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針織套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針織的套子,特別地但并不是唯獨地涉及用于座位的三維針織套子,尤其是用于汽車座位上的套子。
關于車座套子的一個問題是在套到座位坐墊和靠墊上之后,套子在使用中會相對于相應的坐墊或靠墊移動位置。這當座位使用者經常坐下、站起,和繞著相應的座位來回移動使坐墊套遭受經常的平移載荷的情況下尤其其如此。
克服這一問題的一個現(xiàn)有技術方法是鋪一條帶圈的Velcro(注冊商標)條帶在套子的內表面上以便接合到模制成或粘接在墊子芯上的帶鉤的Velcro(注冊商標)條帶上,最好是在墊子芯的凹入區(qū)域。在針織坐墊套的情況中,Velcro帶圈條帶可以例如縫在整體地編織在套子內表面上的一塊織物翼片或管狀部分上。一種整體地編織織物的管狀部分的方法登載在英國專利申請GB-A-2223034上。另一種用來固定坐墊套,特別是針織套,的方法登載在英國專利申請GB-A-2253219中,該申請描述了一種坐墊套,其中一根管子形成在一個雙面平針織物套子的體內,而一根桿穿過該管使套子可以被拉入到坐墊的結構芯體內。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使針織套子接合到一個由套子包裹的支承體上的新的方法。
根據(jù)本發(fā)明所提供的織物軟墊結構包括一個芯體,其外表面由一個針織織物套子所覆蓋,芯體的外表面上具有至少一條連接在其上的任何鉤/圈扣緊器的鉤件條帶,鉤件的鉤與整體地形成在織物套子上的針織圈相嚙合。
如果針織套子包括在歐洲專利EP-A-627516中公開的類型的繩絨線,那么套子依附在一個鉤件上就可能特別困難,在套子是一種包括一個前層和一個后層雙面針織物型結構的情況下,那么最好是套子具有一個橫向延伸的單面針織物管狀部分整體地與所述后層編織在一起,鉤子與單面針織物管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編織針腳相嚙合。
這使得套子可以通過在橫向上延伸來被緊固在芯體上。
最好是單面針織物管被縱向裂開暴露出單面針織織物的技術后面以便與鉤件相嚙合。單面針織物管可以縱向被切開,或者單面針織物部分的兒個橫列可以由一條脆的或可溶解的紗線形成。
另一個方法是,單面針織物管部分的至少幾個橫列數(shù)可以包括一個高度膨化/變形紗的數(shù)個針腳。
在又一種方法中,管狀部分包括單面針織物結構的至少數(shù)個橫列數(shù),其中針織圈中的至少一些要比雙面針織物結構的針織圈粗糙。較粗糙的圈可能包括在編織時形成的短而松的暗縫針跡或者可能是錯織半針距或四分之一針矩針跡。
在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中,后層包括一個梯格橫檔提花結構的縱向延伸部分,最好是前層是由一根繩絨線形成的。
這使得套子能夠通過在縱向上延伸而被緊固在芯體上。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將針織物套子緊固到一個芯體上的方法,其中一個鉤/圈扣緊器的鉤件的一個條帶被連接到芯體的外表面上,而織物內表面上的針織圈與鉤件的鉤相嚙合。
當織物套子具有一個雙面針織物結構時,最好是一個單面針織物部分在橫向上與雙面針織物套子的后層編織成一個整體而鉤則嚙合在形成在單面針織物部分上的針腳上。
單面針織物部分可以是一個管狀部分,該管狀部分被分裂開使管狀部分的若干部分向后卷使十字針腳露出來以便與鉤嚙合。
最好是單面針織物部分是至少部分地由一根高度膨化/變形紗編結成的。
另一種方法是單面針織物部分至少包括多個具有對齊部分的橫列數(shù),在這些對齊部分中多個以所需要間距隔開的針腳形成為短而松的暗縫針腳,或者是在編織過程中就脫圈了。
為了要提供一個縱向延伸的圈部位以便與鉤相嚙合,雙面針織物的后層被織成一個梯格橫檔提花織物,其橫向寬度直至15縱行數(shù)。
最好是,編織的方法是這樣的,在松馳狀態(tài)時每厘米織物具有4至6個縱行數(shù)。在實際中這意味著編織工作最好在一個具有從10至14針距范圍內的機器(即具有每厘米3.94至5.51針的機器)上進行,而一個12針距的機器對于用本發(fā)明方法編織物比較合適。
實施本發(fā)明方法所用的特別合適的紗線是噴氣變形的長絲紗,最好是在松馳狀態(tài)下具有600至1000分特,最好是680-780分特支數(shù)的聚酯紗線。用于本發(fā)明方法的不同紗線可以是不同材料和/或不同支數(shù)的。在另一方面,這兩種紗線可以是同一材料和相同支數(shù)的,但具有不同的顏色以便在織物上產生一種彩色圖案。使用這種聚酯紗線在一個12機號的機器上通過本發(fā)明的方法織出織物,最好能對所述彎紗三角裝置的定位予以調整從而在成品織物處于松馳狀態(tài)時,每厘米織物具有至少8個橫列或橫行數(shù)。每厘米可以提供高達16個橫列數(shù),最好是每厘米9至15或9.5至12或10至11橫列數(shù)。每厘米可以有4.5至6.4縱行數(shù),最好是4.7至6.3或5至6或5.5至5.7或5.6縱行數(shù)/厘米。
在繩絨線的情況中,合適的紗線細度在1500-2500分特范圍內,最好是1750-2250分特。
軟墊子織物套子在立即可使用的松馳狀態(tài)下的重量超過500g/m2,最好是500至900g/m2。這是與重量為300-350g/m2的傳統(tǒng)的針織制品作比較。
本發(fā)明將通過舉例和參照附圖予以描述,附圖中
圖1是一個座墊的等距視圖;圖2是針織雙面針織物座套的一部分,示出一個單面針織物管狀部分在橫向上的成形;圖3是針織雙面針織物座套的一部分,示出一個在縱向上延伸的梯格橫檔區(qū);圖4是圖1中座墊的截面圖,顯示出使用Velcro鉤件條帶通過在套子背面的連接部位將套子緊固到芯體上;圖5是一個編織圖說明一個在縱向上延伸的梯格橫擋提花連接部位的形成;圖6和6a是用于提供一個在橫向上延伸的連接部位的第一方法的示意圖和編織圖;圖7和7a是用于提供一個在橫向上延伸的連接部位的第二方法的示意圖和編織圖;圖7b是用于與圖7b相似的一個改良型連接部位的編織圖,而圖8和8a用于提供一個在橫向上延伸的連接部位的第三方法的示意圖和編織圖。
為了充分了解本發(fā)明,需要提到一種平板V型針織機。關于這種針織機的細節(jié)可參看由Edouard Dubied at Cie SA 1967年在瑞士Chatel附近出版的“Dubied”氏針織手冊。平板V型針織機是很有名的,許多這種針織機已由計算機控制。最近已有人提出在這種平板V型針織機上制造軟墊織物而且已經做出建議-參看例如GB-A-2223034以編織出適用于車輛中的軟墊織物。
由本發(fā)明方法編織織物套子使用了一種Dubied噴射式2F機。它帶有12個定位針(12 gauge needles)。這種機器是這種型式的平板V型針織機,其上配置有壓腳裝置以幫助將編織物取下。這種機器可以與多個紗線供應源同時操作,每個供應源上都連有一個三角座。
三角座橫向穿過針床在每個動程方向上將紗線按需要供應給各個針。
參看圖1,圖中顯示一個以1標示的軟座墊或厚墊子。該座墊是在一個通常是半剛性泡沫形式的芯體2上覆蓋以一個織物套子,套子以標號3標示。芯體的形狀可以有側翼4,或其它所想要的座位形狀。
這種座椅特別是用于車輛中,但是也能用于其它多種用途。
張緊在芯體2上的是一個織物套子5,它具有一個覆蓋住座位的主體部分,連成整體的側翼部分6,7和側邊部分如部分8。還有一個前面部分9而織物套子摺合在座墊的底部并實際上以習知的方式固定。座位上還可以有形成在其上的凹入處10以產生美觀的效應。
這種座椅結構登載在上述的英國專利第2223034號上。在那件申請中描述的針織物軟座套子是以一個單一操作織成的。本發(fā)明顯示在圖4中,其中的織物套子5張緊在芯體2上。為了幫助形成凹入處10和額外地或另選地防止織物套子5在芯體2上移位,套子的底面上連接有至少一條一種鉤圈扣緊器的鉤件30的條帶。鉤圈扣緊器在英國專利721338上有描述并以商標名稱Velcro出售。
鉤件上的鉤子直接地粘合在針織物的紗線圈上。然而,在某些應用中,使鉤件粘牢在針織的表面上如果不是不可能也將是困難的,例如,當針織的車座套子是由一種繩絨線制成的,如在歐洲專利EP-A-0627516中描述的那種。在這些例子中就必須在靠近芯體上的鉤扣緊器處建立一個在套子5內表面上的連接部位。
根據(jù)凹入處或者套子5連接到芯體2上的合意連接線的方向,套子的內表面上可以形成一個橫向延伸的連接部位(參看圖2)或一個縱向延伸的連接部位(參看圖3)。
如圖3中所示,織物套子5具有一個縱向方向20和一個橫向方向22??椢锾鬃?是在一個V型針織機上緯編織成的并且在縱向方向20上形成有一個梯格橫擋提花部位23以便形成鉤件30(參看圖4)可以粘接在其上的紗線圈。
圖3中所示的織物套子根據(jù)圖5中所示的縫紉圖編織的。圖5是一個以兩個編織橫列重復提花結構的6行針腳縫紉圖,該結構在線A和線B之間有一個梯格橫檔部位23。
在圖5的縫紉圖中,每一標以1-6的行代表一個單獨的編織行,行1,2和3在三角座一次通過時各使用一種不同的紗線,而行4,5和6在三角座的回程中使用所述不同的紗線。在每一行中,例如行1,上面一排小圓點代表在針織機后床上的各個針。類似地,下面一排小圓點代表針織機的前床。在這里所用的術語,織物的前層(F)是在由下排小圓點代表的前針上編織的。后層(R)是在由上排小圓點代表的后針床上編織的。所編織的紗線是由圈和相互連接的交聯(lián)代表的。符號X代表脫套的針。
在線A和B以外的部位代表一個最好是從根據(jù)歐洲專利申請EP-A-0627516的繩絨線織成的雙面針織物結構。在線A和B之間的部位23代表著縱向延伸的連接部位。在三角座第一次在針織機上通過時,例如在箭頭X方向從右至左,現(xiàn)場或背景紗線,一個繩絨線51,就被編織到前床的針上。在線A和B之間的部位內沒有什么不同。第一相對線52被編織在前床的交替針上和背床(行2)的所有的針上,在前床和后床上編織的紗線之間存在著相互交連的圈。第二相對線53于是就被編織在后床(行3)的所有的針上。在后床上標有符號X的針是在編織工作剛開始時就脫套的,并未參加在這工作過程中。第二相對線53將在線A和B之間的后面針織物上提供長的浮線組織54。
行4-6代表著三角座在箭頭‘2’方向上從左至右的第二次通過。繩絨線51在前針床上的程序和第二相對線53都同以前一樣。第一相對線52就被編織在前床的交替針上,這些針就是三角座在前一通過的那些針的可替換的針。
雖然第一相對線將在套子正面的相反的一側提供較短的浮線組織55,但長的浮線圈54為鉤件提供了主要的連接點。
上面的描述涉及一種雙色的提花,但該程序也可應用于其它的提花結構和顏色組合。在線A-B之間的部位被稱作梯格橫檔提花并提供一個連接部位。
基本上沿橫向方向延伸的連接部位是用一種如在英國專利申請GB-A-2223034和GB-A-2253219中描述的整體地編織一個管狀部分11(參看圖2)的方法形成的。
由標號12總的標示的軟墊織物是由一種雙面針織物型結構形成的。一種雙面針織物編織結構是在一個平板V型針織機上生產的并且可被認作是一對單面的針織物編織層,每一層都是由多個整體連接的圈或針腳形成的,其中的兩個織物層,一個前層17和一個后層18,是由圈或針腳相互連接以形成一個雙層結構,如圖5中所示。管狀部分可以被認作是由于面和后層之間的相互連接被省去后才形成的。
在圖2中所示布置中,織物具有一個縱向方向13和一個橫向方向14。編織的管狀部分11是通過將織物的面上的編織工作停下來而繼續(xù)進行在織物后針床上的編織以產生一個較大的后織物層而制成的,該織物層與面層并不相互連接,因而形成管狀部分11。因此,織物的部分15和16連成整體地形成雙面針織物層17和18,這兩層通過相互咬接的圈而被編織在一起。管狀部分11是通過過度地在后織物層上編織而停止了在前層上的編織才制成的。因此可以看出在管狀部分11的部位中前編織層很短而后編織層具有一個單獨的針織物結構并且非常長,而管的深度可以隨意決定。繼續(xù)進行編織就產生了雙面針織物結構的部分16。因此可以看出,圖2中所示的結構是一個在箭頭13方向上編織的緯編結構,這個方向就是縱向方向,而橫向方向是箭頭14的方向并基本上平行于管狀件11的縱向軸心。
現(xiàn)在參看圖6和6a,圖6中所示的是一種形成一個橫向延伸連接部位的方法,其中套子5的管狀部分11的形成如上面所述一樣,并具有一個由變形/膨化紗形成的細長單面針織物部位61,該部位將呈現(xiàn)出一個起絨的表面用以連接到一個‘Velcro’鉤件30的條帶上。
針跡圖6a是一幅尋常型的圖,只代表編織后床的單獨各行,針織機的前床如前所述地被停了下來。
選出的紗線63,64只是在前床上被織成多行或橫列,只是由于為了舉例的緣故被顯示成橫列1至3。在此之后一根高度膨化/變形紗65被織在背床的所有針上(行4和5)以代替原來的紗線。在圖6中雖然只顯示了兩行高度膨化/變形紗,但顯然任何數(shù)量的行都能隨意編織。在高度膨化的紗已被編織后,原來的紗63,64又被重新引入行6-8以完成管狀部分11。
可以意識到高度膨化變形紗可以被用作為兩種被選擇的紗中之一種,或者是整個管狀部分(行1-7)可以以變形紗編織。當織物被熱減緩時,高度膨化/變形紗將呈現(xiàn)出一個起絨的表面用于接合Velcro鉤件。
一種形成一個連接部位的第二種方法顯示在圖7和7a中,其中的管狀部分11是如前所述那樣制成的。然后將其縱向裂開使兩個從中形成的翼片71,72向兩邊卷開暴露出內部的針腳以與Velcro的鉤相接合。
同樣情況,編織圖7a也是只代表后針床,前床是不活動的。兩根被選擇的紗線73,74編織在交替的針上形成多行,由行1-3代表。一根可溶解或一根脆的紗線75然后是被編織在所有的選出的針上形成至少一個和最好是兩個橫列(行4-5)。在可溶解的紗線或脆的紗線被編織后,原來選出的紗線73,74叉被重新引入以完成管狀部分(行6-8)。當編織的織物經熱減緩后,可溶解的紗線就分離使兩個翼片71,72自身卷回,暴露出交叉浮紗76以使Velcro的鉤可以接合在其上。
一根脆的紗線可以用任何適當?shù)姆椒ㄍ瑯拥赜枰匀コ?br>
第二種方法的一個變異顯示在圖76中,其中的被選出的紗線73,74被交替地編織在每隔三針的針上以產生出帶有非常長浮線78的非常疏松織出的翼片71,72。使用這個方法就必須織出兩個橫列來形成一個編織行,因而為了要形成同樣大小的翼片就必須比上面的(即圖7a)織出更多的橫列。
可溶解的紗線75與上述的一樣使用。
形成一個連接部位的第三種方法顯示在圖8和8a中,其中的管狀部分也是通過在后針床上過度地編織出一個單面針織物管狀部分81而在此同時前針床停止不活動制成的。在這情況下從兩根選出的紗線83,84編織出多個橫列,該紗線是編織在交替的針上的,如圖中的行1-3所示。然后,通過使標有X符號的選出的針脫套和只使用選出紗線中的任一條或是一條不同的紗線85每隔兩針繼續(xù)編織,如圖所示,從而在行4-7中產生一個疏松的編織或是一個梯格橫檔效應。在疏松編織的橫列被織出后,原來的紗線83,84又重新被引入以完成該翼片。
雖然圖中所示的梯格橫檔部位是每隔兩針編織而成,但也可以每隔三針或每隔四針編織,這將取決于機器的機號和紗線的分特。雖然在較佳實施例中,紗線85被編織形成短而松的暗縫針腳,它們與針脫套,但也可以僅僅使相應的針停止不活動,但是這將造成一個更緊的梯格橫檔效應。
權利要求
1.一種織物軟墊結構(1),它包括一個其外表面覆蓋有一個針織物套子(5)的芯體(2),芯體的外表面上具有至少一條連接在其上的任何鉤/圈扣緊器的鉤件條帶(30),鉤件的鉤子與連成整體地形成在織物套子上的編織圈(54,86)相咬合。
2.如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的套子(3)是一種雙面針織物型結構,包括一個前層(F)和一個后層(R),而一個沿著橫向方向延伸的單面針織物(11)部分連成整體地編織在所述后層(R)上,鉤子與單面針織物管(61,81)的至少一部分的編織針腳相咬合。
3.如權利要求2中所述的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的單面針織物部分(11)是一個沿管子縱向裂開的管狀部分暴露出單面針織物材料的技術后面以與鉤件(30)相咬合。
4.如權利要求2中所述的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的單面針織物部分(11)是一個從至少一根高度膨化/變形紗線(65)織成的管狀部分。
5.如權利要求4中所述的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的管狀部分(61)是由多根紗線(63、64、65)編織而成,而所述管狀部分的多個橫列僅由高度膨化/變形紗線組成。
6.如權利要求2中所述的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的單面針織物部分(81)是一個沿橫向方向延伸的管狀部分而管狀部分是由單面針織物結構的多個橫列(4-7)組成,其中至少一些編織圈(85)要比雙面針織物結構的編織圈(86)更粗些。
7.如權利要求6中所述的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較粗糙的圈是由在編織過程中形成的短而松的暗縫針腳(86)所組成。
8.如權利要求6中所述的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的編織圈(86)是錯織半針距或四分之一針距的針腳。
9.如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的套子(5)是一個具有一個前層和一個后層(R)的雙面針織物結構,該后層包括梯格橫檔提花的縱向延伸部分(23),鉤子咬合在梯格橫檔提花部分的編織針腳(54)內。
10.如權利要求9中所述的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的梯格橫檔提花部位(23)延伸跨過大約15個縱行,而對于一個經緯密度為12的編織物每隔四縱行就形成一個編織圈(54),而對于一個經緯密度為5的編織物則每隔一縱行就形成一個編織圈(54)。
11.一種將一個針織物套子(5)緊固在一個芯體(2)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一個鉤/圈扣緊器的鉤件條帶(30)附接在芯體(2)的一個外表面上,而織物內表面上的編織圈(54,86)與鉤件(30)的鉤相咬合。
12.如權利要求1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套子(5)具有一個帶有一個前層(F)和一個后層(R)的雙面針織物結構,其中一個單面針織物部分(23,11)被連成整體地編織在雙面針織物套子的后層(R)上,而鉤子與形成在單面針織物部分上的針腳(54,86)相咬合。
13.如權利要求1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的單面針織物部分(11)是一個管狀部分,它包括至少一個由脆的或可溶解的紗線(75)織成的橫列使管子的兩個部分(71,72)當織物被熱減緩時可以分開。
14.如權利要求12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根高度膨化/變形紗(65)作為紗線的整個橫列,或者作為橫列中的交替針腳被織入管狀單面針織物部分(11)中。
15.如權利要求12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單面針織物部分(23)包括至少多個具有對齊部分(23)的橫列,在其中多個適當間距的針腳或者形成為短而松的暗縫針腳或者在編織過程中被脫圈。
16.如權利要求12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套子具有一個帶一個前層(F)和一個后層(R)的雙面針織物結構,其中套子的后層上織有一個梯格橫檔提花的縱向延伸部分(23)。
全文摘要
一種織物軟墊結構具有一個芯整體(2),其外表面上覆蓋有一個針織物套子(5),套子的外表面上具有至少一條附接在其上的任何鉤/圈扣緊器的鉤件條帶。鉤件咬合在套子內表面上的編織圈內,編織圈與針織套子連成整體。
文檔編號D04B1/00GK1145424SQ96103670
公開日1997年3月19日 申請日期1996年4月1日 優(yōu)先權日1995年4月1日
發(fā)明者G·J·力克, G·T·格雷戈里, M·F·普羅格特 申請人:通用汽車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