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模具控制裝置領域,尤其涉及模具頂針板強回結構。
背景技術:
注塑成型工藝,是采用注塑機將熱塑性塑料注射入與之配套的模具型腔中加工成型塑料產(chǎn)品。在注塑成型后,通過模具頂針板強制回位機構實現(xiàn)頂針回位,為下次注塑做準備?,F(xiàn)有模具頂針板強制回位機構包括注塑機頂桿、頂針板及具有頂出孔的動模底板。在上模時,先將注塑機頂桿螺紋連接于頂針板上,上模對孔,再將注塑機頂桿固定于注塑機上,合模。該方案缺點是每次上下模時都要拆裝注塑機頂桿,操作麻煩,耗費時間多,上下模效率低,生產(chǎn)效率低。還有,現(xiàn)有模具頂針板強制回位機構采用彈簧復位,模具長時間使用后彈簧容易磨損,復位動作不可靠。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模具頂針板強制回位機構,旨在解決現(xiàn)有模具頂針板強制回位機構每次上下模時都要拆裝注塑機頂桿操作麻煩的技術問題。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xiàn)的,模具頂針板強回結構,包括:
具有頂出孔的動模底板;
可穿設于所述頂出孔的注塑機頂桿;
與所述動模底板相對設置的頂針板,所述頂針板對應于所述頂出孔處開設有安裝孔;
與所述注塑機頂桿朝向于所述頂針板的端部相連接且插設于所述安裝孔的連接件;以及
可拆卸地連接于所述頂針板上且用于沿所述頂針板的寬度方向將所述連接件限位于所述安裝孔處的限位機構。
進一步地,所述限位機構包括本體及設于所述本體上的插銷,所述頂針板的側壁上開設有與所述安裝孔相連通的插槽,所述連接件上開設有限位槽,所述插銷依次插接于所述插槽與所述限位槽以使所述連接件沿所述頂針板的寬度方向限位于所述安裝孔處,所述本體連接于所述頂針板的側壁上。
進一步地,所述安裝孔的內壁上開設有與所述插槽相對設置的插孔,所述插銷的端部插接于所述插孔。
進一步地,每一所述限位機構中,所述插銷的數(shù)量為二,兩個所述插銷的軸向相互平行;對應于一所述限位機構的所述頂針板上開設有兩個所述插槽,所述連接件呈桿狀,所述限位槽為設于所述連接件的外壁上的環(huán)槽,兩個所述插銷依次插接于所述插槽與所述環(huán)槽,所述連接件位于兩個所述插銷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本體包括面向于所述頂針板的第一固定板及設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上的第二固定板,所述插銷包括桿部及設于所述桿部上的頭部,所述第二固定板上開設有用于容納所述頭部的容納槽,所述第一固定板對應于所述容納槽處開設有供所述插銷穿過的過孔。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板與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間通過緊固件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本體上設有取出銷。
進一步地,所述本體上開設有安裝槽,所述安裝槽處設有用于使所述本體磁性吸附于所述頂針板上以使所述插銷限位于所述插槽的磁鐵。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件與所述注塑機頂桿之間為螺紋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頂出孔的數(shù)量、所述注塑機頂桿的數(shù)量、所述安裝孔的數(shù)量、所述連接件的數(shù)量、所述限位機構的數(shù)量相同,所述頂出孔相間隔分布,所述注塑機頂桿連接于對應的所述連接件,所述連接件插設于對應的所述安裝孔,所述限位機構沿所述頂針板的寬度方向將對應的所述連接件限位于對應的所述安裝孔處。
本發(fā)明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的技術效果是,在上模時,注塑機頂桿的端部連接有連接件,通過吊機移動模具,將連接件推進動模底板的頂出孔并插設于頂針板的安裝孔,通過限位機構將連接件沿頂針板的寬度方向限位于安裝孔,使得注塑機頂桿和頂針板聯(lián)成一體,頂桿力直接作用在頂針板上以推頂頂針板,并靠注塑機頂桿提供拉力拉回頂針板,復位動作可靠。在下模時,將限位機構拆卸即可。采用該模具頂針板強制回位機構,上下模時,不用拆裝注塑機頂桿,操作方便,耗費時間較少,生產(chǎn)效率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模具頂針板強回結構的立體裝配圖;
圖2是圖1的模具頂針板強回結構的主視圖;
圖3是圖1的模具頂針板強回結構的沿A-A線的剖視圖;
圖4是圖2的模具頂針板強回結構的沿B-B線的剖視圖;
圖5是圖1的模具頂針板強回結構中應用的連接件與限位機構的立體裝配圖;
圖6是圖1的模具頂針板強回結構中應用的限位機構的立體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請參閱圖1至圖4,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模具頂針板強回結構,包括具有頂出孔11的動模底板10;可穿設于頂出孔11的注塑機頂桿20;與動模底板10相對設置的頂針板30,頂針板30對應于頂出孔11處開設有安裝孔31;與注塑機頂桿20朝向于頂針板30的端部相連接且插設于安裝孔31的連接件40;以及可拆卸地連接于頂針板30上且用于沿頂針板30的寬度方向將連接件40限位于安裝孔31處的限位機構50。
在上模時,注塑機頂桿20的端部連接有連接件40,通過吊機移動模具,將連接件40推進動模底板10的頂出孔11并插設于頂針板30的安裝孔31,通過限位機構50將連接件40沿頂針板30的寬度方向限位于安裝孔31,使得注塑機頂桿20和頂針板30聯(lián)成一體,頂桿力直接作用在頂針板30上以推頂頂針板30,并靠注塑機頂桿20提供拉力拉回頂針板30,復位動作可靠。在下模時,將限位機構50拆卸即可。采用該模具頂針板30強制回位機構,上下模時,不用拆裝注塑機頂桿20,操作方便,耗費時間較少,生產(chǎn)效率高。
進一步地,請參閱圖3、圖5、圖6,限位機構50包括本體51及設于本體51上的插銷53,頂針板30的側壁上開設有與安裝孔31相連通的插槽32,連接件40上開設有限位槽41,插銷53依次插接于插槽32與限位槽41以使連接件40沿頂針板30的寬度方向限位于安裝孔31處,本體51連接于頂針板30的側壁上。在注塑機頂桿20向前移動時,注塑機頂桿20推動連接件40帶動頂針板30向前移動,實現(xiàn)頂針板30的頂出;在注塑機頂桿20向后移動時,連接件40跟隨移動,連接件40帶動插銷53移動,從而帶動頂針板30向后移動,實現(xiàn)頂針板30回位。安裝孔31為盲孔,便于將連接件40沿沿頂針板30的寬度方向限位于安裝孔31,讓限位槽41與插槽32對齊,便于插銷53裝配。
進一步地,安裝孔31的內壁上開設有與插槽32相對設置的插孔33,插銷53的端部插接于插孔33。該結構連接可靠。插銷53的端部為插針部,便于插銷53插設于插槽32與插孔33。
進一步地,每一限位機構50中,插銷53的數(shù)量為二,兩個插銷53的軸向相互平行;對應于一限位機構50的頂針板30上開設有兩個插槽32,連接件40呈桿狀,限位槽41為設于連接件40的外壁上的環(huán)槽,兩個插銷53依次插接于插槽32與環(huán)槽,連接件40位于兩個插銷53之間。該結構容易加工與裝配,連接穩(wěn)定。可以理解地,插銷的數(shù)量與插槽的數(shù)量還可以均為一,限位槽沿桿狀的連接件的徑向延伸,插銷將連接件沿頂針板的寬度方向限位于安裝孔。
進一步地,本體51包括面向于頂針板30的第一固定板511及設于第一固定板511上的第二固定板512,插銷53包括桿部531及設于桿部531上的頭部532,第二固定板512上開設有用于容納頭部532的容納槽5121,第一固定板511對應于容納槽5121處開設有供插銷53穿過的過孔5111。該結構容易加工與裝配。桿部531與頭部532均呈柱狀,頭部532的直徑大于桿部531的直徑,將桿部531穿設于第一固定板511的過孔5111,頭部532卡接于第一固定板511并容納于第二固定板512的容納槽5121,容易裝配,結構緊湊。
進一步地,第一固定板511與第二固定板512之間通過緊固件(圖未示)相連接。該結構容易裝配,連接牢固。第一固定板511與第二固定板512之間還可以通過卡接或其它機械連接方式連接。
進一步地,本體51上設有取出銷54。取出銷54便于限位機構50的裝配。取出銷54通過緊固件安裝于第二固定板512上。
進一步地,本體51上開設有安裝槽5112,安裝槽5112處設有用于使本體51磁性吸附于頂針板30上以使插銷53限位于插槽32的磁鐵55。該結構容易加工與裝配,連接穩(wěn)定,防止零件掉落。磁鐵55位于兩個插銷53之間,結構緊湊??梢岳斫獾兀倔w51與頂針板30之間采用緊固件、卡接或其它機械連接方式連接。
進一步地,連接件40與注塑機頂桿20之間為螺紋連接。該結構容易裝配,連接穩(wěn)定。該結構在安裝一次后無須折卸,下次就不用安裝,使用方便??梢岳斫獾兀B接件40與注塑機頂桿20之間還可以采用卡接或其它機械連接方式。
進一步地,請參閱圖1至圖3,頂出孔11的數(shù)量、注塑機頂桿20的數(shù)量、安裝孔31的數(shù)量、連接件40的數(shù)量、限位機構50的數(shù)量相同,頂出孔11相間隔分布,注塑機頂桿20連接于對應的連接件40,連接件40插設于對應的安裝孔31,限位機構50沿頂針板30的寬度方向將對應的連接件40限位于對應的安裝孔31處。該方案能在推頂頂針板30時對頂針板30提供足夠推力,在讓頂針板30回位時能對頂針板30提供足夠大的拉力。在本實施例中,注塑機頂桿20的數(shù)量為四,四個注塑機頂桿20、四個連接件40與四個限位機構50對應配置,且呈陣列分布,該方案工作可靠。
以上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