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攪拌摩擦焊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結合了背面加熱與正面激冷的攪拌摩擦焊工藝方法。
背景技術:
攪拌摩擦焊(Friction Stir Welding,簡稱FSW)是英國焊接研究所在1991年提出的全新的固相焊接技術,其具有優(yōu)質、節(jié)能、無污染等優(yōu)點,在航空、航天、汽車、船舶等領域已有諸多應用對象。
目前,攪拌摩擦焊技術已經成熟地應用于鋁合金等低熔點金屬材料,同時相關技術人員也開始嘗試將攪拌摩擦焊技術應用于鈦合金、鋼、鎳基高溫合金等高熔點金屬材料。
以鈦合金為例,在對鈦合金實施常規(guī)攪拌摩擦焊接時,由于鈦合金具有低導熱系數(shù)的特點,這會導致焊縫區(qū)域在厚度方向上存在著較大的溫度梯度,而較大的溫度梯度不但會使沿厚度方向的組織不均勻,而且在焊縫的中下部極易出現(xiàn)撕裂型缺陷。再有,在鈦合金的常規(guī)攪拌摩擦焊接過程中,較大的作用力與高焊接溫度會使攪拌頭的磨損情況十分嚴重。因此,如果不能有效的解決上述問題,會嚴重限制攪拌摩擦焊技術的應用范圍。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結合了背面加熱與正面激冷的攪拌摩擦焊工藝方法,能夠實現(xiàn)較低溫度峰值下的攪拌摩擦焊接,能夠有效避免撕裂型缺陷的發(fā)生,有效降低攪拌頭磨損,有效提高攪拌摩擦焊接效率。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結合了背面加熱與正面激冷的攪拌摩擦焊工藝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將待焊工件進行水平固定裝夾,在待焊工件下方的焊縫區(qū)域兩側對稱設置兩個加熱器,在攪拌頭外側設置一個激冷保護氣護罩,激冷保護氣護罩與攪拌頭進行隨動;
步驟二:啟動加熱器,通過加熱器對待焊工件的背面進行加熱,同時保證待焊工件的上表面溫度不高于250℃;
步驟三:向激冷保護氣護罩內通入激冷保護氣,激冷保護氣護罩的覆蓋范圍包含焊縫區(qū)域及加熱器正上方的待焊工件上表面區(qū)域;
步驟四:啟動攪拌摩擦焊設備,攪拌頭開始旋轉,攪拌頭旋轉速度的取值范圍在5~10000r/min之間,控制旋轉的攪拌頭扎入待焊工件,攪拌頭的旋轉速度根據(jù)待焊工件的溫度要求進行設定,攪拌頭扎入速度的取值范圍在1~5mm/min之間;
步驟五:當攪拌頭的軸肩端面與待焊工件的上表面接觸后,攪拌頭繼續(xù)下壓一段距離后再停止扎入動作,下壓距離的取值范圍在0~0.3mm之間,直到達到設定的扎入深度;
步驟六:在設定的扎入深度下控制攪拌頭繼續(xù)旋轉一段時間,旋轉時間的取值范圍在0~20s之間,使待焊工件的焊縫區(qū)域得到充分預熱并使其達到良好的塑性狀態(tài);
步驟七:控制攪拌頭以設定的焊接速度完成焊縫區(qū)域的焊接工作,攪拌頭的焊接速度取值范圍在1~1000mm/min之間,攪拌頭的焊接速度根據(jù)待焊工件的焊接要求進行設定。
所述激冷保護氣護罩包括前段罩體和后段罩體,前段罩體為倒錐形筒式結構,后段罩體為方形箱式結構,前段罩體套裝于攪拌頭的外側,前段罩體的頂端固連在攪拌摩擦焊設備上;在所述后段罩體的頂部設置有保護氣進氣孔,在保護氣進氣孔下方的后段罩體內側設置有通氣篩板;所述保護氣進氣孔通過導氣管與保護氣氣源相連通,在保護氣進氣孔與保護氣氣源之間連接有冷卻器。
所述激冷保護氣護罩下表面與待焊工件上表面的具有間距,間距的取值范圍在0~1mm之間。
在所述前段罩體上設置有觀察口,通過觀察口查看攪拌頭與待焊工件上表面的相對位置。
所述導氣管采用保溫管,在所述激冷保護氣護罩內表面貼覆有保溫層。
所述加熱器安裝在移動式支撐定位底座上,所述移動式支撐定位底座包括底板、軌道槽及支撐滑塊,在底板中部設置有焊縫承力區(qū),所述軌道槽分布在焊縫承力區(qū)兩側,軌道槽與待焊工件的焊縫相垂直;所述支撐滑塊位于軌道槽內,支撐滑塊與軌道槽直線滑動配合,支撐滑塊與底板之間設置有定位鎖緊螺栓;所述加熱器固定安裝在支撐滑塊上表面,在加熱器外側設置有工件裝夾調整墊片,待焊工件通過工件裝夾調整墊片進行近焊縫位置裝夾。
所述加熱器上表面與待焊工件下表面的具有間距,間距的取值范圍在0~1mm之間。
所述焊縫承力區(qū)的寬度大于攪拌頭的軸肩直徑,兩者差值的取值范圍在0~2mm之間。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在焊接過程中,通過加熱器對待焊工件進行背面加熱,能夠有效減小焊縫區(qū)域在厚度方向上的溫度梯度,有效改善組織的不均勻性,同時還可降低局部區(qū)域的焊接應力,防止焊縫的中下部出現(xiàn)撕裂型缺陷。
本發(fā)明通過加熱器對待焊工件進行背面加熱,能夠有效增加高溫區(qū)范圍,并使鄰近焊縫區(qū)域的材料具有較小的變形抗力,有利于增加焊縫區(qū)域的材料流動,進而改善材料的流動行為,使在較低溫度峰值下獲得內部無缺陷的待焊工件焊縫接頭,從而提高焊縫接頭的質量。
本發(fā)明通過加熱器對待焊工件進行背面加熱,能夠有效減小攪拌頭在移動時的變形抗力,不但可以降低裝夾要求,而且可以提高焊接速度,同時又可避免攪拌頭折斷損壞,進而提高攪拌摩擦焊接效率。
由于焊縫區(qū)域在厚度方向上的溫度梯度得到減小,從而降低了攪拌頭的墩粗程度;由于焊接過程中具有低溫度峰值及小變形抗力的優(yōu)勢,改善了攪拌頭的使用性能,進而提高了攪拌頭的耐磨損和耐墩粗的能力。
本發(fā)明首次提出了背面加熱與正面激冷相結合的攪拌摩擦焊工藝,通過正面激冷,可在攪拌頭后方形成一個馬鞍形溫度場,有利于降低焊接殘余變形;通過背面加熱,能夠有效利用焊縫兩側材料的升溫差異,進而產生溫差拉伸效應,也能夠起到降低焊接殘余變形的效果。
本發(fā)明的激冷保護氣護罩采用了前段罩體與后段罩體的兩段式設計,特別是通過后段罩體可有效保護攪拌頭后方的焊縫區(qū)高溫材料。
本發(fā)明能夠有效滿足鈦合金、鋼、鎳基高溫合金等高熔點金屬材料的攪拌摩擦焊,有效擴展了攪拌摩擦焊技術的應用范圍。
附圖說明
圖1為采用本發(fā)明所實施的攪拌摩擦焊接示意圖;
圖2為激冷保護氣護罩與保護氣氣源的連接示意圖;
圖3為移動式支撐定位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支撐滑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激冷保護氣護罩、加熱器與待焊工件之間的焊接位置示意圖;
圖中,1—待焊工件,2—加熱器,3—攪拌頭,4—激冷保護氣護罩,5—攪拌摩擦焊設備,6—前段罩體,7—后段罩體,8—保護氣進氣孔,9—通氣篩板,10—導氣管,11—保護氣氣源,12—冷卻器,13—底板,14—軌道槽,15—支撐滑塊,16—焊縫承力區(qū),17—定位鎖緊螺栓,18—工件裝夾調整墊片,19—觀察口,20—移動式支撐定位底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本實施例中,待焊工件1為厚度為2mm的鈦合金板材,加熱器2的寬度為15mm。
一種結合了背面加熱與正面激冷的攪拌摩擦焊工藝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將待焊工件1進行水平固定裝夾,在待焊工件1下方的焊縫區(qū)域兩側對稱設置兩個加熱器2,在攪拌頭3外側設置一個激冷保護氣護罩4,激冷保護氣護罩4與攪拌頭3進行隨動;
步驟二:啟動加熱器2并升溫至480℃,通過加熱器2對待焊工件1的背面進行加熱,同時保證待焊工件1的上表面溫度不高于250℃;
步驟三:向激冷保護氣護罩4內通入激冷保護氣,激冷保護氣護罩4的覆蓋范圍包含焊縫區(qū)域及加熱器2正上方的待焊工件1上表面區(qū)域;
步驟四:啟動攪拌摩擦焊設備5,攪拌頭3開始旋轉,攪拌頭3旋轉速度的實際取值為100r/min,控制旋轉的攪拌頭3扎入待焊工件1,攪拌頭3扎入速度的實際取值為3mm/min;
步驟五:當攪拌頭3的軸肩端面與待焊工件1的上表面接觸后,攪拌頭3繼續(xù)下壓一段距離后再停止扎入動作,下壓距離的實際取值為0.15mm,直到達到設定的扎入深度;
步驟六:在設定的扎入深度下控制攪拌頭3繼續(xù)旋轉一段時間,旋轉時間的實際取值為15s,使待焊工件1的焊縫區(qū)域得到充分預熱并使其達到良好的塑性狀態(tài);
步驟七:控制攪拌頭3以設定的焊接速度完成焊縫區(qū)域的焊接工作,其焊接示意圖如圖1所示;攪拌頭3焊接速度的實際取值為30mm/min。
如圖2~5所示,所述激冷保護氣護罩4包括前段罩體6和后段罩體7,前段罩體6為倒錐形筒式結構,后段罩體7為方形箱式結構,前段罩體6套裝于攪拌頭3的外側,前段罩體6的頂端固連在攪拌摩擦焊設備5上;在所述后段罩體7的頂部設置有保護氣進氣孔8,在保護氣進氣孔8下方的后段罩體7內側設置有通氣篩板9;所述保護氣進氣孔8通過導氣管10與保護氣氣源11相連通,在保護氣進氣孔8與保護氣氣源11之間連接有冷卻器12。
本實施例中,前段罩體6的頂端與攪拌摩擦焊設備5通過法蘭結構件相固連;在后段罩體7內的通氣篩板9上均布有若干圓孔,冷卻后的保護氣流過通氣篩板9上的若干圓孔后,可以均勻的覆蓋到焊縫區(qū)域以及焊縫區(qū)域兩側的部分,從而達到氣體保護和激冷降溫的雙重作用;冷卻器12為熱交換式冷卻器,常溫保護氣與低溫冷卻液在冷卻器12進行逆流熱交換,流出冷卻器12的保護氣便可用于激冷降溫,根據(jù)激冷降溫需要,可以適時調整保護氣的溫度;后段罩體7覆蓋范圍的寬度設為Z,寬度Z需要根據(jù)焊縫區(qū)域及加熱器2正上方的待焊工件1上表面區(qū)域的改變而調整。
所述激冷保護氣護罩4下表面與待焊工件1上表面的具有間距H1,間距H1的實際取值為0.5mm。
在所述前段罩體6上設置有觀察口19,通過觀察口19查看攪拌頭3與待焊工件1上表面的相對位置。
為了避免激冷保護氣在傳輸過程中進行不必要的熱交換作用,保證溫度的穩(wěn)定,所述導氣管10采用保溫管,在所述激冷保護氣護罩4內表面貼覆有保溫層。
所述加熱器2安裝在移動式支撐定位底座20上,所述移動式支撐定位底座20包括底板13、軌道槽14及支撐滑塊15,在底板13中部設置有焊縫承力區(qū)16,焊縫承力區(qū)16的寬度為15mm,所述軌道槽14分布在焊縫承力區(qū)16兩側,軌道槽14與待焊工件1的焊縫相垂直;所述支撐滑塊15位于軌道槽14內,支撐滑塊15與軌道槽14直線滑動配合,支撐滑塊15與底板13之間設置有定位鎖緊螺栓17;所述加熱器2固定安裝在支撐滑塊15上表面,在加熱器2外側設置有工件裝夾調整墊片18,待焊工件1通過工件裝夾調整墊片18進行近焊縫位置裝夾。
所述加熱器2上表面與待焊工件1下表面的具有間距H2,間距H2的實際取值為0.5mm。
所述焊縫承力區(qū)16的寬度大于攪拌頭3的軸肩直徑,兩者差值的實際取值為1mm。
本實施例中,軌道槽14采用燕尾槽結構,支撐滑塊15為燕尾結構,通過支撐滑塊15在軌道槽14內移動,實現(xiàn)對加熱器2位置的調整,將加熱器2內側面到焊縫中心線的距離設為L,由于鈦合金具有的低導熱系數(shù)特點,L的取值范圍在0~50mm之間即可,本實施例中,L實際取值為20mm。
實施例中的方案并非用以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發(fā)明所為的等效實施或變更,均包含于本案的專利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