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屬于工件應力應變測量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結構簡單、性價比高的應力應變測量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測量物體的應力應變,通常采用專門的測量應力應變的儀器,此儀器價格高,推廣不夠普及,現在需要研發(fā)一種新型結構簡單、適于推廣的應力應變測量系統(tǒng),使得測量工件被壓時,直接顯示出來。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旨在提出一種應力應變測量系統(tǒng),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應力應變測量系統(tǒng),包括工作臺,工作臺包括上板、底板和左右兩個側壁,上板中部上方固接有柱塞式增壓缸,增壓缸的柱塞穿過工作臺的上板后固定有第一連接裝置,第一連接裝置的一側與固定在上板一側的電子尺的拉線的尾端固接,第一連接裝置的下方固接有第二連接裝置,第二連接裝置的下方固接有荷重傳感器,荷重傳感器和電子尺分別與控制器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連接裝置包括臺階型連接塊,連接塊的左右兩側的臺階處分別對稱固定有連接桿,所述電子尺的拉線的尾端與連接桿固接,所述連接桿遠離連接塊的一端設置有滑塊,滑塊嵌在設置在工作臺的側壁上的與滑塊對應的長條狀豎直開口處,在柱塞的帶動下,滑塊在開口處做豎直方向運動。
進一步的,所述開口的長度與柱塞的最大位移相對應。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連接裝置為連接板,連接板上表面中部設置有突出于連接板表面的凸臺,凸臺與第一連接裝置下端中部的凹槽相對應。
進一步的,所述增壓缸為氣液增壓缸。
進一步的,所述荷重傳感器的下端設置有若干螺紋盲孔。
進一步的,所述控制器還與顯示器電連接。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所述的一種應力應變測量系統(tǒng)具有以下優(yōu)勢: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結構簡單,性價比高,將模具受到壓力變形后的變形量和受到壓力的關系轉換成直觀的曲線關系,并通過顯示器顯示出來,實現對模具或者其他工件的應力應變檢測,為生產和試驗提供數據。
附圖說明
構成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進一步理解,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實施例所述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工作臺;101-上板;102-底板;103-側壁;2-增壓缸;201-柱塞;3-第一連接裝置;301-連接塊;302-連接桿;303-滑塊;304-凹槽;4-第二連接裝置;401-凸臺;5-荷重傳感器;6-電子尺;7-上模具;8-下模具。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在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在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通過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
如圖1所示,一種應力應變測量系統(tǒng),包括工作臺1,工作臺1包括上板101、底板102和左右兩個側壁103,上板101中部上方固接有柱塞式增壓缸2,增壓缸2為氣液增壓缸,增壓缸2的柱塞201穿過上板101后固定有第一連接裝置3。第一連接裝置3包括臺階型連接塊301,連接塊301臺階處的左右兩側分別對稱固定有連接桿302,連接桿302遠離連接塊301的一端設置有滑塊303,滑塊303嵌在設置在側壁103上的與滑塊303對應的長條狀豎直開口處,在柱塞201的帶動下,滑塊303在開口處做豎直方向運動。開口的長度與柱塞201的最大位移相對應,柱塞201在最高位置時,滑塊303在開口的最上端。電子尺6固定在上板101的一側,上板101上設置有與電子尺6的拉線對應的通孔,拉線穿過通孔后固定在與其最接近的連接桿302上。第一連接裝置3的下方固接有第二連接裝置4,第二連接裝置4為連接板,連接板上表面中部設置有突出于連接板表面的凸臺401,凸臺401與第一連接裝置3下端中部的凹槽304相對應。第二連接裝置4的下方固接有荷重傳感器5,荷重傳感器5通過螺栓與第二連接裝置4固定連接。荷重傳感器5的下端設置有若干用于和工件通過螺栓連接的螺紋盲孔。荷重傳感器5與電子尺6分別與控制器連接,控制器還與顯示器電連接。荷重傳感器5和電子尺6將檢測的信號轉換成電信號后分別傳給控制器,控制器將電信號進行處理后通過顯示器顯示出來。
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工作原理:
對模具進行應力測量時,將上模具7通過螺栓和荷重傳感器5的下端固定連接,增壓缸2的柱塞201向下運動,當上模具7和下模具8接觸時,電子尺6此時的位置作為初始位置,增壓缸2持續(xù)增壓,此時荷重傳感器5就會有壓力電信號傳遞給控制器,控制器將接收的荷重傳感器5信號和電子尺6的電信號進行處理,控制器將兩個電信號處理成應力和位移的變化曲線,然后通過顯示器顯示出來。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凡在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