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管柱領域,特別涉及下插混凝土的管柱。
背景技術:
在插管柱工藝中,需要將管柱插入已經(jīng)澆灌完成且尚未初凝的混凝土樁身內。
目前,管柱包括管體以及設置在管體下端的錐尖塊,大部分錐尖塊都是圓形錐尖狀。在插管柱工藝中,,由于混凝土的阻力極大,且混凝土內含有大量的碎石,并且呈流態(tài)的混凝土極不均勻,在靜力下插管柱時,極易因為混凝土的不均勻而導致管柱向碎石較少的區(qū)域滑動,進而導致鋼管柱垂直度過大,無法達到設計和規(guī)范要求。
在現(xiàn)有技術中,插管柱工藝即使在旋轉插入狀態(tài)下,一樣無法避免管柱向碎石較少區(qū)域滑動,導致管柱垂直度無法滿足設計和規(guī)范要求,同時一旦遇到阻力過大,便無法繼續(xù)向下插入,導致工作無法繼續(xù)實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下插混凝土的管柱,旨在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插管柱工藝中,管柱垂直度無法滿足設計和規(guī)范要求且混凝土對其阻力過大的問題。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下插混凝土的管柱,包括管體以及錐尖塊,所述錐尖塊連接在所述管體的下端,所述錐尖塊的外周側壁包括多個側面,多個所述側面依序側邊連接,形成上大下小的多邊形錐體狀。
進一步的,所述錐尖塊包括多個梯形板,多個所述梯形板的側邊依序連接,形成多邊形錐體狀。
進一步的,所述錐尖塊由八個所述梯形板組成,所述錐尖塊形成多邊形錐體狀。
進一步的,所述錐尖塊的外周設置有多個導向條,所述導向條沿著所述錐尖塊的軸向傾斜布置。
進一步的,所述錐尖塊的直徑小于所述管體的直徑,所述導向條的上端連接在所述管體的下端部。
進一步的,沿著所述錐尖塊的軸向方向,所述導向塊的寬度逐漸減少。
進一步的,所述導向條的下端部呈尖狀。
進一步的,所述錐尖塊的下端部的中心位置連接有導向錐頭,沿自上而下的方向,所述導向錐頭的尖狀布置。
進一步的,所述導向錐頭包括兩個導向板,兩個所述導向板呈十字交叉狀布置。
進一步的,所述錐尖塊的下端部的中心位置形成有平臺,所述導向錐頭連接在所述平臺上。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將原管柱錐尖塊由圓形改為八塊梯形組成的多邊形錐體狀,且在其外周設置導向條,同時錐尖塊的下端中心位置形成有平臺,此平臺連接有十字交叉狀的兩個導向板;在下插管柱過程中,錐尖塊、導向條、十字交叉導向板均可起到導向的作用,三重導向作用,保證下插管柱的垂直度;同時錐尖塊、導向條、十字交叉導向板在旋轉狀態(tài)下均可切削混凝土,從而降低混凝土對下插管柱的阻力,使下插管柱不僅保證了垂直度而且降低混凝土對下插管柱的阻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下插混凝土的管柱的主視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下插混凝土的管柱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本實施例的附圖中相同或相似的標號對應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術語“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附圖中描述位置關系的用語僅用于示例性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的限制,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的具體含義。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實現(xiàn)進行詳細的描述。
參照圖1所示,為本發(fā)明提供較佳實施例。
下插混凝土的管柱,包括管體以及錐尖塊,錐尖塊連接在管體的下端,錐尖塊的外周側壁包括多個側面,多個側面依序側邊連接,形成上大下小的多邊形錐體狀。
在具體工作中,為了降低在下插管柱工藝中,混凝土對管柱的阻力,將原管柱的圓形狀改為多邊形錐體狀,多邊形錐體狀在下插過程中能切削混凝土,從而降低下插阻力,并且多邊形錐體狀相對于圓形錐尖更具有導向作用,從而提高對下插管柱垂直度的控制,使下插管柱不僅保證了垂直度而且降低混凝土對下插管柱的阻力。
本實施例中,錐尖塊由八個梯形板,八個梯形板的側邊依序連接,形成多邊形錐體狀,梯形板結構穩(wěn)定,承重力強,不易變形,能提高錐尖塊的使用周期且增加其使用效果,八個梯形板的連接,使其結構緊湊,在下插管柱時,能均勻分散下插的作用力和混凝土對其的阻力,從而能更好控制下插管柱的垂直度,八個梯形的側邊連接處切削混凝土,從而降低混凝土對錐尖塊的阻力,增強其工作效率。
為了更好控制下插管柱的垂直度,錐尖塊的外周設置有多個導向條,由于錐尖塊由八個梯形組成,且呈上大下小,所以導向條沿著錐尖塊的軸向傾斜布置,這樣布置的好處是,導向條與錐尖塊更加切合,且不會相互影響各自的導向功能,在下插管柱時,導向作用相互疊加,有助于加強控制下插管柱的垂直度。
本實施例中,錐尖塊連接在管體的下端,因為錐尖塊的直徑小于所述管體的直徑,所以管體下端除去與錐尖塊的連接位置,還存在剩余空間,于是,導向條的上端連接在管體的下端的剩余空間,導向條的上端寬度恰好占據(jù)管體下端剩余空間,使其整體結構緊湊,不會造成下插管柱的阻力增加,影響其下插效率。
為了降低混凝土對導向條的阻力,導向條沿著所述錐尖塊的軸向方向,其寬度逐漸減少,這樣達到的效果是,導向條與錐尖塊上大下小的結構相呼應,作用相互疊加,增加導向條切削混凝土能力,從而在下插管柱時,減少混凝土對于導向條的阻力。
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導向條的作用,導向條的下端部呈尖狀,在下插管柱時,導向條下端優(yōu)先接觸混凝土,呈尖狀的導向條具有更高的切削能力,有助于降低混凝土對導向條的阻力,在不影響其導向作用的同時,增加整體下插管柱的工作效率。
本實施例中,錐尖塊的下端部的中心位置連接有導向錐頭,沿自上而下的方向,導向錐頭的尖狀布置,導向錐頭具有導向能力,在下插管柱時,導向錐頭與錐尖塊、導向條相互配合,三重導向,增加下插管柱的導向性,從而控制垂直度,使其滿足設計和規(guī)范要求,導向錐頭還具有切削混凝土的功能,在下插管柱時,能降低混凝土對管柱的阻力。
本實施例中,導向錐頭包括兩個導向板,兩個導向板呈十字交叉狀布置,這樣布置的好處是,增強導向錐頭的切削能力,從而降低混凝土對管柱的阻力,提高管柱的工作效率。
為了整體結構的緊湊,錐尖塊的下端部的中心位置形成有平臺,導向錐頭連接在平臺上,錐尖塊的側邊與導向錐頭的側邊對應連接,下插管柱時,導向錐頭與錐尖塊相互配合,導向作用的疊加有助于更好控制下插管柱垂直度,導向錐頭和錐尖塊均可切削混凝土,有助于盡可能的降低混凝土對下插管柱的阻力。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