偏心凸輪,該定位偏心凸輪在執(zhí)行裁切操作時使該定位鎖合部裝入該喉板的定位凹槽部。
該上切刀可更換地安裝在該切刀驅動部上。
在具有該結構的切刀驅動機構中,縫紉機旋轉軸的旋轉運動通過一個以與旋轉軸互鎖的方式操作的傳動機構被轉變成上下運動,并且織物邊緣因該上下運動被一個上切刀和一個與該上切刀相協作的下切刀裁切。這里,上切刀被樞轉地支承在機架上的切刀驅動部滑動地導向。該傳動機構通過一個離合器與該上切刀相連。該離合器在執(zhí)行切刀驅動部的切刀操作時將動力傳輸給該上切刀,而在不執(zhí)行切刀驅動部的切刀操作時通過樞轉地使該切刀驅動部移向并接位置中斷輸向該上切刀的動力傳輸。
此外,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的下切刀滑動地安裝在該切刀驅動部上,并且包括一個定位鎖合部,該定位鎖合部相對于針縫紉位置將該切刀驅動部定位于該喉板的定位凹槽部,并且該切刀驅動部包括一根定位桿,該定位桿在執(zhí)行切刀操作時使該定位鎖合部裝入該喉板的定位凹槽部。
在具有該結構的縫紉機的裁切驅動機構中,縫紉機旋轉軸的旋轉運動通過以與旋轉軸互鎖的方式操作的傳動機構被轉變成上下運動,并且織物邊緣因該上下運動被一個上切刀和一個與該上切刀相協作的下切刀裁切。這里,上切刀被樞轉地支承在機架上的切刀驅動部滑動地導向。該傳動機構通過一個離合器與該上切刀相連。
該離合器在執(zhí)行切刀驅動部的切刀操作時將動力傳輸給該上切刀,而在不執(zhí)行切刀驅動部的切刀操作時通過樞轉地使該切刀驅動部移向并接位置中斷輸向該上切刀的動力傳輸。這里,通過使用該切刀驅動部的定位桿,在下切刀的定位鎖合部移開喉板的定位凹槽部后,切刀驅動機構可直接樞轉地移向該并接位置。
附圖的簡要說明

圖1是一整體透視圖,示出了一個應用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彎針驅動機構的鎖式線跡/包邊線跡縫紉機的實施例;圖2(a)和圖2(b)是說明圖,簡單地示出了應用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彎針驅動機構的鎖式線跡/包邊線跡縫紉機的一種操作;圖3是一分解透視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彎針驅動機構中的一個線跡轉換裝置、一個針縫紉控制部和一個離合器控制部;圖4是一說明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彎針驅動機構中的針縫紉控制部和離合器控制部;圖5是一方框圖,示出了應用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彎針驅動機構的鎖式線跡/包邊線跡縫紉機的驅動系統;圖6是一分解透視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彎針驅動機構中的離合器控制部和彎針驅動部;
圖7是一上部平面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彎針驅動機構中的彎針驅動部;圖8是一說明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彎針驅動機構中的彎針驅動部的操作狀態(tài),其中圖8(a)是一示出了針截取上圈結線的位置點的視圖,而圖8(b)是一示出了針截取下圈結線的位置點的視圖;圖9是一說明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彎針驅動機構中的離合器操作狀態(tài),其中圖9(a)是一示出了動力從下軸輸向彎針驅動軸的狀態(tài)被中斷的視圖,而圖9(b)是一示出了動力從下軸輸向彎針驅動軸的狀態(tài)的視圖;圖10是一透視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中的傳動機構和切刀驅動部;圖11(a)和11(b)是說明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中的傳動機構的操作狀態(tài);圖12是一說明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中的傳動機構的操作;圖13是一分解透視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中的傳動機構和切刀驅動部;圖14是一透視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中的切刀操作狀態(tài);圖15是一透視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中的切刀非操作狀態(tài);圖16是一從背面觀察的縫紉機狀態(tài)中的透視圖,其中示出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中另一實施例的切刀驅動部;圖17(a)和圖17(b)是示出應用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彎針驅動機構的鎖式線跡/包邊線跡縫紉機形成的線跡的視圖,其中圖17(a)是每當打結時包邊部與鎖式線跡部相交的線跡的說明圖,而圖17(b)是每當打另外一個結或打另外兩個結時包邊部與鎖式線跡部相交的線跡的說明圖,圖17(c)是一說明圖,示出了這樣一種線跡,即在其中,每一種線跡的鎖式線跡部形成鋸齒形狀或者每多種線跡的鎖式線跡部形成折線的形式;圖18是一透視圖,示出了一個應用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的鎖式線跡縫紉機的實施例;圖19(a)和圖19(b)是說明圖,簡單地示出了應用了本發(fā)明切刀驅動機構的鎖式線跡縫紉機的操作;圖20(a)和圖20(b)是說明圖,簡單地示出了應用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的鎖式線跡縫紉機的操作;圖21是一透視圖,示出了一個應用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的鎖式線跡縫紉機的實施例;圖22是一分解透視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中的傳動機構和切刀驅動部;圖23是一分解透視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中的切刀驅動部;圖24是一說明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中的切刀驅動部的操作;圖25是一透視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中的切刀操作狀態(tài);圖26是一透視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中的切刀非操作狀態(tài);圖27是一透視圖,示出了一個安裝并使用在鎖式線跡縫紉機上的鎖式線跡/包邊線跡附件的結構。
實施本發(fā)明的最佳模式下面結合附圖對優(yōu)選實施例加以說明,在這些實施例中,將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彎針和切刀驅動機構應用在了鎖式線跡/包邊線跡縫紉機上。
如圖1所示,鎖式線跡/包邊線跡縫紉機包括一個鎖式線跡成型機構100和一個彎針驅動機構50,該鎖式線跡成型機構100形成一個鎖式線跡部,該鎖式線跡部包括平行于工件表面的線跡和垂直于工件表面的線跡,而該彎針驅動機構50在工件表面上形成一個包邊線跡部。
由于該鎖式線跡成型機構100具有一個已知(眾所周知)的結構,該結構披露在日本特許公開專利公開117148/1974、154448/1977、108547/1978、60052/1979、110049/1979、35676/1980、113490/1980、146190/1980、3091/1981等中,所以省略了對鎖式線跡成型機構100的詳細說明。不過,如圖2所示,對鎖式線跡成型機構的結構作了簡單說明,該鎖式線跡成型機構100包括緊固在針桿11上的針10,針10在相對于喉板8和旋轉鉤20的垂直方向上引出軌跡L10時作上下運動,而旋轉鉤20在與針10作上下運動的同一循環(huán)中引出軌跡L20時水平旋轉。這里,穿過針10的上線1能在垂直方向上作往復運動,并且在工件每走一線跡時都穿過裝在喉板8上的工件,在上線1從針10最靠下的位置升高時,上線1被在喉板8下容納下線2的旋轉鉤20的挑圈針片21截取,以便于使上線1和下線2相互交織,因而形成一個鎖式線跡部6,該鎖式線跡部6由平行于工件表面的線跡和垂直于工件表面的線跡組成。針桿11通過一個針桿驅動部MT1作上下運動,該針桿驅動部MT1具有一個針桿曲柄,其構成一個垂直且滑動地支承在針架12上的傳動機構,該針架12具有一個樞轉地支承于機架FR上的上端部。此外,旋轉鉤(挑圈針片)20不僅可轉一整圈還可轉半圈。也就是說,只要旋轉鉤20的軌跡L20與針10的軌跡L10相交,那么對于旋轉鉤20來說就足夠了,這樣上線1就可被挑圈針片21截取。
而且,如圖1所示,在鎖式線跡/包邊線跡縫紉機中,當縫紉工旋轉線跡轉換手柄NB以便響應線跡轉換手柄NB的旋轉位置將圖案線跡轉換刻度盤DL轉換到不同的縫紉模式下,可進行直線縫紉、鋸齒形縫紉等。與這些縫紉模式相匹配的鎖式線跡成型機構100具有的已知(眾所周知)結構披露在日本特許公開專利公開50853/1973、32754/1974、73754/1975、4646/1979、6643/1979、120057/1979、16676/1980、日本特許公開實用新型216/1980、4787/1980、8406/1980等中。例如,鎖式線跡成型機構100具有一個圖案線跡產生裝置(圖中未示出)或一個線跡轉換裝置110,其通過在針執(zhí)行上下運動時每走一線跡的時候沿垂直于織物供送方向的方向移動針10,從而形成與織物供送相協調的鋸齒形縫紉形式或圖案縫紉形式。在圖1所示的鎖式線跡/包邊線跡縫紉機中,圖案線跡產生裝置和線跡轉換裝置110一體地形成為一個部件,其中圖案線跡產生裝置裝在線跡轉換裝置110的后部中。
如圖3和4所示,該線跡轉換裝置110包括一個線跡轉換軸111和圖案線跡轉換刻度盤DL,該線跡轉換軸111通過操縱線跡轉換手柄NB而旋轉并設定圖案的線跡,而該圖案線跡轉換刻度盤DL緊固在其上顯示有不同線跡的線跡轉換軸111的操縱側軸端上。線跡轉換裝置110還設有一個這樣的機構,即在其中,當縫紉工通過操縱線跡轉換手柄NB有選擇地轉換線跡時,從圖案線跡產生裝置的不同凸輪中選擇一個需要的凸輪,并設定針的擺動量、針的擺動位置和針的供送量。
此外,圖案線跡產生裝置和線跡轉換裝置110通過一個針縫紉控制部520執(zhí)行對鎖式線跡成型機構100的驅動控制。針縫紉控制部520包括一針桿拉桿526、一針縫紉傳動凸輪527、一針縫紉傳動臂536、一針縫紉傳動爪522,該針桿拉桿526的一端與圖案線跡產生裝置相連,而另一端與鎖式線跡成型機構100的針桿驅動部MT1相連,并因傳遞自圖案線跡產生裝置的驅動力而在針桿驅動部MT1的針架12中左右往復地移動針桿11,該針縫紉傳動凸輪527緊固在線跡轉換裝置110的線跡轉換軸111上,該針縫紉傳動臂536與針縫紉傳動凸輪527接合,并利用梯狀螺釘旋轉地固定在機架FR上,該針縫紉傳動爪522通過針縫紉傳動連桿539與針縫紉傳動臂536相連并與針桿拉桿526接合。
針桿拉桿526以凸出的方式設有一個彈簧接合銷526c,而一個張力彈簧529在該彈簧接合銷526c和機架FR之間延伸。因此,針桿拉桿526總被偏置在從縫紉機前視圖看去向左的方向上。此外,針桿拉桿526以凸出的方式設有一個與針縫紉傳動爪522接合的針縫紉傳動銷526d。與針縫紉傳動銷526d接合的針縫紉傳動爪522通過螺釘緊固在針縫紉調節(jié)板521上。針縫紉調節(jié)板521通過螺釘523旋轉地連接在針縫紉傳動連桿539的一端。這里,通過螺釘525固定的針縫紉調節(jié)板521和針縫紉傳動爪522通過螺釘524在一體化的狀態(tài)下旋轉地固定于機架FR上。針縫紉傳動連桿539的另一端通過螺栓540旋轉地連接在中間臂536c上,該中間臂536c以朝著針縫紉傳動連桿539凸出的方式在允許梯狀螺釘537從其穿過的孔536e的附近形成在針縫紉傳動臂536上。此外,安全銷536b以凸出的方式形成在針縫紉傳動臂536頂部的上端臂536a上,并且該安全銷536b與針縫紉傳動凸輪527接合。這里,一個凹槽部527a形成在針縫紉傳動凸輪527中,從而允許針縫紉傳動臂536的安全銷536b以凸出的方式進入其中。此外,一個張力彈簧538延伸在針縫紉傳動臂536下部的下端臂536d和機架FR之間。正因為具有這樣的結構,所以當從其正面看縫紉機時,針縫紉傳動臂536在順時針方向上以梯狀螺釘537為中心彈性地偏置,從而有可能使針縫紉傳動臂536的安全銷536b以凸出的方式進入針縫紉傳動臂527的凹槽部527a。
此外,針控制部520包括一個針縫紉傳動臂支承板532,其通過安裝在縫紉機主體前蓋(圖中未示出)上的包邊縫紉轉換鈕BT操作,并當從其正面看縫紉機時,允許針縫紉傳動臂536在順時針方向上旋轉。包邊縫紉轉換鈕BT總是通過一個壓縮彈簧534彈性地偏置在遠離縫紉機主體前蓋的方向上。此外,為了防止包邊縫紉轉換鈕BT因壓縮彈簧534的偏壓力而從縫紉機主體的前蓋上松脫,包邊縫紉轉換鈕BT通過用于軸的卡圈535與縫紉機主體的前蓋接合,從而可將包邊縫紉轉換鈕BT按到縫紉機主體的前蓋中。針縫紉傳動臂支承板532設有一個接收部532a和一個支承部532b,該接收部532a在其一端被包邊縫紉轉換鈕BT的遠端壓制,而支承部532b用來支承針縫紉傳動臂536的上端臂536a的端部。該針縫紉傳動臂支承板532通過一個梯狀螺釘533旋轉地安裝在針上,而針縫紉傳動臂支承基座530通過螺釘531緊固在機架FR上。此外,為了在從上述角度看時沿順時針方向彈性地偏壓該針縫紉傳動臂支承板532,一個彈簧接合部532c形成在針縫紉傳動臂支承板532上,一個彈簧接合部530a形成在針縫紉傳動臂支承基座530上,并且一個張力彈簧540延伸在該彈簧接合部532c和彈簧接合部530a之間。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結構,針縫紉傳動臂支承板532的支承部532b與針縫紉傳動臂536的上臂536a的端部壓力接觸。此外,針縫紉傳動臂支承基座530設有一個擋塊532b,該擋塊532b限制了在操縱包邊縫紉轉換鈕BT時的按壓量。正因為具有了這樣的結構,所以當按壓包邊縫紉轉換鈕BT時,盡管針縫紉傳動臂支承板532在從上述角度看時沿順時針方向以梯狀螺釘533為中心旋轉,但旋轉仍受到針縫紉傳動臂支承基座530的擋塊530b的限制,因此,可限制住操縱包邊縫紉轉換鈕BT時的按壓量。
下面結合圖1和5對具有該結構的鎖式線跡成型機構100的鎖式線跡成型操作的方式加以說明。
針10借助來自樞轉地安裝在鎖式線跡/包邊線跡縫紉機的機架FR上的旋轉軸也即上軸S1的電動力通過針桿驅動部MT1作上下運動。此外,上軸S1通過傳動機構71(圖10)使上拉或供送針線的挑線器730作上下運動。該上軸S1通過經同步皮帶TB1從馬達M傳遞到手動滑輪HP上的電動力被旋轉地驅動。此外,滑動地支承固定有針10的針桿11的針架12通過受到圖案線跡產生裝置的驅動控制的針桿拉桿526移動到每只針的左右。在喉板8中,針縫紉孔PS以橫長條的形狀形成,這樣針縫紉孔PS就允許針10左右移動。
旋轉鉤20借助來自樞轉地支承在鎖式線跡/包邊線跡縫紉機的機架FR上的旋轉軸也即下軸S2通過構成傳動機構的旋轉鉤驅動螺旋齒輪MT2旋轉。旋轉鉤驅動螺旋齒輪MT2通過在供送方向上轉換90度將旋轉運動從下軸S2傳遞到旋轉鉤20上,其中驅動端齒輪202緊固在旋轉鉤20上,而驅動端齒輪201(圖6)緊固在下軸S2上。下軸S2按較之上軸的旋轉速度增加兩倍(1∶2)的旋轉速度通過同步皮帶TB2與上軸S1同步地被旋轉驅動。該旋轉鉤20的同步是這樣調節(jié)的,即旋轉鉤20在針10每次作上下運動時旋轉兩次,而當針10從最低的位置升高時,旋轉鉤20的挑圈針片21截取上線1的環(huán)。
用來供送織物的傳動卡爪FB的供送量還受到圖案線跡產生裝置的驅動控制。傳動卡爪FB的織物供送運動構成了織物供送的一個階段,其中,具有三角凸輪的供送驅動部120被下軸S2驅動,抬起傳動卡爪FB從而將工件向上推,在保持抬起狀態(tài)的同時使傳動卡爪FB前進從而使工件向前運動,降下傳動卡爪FB以便使工件離開喉板8并使傳動卡爪FB退回原始位置。
此外,如圖1和2所示,鎖式線跡/包邊線跡縫紉機設有一個彎針驅動機構50,其通過上圈結線3和下圈結線4形成一個包邊線跡部7,上圈結線3和下圈結線4分別穿過上彎針30和下彎針40,上彎針30執(zhí)行引出一條在喉板8上下方延伸的基本上為弧形的軌跡L30的往復運動,并與喉板8上的針10的軌跡L10相交,而下彎針40在喉板8下方引出一條基本上為弧形的軌跡L40,并分別與針10的軌跡L10和上彎針30的軌跡L30相交。
彎針驅動機構50設有一個具有下列結構的彎針驅動部60(圖6和7)。也就是說,上彎針30和下彎針40分別位于喉板8的下方。上彎針30和下彎針40相應的挑圈針片31、41被織物置在這樣的方向上,即挑圈針片31、41穿過沿縫紉方向看去的針10的正面。上彎針30和下彎針40被這樣驅動,即上彎針30和下彎針40在基本上相互平行的平面上執(zhí)行具有軌跡L30、L40的運動。當上彎針30從最高的位置降下來時,上圈結線3被從最高位置降下的針10截取,其中,該上圈結線3穿過上彎針30,上彎針30執(zhí)行引出弧形軌跡L30的往復運動,該弧形軌跡L30與喉板8上的針10的軌跡L10相交并穿過喉板8。
當下彎針40從軌跡L40的一端移到另一端時,下圈結線4在喉板8下方被降下的針10截取,其中,該下圈結線4穿過下彎針40,下彎針40執(zhí)行引出弧形軌跡L40的往復運動,該弧形軌跡L40與喉板8下方的針10的軌跡L10和上彎針30的軌跡L30相交。當下彎針40移到另一端時,下圈結線4被從最低位置升起的上彎針30截取。正因為具有這樣的結構,所以上圈結線3和下圈結線4在工件5的邊緣部5c相互連成環(huán),同時,上圈結線3穿過工件5的頂面5a與鎖式線跡部6互連成環(huán),而下圈結線4穿過工件5的底面5b與鎖式線跡部6互連成環(huán),因而形成包邊線跡部7。
彎針驅動部60位于喉板8的下方,如圖6和7所示,它包括一個曲柄61b、一個與該曲柄61b相連的下彎針傳動桿62、一個與該下彎針傳動桿62相連并承載下彎針40的下彎針安裝臂63、一個在機架FR中樞轉并在其一端承載上彎針30的上彎針安裝臂64以及一個與該下彎針傳動桿62和該上彎針安裝臂64相連的上彎針傳動桿65,其中,曲柄61b安裝在彎針傳動軸61的一端并被下軸S2驅動,旋轉運動通過離合器500從下軸S2傳遞到彎針傳動軸61上。這些曲柄61b等都被裝到安裝在機架FR上的彎針基座601上。更具體地說,彎針傳動軸61旋轉地固定在彎針基座601上,而曲柄61b的曲柄銷61c旋轉地連接于下彎針傳動桿62的一端。該下彎針傳動桿62的另一端旋轉地連接于下彎針安裝臂63的一端,而下彎針安裝臂63的另一端樞轉地支承在彎針基座601上。此外,上彎針安裝臂64的另一端樞轉地安裝在緊固于彎針基座601的上彎針安裝臂軸602上。
下面結合圖5、6、7和8對具有該結構的彎針驅動部60的包邊縫紉操作加以說明。
當下軸S2旋轉時,彎針傳動軸61通過離合器500執(zhí)行旋轉運動,而與彎針傳動軸61的曲柄61b相連的下彎針傳動桿62將這種旋轉運動轉變成左右方向的往復運動。當下彎針傳動桿62執(zhí)行左右方向的往復運動時,下彎針安裝臂63圍繞著其一個樞轉點擺動到彎針基座601,因此,從縫紉機的正面看去(圖2(a)),被下彎針安裝臂63承載的下彎針40在喉板8下方以弧形形狀在針10的右側和左側之間擺動。此外,當下彎針傳動桿62執(zhí)行左右方向的往復運動時,由于上彎針傳動桿65連接下彎針傳動桿62和上彎針安裝臂64,所以上彎針安裝臂64將左右的往復運動轉變?yōu)橐詮濁樆?01的上彎針安裝臂軸602為中心的上下往復運動。當上彎針安裝臂64執(zhí)行以上彎針安裝臂軸602為中心的上下往復運動時,上彎針30以弧形形狀在這樣的兩個位置之間擺動,從縫紉機的正面看去(圖2(a)),一個位置位于針10的右側并處于下彎針40的挑圈針片41的下方,而另一個位置位于針10的左側,并處于喉板8的上方。
在將動力從下軸S2傳遞給這樣的一個彎針驅動部60或中斷這樣的動力傳輸的離合器500中,在形成包邊線跡部7時,動力從下軸S2被傳遞給彎針傳動軸51,從而形成鎖式線跡部6和包邊線跡部7,而在形成鎖式線跡部6時,上彎針30在最低的位置被并接并且從下軸S2傳遞給彎針傳動桿51的動力傳輸被中斷,從而形成鎖式線跡部6(圖2(b))。這里,彎針驅動部60包括一個構成傳動機構的彎針驅動螺旋齒輪MT3(圖1)。如圖6所示,該彎針驅動螺旋齒輪MT3被設置用來沿供送方向將旋轉運動的方向轉變90度后將旋轉運動從下軸S2傳遞給彎針驅動部60,其中一個驅動端齒輪509緊固在旋轉地固定于彎針基座601的彎針傳動軸61的另一端,而驅動端齒輪505滑動地裝在下軸S2上。
此外,離合器500包括一個彎針驅動螺旋齒輪擋塊503、一個離合器捕集器506、一個離合器彈簧508以及一個離合器轉換桿501,該擋塊503通過螺釘504緊固在機架FR上并裝入一個形成在驅動端齒輪505中的凹槽部505b,該捕集器506緊固于下軸S2的一端,并設有一個離合器接合凹槽部506a,在該凹槽部506a中,形成在驅動端齒輪505的另一端上的離合器爪505c裝入其端面,該彈簧508在旋轉鉤驅動螺旋齒輪MT2的驅動端齒輪201和彎針驅動螺旋齒輪MT3的驅動端齒輪505之間寬松地裝在下軸S2上,并這樣偏壓該驅動端齒輪505,即驅動端齒輪505的離合器爪505c與離合器捕集器506的離合器接合凹槽部506a接合,該轉換桿501滑動地安裝在機架FR和通過梯狀螺釘502緊固于該機架FR的彎針驅動螺旋齒輪擋塊503上,并在其一端設有一個L形遠端部501a,該遠端部501a被裝入一個形成在彎針驅動螺旋齒輪MT3的驅動端齒輪505中的可移動槽505a。
如圖3和4所示,離合器轉換桿501與離合器500的離合器控制部510相連,該離合器控制部510以和針縫紉控制部520互鎖的方式操作。該離合器控制部510包括一個離合器控制桿511,其將離合器轉換桿501的另一端和針縫紉傳動臂536的下端臂536d的端部連接到針縫紉控制部520上。離合器控制桿511在其端部設有一個長條孔511a,該端部與針縫紉傳動臂536的下臂536d的端部相連,并通過用梯狀螺釘514將離合器控制桿511和針縫紉傳動臂536連接而滑動。此外,一個連接孔511b形成在與離合器轉換桿501的另一端相連的離合器控制桿511的另一端中,一個調節(jié)長條孔501b形成在離合器轉換桿501的另一端中,一個連接塊512被寬松地裝入離合器控制桿511的連接孔511b,而離合器轉換桿501這樣緊固于連接塊512,即離合器轉換桿501的位置可由螺釘513和墊圈515以及用來調節(jié)的長條孔501b調節(jié)。此外,一個張力彈簧517延伸在形成在離合器控制桿511中的彈簧接合孔511c和形成在針縫紉傳動臂536的下臂536d中的彈簧接合孔之間。正因為具有了這樣的結構,所以離合器控制桿511總是被彈性地偏置在離合器控制桿511被拉向針縫紉傳動臂536的方向上。
在具有上述結構的離合器500和離合器控制部510中,在執(zhí)行包邊縫紉時,由于從縫紉機的正面看去,針縫紉傳動臂536通過張力彈簧538的偏壓力在順時針方向上旋轉,所以與針縫紉傳動臂536的下臂536d的端部相連的離合器控制桿511向左移動,因此,與離合器控制桿511相連的離合器轉換桿501也向左移動。當離合器轉換桿501向左移動時,裝入彎針驅動螺旋齒輪MT3的驅動端齒輪505的移動槽505a的、離合器轉換桿501的L形遠端部501a向左移動驅動端齒輪505,這樣驅動端齒輪505的凹槽部505b與彎針驅動螺旋齒輪擋塊503松脫,與此同時,驅動端齒輪505的離合器爪505c與緊固于下軸S2的離合器捕集器506的離合器接合凹槽部506a接合(圖9(a))。這樣一來,由于下軸S2的旋轉運動通過驅動端齒輪505被傳遞給驅動端齒輪509,所以彎針驅動部60的上彎針30和下彎針40被驅動。
此外,在完成包邊縫紉時,從縫紉機的正面看去,通過逆著張力彈簧538的偏壓力在逆時針方向上旋轉針縫紉傳動臂536,與針縫紉傳動臂536的下臂536d的端部相連的離合器控制桿511向右移動,因此,與離合器控制桿511相連的離合器轉換桿501也向右移動。當離合器轉換桿501向右移動時,裝入彎針驅動螺旋齒輪MT3的驅動端齒輪505的移動槽505a的離合器轉換桿501的L形遠端部501a向右移動驅動端齒輪505,這樣驅動端齒輪505的凹槽部505b可逆著壓縮彈簧508的偏壓力與彎針驅動螺旋齒輪擋塊503接合,與此同時,緊固于下軸S2的離合器捕集器506的離合器接合凹槽部506a與驅動端齒輪505的離合器爪505c松脫(圖9(b))。這樣一來,由于下軸S2的旋轉運動沒有被傳遞給驅動端齒輪509,所以被驅動的齒輪502不旋轉,因此,彎針驅動部60的上彎針30和下彎針40停止操作。
設有該彎針驅動機構50的鎖式線跡/包邊線跡縫紉機還可設有一個切刀驅動機構70,該切刀驅動機構70通過一個上切刀72和一個與該上切刀72相協作的下切刀73裁切織物5的邊緣(圖2),該上切刀72通過一個傳動機構71上下運動(圖10、圖11),該傳動機構71以與鎖式線跡/包邊線跡縫紉機的旋轉軸也即上軸S1互鎖的方式操作。
該切刀驅動機構70設有一個切刀驅動部74(圖1、圖10),該切刀驅動部74滑動地引導樞轉地安裝在機架FR上的上切刀72。
傳動機構71通過一個離合器75與上切刀72相連(圖10),該離合器75在切刀驅動部74的切刀操作時將動力傳遞給上切刀72,而在切刀驅動部74的切刀不操作時樞轉地將切刀驅動部74移到并接位置并中斷賦予上切刀72的動力傳輸。
如圖1、10、11和12所示,傳動機構71由第一四桿曲柄機構LK1和第二四桿曲柄機構LK2構成的,該第一四桿曲柄機構LK1包括與作為旋轉軸的上軸S1相連的四根連桿76、77(78)、79、80和機架FR,而該第二四桿曲柄機構LK2包括四根連桿79、81、82、83,此時采用了第一四桿曲柄機構LK1的一根連桿79、機架FR的鉸鏈N4、并將離合器75的驅動部751作為又一連桿82使用。在第一四桿曲柄機構LK1中,連桿78在其與連桿80相連的同時緊固在連桿77上。這里,連桿76是一根固定的連桿。
在圖11所示的實施例中,傳動機構71被提供用來從一個機構獲取運動并將該運動轉變成使上切刀72上下運動的運動,該機構利用來自作為旋轉軸的上軸S1的動力上下驅動挑線器730。不過,傳動機構71可提供用來從一個這樣的機構獲取運動并將該運動轉變?yōu)槭股锨械?2上下運動的運動,即該機構利用來自作為旋轉軸的上軸S1的動力上下驅動針10。挑線器730借助來自上軸S1的動力通過四根連桿76、77(78)、79、80被上下驅動。
如圖10和13所示,離合器75包括一個銷84和一個長槽85,該銷84形成在作為驅動部751的另一連桿82上,而長槽85形成在作為驅動部741的上切刀72中并且銷84被裝入該長槽85。構成驅動部751的銷84通過一個螺母753被螺旋安裝在形成另一連桿82的下彎曲端部中的安裝孔752中。
在切刀驅動部74中,下切刀73被滑動地安裝在構成驅動部741的切刀驅動板742上。為了實現這樣的滑動結構,下切刀73通過小螺栓743緊固在滑板744上。樞轉移動件745的凸起746被裝入滑板744的開口747和切刀驅動板742的開口748中,而樞轉移動件745通過小螺栓760緊固在擋塊749上。正因為具有這樣的機構,所以切刀驅動部74可滑動地安裝滑板744,也就是說,下切刀73與開口747、748和凸起746之間有相對的尺寸關系。
上切刀72通過銷761被可更換地安裝在切刀驅動部74的切刀驅動板742上。切刀驅動部74設有一個將上切刀72壓向下切刀73的切刀端壓力彈性件88。切刀端壓力彈性件88是由一個彈性U形件構成的,并通過銷763樞轉地安裝在滑板744上。在上切刀72通過銷761安裝在切刀驅動板742上的狀態(tài)下,一個彈性U形件762被裝在切刀端壓力彈性件88上,這樣彈性U形件762就得以固定,并且上切刀72被壓向下切刀73。
如圖14和15所示,下切刀73包括一個定位鎖合部87,該定位鎖合部87在切刀操作時相對于針10的針縫紉位置PS將切刀驅動部74定位到喉板8上的定位板86的定位凹槽部86a,設有定位凹槽部86a的定位板86是這樣構造的,即定位板86的位置可左右調節(jié),以便使縫紉寬度W轉變成針縫紉位置PS的大小。也就是說,定位板86被這樣裝在喉板8中,即可左右調定位板86的位置,其中可沿線跡寬度W方向將定位板86的位置調節(jié)到形成在喉板8中的凹槽部8a。定位板86在定位之后通過螺栓等緊固于喉板8上。
下切刀73滑動地安裝在切刀驅動部74中,而切刀驅動部74設有一個定位偏壓件89,該偏壓件89在執(zhí)行裁切操作時將定位鎖合部87壓進喉板8上的定位板86的定位凹槽部86a。定位偏壓件89被放入樞轉移動件745和通過銷763牢牢固定的接收板764之間插入一個形成在樞轉移動件745中的安裝孔內,并且在執(zhí)行裁切操作時將定位接合件87壓進定位板86的定位凹槽部86a。
切刀驅動部74的樞轉移動件745通過銷765樞轉地支承在擋塊766的樞軸孔767中。擋塊766通過擋塊臂768緊固于機架FR。這樣一來,切刀驅動部74樞轉地支承在機架FR上,并滑動地引導上切刀72。
此外,如圖16所示,不用利用定位偏壓件89和接收板764,下切刀73就可滑動地安裝在切刀驅動部74中,而切刀驅動部74可設有一個定位偏心凸輪90,該定位偏心凸輪90在執(zhí)行裁切操作時將定位鎖合部87壓進喉板8上的定位板86的定位凹槽部86a。設有偏心凸輪90的切刀驅動部74包括一個切刀驅動體942、一個平行于該切刀驅動體942安置的滑動導向體946、一個平行于該滑動導向體946并且緊固有下切刀73的滑動體944以及一根其上滑動地按序安裝有切刀驅動體942、滑動導向體946和滑動體944的滑動軸948,該切刀驅動體942設有一個槽85',構成離合器75一部分的驅動部751的銷84被裝入該槽85'并且上切刀72緊固于該槽85'。
滑動導向體946設有一個導向槽,在該導向槽中一個形成在滑動體944上的凸起944a滑動地裝在滑動軸948的軸向上,并且一個與滑動體944接合的樞轉移動件945固定地安裝在該滑動導向體946上。滑動導向體946通過小螺栓緊固于滑動軸948?;瑒芋w944在其一端部設有一個作為凸輪從動件的槽部,并且通過定位偏心凸輪90的旋轉運動上下移動,通過操縱操縱手柄91圍繞著一個形成在樞轉移動件945中的軸孔旋轉地安裝該定位偏心凸輪90。此外,一個切刀端偏壓件950緊固在將上切刀72壓向下切刀73的切刀驅動體942上。此外,切刀驅動部74的樞轉移動件945通過銷樞轉地支承在擋塊766的樞軸孔767中。擋塊766通過擋塊臂768緊固于機架FR。這樣一來,切刀驅動部74就樞轉地安裝在機架FR上并滑動地引導上切刀72。
根據具有該結構的切刀驅動部74,通過旋轉操縱手柄91,定位偏心凸輪90發(fā)生偏移,這樣下切刀73向上移動,因此可解除下切刀73的定位鎖合部87被裝入喉板8上定位板86的定位凹槽部86a的狀態(tài)。此外,在旋轉地操縱操縱手柄91時,下切刀73向下移動,因此,下切刀73的定位鎖合部87可裝入喉板8上的定位凹槽部86a。
下面將對具有上述結構的鎖式線跡/包邊線跡縫紉機執(zhí)行的鎖式/包邊縫紉操作的方式加以說明。
這里,如圖2所示,鎖式/包邊線跡的線跡包括鎖式線跡部6和包邊線跡部7,鎖式線跡部6包含上線1和下線2,而包邊線跡部7包含由上圈結線3和下圈結線4形成的兩種圈結線,其中,線跡是通過使鎖式線跡部6和包邊線跡部7相交而形成的。也就是說,上線1和下線2分別在工件的頂面5a和底面5b上形成線跡1a、2a,工件例如為具有與織物表面相平行的兩層結構的織物5,并且上線1和下線2在織物5的垂直方向上例如在厚度方向上的中心相互交織,因而形成穿過織物5的線跡,從而形成鎖式線跡部6。
另一方面,上圈結線3和下圈結線4被提供用來形成包邊線跡部7,包邊線跡部7可防止織物5的邊緣部分5c散開。上圈結線3和下圈結線4在織物5的邊緣部分5c相互交織,上圈結線3穿過織物5的頂面5a并與鎖式線跡部6的上端相交,而下圈結線4穿過織物5的底面5b并與鎖式線跡部6的下端相交。
這樣一來,鎖式/包邊線跡的線跡是由形成單線的上線1、形成旋轉鉤線的下線2和兩種圈結線3、4構成的,其中由圈結線3、4形成的包邊線跡部7與由上線1和下線2形成的鎖式線跡部6在織物5的兩面上相交,從而鎖式線跡和包邊線跡相連,因而形成線跡。
在形成通過使鎖式線跡和包邊線跡兩者相連而構成的線跡的鎖式線跡/包邊線跡縫紉機中,為了首先進行包邊縫紉,縫紉工操縱線跡轉換手柄NB,例如選擇線性縫紉并將供送量設定為包邊縫紉的最佳量,這樣的話,線跡轉換裝置110的線跡轉換軸111便旋轉到這樣一個位置,即針縫紉傳動臂536的安全銷536b伸向針縫紉轉換凸輪527的凹槽部527a(圖3和4)。
在此狀態(tài)下,當縫紉工逆著壓縮彈簧534的偏壓力按壓包邊線跡轉換鈕BT時,包邊線跡轉換鈕BT的遠端壓制針縫紉控制部520的針縫紉傳動臂支承板532的接收部532a,從而使針縫紉傳動臂支承板532在逆時針方向上旋轉。正因為這樣旋轉,所以移回針縫紉傳動臂支承板532的擋塊532b,因此,被該擋塊532b支承的針縫紉傳動臂536通過張力彈簧538的偏壓力以梯狀螺釘537為中心在順時針方向上旋轉。因此,針縫紉傳動臂536的安全銷515b一直伸向針縫紉傳動凸輪527的凹槽部527a,直到安全銷515b與凹槽部527a的底面接觸為止(圖3和4)。
此外,當針縫紉傳動臂536以梯狀螺釘537為中心在順時針方向上旋轉時,針縫紉傳動臂536的中間臂536c向上推動與針縫紉傳動臂536相連的針縫紉傳動桿539,而一體形成的針縫紉調節(jié)板521和針縫紉傳動爪522在順時針方向上旋轉。正因為這樣旋轉,所以針縫紉傳動爪522通過緊固于針桿拉桿526的針縫紉傳動銷526d向右移動被張力彈簧529向左偏置的針桿拉桿526(圖1和3)。因此,不管針縫紉位置受線跡轉換裝置110的控制,針縫紉位置可移動到對于包邊縫紉來說是最佳的最右邊位置。為了防止對于包邊縫紉為最佳的最右邊位置的針位置的準確度變差,因為其會造成部件本身出現差錯或在組裝中出現差錯,所以通過螺釘25將針縫紉傳動爪522緊固于針縫紉調節(jié)板521,并在需要調節(jié)針的位置時,松開螺釘525,進而可進行針縫紉傳動爪522的位置調節(jié)。
此外,當針縫紉傳動臂536以梯狀螺釘537為中心在順時針方向上旋轉時,離合器轉換桿501通過與針縫紉傳動臂536的下臂536d的端部相連的離合器控制桿511向左移動(圖1、3、4和6)。因此,被裝入彎針驅動螺旋齒輪MT3的驅動端齒輪505的移動槽505a的離合器轉換桿501的L形遠端部501a向左移動驅動端齒輪505,以便于將驅動端齒輪505的凹槽部505b從彎針驅動螺旋齒輪擋塊503上松脫,并且使驅動端齒輪505的離合器爪505c與緊固于下軸S2的離合器捕集器506的離合器接合凹槽部506a相接合(圖9(b))。因此,下軸S2的旋轉運動通過驅動端齒輪505被傳遞給驅動端齒輪509,從而可驅動彎針驅動部60的上彎針30和下彎針40。
在可驅動彎針驅動部60的上彎針30和下彎針40的狀態(tài)下,鎖式線跡部6是這樣成形的,即緊隨通過針桿驅動部MT1產生的針10的上下運動,穿過針10的上線1穿過織物5,此后,當針10開始從最低的位置升起時,旋轉鉤20的挑圈針片21在點R處截取上線1,從而使上線1和下線2相互交織,此外,當通過針10和圈結線挑線器730向上拉上線1時,下線2也被向上拉。通過在每走一線跡時重復上述操作而形成連續(xù)的鎖式線跡部6(圖2)。
此外,在形成包邊線跡部7時,當安置在最高位置的上彎針30執(zhí)行上彎針安裝臂64的上下運動時,上圈結線3在上彎針安裝臂64降下的中間位置P被針10截取,因此,鎖式線跡部6的上端和上圈結線3在織物的頂面上相互交織(圖8(a))。
隨后,在下彎針安裝臂63執(zhí)行左右往復運動的時候,從最左邊位置向右移動的下彎針40的下圈結線4被從最高位置降下的針10在Q點位置截取,因此,鎖式線跡部6的下端和下圈結線4在織物的底面上相互交織(圖8(b))。此外,在下彎針安裝臂63執(zhí)行左右往復運動的時候,向右被收回的下彎針40的下圈結線4被經由上彎針安裝臂64從最低位置升起的上彎針30在S點位置截取,因此,上圈結線3和下圈結線4在織物5的邊緣部分5c互連成環(huán),從而形成包邊線跡部7(圖2)。通過在循環(huán)供送一線跡時重復上述操作,可獲取這樣的線跡,即其使包邊線跡部7與每一線跡的相應鎖式線跡相交。
此外,縫紉機的旋轉軸例如圖中的上軸S1的旋轉運動通過與上述旋轉運動互鎖的方式操作的傳動機構71被轉變?yōu)樯舷逻\動(圖1、10、11和12)。也就是說,當上軸S1旋轉時,第一四桿曲柄機構LK1擺動,其中連桿77、78被用作曲柄,而連桿80被用作連接桿,連桿79被用作搖臂。通過連桿79的擺動,第二四桿曲柄機構LK2的連桿81和連桿82也擺動,因此,離合器75的驅動部751執(zhí)行上下運動。這里,連桿82的運動軌跡引出一條由四桿曲柄機構機構LK1、LK2引起的橢圓形軌跡,并在驅動部751的附近于PL點處沿垂直方向引出一條大致直線的軌跡,從而來自切刀驅動部74的反作用力被固定于連桿82的PL點處的導向銷754維持,該導向銷754穿過形成在緊固于機架FR的導向板755中的長條導向孔755a(圖10、11和13)。正因為具有這樣的結構,所以橫向上的驅動部751的運動被限制住,并且每當上軸S1旋轉時,僅僅可獲取沖程為t(圖11)的上下運動。
由傳動機構71執(zhí)行的經傳動而獲取的上下運動通過離合器75的驅動部751的銷84和長條槽85被傳遞給上切刀72,在該長條槽85裝有構成驅動部741的切刀驅動部74的切刀驅動板742的銷84。在切刀操作狀態(tài)下(圖14),下切刀73的定位鎖合部87被裝入喉板8上的定位板86的定位凹槽部86a,這樣切刀驅動部74就位于針10的針縫紉位置PS上,此時上切刀72通過樞轉地安裝在機架FR上的切刀驅動部74的切刀驅動板742在滑板744上被滑動地導向。在該切刀操作狀態(tài)下,切刀驅動部74在垂直狀態(tài)下固定在銷765的周圍,而長條槽85的縱向定向在水平方向上,離合器75的驅動部751的銷84和驅動部741的長條槽85可進行動力傳輸,因此,在執(zhí)行切刀驅動部74的裁切操作時將動力傳遞給上切刀72。因此,進行上下運動的上切刀72和與該上切刀72相協作的下切刀73裁切織物5的織物邊緣5c。
這樣一來,通過在裁切織物5的織物邊緣5c時進行鎖式縫紉等,在鎖式縫紉的同時進行包邊縫紉也是可能的。
此外,在將包邊縫紉轉變?yōu)殒i式縫紉時,通過在縫紉機停機后操縱線跡轉換手柄時選擇不同于線性縫紉的縫紉形式,線跡轉換裝置110的線跡轉換軸111旋轉,并且針縫紉傳動臂536的安全銷536b從緊固于線跡轉換軸111的指定位置上的針縫紉傳動凸輪527的凹槽部527a上松脫,因此,針縫紉傳動臂536以梯狀螺釘37為中心逆著張力彈簧538的偏壓力在逆時針方向上旋轉(圖1、3和4)。因此,針縫紉傳動臂536的中間臂536c向下拉與針縫紉傳動臂536相連的針縫紉傳動桿539,因此,一體形成的針縫紉調節(jié)板521和針縫紉傳動爪522在逆時針方向上旋轉。當針縫紉傳動爪522在逆時針方向上旋轉時,針桿拉桿526通過張力彈簧529的偏壓力向左移動,因此,可獲取鎖式縫紉的最佳位置。
此外,當針縫紉傳動臂536在逆時針方向上以梯狀螺釘537為中心旋轉時,針縫紉傳動臂536的下臂536d強行使離合器控制桿511向右移動。不過,當彎針驅動螺旋齒輪MT3的驅動端齒輪505的凹槽部505b和緊固于機架FR的彎針驅動螺旋齒輪擋塊503不在相同位置上時,它們不可能相接合。從上述文字看來,針縫紉傳動臂536強行使緊固于下臂536d的梯狀螺釘514逆著張力彈簧517的偏壓力在離合器控制桿511的長條孔511a中向右滑動(圖1、3、4、6和9)。因此,通過將緊固于上軸S1的手動滑輪HP旋轉到上彎針30的最低位置的計時位置,在該計時位置上彎針驅動螺旋齒輪擋塊503被裝入驅動端齒輪505的凹槽部505b,離合器控制桿511因受到張力彈簧517的偏壓力而向右移動,這樣裝入驅動端齒輪505的移動槽505a的離合器轉換桿501的L形遠端部501a可向右移動驅動端齒輪505。因此,驅動端齒輪505的離合器爪505c從緊固于下軸S2的離合器捕集器506的離合器接合凹槽部506a上松脫,因此,下軸S2的旋轉運動被中斷,這樣驅動端齒輪505就不能旋轉,從而不可能將彎針驅動部60的上彎針30和下彎針40并接到喉板8下的指定位置上。
在上述實施例中,盡管上圈結線3和下圈結線4分別與所有鄰近的鎖式線跡部6相交,但包邊線跡部7可與如圖17(b)所示的其它鎖式線跡部6相交。在這種情況下,下軸S2和彎針驅動部60之間的旋轉速度比可這樣設定,即上彎針30和下彎針40執(zhí)行僅為針10兩次循環(huán)運動中的一次循環(huán)運動。
此外,盡管上線1和下線2的線跡1a、2a在該實施例中均是直線,但線跡可以是如圖17(c)所示的每一種線跡形成的鋸齒形形式或者是其它兩種或多種線跡形成的折線。
另一方面,除非包邊線跡轉換鈕BT被按壓,即便針縫紉傳動臂536因張力彈簧538的偏壓力以梯狀螺釘537為中心在順時針方向上偏置時,針縫紉傳動臂536的上臂536a的轉動也被針縫紉傳動臂支承板532的支承部532b限制住。因此,即便通過操縱線跡轉換手柄NB選擇鎖式線跡時,針縫紉傳動臂536的安全銷536b也不伸向針縫紉傳動凸輪527的凹槽部527a(圖1和3)。此外,當選擇其它縫紉形式時,由于線跡轉換手柄NB是以可執(zhí)行該縫紉形式的方式操縱的,因此,線跡轉換裝置110的線跡轉換軸111旋轉到這樣一個位置,即針縫紉傳動臂536的安全銷536b不可能伸向針縫紉傳動凸輪527的凹槽部527a(圖1和3)。
因此,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針縫紉傳動爪522不可能強行使針桿拉桿526向右移動,而離合器控制部510的離合器轉換桿501因受到張力彈簧517的偏壓力向右移動,因此,離合器500的驅動端齒輪505的離合器爪505c從離合器捕集器506的凹槽部506a上松脫(圖9(a))。因此,螺旋齒輪擋塊503與驅動端齒輪505的凹槽部505b相接合,從而中斷下軸S2的旋轉運動,因而防止了驅動端齒輪505的旋轉,也就使彎針驅動部60的上彎針30和下彎針40并接到喉板8下的指定位置。
此外,在其中不用裁切織物5的織物邊緣5c只需要鎖式線跡、如圖15所示的切刀非操作狀態(tài)下,滑板744被抬起或者偏心凸輪90通過操縱手柄91旋轉(圖16),這樣就解除了下切刀73的定位鎖合部87被裝入喉板8上定位板86的定位凹槽部86a的狀態(tài),并且切刀驅動部74圍繞著銷765樞轉地移動,從而獲取水平狀態(tài)下的并接位置。因此,長條槽85的縱向定向在垂直方向,因此,離合器75的驅動部751的銷84僅僅有間隙地在驅動部741的長條槽85中移動,這樣就可中斷上切刀72的動力傳輸。
這樣一來,通過簡單的操縱使切刀驅動部74樞轉地移動到水平狀態(tài)下的并接位置,縫紉操作可轉變成不用裁切織物5的織物邊緣5c只執(zhí)行鎖式縫紉的操作。
根據將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彎針和切刀驅動機構應用在鎖式線跡/包邊線跡縫紉機上的優(yōu)選實施例,使用了執(zhí)行水平旋轉運動的水平旋轉鉤。不過,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這樣的旋轉鉤,可采用任何旋轉鉤,只要在升高從針的最低位置穿過針的上線時該旋轉鉤可使上線和下線相互交織就行了,從而形成由平行于工件表面的線跡和垂直于工件表面的線跡組成的鎖式線跡部。
此外,切刀驅動機構70、針縫紉控制部520、離合器500和離合器控制部510都不局限于上述結構。只要切刀驅動機構70可在轉換這樣的操作時執(zhí)行縫紉,即在裁切織物邊緣后執(zhí)行鎖式縫紉的操作和不用裁切織物邊緣執(zhí)行鎖式縫紉的操作,針縫紉控制部520以與包邊縫紉轉換鈕BT的操縱互鎖的方式移動針縫紉位置,離合器500在形成包邊線跡部7時形成鎖式線跡部6和包邊線跡部7,而在形成鎖式線跡部6時僅形成鎖式線跡部6,并且離合器控制部510可以與線跡轉換手柄NB互鎖的方式控制離合器500,可采用任何結構。
此外,彎針驅動部60并不局限于上述結構。只要彎針驅動部60具有上彎針30和下彎針40分別安置在喉板8下方的結構,那么其相應的挑圈針片31、41就可布置在相同的方向,這樣挑圈針片31、41穿過從縫紉方向看去的針10的正面,上彎針30和下彎針40被這樣驅動,即上彎針30和下彎針40執(zhí)行具有在平面上基本上相互平行的軌跡的運動,當上彎針30從最高的位置降下時,穿過上彎針30的上圈結線3被從最高位置降下的針10截取,該上彎針30執(zhí)行引出這樣的弧形軌跡的往復運動,即該弧形軌跡與喉板8上的針10的軌跡相交并穿過喉板8,當下彎針40從軌跡L40的一端移向另一端時,穿過下彎針40的下圈結線4被喉板8下方降下的針10截取,該下彎針40執(zhí)行引出軌跡L40的往復運動,該軌跡L40與針10的軌跡L10和喉板8下上彎針30的軌跡L30相交,并且,當下彎針40移向另一端時,下圈結線4被從最低位置升起的上彎針30截取,從而上圈結線3和下圈結線4在工件5的邊緣部分5c互連成環(huán),與此同時,上圈結線3穿過工件5的頂面5a與鎖式線跡部6互連成環(huán),而下圈結線4穿過工件5的底面5b與鎖式線跡部6互連成環(huán),因而形成了包邊線跡部7,彎針驅動部60可采用任何結構。
此外,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適用于圖18所示的沒有上述彎針驅動機構50的鎖式線跡縫紉機。在這種情況下,如圖19和20所示,被上線穿過的針10響應上軸S1的旋轉,執(zhí)行沿朝向喉板8的垂直方向引出軌跡L10的上下運動。正如在傳統鎖式縫紉中的情況一樣,鎖式縫紉是這樣執(zhí)行的,即緊隨針10的上下運動,穿過針10的上線1穿透織物5,此后,在針10開始從最低的位置上升時,隨同與上軸S1同步的下軸S2的旋轉,旋轉鉤20的挑圈針片21在點R處截取上線1,從而使上線1和下線2相互交織,此外,當上線1被繼續(xù)向上返回的針10和圈結線挑線器730向上拉時下線2也被向上拉(圖11),從而上線1和下線2分別在工件比如具有平行于織物表面的兩層結構的織物5的頂面5a和底面5b上形成線跡1a、2a,并且上線1和下線2在織物5的垂直方向上,比如在厚度方向上的中心相互交織,因而形成穿透織物5的線跡,因此,通過每走一線跡時重復上述操作,形成連續(xù)的鎖式線跡部6。
此外,本發(fā)明的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并不局限于上述切刀驅動機構70,可以是圖21所示的切刀驅動機構700。
正如在上述切刀驅動機構70中的情況那樣,該切刀驅動機構700通過上切刀72和與該上切刀72相協作的下切刀73裁切織物5的織物邊緣5c(圖2、19、20),該上切刀72通過一個與上軸S1互鎖而操作的傳動機構71(圖22、11)作上下運動。
鎖式線跡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700設有一個支承在機架FR上并滑動地引導上切刀72的切刀驅動部710(圖21、圖22)。
傳動機構71在切刀驅動部710進行裁切操作時通過一個將動力傳遞給上切刀72的離合器750(圖22)與上切刀72相連,而在切刀驅動部710不進行裁切操作時樞轉地將該切刀驅動部710移動到并接位置,中斷動力的傳輸。
在此之前已結合圖1、10、11和12對傳動機構71作了說明,因此這里省略對其的說明。
如圖22所示,離合器750包括一個銷84和一個長條槽702,該銷84在一根連桿82上形成為一驅動部751,該長條槽702在上切刀72中形成為一驅動部701并且銷84裝入其中。銷84通過螺母753螺旋地安裝在一個形成在另一連桿82的下彎曲端部中的安裝孔752(圖13)中。
如圖23所示,切刀驅動部710包括一個上切刀驅動塊711、一個平行于該上切刀驅動塊711的切刀滑動體712、一個平行于該切刀滑動體712并緊固有下切刀73的下切刀安裝塊713以及一個其上按序從上滑動地安裝該上切刀驅動塊711、切刀滑動體712和下切刀安裝塊713的切刀滑動軸714,該上切刀驅動塊711設有一個長條槽702(圖22),該長條槽702裝有驅動部751的銷84并緊固有上切刀72,其中上切刀72和下切刀73都被布置成可裁切織物。
切刀滑動體712設有一個導向槽712a,在該導向槽712a中一個形成在下切刀安裝塊713上的凸起713a滑動地裝在切刀滑動軸714的軸向上。此外,一個旋轉地將切刀驅動部710本身固定在機架FR上的切刀單元基座715緊固在切刀滑動體712上。更具體地說,例如,切刀單元基座715的上部715a通過一個斂縫的梯狀銷717等旋轉地安裝在通過螺栓等緊固在機架FR上的切刀單元基座安裝板716上。該梯狀銷717通過一個彈簧墊圈722如波形彈簧墊圈等從切刀單元基座安裝板716的側面插入,并當基座715旋轉時可控制切刀單元基座715的旋轉。此外,一個擋塊715b形成在切刀單元基座715的上端部上,而一個凸起716a形成在切刀單元基座安裝板716的切刀單元基座715的安裝端上。正因為具有這樣的結構,當切刀單元基座715從形成并接位置的水平方向旋轉到垂直向下的方向,防止了切刀單元基座715的進一步旋轉。此外,切刀單元基座715以L形狀彎曲,這樣切刀單元基座715就可覆蓋切刀滑動體712以及被指定的切刀滑動體712和下切刀安裝塊713的兩個鄰近表面。這里,切刀滑動體712通過螺旋件比如小螺栓緊固在切刀滑動軸714上。
下切刀安裝塊713設有一個槽部713b,該槽部713b與一個定位桿718接合,該定位桿718寬松地裝在形成在緊固于切刀滑動體712的切刀單元基座715的彎曲部中的狹縫715c中。更具體地說,定位桿718設有一個構成用作支點的旋轉軸的半壓緊凸起718a,該凸起718a樞轉地支承在形成在切刀單元基座715中的樞轉安裝孔715d中。此外,一個構成加載點的凸起718b形成在定位桿718的一端上,該凸起718b與下切刀安裝塊713的槽部713b相接合。因此,定位桿718在切刀單元基座715和下切刀安裝塊713之間夾緊,因此,通過向上操縱并旋轉操縱部718c,操縱部718c形成在定位桿718的另一端并成為定位桿718的作用力點,下切刀安裝塊713在沿著切刀滑動軸714滑動時下降。另一方面,通過向下旋轉操縱部718c,下切刀安裝塊713在沿著切刀滑動軸714滑動時上升。一個擋塊凹槽部718c形成在定位桿718的凸出部718b的背面上。當定位桿718被向上操縱成使下切刀73降到指定位置時,以凸出的方式形成在切刀單元基座715上的擋塊凸起715e被裝入擋塊凹槽部718c。
正如在上述切刀驅動機構70中的情況一樣,緊固于下切刀安裝塊713的下端部的下切刀73包括一個定位鎖合部87,該定位鎖合部87在切刀操作時相對于針10的針縫紉位置PS將切刀驅動部710定位到喉板8上的定位板86的定位凹槽部86a。設有定位凹槽部86a的定位板86是這樣構造的,即定位板86的位置可左右調節(jié),以便使縫紉寬度W轉變成針縫紉位置PS的大小。也就是說,定位板86被這樣裝在喉板8中,即可左右調定位板86的位置,其中可沿線跡寬度W方向將定位板86的位置調節(jié)到形成在喉板8中的凹槽部8a。定位板86在定位之后通過螺栓等緊固于喉板8上。
另一方面,上切刀驅動塊711包括一個槽部711a,而上切刀彈簧板719裝在該槽部711a中并通過如螺栓的螺旋件720緊固在那里。該上切刀彈簧板719是這樣成形的,即其具有使上切刀彈簧板719從上切刀驅動塊711伸出的長度,滑動且寬松地裝在形成在切刀滑動體712內的導向槽711中。通過使用如螺栓的螺旋件721,上切刀72緊固在從上切刀驅動塊711伸出的上切刀彈簧板719的部分719a上。上切刀彈簧板719的延伸部分719a被彎曲,以便通過正向施加上切刀彈簧板719的偏壓力使上切刀72壓制下切刀73。
在具有該結構的鎖式線跡縫紉機中,在通過裁切織物邊緣在鎖式縫紉時執(zhí)行包邊縫紉的時候,如圖24(a)所示,當切刀驅動部710的定位桿718降到指定位置,并且下切刀73處于其通過下切刀安裝塊713被并接到并接位置的非操作狀態(tài)時,定位桿718被向上操縱,如圖24(b)所示。正因為這樣操縱,所以下切刀73下降,下切刀73緊固于具有裝入定位桿718的凸起718b的槽部713b的下切刀安裝塊713,從而下切刀73的定位鎖合部87就裝在喉板8上的定位板86的定位凹槽部86a中,這樣就可實現切刀驅動部710定位于針10的針縫紉位置PS的切刀操作狀態(tài)(圖25)。這里,由于以凸出方式形成在切刀單元基座715上的擋塊凸出部715e通過給定的作用力被可更換地裝在形成在定位桿718中的擋塊凹槽部718c中,所以可防止定位桿718返回。
在該切刀操作狀態(tài)下,如圖19和20所示,隨同上軸S1的旋轉,穿有上線1的針10執(zhí)行沿朝向喉板8的垂直方向引出軌跡L10的上下運動。在鎖式縫紉時,通過采用與傳統鎖式縫紉相同的方式,緊隨針10的上下運動,穿過針10的上線1穿透織物5,此后,在針10開始從最低的位置上升時,隨同與上軸S1同步的下軸S2的旋轉,旋轉鉤20的挑圈針片21在點R處截取上線1,從而使上線1和下線2相互交織,此外,當上線1被繼續(xù)向上返回的針10和圈結線挑線器730向上拉時下線2也被向上拉(圖11),從而上線1和下線2分別在工件比如具有平行于織物表面的兩層結構的織物5的頂面5a和底面5b上形成線跡1a、2a,并且上線1和下線2在織物5的垂直方向上,比如在厚度方向上的中心相互交織,因而形成穿透織物5的線跡,因此,通過每走一線跡時重復上述操作,形成連續(xù)的鎖式線跡。
此外,縫紉機的旋轉軸例如圖中上軸S1的旋轉運動通過與上述旋轉運動互鎖的方式而操作的傳動機構71被轉變?yōu)樯舷逻\動(圖21、22、11和12)。也就是說,當上軸S1旋轉時,第一四桿曲柄機構LK1擺動,其中連桿77、78被用作曲柄,而連桿80被用作連接桿,連桿79被用作搖臂。通過連桿79的擺動,第二四桿曲柄機構LK2的連桿81和連桿82也擺動,因此離合器75的驅動部751執(zhí)行上下運動。這里,連桿82的運動軌跡引出一條由四桿曲柄機構機構LK1、LK2引起的橢圓形軌跡,并在驅動部751的附近于PL點處沿垂直方向引出一條大致直線的軌跡,從而來自切刀驅動部74的反作用力被固定于連桿82的PL點處的導向銷754維持,該導向銷754穿過形成在緊固于機架FR的導向板755中的長條導向孔755a。正因為具有這樣的結構,所以橫向上的驅動部751的運動被限制住,并且每當上軸S1旋轉時,僅僅可獲取沖程為t(圖11)的上下運動。
通過傳動機構71獲取的上下運動通過離合器750的驅動部751的銷84和長條槽702被傳遞給上切刀72,在該長條槽702中裝有構成驅動部701的切刀驅動部710的上切刀驅動塊711的銷84。在切刀操作狀態(tài)下(圖25),下切刀73的定位鎖合部87被裝入喉板8上的定位板86的定位凹槽部86a,這樣切刀驅動部710就位于針10的針縫紉位置PS上,此時上切刀72利用樞轉地安裝在機架FR上的切刀驅動部710的上切刀驅動塊711通過上切刀彈簧板719被切刀滑動體712的導向槽712a滑動地導向。在該切刀操作狀態(tài)下,切刀驅動部710在垂直狀態(tài)下固定在梯狀銷16的周圍,而長條槽孔702的縱向定向在水平方向上,離合器750的驅動部751的銷84和驅動部701的長條槽702可進行動力傳輸,因此,在執(zhí)行切刀驅動部710的切刀操作時將動力傳遞給上切刀72。因此,進行上下運動的上切刀72和與該上切刀72相協作的下切刀73裁切織物5的織物邊緣5c。
這樣一來,通過在裁切織物5的織物邊緣5c時進行鋸齒形縫紉等,在鎖式縫紉的同時進行包邊縫紉也是可能的。
這里,在不用裁切織物5的織物邊緣5c僅需要鎖式縫紉的切刀非操作狀態(tài)下,如圖24(a)和26所示,定位桿718被向下操縱。因此,解除了這樣一種狀態(tài),即緊固于下切刀安裝塊713的下切刀73上升,并且下切刀73的定位鎖合部87被裝在喉板8上定位板86的定位凹槽部86a中。通過操縱相同的定位桿718圍繞梯狀銷717將切刀驅動部710樞轉地移動到水平狀態(tài)下的并接位置上,長條槽702的縱向定向在垂直方向上,因此,離合器750的驅動部751的銷84僅僅有間隙地在驅動部701的長條槽702中移動,并且中斷了輸向上切刀72的動力傳輸。此外,當切刀驅動部710樞轉地移動時,具有將切刀滑動體712緊固于切刀單元基座715的盤形頭的螺釘723緊附在切刀單元基座安裝板716上,切刀單元基座715因用于制動的彈簧墊圈722的功能衰減而傾斜,并越過切刀單元基座安裝板716,接著被裝入形成在切刀單元基座安裝板716內的凹槽部716b中。因此,切刀驅動部710被半固定,從而就有可能防止切刀驅動部710因縫紉機產生的振動等因素而向下移動。
這樣一來,通過簡單地操縱定位板718,該定位板718只需要將切刀驅動部710樞轉地從垂直狀態(tài)下的切刀操作位置移向水平狀態(tài)下的切刀并接位置,就可將操作轉換成不用裁切織物5的織物邊緣5c只執(zhí)行鎖式縫紉的操作。
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的切刀驅動部并不局限于上述結構,可采用任何結構,只要該結構使下切刀可滑動安裝,并設有一個在執(zhí)行裁切操作時將定位鎖合部裝入喉板的定位凹槽部的定位桿。
工業(yè)實用性正如在此之前所說明的一樣,根據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彎針驅動機構,上彎針和下彎針分別被安置在喉板的下方,其相應的挑圈針片沿相同的方向被這樣布置,即挑圈針片穿過從縫紉方向看去的針的正面,可這樣驅動上彎針和下彎針,即上彎針和下彎針執(zhí)行具有在平面上基本上相互平行的軌跡的運動,從而彎針驅動機構不僅具有鎖式縫紉的功能,還有包邊縫紉的功能。此外,有可能結實地縫制許多織物并同時進行這些織物的邊緣部的包邊縫紉。此外,可最大程度地節(jié)省縫紉的人力和成本。
而且,根據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彎針驅動機構,通過使用一種針和兩種彎針可單獨地形成鎖式線跡和包邊線跡,因此,采用單臺縫紉機易于實現本發(fā)明的線跡,且成本低廉。此外,在這種情況下,只需極小的改變就容易進行從該線跡變到彼線跡的線跡變化。
此外,離合器可這樣轉換,即離合器在形成包邊部時通過將動力從下軸傳遞給彎針驅動軸而形成鎖式線跡部和包邊部,而在形成鎖式線跡部時通過在最低的位置并接彎針并中斷輸向下軸的動力傳輸而形成鎖式線跡部。因此,可節(jié)省單獨執(zhí)行鎖式縫紉和包邊縫紉所需的人力和時間。
再有,根據本發(fā)明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可將切刀驅動機構部分裝入縫紉機的現有空間,從而有可能通過轉換一種通過裁切織物邊緣在鎖式縫紉時執(zhí)行包邊縫紉的操作和一種不用裁切織物邊緣執(zhí)行鎖式縫紉的操作而執(zhí)行這樣的縫紉。
權利要求
1.一種縫紉機的彎針驅動機構,其中采用了一上線和一下線,該上線穿過一根執(zhí)行引出一條相對于喉板垂直的軌跡的上下運動的針,該下線容納在一個旋轉鉤中,該上線穿過沿垂直方向執(zhí)行往復運動的針并且安裝在該喉板上的工件每走一線跡該針都穿過此工件,在從該針的最低位置升高上線時,該上線被在該喉板下方容納該下線并執(zhí)行旋轉運動的該旋轉鉤的一個挑圈針片截取,從而使該上線和該下線相互交織,因而形成一個由一平行于工件表面的線跡和一垂直于工件表面的線跡組成的鎖式線跡部,而一個包邊線跡部是通過分別穿過一上彎針和一下彎針的一種上圈結線和一種下圈結線形成的,該上彎針執(zhí)行引出一條延伸在該喉板上下方的基本上為弧形軌跡的往復運動并與該喉板上方針的軌跡相交,而該下彎針在該喉板下方引出一條基本上為弧形的軌跡并分別與該針和該上彎針的軌跡相交,其改進之處的特征在于,該縫紉機的彎針驅動機構還包括一個彎針驅動部,該彎針驅動部具有這樣一個結構,即在其中,該上彎針和下彎針分別安置于該喉板的下方,其相應的挑圈針片沿相同方向這樣布置,即該挑圈針片穿過從縫紉方向看去的針的正面,該上彎針和下彎針被這樣驅動,即該上彎針和下彎針執(zhí)行具有在平面上基本上相互平行的軌跡的運動,當該上彎針從最高位置降下時,穿過該上彎針的該上圈結線被從最高位置降下的針截取,該上彎針執(zhí)行引出與該喉板上方針的軌跡相交的弧形軌跡的往復運動并穿過該喉板,當該下彎針從軌跡的一端移向另一端時,穿過該下彎針的該下圈結線被從該喉板下方降下的針截取,該下彎針執(zhí)行引出與該喉板下方針的軌跡和上彎針的軌跡相交的軌跡的往復運動,當該下彎針移向另一端時,該下圈結線被從最低位置升高的上彎針截取,從而該上圈結線和下圈結線在工件的邊緣部分互連成環(huán),與此同時,該上圈結線與穿過該工件頂面的鎖式線跡部互連成環(huán),而該下圈結線與穿過該工件底面的鎖式線跡部互連成環(huán),因而形成包邊線跡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縫紉機的彎針驅動機構,其特征在于,該彎針驅動部包括一個安裝在一根被下驅動軸驅動的彎針驅動軸上的曲柄、一根與該曲柄相連的下彎針驅動桿、一個承載與該下彎針驅動桿相連并在機架中樞轉的下彎針的下彎針安裝臂、一個承載在該機架中樞轉的上彎針的上彎針安裝臂以及一個與該下彎針驅動桿和該上彎針安裝臂相連的上彎針驅動桿。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縫紉機的彎針驅動機構,其特征在于,該彎針驅動機構包括一個離合器,該離合器通過在形成包邊部時通過將動力從該下軸傳輸到該彎針驅動軸形成鎖式線跡部和包邊部,而在形成鎖式線跡部時通過在最低位置并接該上彎針并中斷從該下軸輸向該彎針驅動軸的動力傳輸形成鎖式線跡部。
4.一種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該切刀驅動機構通過一個上切刀和與該上切刀相協作的下切刀裁切織物邊緣,該上切刀通過一個以與縫紉機的旋轉軸互鎖的方式操作的傳動機構執(zhí)行上下運動,其改進之處的特征在于,該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包括一個樞轉地安裝在機架上并滑動地導向該上切刀的切刀驅動部,并且該傳動機構通過這樣一個離合器與該上切刀相連,即該離合器在執(zhí)行該切刀驅動部的切刀操作時允許動力向該上切刀傳輸,而在不執(zhí)行該切刀驅動部的切刀操作時通過樞轉地將該切刀驅動部移到并接位置中斷輸向該上切刀的動力傳輸。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機構包括一個第一四桿曲柄機構和一個第二四桿曲柄機構,該第一四桿曲柄機構與一根構成旋轉軸的上軸和機架相連,而該第二四桿曲柄機構利用了該第一四桿曲柄機構的一根連桿和該機架的一連桿鉸鏈并將該離合器的驅動部作為另一根連桿使用。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其特征在于,該離合器包括一個形成在作為驅動部的另一根連桿上的銷和一個形成在該上切刀中允許該銷作為被驅動部裝入其中的長條槽。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其特征在于,該下切刀滑動地安裝在該切刀驅動部上,并且該下切刀包括一個定位鎖合部,該定位鎖合部在切刀操作時相對于針縫紉位置在喉板的定位凹槽部定位該切刀驅動部。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其特征在于,該喉板的定位凹槽部被這樣左右調節(jié)位置,即線跡寬可相對于針縫紉位置改變。
9.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其特征在于,該下切刀滑動地安裝在該切刀驅動部上,并且該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還包括一個使該上切刀偏向該下切刀的切刀端壓力彈簧元件。
10.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其特征在于,該下切刀滑動地安裝在該切刀驅動部上,并且該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還包括一個定位彈簧元件,該定位彈簧元件在執(zhí)行裁切操作時使該定位鎖合部偏向該喉板的定位凹槽部。
11.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其特征在于,該下切刀滑動地安裝在該切刀驅動部上,并且該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還包括一個定位偏心凸輪,該定位偏心凸輪在執(zhí)行裁切操作時使該定位鎖合部裝入該喉板的定位凹槽部。
12.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其特征在于,該上切刀可更換地安裝在該切刀驅動部上。
13.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縫紉機的切刀驅動機構,其特征在于,該下切刀滑動地安裝在該切刀驅動部上,并且包括一個定位鎖合部,該定位鎖合部相對于針縫紉位置將該切刀驅動部定位于該喉板的定位凹槽部,并且該切刀驅動部包括一根定位桿,該定位桿在執(zhí)行切刀操作時使該定位鎖合部裝入該喉板的定位凹槽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縫紉機的彎針和切刀驅動機構,其中一上彎針和一下彎針被分別安置在喉板下方,這些彎針的相應挑圈針片沿相同方向這樣布置,即該挑圈針片穿過從縫紉方向看去的針的正面。該上彎針和下彎針被這樣驅動,即該上彎針和下彎針執(zhí)行具有在平面上基本上相互平行的軌跡的運動。正因為具有這樣的結構,所以彎針驅動機構既有鎖式縫紉的功能又有包邊縫紉的功能,并可通過單臺縫紉制執(zhí)行這兩種功能。此外,縫紉機上軸的旋轉運動通過一個以與旋轉運動互鎖的方式操作的傳動機構被轉變成上下運動,并且織物邊緣通過一個響應該上下運動操作的上切刀和一個與該上切刀相協作的下切刀被裁切。這里,上切刀被樞轉地安裝在機架上的一個切刀驅動部滑動地導向。該傳動機構通過一個離合器與該上切刀相連。該離合器在執(zhí)行切刀驅動部的切刀操作時將動力傳輸給該上切刀,而在不執(zhí)行切刀操作時樞轉地使該切刀驅動部移向并接位置并中斷輸向該上切刀的動力傳輸。
文檔編號D05B57/02GK1366564SQ01800922
公開日2002年8月28日 申請日期2001年3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7月7日
發(fā)明者佐久間孝一 申請人:株式會社鈴木制作所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