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薄型平面導光體側面上漆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薄型平面導光體側面上漆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在導光體的上下表面分別放置一片與導光體的形狀相同的泡棉;S2、將上下表面放置有泡棉的若干個導光體依次疊放;S3、在最頂層的泡棉表面放置重物,使每個導光體的上下表面與泡棉緊密接觸;S4、對整體側面進行噴漆,晾干后取下重物,將泡棉與導光體分離。本發(fā)明提供的方法,通過重物使泡棉發(fā)生壓縮變形,從而將疊放的相鄰兩個導光體之間的間隙完全填充,后續(xù)噴漆過程中油漆不會滲入導光體之間,可一次性完成多個導光體側面上漆的過程,生產效率提高,生產成本降低;同時由于泡棉不具有粘性,可從導光體表面輕易去除,不會有任何殘留,有效保證產品良率。
【專利說明】一種薄型平面導光體側面上漆的方法【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導光模組制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薄型平面導光體側面上漆的方法。【背景技術】
[0002]在導光模組中,作為將點光源轉化為特定區(qū)域發(fā)光的導光體,在其發(fā)光區(qū)域的平面一側會做出網點結構。為了防止光線從導光體的側面射出,同時增加發(fā)光區(qū)域的光強,需要用高反光性材料將導光體的側面包住。通常,可用單面帶膠的亮銀龍等反射材料包圍側面。但是,當導光體厚度很薄時,窄條亮銀龍無法在側面貼穩(wěn)。此時,就只能在導光體側面涂上白漆。
[0003]若用刷子在單個導光體的側面刷白漆,效率很低,且油漆容易進到導光體的上下兩個表面中,造成不良。若將多個導光體疊起來,對整體側面噴漆,由于導光體的一側有凸起的網點,導致疊放后相鄰的兩個導光體之間有間隙,油漆仍會滲入導光體上下兩個表面。即使在每個導光體的上下表面貼上有較強粘性的保護膜,由于凸起網點的影響,油漆仍然會滲入導光體和保護膜之間。若采用粘性更強的膠帶貼在導光體的上下表面,雖然可以避免油漆滲入導光體上下表面,但膠帶的撕除會較困難,容易在導光體表面留下殘膠,造成不良,且膠帶使用一次就丟棄,導致生產成本高昂。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在導光體側面上漆存在的效率低、油漆容易滲入導光體上下表面、造成導光體不良且成本高昂的技術問題。
[0005]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薄型平面導光體側面上漆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51、在導光體的上下表面分別放置一片泡棉,所述泡棉的形狀與導光體的形狀相同;
52、將上下表面放置有泡棉的若干個導光體依次疊放,每相鄰的兩個導光體之間設置有兩片泡棉,最頂層的導光體上表面上具有一片泡棉;
53、在最頂層的泡棉表面放置重物,使每個導光體的上下表面與泡棉緊密接觸;
54、對整體側面進行噴漆,晾干后取下重物,將泡棉與導光體分離。
[0006]本發(fā)明提供的方法,通過將多個導光體疊放,并在疊放的導光體之間放置泡棉,然后壓上重物使相鄰的兩個導光體之間與泡棉緊密接觸,然后對整體側面噴漆,由于壓縮泡棉將導光體之間的間隙完全填充,因此油漆不會滲入導光體上下表面,即可完成對導光體側面上漆的過程;同時由于泡棉不具有粘性,取下重物后即可將其從上好漆的導光體表面輕易去除,而不會在導光體表面有任何殘留,能有效保證產品良率。同時,本發(fā)明提供的方法能一次性對多個導光體的側面上漆,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生產成本大大降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是導光體的結構示意圖。
[0008]圖2是若干個導光體與泡棉疊放后的示意圖。[0009]圖3是在疊放好的導光體和泡棉整體表面壓上重物后噴漆的示意圖。
[0010]圖中,I——導光體,11——凸點,12——側面;2——泡棉;3——工作臺;4——平板;5——重物;6——噴漆漆源。
【具體實施方式】
[0011]為了使本發(fā)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0012]本發(fā)明中,所述導光體I的結構如圖1所示,其為薄型平面導光體。該導光體I具有上下兩個表面和一個側面12。由于導光功能需要,在導光體I的其中一個平面上制作有多個凸起的網點,即為凸點11
本發(fā)明提供的對上述導光體I的側面12上漆的方法,先在導光體I的上下兩個表面分別放置一片泡棉2,該泡棉2的形狀與導光體的形狀相同。本發(fā)明的發(fā)明人發(fā)現,若泡棉2的尺寸太小,被壓縮后不能完全填充相鄰的兩個導光體I之間的間隙,噴漆時油漆仍能滲入導光體的上下表面;而若泡棉2的尺寸太大,其被壓縮后橫截面積增加太多,可能會遮擋導光體I的部分側面,后續(xù)噴漆時被遮擋區(qū)域則無法噴上油漆,降低產品良率。因此,本發(fā)明中,所采用的泡棉2的形狀與導光體I完全相同。
[0013]根據本發(fā)明的方法,然后將上下表面放置有泡棉2的若干個導光體I依次疊放,如圖2所示;每相鄰的兩個導光體I之間設置有兩片泡棉2,最頂層的導光體I上表面上具有一片泡棉2。疊放過程可在工作臺3上進行。
[0014]本發(fā)明中,所述泡棉2為采用現有技術中常見的各種材質的泡棉。優(yōu)選情況下,所述泡棉2的壓縮變形系數為:承受60-220kPa的壓強時其壓縮變形量為20_30%。所述泡棉2的厚度無需過大,否則會增加產品疊放后的高度,容易導致疊放后的體系坍塌。所述泡棉2的厚度也不能過小,能滿足其被壓上重物5后具有足夠的變形以填充滿相鄰兩個導光體I之間的間隙即可。優(yōu)選情況下,所述泡棉2的厚度為0.2-1.0mm。
[0015]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泡棉2采用一個表面具有PET層的泡棉。在導光體I上下表面放置該泡棉2時,使泡棉2的具有PET層的一個表面遠離導光體1,而使泡棉2的另一個表面與導光體接觸。采用該優(yōu)選結構的泡棉2,在后期取下重物5并將泡棉2與導光體I分離時,由于PET層的剛性作用,能將泡棉2整體從導光體I表面輕易撕掉,而不會出現泡棉撕裂現象,同時取下的泡棉2其結構完整,還可重復使用,從而進一步降低成本。
[0016]根據本發(fā)明的方法,將導光體I與泡棉2在工作臺3上疊放好后,即可在最頂層的泡棉2表面放置重物5。通過重物5的重力作用使泡棉2發(fā)生壓縮變形,從而將相鄰兩個導光體I之間的間隙完全填充,即使每個導光體I的上下表面均與泡棉2緊密接觸。如前所述,所采用的泡棉2由于其材料不同,因此其壓縮變形量也會略微不同。本發(fā)明中,對所述重物5的具體重量沒有特殊要求,只需其重量能使泡棉的壓縮變形量為4-20%為即可。
[0017]為保證壓上重物5后導光體I受力平衡,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實施方式,在最頂層的泡棉2表面放置重物5之前,還包括現在泡棉2表面放置一塊平板4,然后在平板4表面放置重物5的步驟,如圖3所示。所述平板4的表面積大于導光體I的表面積。且重物5放置于平板4的中心位置。通過該平板4的設置,能將重物5的重力均勻施加于導光體I上,從而使泡棉2各處變形一致,從而保證將相鄰兩個導光體I之間的間隙完全填充,不留任何間隙。
[0018]然后,即可按照本發(fā)明提供的方法,采用噴漆漆源6對疊放好的導光體I和泡棉2整體的側面進行噴漆。由于相鄰的導光體I之間的間隙已被壓縮泡棉2完全填充,因此導光體I的上下表面不會有滲漆現象發(fā)生。噴好漆后,將重物5繼續(xù)壓在頂部,直至漆晾干才可取下重物5和平板4。然后將泡棉2從導光體I表面撕掉,這樣得到的每個導光體I的側面12均已噴好漆,且每個導光體I的上下表面均沒有發(fā)生滲漆現象,保證產品良率。
[0019]本發(fā)明提供的方法,通過將多個導光體I疊放,并在疊放的導光體I之間放置泡棉2,然后壓上重物5使相鄰的兩個導光體I之間與泡棉2緊密接觸,然后整體噴漆,由于壓縮泡棉2將導光體I之間的間隙完全填充,因此油漆不會滲入導光體I上下表面,同時由于泡棉2不具有粘性,取下重物5后即可將其從上好漆的導光體I表面輕易去除,而不會在導光體I表面有任何殘留,能有效保證產品良率。同時,本發(fā)明提供的方法能一次性對多個導光體I的側面上漆,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生產成本大大降低。
[0020]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薄型平面導光體側面上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51、在導光體的上下表面分別放置一片泡棉,所述泡棉的形狀與導光體的形狀相同; 52、將上下表面放置有泡棉的若干個導光體依次疊放,每相鄰的兩個導光體之間設置有兩片泡棉,最頂層的導光體上表面上具有一片泡棉; 53、在最頂層的泡棉表面放置重物,使每個導光體的上下表面與泡棉緊密接觸; 54、對整體側面進行噴漆,晾干后取下重物,將泡棉與導光體分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SI中,所述泡棉的一個表面具有PET層;在導光體上下表面放置泡棉時,使泡棉的具有PET層的一個表面遠離導光體,而使泡棉的另一個表面與導光體接觸。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泡棉的厚度為0.2-1.0mm。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泡棉的壓縮變形系數為:承受60-220kPa的壓強時其壓縮變形量為20_30%。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S3中,重物的重量為使泡棉的壓縮變形量為4-20%。
6.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S3中,在最頂層的泡棉表面放置重物之前,還包括現在泡棉表面放置一塊平板,然后在平板表面放置重物的步驟;所述平板的表面積大于導光體的表面積。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物放置于平板的中心位置。
【文檔編號】B05D1/32GK103657978SQ201210366206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9月26日
【發(fā)明者】肖尹 申請人: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