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利用太陽能大棚曬鹽的方法
利用太陽能大棚曬鹽的方法技術領域
本項發(fā)明屬太陽能利用與生態(tài)工程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利用太陽能大棚曬鹽的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沿海灘涂鹽場曬鹽,主要采用露天苫膜法曬鹽,受自然條件控制、管理成本高、產量低、鹽質差,經濟效益低。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直接利用太陽能大棚曬鹽的方法;它改變了目前沿海灘涂主要采用露天苫膜法曬鹽的方法;它的有益效果在于,充分利用太陽熱能,擺脫不利天氣對曬鹽產量的影響,減少管理成本,多倍增加鹽產量,提高鹽質量;達到大幅提高曬鹽的經濟效益的目的。它是目前沿海灘涂鹽埸曬鹽快捷、節(jié)能的技改方案。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xiàn)的
利用太陽能大棚曬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幾個步驟
(I)建造曬鹽太陽能大棚
①利用太陽能大棚吸收太陽熱能,提高棚內溫度,增加鹵水蒸發(fā)量;
②利用太陽能大棚四周平池口高程,設計可向上卷啟的圍膜窗,匯集棚外的直吹風、掃地風、挖墻風、溜巷風風源,直吹棚內鹽池鹵水面,提高鹵水蒸發(fā)量,增加鹽產量;四周圍膜窗設重力卷簾桿,地梁上設固定卡具,窗間接縫處設棚膜鎖定卡槽,滿足不良天氣侵襲時能及時關閉卷簾窗,達到棚內全封閉;根據(jù)棚外風力大小與棚內溫度高低調整開啟高度, 開啟聞度應小于柱聞I/4 ;
③利用太陽能大棚的棚膜,遮擋雨露冰霜雪水的侵襲,提高鹵水的保溫蒸發(fā)效果, 避免不良天氣的影響與減少空氣環(huán)境的污染,增加產鹽量,提高鹽質量;
④大棚外形采用南北長向,聯(lián)垮大棚為弧形頂與棚間透光板水槽相連,棚頂南端做成八字形斜坡面,增加受光面,提高抗臺能力;聯(lián)體大棚規(guī)模為60mX100m,單元棚垮為 10 12米;大棚結構尺寸與連接立柱高度距池口 3. Om ;柱間距離3. Om,主拱梁間距3米, 次拱梁間距1. Om;采用密梁支撐、下桁條連接,剪刀撐固定;拱頂矢垮比1: 5 6。
(2)利用在太陽能大棚內安裝進拔風系統(tǒng),
在太陽能大棚內安裝進拔風系統(tǒng),能及時的拔出棚內因避不良天氣而封閉圍膜窗后棚內產生的濕氣,同時因拔濕吸動進風口,風流直吹鹵水面,使鹵水能正常產鹽;進拔風系統(tǒng)的進風口安裝在大棚南端、拔風管口安裝在大棚北端,進、拔風口位置互為對應,風口底高程與池口平,拔風管頂外接無動力風機,無動力風機安裝高度達四周進風無障礙。
(3)建造太陽能大棚內曬鹽池
利用曬鹽池池底表面為黑色,鹽池為平池底,池四周設回水溝,池內設網格溝,溝內埋設進排鹵水管口,池底埋設進排鹵水管道,提高進排鹵水 速度,滿足鹵水被風吹雍高后能快速產生平衡水流,促進產鹽;池口尺寸=大棚占地面積-四周工作面;池口為坡形擴大口,池深20cm ;池底應密封不滲漏。利用曬鹽池黑色池底吸收太陽熱能,提高鹵水溫度,增加鹵水蒸發(fā)量;曬鹽池使用的混凝土材料采用425礦碴水泥拌制> C25級混凝土,達耐鹽堿防碳化的目的。
(4)對曬鹽場區(qū)進行全硬化處理
①對曬鹽場區(qū)進行全硬化處理,場區(qū)道路均低于曬鹽池,所有進排水均為地下管道,不留明溝,有利于提高鹽池周邊環(huán)境,避免鹽池產生外界環(huán)境污染,提高產鹽質量;
②利用無障 礙全硬化的場區(qū)環(huán)境,減少進風阻力,保證進風強度,從而增加產鹽
③場地所有現(xiàn)澆混凝土材料,均應采用425礦碴水泥拌制> C25混凝土,施工表面均應進行二次收光處理,提高混凝土耐鹽堿防凍蝕抗風化能力。
(5)曬鹽
通過步驟(I)、(2)、(3)、(4)進行周期往復曬鹽曬鹽,在曬鹽過程中,進入曬鹽結晶池的鹵水可見深度彡13cm,每次進鹵深度< 6cm,蒸發(fā)池的進池鹵水深度< IOcm應清晰見底;并要根據(jù)品種鹽的制作要求,控制進池鹵水濃度和老鹵排放指標。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說明。
(I)建造曬鹽太陽能大棚
①利用太陽能大棚四周平池口高程,設計可向上卷啟的圍膜窗,匯集棚外的直吹風、掃地風、挖墻風、溜巷風風源,直吹棚內鹽池鹵水面,提高鹵水蒸發(fā)量,增加鹽產量;四周圍膜窗設重力卷簾桿,地梁上設固定卡具,窗間接縫處設棚膜鎖定卡槽,滿足不良天氣侵襲時能及時關閉卷簾窗,達到棚內全封閉;根據(jù)棚外風力大小與棚內溫度高低調整開啟高度, 開啟聞度進風面為柱聞的1/4,出風面為1/5,提聞排濕效果,減少熱能損失;
②利用太陽能大棚的棚膜,遮擋雨露冰霜雪水的侵襲,提高鹵水的保溫蒸發(fā)效果, 避免不良天氣的影響與減少空氣環(huán)境的污染,增加產鹽量,提高鹽質量;
③大棚外形采用南北長向,聯(lián)垮大棚為弧形頂與棚間透光板水槽相連,棚頂南端做成八字形斜坡面,增加受光面,提高抗臺能力;聯(lián)體大棚規(guī)模為60mX100m,單元棚垮為 10 12米;大棚結構尺寸與連接立柱高度距池口 3. Om ;柱間距離3. Om,主拱梁間距3米, 次拱梁間距1. Om ;采用密梁支撐、下桁條連接,剪刀撐固定;拱頂矢垮比1: 5。
(2)在太陽能大棚內安裝進拔風系統(tǒng)
所述的進拔風系統(tǒng)的進風口安裝在大棚南端,拔風管口安裝在大棚北端,進、拔風口位置互為對應,風口底高程與池口平,拔風管頂外接無動力風機,無動力風機安裝高度達四周進風無障礙。
(3)建造太陽能大棚內曬鹽池
所述的曬鹽池池底表面顏色為黑色,以便于吸收太陽熱能,提高鹵水溫度,增加鹵水蒸發(fā)量;其鹽池為平池底,池四周設迥水溝,池內設網格溝,溝內埋設進排鹵水管口,池底埋設進排鹵水管道;池口尺寸=大棚占地面積-四周工作面;池口為坡形擴大口,池深 20cm ;池底應密封不滲漏,曬鹽池采用425礦碴水泥拌制> C25級混凝土。
(4)對曬鹽場區(qū)進行全硬化處理
所述的對曬鹽場區(qū)進行全硬化處理中,場區(qū)道路均低于曬鹽池,所有進排水均為地下管道,不留明溝;場地施工表面均應進行二次收光處理。
(5)曬鹽
所述的曬鹽過程通過步驟(I)、(2)、(3)、(4)進行周期往復曬鹽,但在曬鹽過程中,進入曬鹽結晶池的鹵水可見深度為13cm,每次進鹵深度為6c m,蒸發(fā)池的進池鹵水深度為IOcm應清晰見底。
權利要求
1.利用太陽能大棚曬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幾個步驟(1)建造曬鹽太陽能大棚;(2)在太陽能大棚內安裝進拔風系統(tǒng);(3)建造太陽能大棚內曬鹽池;(4)對曬鹽場區(qū)進行全硬化處理;(5)曬鹽。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太陽能大棚曬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太陽能大棚包括如下特征①利用太陽能大棚四周平池口高程,設計可向上卷啟的圍膜窗,匯集棚外的直吹風、掃地風、挖墻風、溜巷風風源,直吹棚內鹽池鹵水面,提高鹵水蒸發(fā)量,增加鹽產量;四周圍膜窗設重力卷簾桿,地梁上設固定卡具,窗間接縫處設棚膜鎖定卡槽,滿足不良天氣侵襲時能及時關閉卷簾窗,達到棚內全封閉;根據(jù)棚外風力大小與棚內溫度高低調整開啟高度,開啟聞度應小于柱聞1/4 ;②利用太陽能大棚的棚膜,遮擋雨露冰霜雪水的侵襲,提高鹵水的保溫蒸發(fā)效果,避免不良天氣的影響與減少空氣環(huán)境的污染,增加產鹽量,提高鹽質量;③大棚外形采用南北長向,聯(lián)垮大棚為弧形頂與棚間透光板水槽相連,棚頂南端做成八字形斜坡面,增加受光面,提高抗臺能力;聯(lián)體大棚規(guī)模為60mX100m,單元棚垮為10 12米;大棚結構尺寸與連接立柱高度距池口 3. Om ;柱間距離3. Om,主拱梁間距3米,次拱梁間距1. Om;采用密梁支撐、下桁條連接,剪刀撐固定;拱頂矢垮比1: 5 6。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太陽能大棚曬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進拔風系統(tǒng)的進風口安裝在大棚南端,拔風管口安裝在大棚北端,進、拔風口位置互為對應,風口底高程與池口平,拔風管頂外接無動力風機,無動力風機安裝高度達四周進風無障礙。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太陽能大棚曬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曬鹽池池底表面顏色為黑色,以便于吸收太陽熱能,提高鹵水溫度,增加鹵水蒸發(fā)量;其鹽池為平池底,池四周設迥水溝,池內設網格溝,溝內埋設進排鹵水管口,池底埋設進排鹵水管道;池口尺寸=大棚占地面積-四周工作面;池口為坡形擴大口,池深20cm ;池底應密封不滲漏,曬鹽池采用425礦碴水泥拌制> C25級混凝土。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太陽能大棚曬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對曬鹽場區(qū)進行全硬化處理中,場區(qū)道路均低于曬鹽池,所有進排水管均為地下管道,不留明溝;場地施工表面均應進行二次收光處理。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太陽能大棚曬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曬鹽過程通過步驟(I)、(2)、(3)、(4)進行周期往復曬鹽,但在曬鹽過程中,進入曬鹽結晶池的鹵水可見深度彡13cm,每次進鹵深度< 6cm,蒸發(fā)池的進池鹵水深度< IOcm應清晰見底。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直接利用太陽能大棚曬鹽的方法。它包括如下幾個步驟(1)建造曬鹽太陽能大棚;(2)在太陽能大棚內安裝進拔風系統(tǒng);(3)建造曬鹽太陽能大棚內的曬鹽池;(4)對曬鹽場區(qū)進行全硬化處理;(5)曬鹽。它的有益效果在于,充分利用太陽熱能,提高曬鹽風能要素,擺脫不利天氣對曬鹽產量的影響,優(yōu)化曬鹽環(huán)境,從而達到曬優(yōu)質高產鹽,大幅提高曬鹽經濟效益的目的。
文檔編號C01D3/06GK103058226SQ20121049270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1月18日
發(fā)明者劉兆根, 劉慶峰 申請人:江蘇富海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劉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