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排水管芯及排水設施。
背景技術:
在城鎮(zhèn)排水系統(tǒng)中,排水管主要承擔雨水、污水、農田排灌等排水的任務。排水管的應用領域也非常多,包括:高速公路縱向、橫向排水及透水;高速公路各種擋土墻背面及邊溝垂直、水平排水;隧道、地下道之間排水;市政工程、凈水廠、污水廠、垃圾廠排水;高爾夫球場、運動場、公園等修閑綠地之排水;山坡的開發(fā)邊坡水土保持;整體工程的地下排水等等。
現(xiàn)有技術中,排水管在排水的過程中,降水等徑流中顆粒物等一類面源污染物污水會進入排水管內部,現(xiàn)有排水管的內部為中空結構,不具備濾凈徑流的攔截凈化功能,不能平衡城鎮(zhèn)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排水管芯及排水設施,用于水流的凈化。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排水管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排水管芯包括第一管芯和第二管芯,第一管芯和第二管芯同軸設置,第一管芯包括相連接的上部和下部,第一管芯的上部的半徑大于第一管芯的下部的半徑,第二管芯的半徑與第一管芯的下部的半徑相同。
排水管芯的第一管芯沿徑向的截面為T型。
第一管芯的上部為圓臺型,第一管芯的下部和第二管芯均為圓柱形。
排水管芯的第二管芯的數量為1個或多個。
第一管芯的下部與第二管芯均與排水管的內壁緊密接觸。
排水管芯的材料為硅藻土、粘土和煤粉的混合物。
硅藻土、粘土和煤粉的重量比例為80:15:5。
由于本實用新型的排水管芯具有如上所述的結構,從而使得在排水管芯的使用過程中,排水管芯能夠對徑流中的污染物進行攔截凈化,且由于排水管芯的第一管芯的上部出露于排水管,有助于綠地、建筑屋頂以及路面的主動吸蓄排水,能夠平衡城鎮(zhèn)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調節(jié)大氣濕度。
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一種排水設施,該排水設施包括排水管,以及如上所述的排水管芯,排水管包括從上至下依次連接的膨大段和正常段,第一管芯的下部與第二管芯放置在排水管的膨大段內部。
排水設施與排水管芯的技術效果類似,在此就不一一描述。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排水管芯和排水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排水管芯和排水管用于綠地吸蓄排水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排水管芯和排水管用于建筑樓頂吸蓄排水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圖3中A區(qū)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排水管芯和排水管用于路面吸蓄排水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排水管芯的使用方法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排水管芯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該排水管芯1包括第一管芯11和第二管芯12,第一管芯11和第二管芯12同軸設置,第一管芯11包括相連接的上部111和下部112,第一管芯的上部111的半徑大于第一管芯的下部112的半徑,第二管芯12的半徑與第一管芯的下部112的半徑相同。
可選地,如圖1所示,排水管芯1的第一管芯11沿徑向的截面為T型,使得在排水管芯1的使用過程中,可使第一管芯的上部111出露于排水管2,即出露于排水管2的膨大段21處,以有效吸收地表徑流,能夠有效阻擋徑流面源中泥沙等懸浮物。
可選地,如圖1所示,排水管芯1的第一管芯的上部111為圓臺型,第一管芯的下部112和第二管芯12均為圓柱形,以使排水管芯1的使用效果更佳。
可選地,排水管芯1的第二管芯12的數量為1個或多個,其中,第二管芯12的具體數量根據排水管蓄排水量的需要進行選擇,具體為,按照排水管蓄排水量的需要,選擇一定數量的第二管芯12,并將其連接,填充排水管2的膨大段21,在降水時,可實現(xiàn)徑流吸附和向下傳遞,且多余水可經排水管2的下部排走,即通過排水管2的正常段22排走,在晴朗天氣時,可由排水管2的正常段22送水至膨大段21,保持排水管2的膨大段21內的排水管芯1濕潤,進而可通過排水管芯1中水分的蒸發(fā),提高局域環(huán)境空間大氣濕度。且當第二管芯12為圓柱形時,第二管芯12的形狀規(guī)則,結構標準,便于生產和使用時更換,進而更加有利于按照需要選擇多個第二管芯12相連接,達到建立或者增加城市海綿體體量的目的。
另外,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優(yōu)選,第一管芯的下部112與第二管芯12均與排水管2的內壁緊密接觸,從而能夠有效避免污染物經過排水管芯1與排水管2之間的縫隙進入排水管內部,保證了排水管芯1的作用的充分發(fā)揮。
可選地,排水管芯1的材料為硅藻土、粘土和煤粉的混合物。具體地,硅藻土、粘土和煤粉的重量比例為80:15:5。在該混合物中采用硅藻土為主體,硅藻土的主要成分是SiO2,性質穩(wěn)定,硅藻土具有多孔結構和對水的強吸附性,能夠實現(xiàn)對水流的濾清功能,完成對徑流污染物,尤其是水中懸浮物質的攔截和凈化功能。該混合物中,粘土起到粘結緊密結構的作用,煤粉起到在成型時提供熱能的作用。
另外,硅藻土的密度是1.9~2.3g/cm3,堆密度0.34~0.65g/cm3,比表面積40~65m2/g,孔體積0.45~0.98ml/g,吸水率是自身體積的2~4倍,熔點1650℃~1750℃,在電子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特殊多孔的構造,這種微孔結構是硅藻土具有上述作用的原因。此外,硅藻土pH值中性、無毒,懸浮性能好,吸附性能強,容重輕,吸油率115%,細度在325目~500目,混合均勻性好。硅藻土還是一種環(huán)境友好型材料,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會帶來二次污染的問題,甚至失去既定功能時,也不必特殊清理,仍能發(fā)揮其結構功能;硅藻土通常呈淺黃色或淺灰色,質軟,多孔而輕,其獨特的物理結構,決定了其在海綿城市建設領域將具有廣泛應用前景。
當然,除硅藻土、粘土和煤粉這三種材料外,還可以加入其他材料用以制作排水管芯1,需要說明的是,加入的其他材料應該是用以替代相應的材料,其他材料應當與其所替代材料的結構、功能、粒徑等物理化學特征相似,如替代一定比例的硅藻土,也應選取沸石或分子篩這類多孔結構的材料。
由于本實用新型的排水管芯具1有如上所述的結構,從而使得在排水管芯1的使用過程中,排水管芯1能夠對徑流中的污染物進行攔截凈化,且由于排水管芯1的第一管芯的上部111出露于2,有助于綠地、建筑屋頂以及路面的主動吸蓄排水,能夠平衡城鎮(zhèn)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調節(jié)大氣濕度。
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一種排水設施,排水設施包括排水管2,以及如上所述的排水管芯1,排水管2包括從上至下依次連接的膨大段21和正常段22,第一管芯的下部112與第二管芯12放置在排水管的膨大段內部,第一管芯1的上部111出露于水管2。
排水設施與排水管芯1的技術效果類似,在此就不一一描述。
圖2為本實用新型排水管芯用于綠地吸蓄排水時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在綠地處,埋設裝有排水管芯1的排水管2,其中,第二管芯12的數量可按照海綿城市建設對海綿體量的要求設置1個或多個,第一管芯的上部111出露于地表。在降水時,出露于地表的第一管芯的上部111能夠承吸地表徑流,并能有效阻擋徑流面源中的一類面源污染物、泥沙等懸浮物,填充排水管2的膨大段21的第二管芯12能夠實現(xiàn)徑流吸附和向下傳遞,使其經排水管2的正常段22排走。在晴朗天氣時,排水管2的正常段22可向排水管2的膨大段21送水,保持排水管2的膨大段21內的排水管芯1的濕潤,進而可通過排水管芯1中水分的蒸發(fā),提高局域環(huán)境空間的大氣濕度。
圖3為本實用新型排水管芯用于建筑樓頂吸蓄排水時的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將排水管芯1安裝于建筑樓頂部的排水管中,圖4為本實用新型圖3中A區(qū)域的放大示意圖。按照需要安裝排水管膨大段21內的第二管芯12的數量,實現(xiàn)在降水時蓄排水功能,并在晴朗天氣下蒸發(fā)排水管芯1中的水分,提高局域環(huán)境空間的大氣濕度的作用。
圖5為本實用新型排水管芯用于路面吸蓄排水時的結構示意圖。如圖5所示,將排水管芯1安裝于路面的排水管中,用于對路面積水、融化雪水等進行排水。其中,將排水管芯1安裝在路肩內的路面中時,需要考慮道路平整要求,因此,在具體實施時,可以僅在排水管中安裝第二管芯12,保持第二管芯12頂端與路面平齊,下部通過排水管,將吸收徑流導入路肩外溝渠或者地下排水管網。該種方式,既不影響交通,還能達到增加城市海綿體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一種如上所述的排水管芯的使用方法,如圖6所示,該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S1、將第二管芯12和第一管芯的下部112放置在排水管2的膨大段21內部。
具體地,第二管芯12的數量根據使用需求數量可為1個或多個。
步驟S2、將放置好排水管芯12的排水管2放置在待排水位置處。
具體地,排水管2根據需要用在綠地、建筑屋頂以及路面等待排水位置處。
需要補充的是,排水管芯的使用方法的一些細節(jié)可以參見排水管芯1的相關描述,此處不再進行重復。
另外,排水管芯1的使用方法與排水管芯1的技術效果類似,在此就不一一描述。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