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動對中回轉盤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停放車輛用自動對中回轉盤,屬機械式立體停車設備類。
背景技術:
對于倉儲類機械式立體停車設備,車輛出庫時需將車頭朝著出口方向,以便駕 離車庫,這一掉頭功能通常采用回轉盤來實現(xiàn)。對于車輛在庫內的移動一般通過搬運 器來完成,但搬運器需要在固定的軌道上運行,這就需要車輛在停入庫時能停在正確位 置。人們?yōu)榱朔奖阃\?,已有在轉盤上增加對中裝置,該裝置能自動將停歪或停偏的車 輛挪動到搬運器的軌道上。另外,目前市面上也有轉盤和對中裝置合為一體的裝置,它 的對中推板一般布置在車輪的內側,然后由內往外推實現(xiàn)對中功能,這種對中裝置的缺 點是裝置突出于行車面,由于微型車底盤高度都約在130mm左右,而搬運器本身有一 定的高度,這樣使搬運器駛入車輛下方時受到了限制,因而不能廣泛應用。總之,現(xiàn)有 技術存在著車輛對中的自動化問題和對中裝置不能推廣應用等缺點。經檢索專利文獻,有關立體停車庫方面的專利有不少,但無一與本實用新型的 技術方案相同的專利。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填補現(xiàn)有技術的空白,提供 一種含車輛對中功能的回轉盤,為解決車輛停歪停偏問題,具體是在轉盤中停車位置的 外側布置對中推板由外往中推車輪外側使其對中,以解決對搬運器高度的限制。該自動 對中回轉盤具有設計巧妙、結構簡單、對中效果好、運行平穩(wěn)可靠、噪音小、安裝維修 方便等特點。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技術內容結合附圖標記闡述如下。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動對中回轉盤,包括以下五個部分一框架1、至少有 十二個支撐輪組2、一回轉機構3、一對中機構和一供電裝置5,其中,所述的框架1為 型材焊固的圓形支撐架,框架1的截面為中間低兩邊高,框架上覆蓋面板37,框架還包 括邊梁7和擱置邊梁用的支撐輪組2,以及布置在框架下面的前輥子21和后輥子22, 其中的前輥子21和后輥子22的上方不布置面板37;所述支撐輪組2包括支座8、軸 9、軸承10和能自由滾動滾輪11,支撐輪組2均布在邊梁7的下方;所述的回轉機構3 包括,底板12、回轉支承13、支撐架16、回轉電機15和固定在回轉電機軸上的回轉齒 輪14,其中的回轉電機15固定于框架1且能與框架1 一起回轉;所述的對中機構包括 兩套對中機構4-1、4-2,分別位于汽車的前輪和后輪位置,對中機構4-1、4-2包括,前 對中板17-1、17-2和后對中板18-1、18-2,和布置在前對中板17_1、17_2和后對中板 18-1、18-2的中心線上的對中驅動組30-1、30-2,以及兩根前直線導軌19_1、19_2和兩 根后直線導軌20-1、20-2,和至少七根的前輥子21和至少七根的后輥子22,及能轉動的 前輥子外圈27和后輥子外圈31,和對中電機安裝板23、兩個對中電機24、兩對中齒柱25-1、25-2、對中齒輪34,在對中電機安裝板23上焊有至少四塊導滑塊33,滑塊上鉆有 與對中齒柱25-1、25-2配合和導向用通孔,每根對中齒柱的外端面布置一對中板連接塊 26,該對中板連接塊26又分別與左右滑動的前對中板17-1、17-2和后對中板18-1、18-2 相連;一供電裝置5,所述供電裝置5包括,一導電滑環(huán)36、圓棒35和外部電源線,外 部電源線引入導電滑環(huán)36的外圈后從導電滑環(huán)的內圈引出與固定在框架1上回轉電機15 及對中電機24 —起旋轉。本裝置實現(xiàn)了本實用新型發(fā)明目的,由于使用對中結構,對入庫時停車的位置 的要求大大降低,方便了用戶的停車,裝置對中板布置在車輪的外側,不影響車輛底盤 的凈高度,放寬了對搬運器自身凈高的要求,從而徹底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的車輛停歪停偏 問題,裝置并具有設計巧妙、結構簡單、能自動對中且對中效果好、運行平穩(wěn)可靠、噪 音小、安裝維修方便等特點。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正視示意圖;圖2為圖1中件2支撐輪組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中件3回轉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1中件21前輥子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1中件22后輥子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圖丨中件32對中驅動組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標示1、框架,2、支撐輪組,3、回轉機構,4-1和4-2為對中機構, 5、供電裝置,6、車輛,7、邊梁,8、支座,9、軸,10、軸承,11、滾輪,12、底板, 13、回轉支承,14、回轉齒輪,15、回轉電機,16、支撐架,17-1和17-2為前對中板, 18-1和18-2為后對中板,19-1和19-2為前直線導軌,20_1和20_2為后直線導軌,21、 前輥子,22、后輥子,23、對中電機安裝板,24、對中電機,25-1和25-2為對中齒柱, 26、對中板連接塊,27、前輥子外套,28、短軸,29,輥子軸承,30_1和30_2為對中驅 動組,31、后輥子外圈,32為長軸,33、導滑塊,34,對中齒柱,35、圓棒,36、導電 滑環(huán),37、面板。
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1-7為本實用新型為一最佳實施例。
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描述本實用新 型的詳細技術內容和實施例,需要說明的是說明書附圖只是為進一步理解發(fā)明內容的示 意,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技術上的限制。參照附圖1-7,本實用新型在使用獨立一臺裝置時,包括以下五個部分組成 一框架1、至少有十二個支撐輪組2、一回轉機構3、一對中機構和一供電裝置5,其中, 所述的框架1為型材焊固的圓形支撐架,框架1的截面為中間低兩邊高,框架上覆蓋面 板37,框架1還包括邊梁7和擱置邊梁用的支撐輪組2,以及布置在框架下面的前輥子 21和后輥子22,其中的前輥子21和后輥子22的上方不布置面板37 ;所述支撐輪組2包 括支座8、軸9、軸承10和能自由滾動滾輪11,支撐輪組2均布在邊梁7的下方;所述 的回轉機構3包括,回轉支承13、支撐架16、回轉電機15和固定在回轉電機軸上的回轉
5齒輪14,其中的回轉電機15固定于框架1且能與框架1 一起回轉;所述的對中機構包括 兩套對中機構4-1、4-2,分別位于汽車的前輪和后輪位置,對中機構4-1、4-2包括,前 對中板17-1、17-2和后對中板18-1、18-2,和布置在前對中板17_1、17_2和后對中板 18-1、18-2的中心線上的對中驅動組30-1、30-2,以及兩根前直線導軌19_1、19_2和兩 根后直線導軌20-1、20-2,和至少七根的前輥子21和至少七根的后輥子22,及能轉動的 前輥子外圈27和后輥子外圈31,和對中電機安裝板23、兩個對中電機24、兩對中齒柱 25-1、25-2、對中齒輪34,在對中電機安裝板23上焊有至少四塊導滑塊33,滑塊上鉆有 與對中齒柱25-1、25-2配合和導向用通孔,每根對中齒柱的外端面布置一對中板連接塊 26,該對中板連接塊26又分別與左右滑動的前對中板17-1、17-2和后對中板18-1、18-2 相連;一供電裝置5,所述供電裝置5包括,一導電滑環(huán)36、圓棒35和外部電源線,外 部電源線引入導電滑環(huán)36的外圈后從導電滑環(huán)的內圈引出與固定在框架1上回轉電機15 及對中電機24 —起旋轉。上述自動對中回轉盤,其中所述的前對中板17-1、17-2和后對中板18-1、18-2 布置在框架1的下面且被面板37覆蓋,所述前對中板17-1、17-2經所述對中電機24驅 動從車輛6兩側推動前輪使其對中;所述的后對中板18-1、18-2經所述另一對中電機24 驅動從車輛6兩側推后輪使其對中。整套對中機構實現(xiàn)的功能是通過對中電機24的旋轉運動,將車輛6兩側的前 對中板17-1、17-2和后對中板18-1、18-2往中間移動,推動車輪,從而使車輛6對中。所述自動對中回轉盤,還包括一套對中驅動組32-1、32-2,對中驅動組中包含 兩根對中齒柱25-1、25-2,對中齒柱用圓棒加工成的齒條,對中齒柱25-1、25_2分別布 置在對中齒輪34的兩側,使兩根對中齒柱的運動方向相反。所述的回轉機構3中的回轉支承13的外圈加工成齒輪狀并固定在支撐架16上呈 固定不動;所述的回轉電機15通過其軸上的回轉齒輪14與回轉支承13外圈嚙合轉動, 實現(xiàn)回轉電機15與框架1 一起回轉。所述的對中電機安裝板23固定于框架1的底部,所述對中電機安裝板23底部中 心位置固定對中電機24,對中電機的軸上固定一對中齒輪34-1、34-2穿過對中電機安裝 板23與二對中齒柱25-1、25-2嚙合。所述的兩根前直線導軌19_1、19-2固定于框架1 的高處,能左右滑動。所述的對中電機安裝板23固定于框架1底部。所述的供電裝置 5中的導電滑環(huán)36的內圈固定在框架1的底面中心,可隨框架1 一起旋轉;導電滑環(huán)36 的外圈通過固定在支撐架16上的圓棒35使其不能旋轉,將外部電源線引入導電滑環(huán)36 的外圈。需要進一步解釋的是所述的框架1為圓形,所述的邊梁7為工字截面的型材 彎曲成段連接成圓形,其內側由型材相互支撐焊接形成一強度和穩(wěn)定性非常好的整體, 邊梁7的底面直接擱置在支撐輪組2上;整個框架1的截面為中間低兩邊高,中間低處 為行車面,兩邊高處為行人面,框架1上布置有面板37起行車及走人的作用,前對中板 17-1、17-2和后對中板18-1、18-2也覆蓋在下,但前輥子21及后輥子22的上方不布置 面板37以讓車輪可停在前輥子21及后輥子22上;所述的支座8的底面直接焊接在地面 上,起支撐框架1的作用。所述的支撐架16固定于地面,其中心和回轉支承13的旋轉 中心及框架1的中心三者為同軸;回轉電機15也固定于框架1上,其軸上固定回轉齒輪14,其與回轉支承13的外圈齒輪嚙合;此機構可實現(xiàn)框架1、回轉電機15同時旋轉。一對中機構,所述的對中機構分為前后兩套,分別對中車輛的前輪和后輪。一 套回轉盤需要兩件前對中板17-1、17-2,車輛左右兩邊各布置一塊,其為型材焊接成長 方形,每塊前對中板兩側通用兩支前直線導軌19-1、19-2固定于框架1的高處,可左右 滑動;一套回轉盤也需要兩件后對中板18-1、18-2,車輛左右兩邊各布置一塊,其為型 材焊接成長方形,每塊后對中板的兩側通用兩支后直線導軌20-1、20-2固定于框架1的 高處,可左右滑動;在框架上停左右前輪的位置上分別布置至少7根前輥子21,每根前 輥子21由一短軸28、二輥子軸承29及一前輥子外圈27組成,前輥子外圈27可自由轉 動;在框架上停左右后輪的位置上分別布置至少7根后輥子22,每根前輥子21由一長軸 30、二輥子軸承29及一后輥子外圈31組成,后輥子外圈31可自由轉動;在框架1底部沿 前對中板17-1、17-2和后對中板18-1、18-2的中心線上分別布置一套對中驅動組30-1、 30-2 ; 一套對中驅動組30-1、30-2由一對中電機安裝板23、一對中電機24、二對中齒柱 25、二對中板連接板26、一對中齒輪34組成;對中電機安裝板23固定于框架1底部, 對中電機24固定于對中電機安裝板23底部中心位置,其軸上固定一對中齒輪34穿過對 中電機安裝板23與二對中齒柱25嚙合,對中電機安裝板上焊有至少四塊導滑塊33,其 上鉆有通孔與對中齒柱25配合,起對中齒柱25的導向作用;每根對中齒柱25的外端面 布置一對中板連接塊26,該對中板連接塊26又分別與可左右滑動的前對中板17-1、17-2 和后對中板18-1、18-2相連;整套對中機構4-1、4-2實現(xiàn)的功能是通過對中電機24 的旋轉運動,將車輛兩側的前對中板17-1、17-2和后對中板18-1、18-2往中間移動,推 動車輪,從而使車輛6對中。所述的前輥子21每根由一長軸30、前輥子外套27、一短 軸28、二輥子軸承29及一后輥子外圈31組成,所述后輥子外圈31可自由轉動。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流程是入庫時車輛6駛上框架1上的面板37上,前輪停在 前輥子21上,后輪停在后輥子22上,司機下車離開該轉盤后,對中電機24啟動,驅動 前對中板17-1、17-2及后對中板18-1、18-2由外向內運行推左右車輪直至車輛6居中, 此時對中電機25反轉,將前對中板及后對中板退回原位,此時搬運器便可駛入車輛6底 部搬運車輛;出庫時搬運器將車輛6送回到該回轉盤上后離開回轉盤,此時回轉電機15 啟動,將回轉盤帶著車輛6根據(jù)出入口位置將回轉盤旋轉至車頭朝出口后停止,此時司 機便可將車駛出。
權利要求1.一種自動對中回轉盤,包括以下五個部分一框架(1)、至少有十二個支撐輪組 (2)、一回轉機構(3)、一對中機構和一供電裝置(5),其中,所述的框架(1)為型材焊固的圓形支撐架,框架(1)的截面為中間低兩邊高,框架上 覆蓋面板(37),框架(1)包括邊梁(7)和擱置邊梁用的支撐輪組(2),以及布置在框架 下面的前輥子(21)和后輥子(22),其中的前輥子(21)和后輥子(22)的上方不布置面板 (37);所述支撐輪組⑵包括支座⑶、軸(9)、軸承(10)和能自由滾動滾輪(11),支撐輪 組(2)均布在邊梁(7)的下方;所述的回轉機構(3)包括,底板(12)、回轉支承(13)、支撐架(16)、回轉電機(15) 和固定在回轉電機軸上的回轉齒輪(14),其中的回轉電機(15)固定于框架(1)且能與框 架⑴一起回轉;所述的對中機構包括兩套對中機構(4-1、4-2),分別位于汽車的前輪和后輪位置, 對中機構(4-1、4-2)包括,前對中板(17-1、17-2)和后對中板(18_1、18-2),和布置 在前對中板(17-1、17-2)和后對中板(18-1、18-2)的中心線上的對中驅動組(30_1、 30-2),以及兩根前直線導軌(19-1、19-2)和兩根后直線導軌(20-1、20-2),和至少七 根的前輥子(21)和至少七根的后輥子(22),及能轉動的前輥子外圈(27)和后輥子外圈 (31),和對中電機安裝板(23)、兩個對中電機(24)、兩對中齒柱(25-1、25-2),對中齒 輪(34),在對中電機安裝板(23)上焊有至少四塊導滑塊(33),滑塊上鉆有與對中齒柱 (25-1、25-2)配合和導向用通孔,每根對中齒柱的外端面布置一對中板連接塊(26),該 對中板連接塊(26)又分別與左右滑動的前對中板(17)和后對中板(18)相連;一供電裝置(5),所述供電裝置(5)包括,一導電滑環(huán)(36)、圓棒(35)和外部電源 線,外部電源線引入導電滑環(huán)(36)的外圈后從導電滑環(huán)的內圈引出與固定在框架(1)上 回轉電機(15)及對中電機(24) —起旋轉。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自動對中回轉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對中板(17-1、 17-2)和后對中板(18-1、18-2)布置在框架(1)的下面且被面板(37)覆蓋,所述前對中 板(17-1、17-2)經所述對中電機(24)驅動從車輛(6)兩側推動前輪使其對中;所述的后 對中板(18-1、18-2)經所述另一對中電機(24)驅動從車輛(6)兩側推后輪使其對中。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自動對中回轉盤,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套對中驅動組 (30-1、30-2),對中驅動組中包含兩根對中齒柱(25-1、25-2),對中齒柱用圓棒加工成 的齒條,對中齒柱(25-1、25-2)分別布置在對中齒輪(34)的兩側,使兩根對中齒柱的運 動方向相反。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自動對中回轉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轉機構(3)中的回 轉支承(13)的外圈加工成齒輪狀并固定在支撐架(16)上呈固定不動;所述的回轉電機 (15)通過其軸上的回轉齒輪(14)與回轉支承(13)外圈嚙合轉動,實現(xiàn)回轉電機(15)與 框架⑴一起回轉。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自動對中回轉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對中電機安裝板(23) 固定于框架(1)的底部,所述對中電機安裝板(23)底部中心位置固定對中電機(24), 對中電機的軸上固定一對中齒輪(34-1、34-2)穿過對中電機安裝板(23)與二對中齒柱 (25-1、25-2)嚙合。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自動對中回轉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兩根前直線導軌 (19-1、19-2)固定于框架(1)的高處,能左右滑動。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自動對中回轉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對中電機安裝板(23) 固定于框架(1)底部。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自動對中回轉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電裝置(5)中的導 電滑環(huán)(36)的內圈固定在框架(1)的底面中心,可隨框架(1) 一起旋轉;導電滑環(huán)(36) 的外圈通過固定在支撐架(16)上的圓棒(35)使其不能旋轉,將外部電源線引入導電滑環(huán) (36)的外圈。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自動對中回轉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輥子(21)每根由一 長軸(30)、前輥子外套(27)、一短軸(28)、二輥子軸承(29)及一后輥子外圈(31)組 成,所述后輥子外圈(31)可自由轉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動對中回轉盤,包括以下五個部分一框架、至少有十二個支撐輪組、一回轉機構、一對中機構和一供電裝置,其中框架為型材焊固的圓形支撐架,框架的截面為中間低兩邊高,框架上覆蓋面板,所述的對中機構包括兩套對中機構,分別位于汽車的前輪和后輪位置,對中機構包括,前對中板和后對中板,以及兩根前直線導軌和兩根后直線導軌,和至少七根的前輥子和至少七根的后輥子。本實用新型由于使用對中裝置,對入庫時停車的位置要求大大的降低了,方便用戶停車,且對中板布置在車輪外側,不影響車輛底盤的凈高度,放寬了對搬器自身凈高的要求。
文檔編號E04H6/40GK201794348SQ20102015155
公開日2011年4月13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4月6日
發(fā)明者尹洪, 徐煒, 戴岳芳, 李文杰, 王銀華, 程琪, 褚志斌, 許宏峰, 趙哲 申請人:杭州西子石川島停車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