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瀝青攪拌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指一種改進型的瀝青計量噴灑系統(tǒng)及方法。
背景技術:
間歇式瀝青混合料攪拌工藝中,瀝青是作為一種膠結料加入到混合料中的。其含量的多少對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影響很大,所以瀝青稱的計量精度一直是考察瀝青混合料攪拌設備的一項重要指標。對于間歇式瀝青混合料攪拌設備而言,每一個批次的循環(huán)周期是相對固定的,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周期內要完成計量與卸料的全過程就會涉及到時間分配的問題。若卸料的時間過長,則整個周期內留給下一次的計量時間就會縮短。對于液體瀝青的計量過程來說,計量時間縮短,就意味著在較短的時間內要完成固定量的計量,這就需要加快流入從瀝青輸送管流入瀝青計量斗內瀝青的流速,而流速一旦太快,最終的計量精度就難以保證。
傳統(tǒng)的瀝青計量與卸料方式有以下兩種方式:
1、噴灑式,其計量過程如下:瀝青輸送管將瀝青送入瀝青計量斗內,達到設定值(設定值一般大于噴灑的目標量)的時候停止,緊接著啟動瀝青噴灑泵,瀝青噴灑泵的吸入口設置在計量斗內部,噴出口與設置在攪拌缸上蓋中的瀝青噴嘴相連接。隨著噴灑動作的進行,計量斗內的瀝青重量不斷減少,此時控制系統(tǒng)進行減法計算,當達到需噴灑的目標量時停止噴灑泵運轉。此種方式最大優(yōu)點(相對于下面提到的自流式)就是通過噴灑的方式把瀝青均勻的噴入攪拌缸中,提高了攪拌均勻性,但是存在較多的缺點:a、噴灑過程時間一般會比較長(如果太短,則計算減法的時間比較短,計量精度無法保證),噴灑過程中控制系統(tǒng)在進行減法運算,所以不能進行下一批次的計量,留給下一批次的計量時間縮短,時間縮短后計量精度控制難度提高。b、由于計量斗內的瀝青是被抽出來的,插入瀝青稱內的吸油管在液態(tài)瀝青中是有一定浮力的,這個浮力若在控制系統(tǒng)中沒能預處理,則會影響計量精度(誤差是管道泡在瀝青中的體積產生的浮力)。c、瀝青計量斗內的瀝青是不能抽空的,所以一般情況下第二次開機時需要對計量斗內的殘余瀝青進行加熱,加熱需要時間,延長了開機時間。d、殘余在計量斗內的瀝青在進行配方更換(改變?yōu)r青品種)時會混入新品種的瀝青中,影響前面幾鍋混合料的性能。
2、自流式,其計量過程如下:瀝青輸送管將瀝青送入瀝青計量斗內,達到設定值(設定值等于噴灑的目標量)的時候停止,緊接著打開計量斗底部的放料閥,瀝青順著管道自流進入攪拌缸中。此方法最大的優(yōu)點(與上面提到的傳統(tǒng)的噴灑式相對比)就是一般自流式瀝青稱底部卸料閥口徑一般比較大,所以卸料時間比較短,留給下一周期的計量時間就會比較長,所以計量精度比較容易保證。但是這種方式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缺點就是,自留的方式瀝青通過口徑較大的管道快速流入攪拌缸中,相對于噴灑式來說瀝青流入到骨料中比較集中,影響攪拌均勻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瀝青的計量卸料方式存在難以同時保證計量精度及噴灑均勻性等缺陷。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改進型的瀝青計量噴灑系統(tǒng),包括瀝青輸送管、計量斗以及瀝青噴灑機構,所述瀝青輸送管連接在所述計量斗上,所述計量斗上設有稱重裝置,所述計量斗底部設有出口一,所述出口一上對應設有放料控制機構,所述出口一的下方還設有一緩沖斗,所述緩沖斗的底部設有出口二,所述出口二與所述瀝青噴灑機構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緩沖斗與所述計量斗相互分離。
進一步地,所述稱重裝置為稱重傳感器,所述計量斗對稱的兩個側壁分別設有一個凸緣,每個凸緣底部設有一個所述稱重傳感器,所述稱重傳感器的底部分別對應設有一個支撐平臺。
進一步地,所述放料控制機構包括氣缸、推桿及圓錐閥,所述氣缸固定在所述計量斗頂端,所述圓錐閥配置在所述出口一外側面,所述氣缸的活塞桿通過所述推桿與圓錐閥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瀝青噴灑機構包括噴灑泵及噴灑管,所述噴灑泵進口端通過管道與出口二連接,噴灑管連接在噴灑泵出口端,該噴灑管底部間隔布置有復數(shù)個噴嘴。
進一步地,所述出口一的大小以使計量斗內的瀝青流入時間不超過5秒為準。
進一步地,所述緩沖斗的底面為一傾斜面,所述出口二設于傾斜面的最低處。
本發(fā)明還公開了上述改進型瀝青計量噴灑系統(tǒng)的噴灑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通過瀝青輸送管將瀝青輸送至計量斗內進行稱重計量;
2)、計量完成后,打開放料控制機構使瀝青快速自流至下方的緩沖斗中;
3)、計量斗內的瀝青放空后,立即關閉放料控制機構開始下一批次瀝青的計量,同時開啟瀝青噴灑機構,使緩沖斗內的瀝青均勻噴灑在瀝青攪拌缸中。
進一步地,上述步驟2)中瀝青自流至緩沖斗的時間不超過5秒。
由上述對本發(fā)明結構的描述可知,和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發(fā)明在計量斗的出口下方增設緩沖斗,并且使緩沖斗的出口與瀝青噴灑機構連接,計量斗稱量好瀝青后通過大口徑出口快速的自流投放到下方的緩沖斗中,再通過瀝青噴灑機構噴灑在瀝青攪拌缸中。與傳統(tǒng)的自流式及噴灑式相比,計量精度高、噴灑均勻,可有效提高混合料的攪拌質量。
2、本發(fā)明的瀝青計量噴灑方法,計量斗放空時放料控制機構隨即關閉并開始下一批次的計量,由于每個批次的總體時間是一致的,放料時間短,故預留給下一個批次的計量時間就長,計量時間長,精度可得到提高;緩沖斗中的瀝青通過瀝青噴灑機構均勻的撒入攪拌缸中,提高了攪拌均勻性,同時由于瀝青噴灑機構是連接在緩沖斗底部的出口,故噴灑時間長短不會影響計量斗進行下一批次瀝青的計量時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圓錐閥關閉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圓錐閥打開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為了全面理解本發(fā)明,下面描述到許多細節(jié),但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無需這些細節(jié)也可實現(xiàn)本發(fā)明。對于公知的組件、方法及過程,以下不再詳細描述。
一種改進型的瀝青計量噴灑系統(tǒng),參照圖1和圖2,包括瀝青輸送管10、計量斗20以及瀝青噴灑機構,所述瀝青輸送管10連接在所述計量斗20上,所述計量斗20上設有稱重裝置21。本實施例的稱重裝置21優(yōu)先采用稱重傳感器,上述計量斗20對稱的兩個側壁分別設有一個凸緣22,每個凸緣22底部設有一個所述稱重傳感器,所述稱重傳感器的底部分別對應設有一個支撐平臺23。
上述計量斗20底部設有出口一200,出口一200的大小以使計量斗20內的瀝青流入時間不超過5秒為準。所述出口一22上對應設有放料控制機構,所述出口一200的下方還設有一緩沖斗24,該緩沖斗24與所述計量斗20相互分離不接觸,所述緩沖斗24的底部設有出口二240,所述出口二240與瀝青噴灑機構連接。
上述放料控制機構包括氣缸31、推桿32及圓錐閥33,所述氣缸31固定在所述計量斗20頂端,所述圓錐閥33配置在所述出口一240外側面,所述氣缸31的活塞桿通過所述推桿32與圓錐閥33固定連接。
上述瀝青噴灑機構包括噴灑泵41及噴灑管42,所述噴灑泵41進口端通過管道43與出口二240連接,噴灑管42連接在噴灑泵41出口端,該噴灑管42底部間隔布置有復數(shù)個噴嘴421。
上述緩沖斗24的底面優(yōu)選為一傾斜面,出口二240設于傾斜面的最低處。
下面參照圖1和圖2說明上述改進型瀝青計量噴灑系統(tǒng)的噴灑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通過瀝青輸送管將瀝青輸送至計量斗內進行稱重計量;
(2)、計量完成后,打開放料控制機構使瀝青快速自流至下方的緩沖斗中;
(3)、計量斗內的瀝青放空后,立即關閉放料控制機構開始下一批次瀝青的計量,同時開啟瀝青噴灑機構,使緩沖斗內的瀝青均勻噴灑在瀝青攪拌缸中。
上述步驟(2)中瀝青自流至緩沖斗的時間不超過5秒。
上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設計構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構思對本發(fā)明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于侵犯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