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毛片基地免费,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免费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电影,中天堂国产日韩欧美,中国国产aa一级毛片,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成人不卡在线

基于智能床的遠程控制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218732閱讀:944來源:國知局
基于智能床的遠程控制系統(tǒng)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家居用品,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可遠程控制的智能床。



背景技術:

床是供人躺在上面睡覺的家具。人的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床上度過的。經(jīng)過千百年的演化不僅是睡覺的工具,也是家庭的裝飾品之一了。

目前,傳統(tǒng)的床已經(jīng)不能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然而,智能床如何智能化,仍然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操作簡便、能夠與用戶終端互聯(lián)而實現(xiàn)遠程控制的基于智能床的遠程控制系統(tǒng)。

本發(fā)明基于智能床的遠程控制系統(tǒng),包括床墊,其上表面設有以網(wǎng)格狀布置多個壓力傳感器;服務器,其與所述壓力傳感器連接;和用戶終端,其用于輸入醫(yī)囑數(shù)據(jù),并將所述醫(yī)囑數(shù)據(jù)向服務器傳輸;其中,所述服務器根據(jù)所述醫(yī)囑數(shù)據(jù)和壓力傳感器的壓力數(shù)據(jù)判定用戶是否需要輔助用戶更換臥姿,若需要輔助用戶更換臥姿,則服務器啟動床墊的驅動部而輔助用戶更換臥姿。

本發(fā)明基于智能床的遠程控制系統(tǒng),其中所述醫(yī)囑數(shù)據(jù)為時間閾值,當服務器接收到相同的壓力傳感器的壓力數(shù)據(jù)在時間閾值之內變化幅度小于20%時,則服務器啟動床墊的驅動部而輔助用戶更換臥姿。

本發(fā)明基于智能床的遠程控制系統(tǒng),其中所述用戶終端能夠控制所述驅動部輔助用戶更換臥姿。

本發(fā)明基于智能床的遠程控制系統(tǒng),其中所述驅動部包括凹凸模塊,所述凹凸模塊配置在所述床墊內,所述凹凸模塊包括第一底座、第二底座、第三底座、第一左底桿、第一右底桿、第二左底桿、第二右底桿、中座、第一左頂桿、第一右頂桿、第二左頂桿、第二右頂桿、第一頂座、第二頂座、第三頂座;

所述第一底座、第二底座、第三底座與所述床墊的內部的底部固定,所述第一底座、第二底座、第三底座的連線沿x軸方向布置,所述第二底座位于所述第一底座、第三底座的中部,所述第一底座與第二左底桿的一端鉸鏈連接,所述第三底座與第二右底桿的一端鉸鏈連接,所述第二左底桿、第二右底桿的另一端均與所述中座鉸鏈連接,所述中座位于所述第二底座的正上方,所述中座分別與所述第二左頂桿、第二右頂桿的一端鉸鏈連接,所述第二左頂桿、第二右頂桿的另一端與所述床墊的內部的頂部固定,所述第二左頂桿、第二右頂桿的長度方向沿y軸方向布置,所述第二頂座;

所述第二底座分別與所述第一左底桿、第一右底桿的一端鉸鏈連接,所述第一左底桿、第一右底桿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第一左頂桿、第一右頂桿的一端鉸鏈連接,所述第一左頂桿、第一右頂桿的中部分別與所述第二左頂桿、第二右頂桿的中部鉸鏈連接,所述第一左頂桿、第一右頂桿的另一端均與所述第二頂座鉸鏈連接,所述第二頂座位于所述第一頂座、第三頂座的連線的中點處,第二頂座位于所述中座的正上方;

其中,所述第二頂座、中座均由電磁鐵制成,所述第二頂座、中座的電磁鐵的電源模塊均與服務器連接。

本發(fā)明基于智能床的遠程控制系統(tǒng),其中所述服務器根據(jù)用戶的身高a、體重b、體脂率c、平均睡眠時間d,按如下公式輸出凹凸模塊輔助用戶翻身時的第二頂座與第一頂座、第三頂座之間的高度差e,并且服務器根據(jù)高度差e控制第二頂座、中座的電磁鐵的電源模塊,將第二頂座與第一頂座、第三頂座之間的高度差調整為e;

其中,身高a的單位為厘米,體重b的單位為市斤,平均睡眠時間d的單位為小時。

本發(fā)明基于智能床的遠程控制系統(tǒng),其中所述驅動部包括床座、移動車、放線器、帶體、頂桿、頂頭、合葉、立式支撐器、玻璃板、滑槽板、軌體、翻身爪、電動機;

所述床座設有對勾型軌道,所述對勾型軌道的一端設有所述電動機、放線器,所述電動機的輸出軸與所述放線器齒輪連接,所述放線器上設有帶體,所述帶體的端部與所述移動車固定,所述床座的靠近電動機的傾斜側設有從左上至右下的滑軌,所述移動車沿所述滑軌移動,所述移動車設有頂桿,

所述頂桿內設有第一絲杠、第一螺母、第一導軌、第二電動機,所述第二電動機、第一導軌與所述頂桿固定,所述第二電動機的輸出軸與所述第一絲杠固定,所述第一絲杠與所述第一螺母螺紋連接,所述第一螺母沿所述第一導軌移動,所述第一螺母的一端與所述頂頭固定,所述螺母的另一端與所述玻璃板固定,所述頂頭與所述滑軌兩側的滑面接觸;

所述玻璃板由玻璃制成,所述玻璃板設有沿其長度方向布置的滑槽板,所述滑槽板與所述軌體的導向槽相配合,所述軌體的下端與合葉鉸鏈連接,所述合葉與所述移動車連接,所述軌體的上端與所述翻身爪固定,所述軌體的中部與所述立式支撐器連接;

所述立式支撐器包括第三電動機、第三連接桿、曲柄、第三導軌、頂柱,所述第三電動機的輸出軸與曲柄固定,所述第三連接桿與所述頂柱固定,所述頂柱沿第三導軌上下移動,所述頂柱的上端設有滑球,所述滑球與所述軌體的下表面接觸;

所述翻身爪包括爪體、爪體操作桿、第四連接桿、第一框體、第二框體、第四升降電動機,所述爪體為四個,前側的兩個爪體與后側的兩個爪體對稱設置,所述前側的兩個爪體的中部分別與所述爪體操作桿的兩端鉸鏈連接,所述爪體操作桿與所述第一框體固定,每個所述爪體的上端均與第四連接桿鉸鏈連接,四個第四連接桿均與連接桿梁鉸鏈連接,所述連接桿梁與所述第四升降電動機的活動端固定,所述連接桿梁沿第一框體導向移動,所述第一框體與第二框體固定,所述第二框體、第四升降電動機與軌體的下表面固定,所述床座的靠近翻身爪的一側設有床墊;

其中,所述電動機、第二電動機、第三電動機、第四升降電動機均與所述服務器連接。

本發(fā)明基于智能床的遠程控制系統(tǒng),其中所述爪體包括矩形的架桿和翻轉裝置,該架桿的左端和右端分別設有第一梁和第二梁,所述翻轉裝置鉸鏈連接在所述架桿的上端和下端中的其中之一上,所述翻轉裝置包括第一片體和第二片體并且設置成能向下翻折到所述架桿上,所述卡合和分離機構作用在所述架桿和所述翻轉裝置上,所述翻轉裝置能夠卡合或脫離于所述架桿,所述第一片體和所述第二片體均由至少兩個片簧形成,并所述第一片體和所述第二片體的壓力使所述翻轉裝置從所述架桿上分離;

所述卡合和分離機構由第一爪和第二爪形成,所述第一爪和所述第二爪分別朝向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二梁的自由端由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二梁承載,所述第一爪和所述第二爪設置成分別由第一卡合件和第二卡合件卡合,所述第一卡合件和所述第二卡合件分別由所述第一片體和所述第二片體承載。

本發(fā)明基于智能床的遠程控制系統(tǒng),其中所述放線器包括回轉器、連動裝置和傳感器;所述回轉器為沿所述放線器的繞線桿徑向設置的穿透放線器的繞線桿的紋路的桿體;所述連動裝置的第一邊與所述回轉器鉸接,第二邊伸出于所述放線器的繞線桿的端面,支點設置在放線器的繞線桿內部或放線器的繞線桿壁上;所述傳感器設置在安裝所述放線器的繞線桿的機架上;當回轉器所在的紋路環(huán)繞有鋼絲繩時,所述連動裝置的第二邊的回轉半徑較大且與所述傳感器脫離,當?shù)伤诘募y路沒有鋼絲繩時,所述連動裝置的第二邊回轉半徑較小且與所述傳感器接觸或在回轉路徑上可與所述傳感器碰觸;

所述回轉器為碟簧,所述碟簧為套設有彈簧的桿狀結構,其包括安裝所述彈簧的大端以及與所述第一邊連接的小端,該碟簧通過階梯孔設置在所述放線器的繞線桿上,所述階梯孔包括靠近所述放線器的繞線桿外表面的大孔和靠近所述放線器的繞線桿內表面的小孔,所述碟簧的大端以及彈簧均安裝在所述大孔內,所述碟簧的小端穿過所述小孔伸進放線器的繞線桿內部;

所述傳感器為電滑環(huán)或微動開關;

所述階梯孔設置在所述放線器的繞線桿的鋼絲繩固定側倒數(shù)第三圈至倒數(shù)第四圈的紋路上;

所述電滑環(huán)包括兩個與所述放線器的繞線桿同軸的環(huán)形導體以及設置在這兩個環(huán)形導體之間的絕緣體,在所述第二邊設置有可導電的觸點,當所述連動裝置的第二邊與所述電滑環(huán)接觸時,所述電滑環(huán)的兩個環(huán)形導體由所述觸點電連接。

本發(fā)明基于智能床的遠程控制系統(tǒng)與現(xiàn)有技術不同之處在于本發(fā)明基于智能床的遠程控制系統(tǒng)通過服務器對比壓力數(shù)據(jù)和醫(yī)囑數(shù)據(jù)而輔助用戶更換臥姿,從而調整用戶的睡眠的姿態(tài)和輔助用戶翻身,克服了以往癱瘓、半身不遂的病人需要醫(yī)護人員輔助翻身的麻煩。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基于智能床的遠程控制系統(tǒng)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基于智能床的遠程控制系統(tǒng)的電路連接圖;

圖2是基于智能床的遠程控制系統(tǒng)的凹凸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基于智能床的遠程控制系統(tǒng)的驅動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基于智能床的遠程控制系統(tǒng)的翻身爪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基于智能床的遠程控制系統(tǒng)包括

床墊,其上表面設有以網(wǎng)格狀布置多個壓力傳感器;

服務器,其與所述壓力傳感器連接;和

用戶終端,其用于輸入醫(yī)囑數(shù)據(jù),并將所述醫(yī)囑數(shù)據(jù)向服務器傳輸;

其中,所述服務器根據(jù)所述醫(yī)囑數(shù)據(jù)和壓力傳感器的壓力數(shù)據(jù)判定用戶是否需要輔助用戶更換臥姿,若需要輔助用戶更換臥姿,則服務器啟動床墊的驅動部200而輔助用戶更換臥姿。

本發(fā)明通過服務器對比壓力數(shù)據(jù)和醫(yī)囑數(shù)據(jù)而輔助用戶更換臥姿,從而調整用戶的睡眠的姿態(tài)和輔助用戶翻身,克服了以往癱瘓、半身不遂的病人需要醫(yī)護人員輔助翻身的麻煩。

優(yōu)選地,所述醫(yī)囑數(shù)據(jù)為時間閾值,當服務器接收到相同的壓力傳感器的壓力數(shù)據(jù)在時間閾值之內變化幅度小于20%時,則服務器啟動床墊的驅動部200而輔助用戶更換臥姿。

作為一種示例,當用戶在4個小時之內,睡眠姿勢并未發(fā)生改變,相同的壓力傳感器的壓力變化數(shù)據(jù)并未發(fā)生較大變化時,則輔助用戶翻身,促進用戶血液循環(huán),避免褥瘡的發(fā)生。

優(yōu)選地,所述用戶終端能夠控制所述驅動部200輔助用戶更換臥姿。

優(yōu)選地,所述驅動部200包括凹凸模塊100,所述凹凸模塊100配置在所述床墊內,所述凹凸模塊100包括第一底座101、第二底座102、第三底座103、第一左底桿111、第一右底桿112、第二左底桿121、第二右底桿122、中座120、第一左頂桿131、第一右頂桿132、第二左頂桿141、第二右頂桿142、第一頂座151、第二頂座152、第三頂座153;

所述第一底座101、第二底座102、第三底座103與所述床墊的內部的底部固定,所述第一底座101、第二底座102、第三底座103的連線沿x軸方向布置,所述第二底座102位于所述第一底座101、第三底座103的中部,所述第一底座101與第二左底桿121的一端鉸鏈連接,所述第三底座103與第二右底桿122的一端鉸鏈連接,所述第二左底桿121、第二右底桿122的另一端均與所述中座120鉸鏈連接,所述中座120位于所述第二底座102的正上方,所述中座120分別與所述第二左頂桿141、第二右頂桿142的一端鉸鏈連接,所述第二左頂桿141、第二右頂桿142的另一端與所述床墊的內部的頂部固定,所述第二左頂桿141、第二右頂桿142的長度方向沿y軸方向布置,所述第二頂座;

所述第二底座102分別與所述第一左底桿111、第一右底桿112的一端鉸鏈連接,所述第一左底桿111、第一右底桿112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第一左頂桿131、第一右頂桿132的一端鉸鏈連接,所述第一左頂桿131、第一右頂桿132的中部分別與所述第二左頂桿141、第二右頂桿142的中部鉸鏈連接,所述第一左頂桿131、第一右頂桿132的另一端均與所述第二頂座152鉸鏈連接,所述第二頂座152位于所述第一頂座151、第三頂座153的連線的中點處,第二頂座152位于所述中座120的正上方;

其中,所述第二頂座152、中座120均由電磁鐵制成,所述第二頂座152、中座120的電磁鐵的電源模塊均與服務器連接。

本發(fā)明通過在床墊底部沿x軸布置的第一底座101、第二底座102、第三底座103通過多個v形連桿與沿y軸布置的第一頂座151、第二頂座152、第三頂座153連接,并且利用第二頂座152、中座120的排斥力和吸引力控制第一頂座151、第二頂座152、第三頂座153的高度和相對距離,當在用戶需要翻身時,通過第一頂座151、第二頂座152、第三頂座153的搖擺使床墊頂部形成凹陷和凸起,從而輔助用戶翻身。此外第一底座101、第二底座102、第三底座103沿x軸方向布置,第一頂座151、第二頂座152、第三頂座153沿y軸方向布置,可輔助用戶沿y軸方向橫向翻身,并且,當用戶沿x軸方向前后移動時,則可順應用戶的移動,使用戶趟起來更加舒適。

優(yōu)選地,所述服務器根據(jù)用戶的身高a、體重b、體脂率c、平均睡眠時間d,按如下公式輸出凹凸模塊100輔助用戶翻身時的第二頂座152與第一頂座151、第三頂座153之間的高度差e,并且服務器根據(jù)高度差e控制第二頂座152、中座120的電磁鐵的電源模塊,將第二頂座152與第一頂座151、第三頂座153之間的高度差調整為e;

其中,身高a的單位為厘米,體重b的單位為市斤,平均睡眠時間d的單位為小時。

本發(fā)明通過上述算法可針對不同的用戶的情況而定制不同的第二頂座152與第一頂座151、第三頂座153之間的高度差e,從而對于不同用戶施加不同的翻身力度,使輔助翻身更為舒適、更為有效。

優(yōu)選地,參見圖3,所述驅動部200包括床座、移動車201、放線器203、帶體204、頂桿205、頂頭206、合葉207、立式支撐器300、玻璃板403、滑槽板402、軌體401、翻身爪500、電動機600;

所述床座設有對勾型軌道,所述對勾型軌道的一端設有所述電動機600、放線器203,所述電動機600的輸出軸與所述放線器203齒輪連接,所述放線器203上設有帶體204,所述帶體204的端部與所述移動車201固定,所述床座的靠近電動機600的傾斜側設有從左上至右下的滑軌,所述移動車201沿所述滑軌移動,所述移動車201設有頂桿205,

所述頂桿205內設有第一絲杠、第一螺母、第一導軌、第二電動機,所述第二電動機、第一導軌與所述頂桿205固定,所述第二電動機的輸出軸與所述第一絲杠固定,所述第一絲杠與所述第一螺母螺紋連接,所述第一螺母沿所述第一導軌移動,所述第一螺母的一端與所述頂頭206固定,所述螺母的另一端與所述玻璃板403固定,所述頂頭206與所述滑軌兩側的滑面接觸;

所述玻璃板403由玻璃制成,所述玻璃板403設有沿其長度方向布置的滑槽板402,所述滑槽板402與所述軌體401的導向槽相配合,所述軌體401的下端與合葉207鉸鏈連接,所述合葉207與所述移動車201連接,所述軌體401的上端與所述翻身爪500固定,所述軌體401的中部與所述立式支撐器300連接;

所述立式支撐器300包括第三電動機、第三連接桿、曲柄、第三導軌、頂柱,所述第三電動機的輸出軸與曲柄固定,所述第三連接桿與所述頂柱固定,所述頂柱沿第三導軌上下移動,所述頂柱的上端設有滑球,所述滑球與所述軌體401的下表面接觸;

參見圖4,所述翻身爪500包括爪體501、爪體操作桿502、第四連接桿506、第一框體503、第二框體504、第四升降電動機505,所述爪體501為四個,前側的兩個爪體501與后側的兩個爪體501對稱設置,所述前側的兩個爪體501的中部分別與所述爪體操作桿502的兩端鉸鏈連接,所述爪體操作桿502與所述第一框體503固定,每個所述爪體501的上端均與第四連接桿506鉸鏈連接,四個第四連接桿506均與連接桿梁鉸鏈連接,所述連接桿梁與所述第四升降電動機505的活動端固定,所述連接桿梁沿第一框體503導向移動,所述第一框體503與第二框體504固定,所述第二框體504、第四升降電動機505與軌體401的下表面固定,所述床座的靠近翻身爪500的一側設有床墊;

其中,所述電動機600、第二電動機、第三電動機、第四升降電動機505均與所述服務器連接。

本發(fā)明通過上述結構通過電動機600的輸出軸作為旋轉發(fā)力點,帶動翻身爪500沿所述軌體401移動,從而使翻身爪500的位置和朝向可調節(jié),并且,翻身爪通過單一的電動機即可完成四個爪體501的動作,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其作用,使翻身爪500能夠更好地夾持用戶,以輔助用戶翻身。

優(yōu)選地,所述放線器203包括回轉器、連動裝置和傳感器;所述回轉器為沿所述放線器203的繞線桿徑向設置的穿透放線器203的繞線桿的紋路的桿體;所述連動裝置的第一邊與所述回轉器鉸接,第二邊伸出于所述放線器203的繞線桿的端面,支點設置在放線器203的繞線桿內部或放線器203的繞線桿壁上;所述傳感器設置在安裝所述放線器203的繞線桿的機架上;當回轉器所在的紋路環(huán)繞有鋼絲繩時,所述連動裝置的第二邊的回轉半徑較大且與所述傳感器脫離,當?shù)伤诘募y路沒有鋼絲繩時,所述連動裝置的第二邊回轉半徑較小且與所述傳感器接觸或在回轉路徑上可與所述傳感器碰觸;

所述回轉器為碟簧,所述碟簧為套設有彈簧的桿狀結構,其包括安裝所述彈簧的大端以及與所述第一邊連接的小端,該碟簧通過階梯孔設置在所述放線器203的繞線桿上,所述階梯孔包括靠近所述放線器203的繞線桿外表面的大孔和靠近所述放線器203的繞線桿內表面的小孔,所述碟簧的大端以及彈簧均安裝在所述大孔內,所述碟簧的小端穿過所述小孔伸進放線器203的繞線桿內部;

所述傳感器為電滑環(huán)或微動開關;

所述階梯孔設置在所述放線器203的繞線桿的鋼絲繩固定側倒數(shù)第三圈至倒數(shù)第四圈的紋路上;

所述電滑環(huán)包括兩個與所述放線器203的繞線桿同軸的環(huán)形導體以及設置在這兩個環(huán)形導體之間的絕緣體,在所述第二邊設置有可導電的觸點,當所述連動裝置的第二邊與所述電滑環(huán)接觸時,所述電滑環(huán)的兩個環(huán)形導體由所述觸點電連接。

本發(fā)明的所述放線器203通過上述結構可對于所述帶體204的伸出長度通過傳感器進行測量,從而避免因伸出過多而發(fā)生帶體204和所述放線器203的脫離。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發(fā)明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fā)明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

當前第1頁1 2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