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毛片基地免费,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免费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电影,中天堂国产日韩欧美,中国国产aa一级毛片,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成人不卡在线

一種電纜繞線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568101閱讀:666來源:國知局
一種電纜繞線器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電力技術領域,一種電纜繞線器。



背景技術:

為方便運輸以及電力作業(yè),電纜制造完成后需要進行繞線,卷繞成為成卷的電纜線圈,目前市面上的繞線器體積較大,難以搬運,占地面積大,適用范圍窄,不適合小規(guī)格電纜繞線使用,且繞線過程中會揚起大量灰塵,不利于工人身體健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電纜繞線器,其能夠解決上述現(xiàn)在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本發(fā)明的一種電纜繞線器,包括油壓提升裝置以及設置在所述油壓提升裝置頂部的繞線機構,所述繞線機構右側面內部設有儲藏槽,所述儲藏槽滑接配合連接有閉合套,所述閉合套內部設有繞線腔,所述儲藏槽左側的所述繞線機構內部設有傳遞腔,所述傳遞腔與所述儲藏槽之間設有第一分隔件,所述傳遞腔左側的所述繞線機構內部設有帶動腔,所述帶動腔與所述傳遞腔之間設有第二分隔件,所述傳遞腔內底部設有第一滑接槽,所述第一分隔件內滑接配合連接有朝左右兩側伸長設置的連接桿,所述連接桿右側伸長段探入所述儲藏槽內且通穿所述閉合套伸長入所述繞線腔內,所述連接桿右側伸長末梢固定設有推板,所述連接桿內部設有左右伸長設置的第一孔道,所述第一孔道內轉接配合連接有左右伸長設置的第一轉接軸,所述第一轉接軸左側伸長末梢探入所述傳遞腔內且固定設有第一錐面輪,所述第一轉接軸右側伸長末梢探入所述推板右側的所述繞線腔內且固定設有繞線盤,所述儲藏槽內的所述連接桿外表面上下相對設有第二滑接槽,所述第二滑接槽內滑接配合連接有與所述閉合套固定連接的導引塊,所述第一滑接槽與所述帶動腔之間的所述繞線機構內部設有第二孔道,所述第二孔道內設有左右伸長設置的螺旋桿,所述第二分隔件內部設有左右伸長設置的第三孔道,所述第三孔道內設有左右伸長設置的第二轉接軸,所述帶動腔內部設有帶動裝置,所述繞線盤外環(huán)面上設置有繞線槽。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油壓提升裝置頂部與所述繞線機構底部固定連接,所述油壓提升裝置底部設有滾輪。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推板與所述繞線腔內壁滑接配合連接,所述連接桿上下兩側的所述推板左側端與所述繞線腔左側內壁之間相對固定設有簧件。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儲藏槽左側內壁底部設有凹進槽,所述凹進槽左側內壁內部設有清灰裝置,所述繞線腔右側內底部內互通設有清灰槽,所述閉合套底部壁體內部設有左右伸長設置的清灰道,所述清灰道左側伸長末梢與所述儲藏槽互通設置且與所述清灰裝置之間設有連接管,所述清灰道右側伸長末梢與所述清灰槽底部互通設置。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螺旋桿左側伸長段探入所述帶動腔內的下方內且與所述帶動腔下方的左側內壁轉接配合連接,所述螺旋桿右側伸長段探入所述第一滑接槽內且與所述第一滑接槽右側內壁轉接配合連接,所述連接桿左側伸長段探入所述傳遞腔內且末梢設有向下伸長探入所述第一滑接槽內的運行桿,所述運行桿與所述螺旋桿螺旋紋配合連接,所述帶動腔內的所述螺旋桿上固定設有第三錐面輪;所述第二轉接軸左側伸長段探入所述帶動腔內的上方內且與所述帶動腔上方的左側內壁轉接配合連接,所述第二轉接軸右側伸長段探入所述傳遞腔內且與所述連接桿上方的所述傳遞腔右側內部轉接配合連接,所述傳遞腔內的所述第二轉接軸上固定設有用以與所述第一錐面輪配合連接的第二錐面輪,所述帶動腔內的所述第二轉接軸上固定設有第四錐面輪。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帶動裝置包括所述螺旋桿與所述第二轉接軸之間的所述帶動腔左側內壁內設第三滑接槽,所述第三滑接槽內設有第一螺旋桿,所述第一螺旋桿頂部與所述第三滑接槽頂部內壁轉接配合連接,所述第一螺旋桿底部與第一電轉機配合連接,所述第一電轉機設置于所述第三滑接槽內底部內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螺旋桿上螺旋紋配合連接有與所述第三滑接槽滑接配合連接的滑接塊,所述滑接塊右側面內設置有帶動電轉機,所述帶動電轉機右側端配合連接有探入所述所述帶動腔內的帶轉接軸,所述帶轉接軸末梢設有分別用于與所述第四錐面輪和所述第三錐面輪配合連接的帶動錐面輪。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儲藏槽滑接配合連接閉合套,閉合套內部設繞線腔,儲藏槽左側的繞線機構內部設傳遞腔,傳遞腔與儲藏槽之間設第一分隔件,傳遞腔左側的繞線機構內部設帶動腔,帶動腔與傳遞腔之間設第二分隔件,傳遞腔內底部設第一滑接槽,第一分隔件內滑接配合連接朝左右兩側伸長設置的連接桿,連接桿右側伸長段探入儲藏槽內且通穿閉合套伸長入繞線腔內,連接桿右側伸長末梢固定設推板,連接桿內部設左右伸長設置的第一孔道,第一孔道內轉接配合連接左右伸長設置的第一轉接軸,第一轉接軸左側伸長末梢探入傳遞腔內且固定設第一錐面輪,第一轉接軸右側伸長末梢探入推板右側的繞線腔內且固定設繞線盤,儲藏槽內的連接桿外表面上下相對設第二滑接槽,第二滑接槽內滑接配合連接與閉合套固定連接的導引塊,第一滑接槽與帶動腔之間的繞線機構內部設第二孔道,第二孔道內設左右伸長設置的螺旋桿,第二分隔件內部設左右伸長設置的第三孔道,第三孔道內設左右伸長設置的第二轉接軸,帶動腔內部設帶動裝置,從而實現(xiàn)本裝置的自動帶動以及控制閉合套的探入和伸出工作。

2.通過螺旋桿左側伸長段探入帶動腔內的下方內且與帶動腔下方的左側內壁轉接配合連接,螺旋桿右側伸長段探入第一滑接槽內且與第一滑接槽右側內壁轉接配合連接,連接桿左側伸長段探入傳遞腔內且末梢設向下伸長探入第一滑接槽內的運行桿,運行桿與螺旋桿螺旋紋配合連接,帶動腔內的螺旋桿上固定設第三錐面輪;第二轉接軸左側伸長段探入帶動腔內的上方內且與帶動腔上方的左側內壁轉接配合連接,第二轉接軸右側伸長段探入傳遞腔內且與連接桿上方的傳遞腔右側內部轉接配合連接,傳遞腔內的第二轉接軸上固定設用以與第一錐面輪配合連接的第二錐面輪,帶動腔內的第二轉接軸上固定設第四錐面輪,從而實現(xiàn)高效傳遞配合,使得本裝置成正常穩(wěn)定的運行。

3.通過帶動裝置包括螺旋桿與第二轉接軸之間的帶動腔左側內壁內設第三滑接槽,第三滑接槽內設第一螺旋桿,第一螺旋桿頂部與第三滑接槽頂部內壁轉接配合連接,第一螺旋桿底部與第一電轉機配合連接,第一電轉機設置于第三滑接槽內底部內且固定連接,第一螺旋桿上螺旋紋配合連接與第三滑接槽滑接配合連接的滑接塊,滑接塊右側面內設置帶動電轉機,帶動電轉機右側端配合連接探入帶動腔內的帶轉接軸,帶轉接軸末梢設分別用于與第四錐面輪和第三錐面輪配合連接的帶動錐面輪,從而實現(xiàn)切換帶動控制,減少設備投入,降低成本,同時實現(xiàn)控制閉合套的探入和伸出工作以及控制繞線盤的帶動工作。

4.本發(fā)明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操作方便,能實現(xiàn)自動控制閉合套以及繞線盤的自動探入和伸出工作,能減少占用空間,制造成本以及維護成本低。

附圖說明

為了易于說明,本發(fā)明由下述的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一種電纜繞線器外部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繞線機構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帶動錐面輪與第四錐面輪嚙合連接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一種電纜繞線器繞線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閉合套完全收回時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5所示,本發(fā)明的一種電纜繞線器,包括油壓提升裝置5以及設置在所述油壓提升裝置5頂部的繞線機構6,所述繞線機構6右側面內部設有儲藏槽63,所述儲藏槽63滑接配合連接有閉合套64,所述閉合套64內部設有繞線腔641,所述儲藏槽63左側的所述繞線機構6內部設有傳遞腔62,所述傳遞腔62與所述儲藏槽63之間設有第一分隔件66,所述傳遞腔62左側的所述繞線機構6內部設有帶動腔61,所述帶動腔61與所述傳遞腔62之間設有第二分隔件65,所述傳遞腔62內底部設有第一滑接槽623,所述第一分隔件66內滑接配合連接有朝左右兩側伸長設置的連接桿67,所述連接桿67右側伸長段探入所述儲藏槽63內且通穿所述閉合套64伸長入所述繞線腔641內,所述連接桿67右側伸長末梢固定設有推板642,所述連接桿67內部設有左右伸長設置的第一孔道671,所述第一孔道671內轉接配合連接有左右伸長設置的第一轉接軸673,所述第一轉接軸673左側伸長末梢探入所述傳遞腔62內且固定設有第一錐面輪625,所述第一轉接軸673右側伸長末梢探入所述推板642右側的所述繞線腔641內且固定設有繞線盤648,所述儲藏槽63內的所述連接桿67外表面上下相對設有第二滑接槽672,所述第二滑接槽672內滑接配合連接有與所述閉合套64固定連接的導引塊644,所述第一滑接槽623與所述帶動腔61之間的所述繞線機構6內部設有第二孔道652,所述第二孔道652內設有左右伸長設置的螺旋桿611,所述第二分隔件65內部設有左右伸長設置的第三孔道651,所述第三孔道651內設有左右伸長設置的第二轉接軸621,所述帶動腔61內部設有帶動裝置,所述繞線盤648外環(huán)面上設置有繞線槽6481。

其中,所述油壓提升裝置5頂部與所述繞線機構6底部固定連接,所述油壓提升裝置5底部設有滾輪51,從而實現(xiàn)方便移動和搬運。

其中,所述推板642與所述繞線腔641內壁滑接配合連接,所述連接桿67上下兩側的所述推板642左側端與所述繞線腔641左側內壁之間相對固定設有簧件643,從而實現(xiàn)自動控制繞線腔641與墻體之間的密閉工作。

其中,所述儲藏槽63左側內壁底部設有凹進槽631,所述凹進槽631左側內壁內部設有清灰裝置632,所述繞線腔641右側內底部內互通設有清灰槽646,所述閉合套64底部壁體內部設有左右伸長設置的清灰道645,所述清灰道645左側伸長末梢與所述儲藏槽63互通設置且與所述清灰裝置632之間設有連接管633,所述清灰道645右側伸長末梢與所述清灰槽646底部互通設置。

其中,所述螺旋桿611左側伸長段探入所述帶動腔61內的下方內且與所述帶動腔61下方的左側內壁轉接配合連接,所述螺旋桿611右側伸長段探入所述第一滑接槽623內且與所述第一滑接槽623右側內壁轉接配合連接,所述連接桿67左側伸長段探入所述傳遞腔62內且末梢設有向下伸長探入所述第一滑接槽623內的運行桿624,所述運行桿624與所述螺旋桿611螺旋紋配合連接,所述帶動腔61內的所述螺旋桿611上固定設有第三錐面輪612;所述第二轉接軸621左側伸長段探入所述帶動腔61內的上方內且與所述帶動腔61上方的左側內壁轉接配合連接,所述第二轉接軸621右側伸長段探入所述傳遞腔62內且與所述連接桿67上方的所述傳遞腔62右側內部轉接配合連接,所述傳遞腔62內的所述第二轉接軸621上固定設有用以與所述第一錐面輪625配合連接的第二錐面輪622,所述帶動腔61內的所述第二轉接軸621上固定設有第四錐面輪618,從而實現(xiàn)高效傳遞配合,使得本裝置成正常穩(wěn)定的運行。

其中,所述帶動裝置包括所述螺旋桿611與所述第二轉接軸621之間的所述帶動腔61左側內壁內設第三滑接槽613,所述第三滑接槽613內設有第一螺旋桿614,所述第一螺旋桿614頂部與所述第三滑接槽613頂部內壁轉接配合連接,所述第一螺旋桿614底部與第一電轉機616配合連接,所述第一電轉機616設置于所述第三滑接槽613內底部內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螺旋桿614上螺旋紋配合連接有與所述第三滑接槽613滑接配合連接的滑接塊615,所述滑接塊615右側面內設置有帶動電轉機6151,所述帶動電轉機6151右側端配合連接有探入所述所述帶動腔61內的帶轉接軸6152,所述帶轉接軸6152末梢設有分別用于與所述第四錐面輪618和所述第三錐面輪612配合連接的帶動錐面輪6153,從而實現(xiàn)切換帶動控制,減少設備投入,降低成本,同時實現(xiàn)控制閉合套64的探入和伸出工作以及控制繞線盤的帶動工作。

初始狀態(tài)時,滑接塊615位于第三滑接槽613內的最底部位置,此時,帶動錐面輪6153與第三錐面輪612配合連接,通過帶動電轉機6151帶動帶轉接軸6152以及帶轉接軸6152上的帶動錐面輪6153轉接,由帶動錐面輪6153帶動第三錐面輪612以及螺旋桿611轉接,由螺旋桿611帶動運行桿624位于第一滑接槽623內的最左側位置,此時,使連接桿67左側的第一錐面輪625最大程度遠離第二錐面輪622,由于第二滑接槽672內的導引塊644與閉合套64固定連接,閉合套64受到簧件643拉伸力,使導引塊644位于第二滑接槽672內的最右側位置,此時,通過連接桿67的拉力使閉合套64完全位于儲藏槽63內如圖5所示,同時,使連接管633完全縮入凹進槽631內,從而減少占用空間。

當需要繞線使用時,首先通過帶動電轉機6151帶動帶轉接軸6152以及帶轉接軸6152上的帶動錐面輪6153反轉,由帶動錐面輪6153帶動第三錐面輪612以及螺旋桿611反轉,此時,螺旋桿611逐漸帶動運行桿624沿第一滑接槽623右側方向滑接,同時,運行桿624帶動連接桿67逐漸朝右側移動,此時,連接桿67帶動閉合套64逐漸滑出儲藏槽63內,同時,閉合套64帶動連接管633逐漸探入儲藏槽63內,直至如圖3所示運行桿624滑接到第一滑接槽623內的最右側位置,此時,使第一錐面輪625與第二錐面輪622嚙合連接,同時,運行桿624帶動連接桿67右側末梢的推板642位于儲藏槽63最右側位置,使推板642右側面與繞線機構6右側面處于同一豎直面,此時,閉合套64最大程度伸出繞線機構6右側面外,同時,閉合套64受到簧件643拉伸力,使閉合套64上固定連接的導引塊644保持在第二滑接槽672內的最右側位置,然后通過第一電轉機616帶動第一螺旋桿614轉接,由第一螺旋桿614帶動滑接塊615逐漸沿第三滑接槽613頂部方向滑接,此時,帶動錐面輪6153逐漸遠離第三錐面輪612,直至滑接塊615移動到第三滑接槽613內的最頂部位置,此時,帶動錐面輪6153與第四錐面輪618嚙合連接,同時,使帶動錐面輪6153最大程度遠離第三錐面輪612,然后,通過油壓提升裝置5底部的滾輪51將繞線機構6移動到需要繞線的指定位置,然后油壓提升裝置5調節(jié)繞線高度,接著通過滾輪51將繞線機構6朝指定位置移動,繼續(xù)將繞線機構6朝指定位置移動,此時閉合套64克服簧件643的拉伸力,使閉合套64沿儲藏槽63內左側方向移動,同時使閉合套64上的導引塊644沿第二滑接槽672左側方向移動,此時,使清灰槽646位于推板642右側的繞線腔641內,且位于繞線盤648的左下方位置,然后通過帶動電轉機6151帶動帶轉接軸6152以及帶轉接軸6152上的帶動錐面輪6153轉接,由帶動錐面輪6153帶動第四錐面輪618以及第二轉接軸621轉接,進而由第二轉接軸621帶動第二錐面輪622,由第二錐面輪622帶動第一錐面輪625以及第一錐面輪625上的第一轉接軸673轉接,由第一轉接軸673帶動繞線盤648轉接實現(xiàn)繞線工作,同時控制清灰裝置632開啟,實現(xiàn)清灰工作。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儲藏槽滑接配合連接閉合套,閉合套內部設繞線腔,儲藏槽左側的繞線機構內部設傳遞腔,傳遞腔與儲藏槽之間設第一分隔件,傳遞腔左側的繞線機構內部設帶動腔,帶動腔與傳遞腔之間設第二分隔件,傳遞腔內底部設第一滑接槽,第一分隔件內滑接配合連接朝左右兩側伸長設置的連接桿,連接桿右側伸長段探入儲藏槽內且通穿閉合套伸長入繞線腔內,連接桿右側伸長末梢固定設推板,連接桿內部設左右伸長設置的第一孔道,第一孔道內轉接配合連接左右伸長設置的第一轉接軸,第一轉接軸左側伸長末梢探入傳遞腔內且固定設第一錐面輪,第一轉接軸右側伸長末梢探入推板右側的繞線腔內且固定設繞線盤,儲藏槽內的連接桿外表面上下相對設第二滑接槽,第二滑接槽內滑接配合連接與閉合套固定連接的導引塊,第一滑接槽與帶動腔之間的繞線機構內部設第二孔道,第二孔道內設左右伸長設置的螺旋桿,第二分隔件內部設左右伸長設置的第三孔道,第三孔道內設左右伸長設置的第二轉接軸,帶動腔內部設帶動裝置,從而實現(xiàn)本裝置的自動帶動以及控制閉合套的探入和伸出工作。

2.通過螺旋桿左側伸長段探入帶動腔內的下方內且與帶動腔下方的左側內壁轉接配合連接,螺旋桿右側伸長段探入第一滑接槽內且與第一滑接槽右側內壁轉接配合連接,連接桿左側伸長段探入傳遞腔內且末梢設向下伸長探入第一滑接槽內的運行桿,運行桿與螺旋桿螺旋紋配合連接,帶動腔內的螺旋桿上固定設第三錐面輪;第二轉接軸左側伸長段探入帶動腔內的上方內且與帶動腔上方的左側內壁轉接配合連接,第二轉接軸右側伸長段探入傳遞腔內且與連接桿上方的傳遞腔右側內部轉接配合連接,傳遞腔內的第二轉接軸上固定設用以與第一錐面輪配合連接的第二錐面輪,帶動腔內的第二轉接軸上固定設第四錐面輪,從而實現(xiàn)高效傳遞配合,使得本裝置成正常穩(wěn)定的運行。

3.通過帶動裝置包括螺旋桿與第二轉接軸之間的帶動腔左側內壁內設第三滑接槽,第三滑接槽內設第一螺旋桿,第一螺旋桿頂部與第三滑接槽頂部內壁轉接配合連接,第一螺旋桿底部與第一電轉機配合連接,第一電轉機設置于第三滑接槽內底部內且固定連接,第一螺旋桿上螺旋紋配合連接與第三滑接槽滑接配合連接的滑接塊,滑接塊右側面內設置帶動電轉機,帶動電轉機右側端配合連接探入帶動腔內的帶轉接軸,帶轉接軸末梢設分別用于與第四錐面輪和第三錐面輪配合連接的帶動錐面輪,從而實現(xiàn)切換帶動控制,減少設備投入,降低成本,同時實現(xiàn)控制閉合套的探入和伸出工作以及控制繞線盤的帶動工作。

4.本發(fā)明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操作方便,能實現(xiàn)自動控制閉合套以及繞線盤的自動探入和伸出工作,能減少占用空間,制造成本以及維護成本低。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jīng)過創(chuàng)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

當前第1頁1 2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