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電子設備,尤其涉及一種智能穿戴設備。
背景技術:
1、智能穿戴設備用于佩戴在用戶的身體部位上(例如佩戴在用戶的手腕上),利用設于設備內部的各類功能器件實現(xiàn)通訊、定位、查看時間等功能。目前智能穿戴設備的整體造型已為消費者所熟知并認可,在這種技術水平下,智能穿戴設備所提供的功能已逐漸無法滿足用戶在更多使用場景下的需求,因此實有必要對智能穿戴設備做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技術實施例公開了一種智能穿戴設備,能夠提供更多功能以滿足用戶在更多場景下的使用需求,且不會對智能穿戴設備的整體造型和體積空間帶來較大影響。
2、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技術實施例公開了一種智能穿戴設備,所述智能穿戴設備包括:
3、設備主體,所述設備主體包括主機、以及沿所述主機的周向部分環(huán)繞設置的配件容納槽;
4、配件,所述配件可拆卸地容納在所述配件容納槽中,所述配件包括相連接的外露部和內插部,所述配件容納槽的輪廓與相應的所述外露部、所述內插部對應適配。
5、進一步地,所述外露部和所述內插部設置有第一磁吸結構,所述主機靠近所述配件容納槽的側壁設有與所述第一磁吸結構相對應的第二磁吸結構,用于所述配件和所述配件容納槽之間的磁吸固定。
6、進一步地,所述配件的所述外露部和所述內插部的朝向相同,所述外露部和所述內插部之間通過一彎折段相連通,從而由所述外露部和所述彎折段形成一凹陷腔;
7、所述第一磁吸結構包括有至少兩個配件磁吸部,其中一個所述配件磁吸部固設于所述外露部,其余所述配件磁吸部對所述彎折段形成避讓并固設于所述內插部;
8、所述第二磁吸結構包括主機磁吸部,所述主機磁吸部設置于所述主機靠近所述配件方向的側壁,且所述主機磁吸部和所述配件磁吸部相對應設置,用于通過所述主機磁吸部和所述配件磁吸部對所述配件進行磁吸固定。
9、進一步地,在設置于所述內插部的所述配件磁吸部中,與所述彎折段的相對距離最小的所述配件磁吸部被配置為第一壓緊部;
10、所述主機磁吸部中包括第二壓緊部,所述第二壓緊部位于所述主機朝向所述內插部一側的側壁;
11、所述配件收納于所述配件容納槽時,所述第一壓緊部和所述第二壓緊部在所述配件容納槽的延伸方向上具有預設間距,使所述第一壓緊部和所述第二壓緊部之間形成錯位,從而使得第二壓緊部對所述第一壓緊部產生吸引,并驅動所述配件沿所述配件容納槽的延伸方向位移,用于使所述配件壓緊所述配件容納槽底部。
12、進一步地,設置有與所述充電觸點相對應的充電探針,在所述配件插入所述配件容納槽時,所述充電觸點和所述充電探針相接,使所述配件可通過所述主機進行充電。
13、進一步地,所述配件容納槽通過所述外露部的輪廓、所述內插部的輪廓被區(qū)分成第一容納槽、第二容納槽;
14、且所述主機向所述第一容納槽和所述第二容納槽的相連部分凸起形成一限位邊沿,從而使得所述配件收納于所述配件容納槽時,所述配件上的所述凹陷腔與所述主機上的所述限位邊沿相抵接,適于所述配件與所述主機的相對限位。
15、進一步地,所述主機靠近所述內插部的側壁上設置有第一彈片,所述第一彈片向遠離所述主機的方向延展形成凸起部;
16、所述內插部的尾段具有一凹槽,在所述配件裝入所述配件容納槽進行固定時,所述內插部的尾段越過所述凸起部,使得所述凸起部與所述凹槽相抵接,以對所述內插部進行固定限位。
17、進一步地,所述凸起部具有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所述主機靠近對應所述內插部一側側壁為基面,所述第一配合面相對于所述基面的傾斜角度小于所述第二配合面相對于所述基面的傾斜角度;
18、從而使得在所述配件裝入所述配件容納槽的過程中,所述內插部的尾段依次與所述第一配合面和所述第二配合面相接觸,所述第一配合面適于提供低阻力模式,從而對所述配件的裝入過程進行導向,所述第二配合面適于提供高阻力模式,用于所述配件的防脫。
19、進一步地,所述智能穿戴設備還包括第二彈片,所述第二彈片設在所述主機的外表面且位于所述配件容納槽的側壁上,所述第二彈片包括基板和設在所述基板上的突出部;
20、所述配件容納槽的側壁設有過孔,所述突出部適于穿過所述過孔設置,以使所述突出部遠離所述基板的一端位于所述配件容納槽內,所述配件上設有與所述突出部相配合的卡接槽;
21、所述配件設置在所述配件容納槽內時,所述突出部適于與所述卡接槽相互卡接配合。
22、進一步地,所述設備主體相對于所述主機的外周設置有包裹帶;
23、且所述包裹帶與所述主機之間具有預設空隙以形成部分所述配件容納槽,在所述配件收納于所述配件容納槽時,所述內插部被限位于相應所述包裹帶和所述主機之間。
24、進一步地,所述預設空隙的長度不大于所述內插部的長度;
25、且在所述配件收納于所述配件容納槽時,至少有部分所述彎折段相對于所述配件容納槽呈凸出狀態(tài),使所述彎折段被用作于扣手位,從而使所述配件可通過所述扣手位從所述配件容納槽中抽出。
26、進一步地,所述內插部遠離所述外露部一端被配置為耐磨圓頭,所述耐磨圓頭的摩擦端面朝向所述主機;
27、和/或,所述包裹帶靠近所述內插部一側設置有耐磨條,用于避免所述內插部與所述包裹帶之間的摩擦。
28、進一步地,所述內插部的輪廓為截面積單調減小的錐面,且與所述內插部相對應的所述配件容納槽的輪廓與所述錐面的輪廓相匹配,從而使得所述配件收納于所述配件容納槽時通過所述錐面進行導向。
29、進一步地,所述配件包括耳機、移動電源、音箱、攝像模組或血壓測量氣泵模組中的至少一種,所述配件容納槽用于根據(jù)不同需求容納不同功能的所述配件。
30、進一步地,所述配件為耳機,所述耳機包括聽筒部、手柄部、以及用于連通所述聽筒部和所述手柄部的彎折段,所述聽筒部為所述外露部,所述手柄部為所述內插部,所述聽筒部中具有配件磁吸部;
31、所述手柄部包括手柄本體和可調尾段,所述手柄本體一端與所述彎折段相連,另一端旋轉連接于所述可調尾段,且所述可調尾段上固設有一個所述配件磁吸部;
32、在第一佩戴狀態(tài)時,所述可調尾段與所述手柄本體呈一直線分布,使所述耳機的佩戴方式呈普通佩戴;
33、在第二佩戴狀態(tài)時,所述可調尾段向所述手柄本體的方向轉動,使所述可調尾段上的所述配件磁吸部和所述聽筒部上的所述配件磁吸部對應吸附,從而使所述耳機的佩戴方式呈夾耳式佩戴。
34、進一步地,所述配件容納槽的數(shù)量至少為兩個,所述配件至少包括兩種不同功能的配件,任一所述配件容納槽用于容納一種功能的所述配件,其他所述配件容納槽用于容納其他功能的所述配件;或者,
35、所述配件容納槽的數(shù)量為兩個,所述配件為耳機,兩個所述配件容納槽對應匹配收納兩個所述耳機。
36、進一步地,所述配件容納槽的數(shù)量為兩個,且兩個所述配件容納槽相對于所述主機的長度方向對稱分布,以使兩個所述耳機在收納于所述配件容納槽時對所述主機形成部分合圍。
37、進一步地,所述配件容納槽通過所述外露部的輪廓、所述內插部的輪廓被區(qū)分成第一容納槽、第二容納槽,所述第二容納槽相對于所述主機的長度方向設置在所述主機的相對兩側周邊處,所述第一容納槽位于所述主機的另一側邊,所述第一容納槽和所述第二容納槽共同圍合形成c字形或近似c字形的所述配件容納槽。
38、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容納槽至少有一部分為鏤空結構,所述配件容納在所述配件容納槽中時,通過所述鏤空結構使所述配件顯露。
39、進一步地,所述主機的內部具有器件容置腔,所述設備主體還包括設于所述器件容置腔中的功能器件;
40、所述器件容置腔分為中間區(qū)域和邊緣區(qū)域,所述功能器件包括第一類功能器件和第二類功能器件,所述第一類功能器件為主板,所述主板至少部分設置在所述中間區(qū)域,所述第二類功能器件包括若干與所述主板電連接的子器件,若干所述子器件沿所述主機的厚度方向堆疊設置在所述邊緣區(qū)域中。
41、進一步地,所述配件未容納在所述配件容納槽中的狀態(tài)下,所述設備主體具有外輪廓;
42、所述配件匹配容納在所述配件容納槽中的狀態(tài)下,所述配件和所述設備主體共同形成所述智能穿戴設備的外輪廓,所述智能穿戴設備的外輪廓為第二外輪廓;
43、所述設備主體的外輪廓與所述智能穿戴設備的外輪廓相同或相近似。
44、進一步地,所述設備主體呈矩形或大致呈矩形,所述設備主體包括相對設置的長邊殼體、相對設置的短邊殼體,所述長邊殼體和所述短邊殼體共同圍合形成所述設備主體的外輪廓;
45、所述內插部的長度大于所述外露部的長度;
46、所述配件容納槽包括與所述外露部相適配的第一容納槽、與所述內插部相適配的第二容納槽,所述第一容納槽設于一所述短邊殼體處,所述第二容納槽設于所述長邊殼體處,所述配件的取放方向為所述長邊殼體的長度方向。
47、進一步地,所述長邊殼體用于連接所述智能穿戴設備的佩戴部件。
48、進一步地,在另一所述短邊殼體上設有功能按鍵,所述智能穿戴設備處于佩戴狀態(tài)時,所述功能按鍵位于靠近用戶操作部位的一側。
49、進一步地,所述設備主體還包括設置在所述主機的側面殼體上的攝像頭模組,所述攝像頭模組中透鏡的取景方向與所述智能穿戴設備的長度方向之間的夾角為35°~55°,所述智能穿戴設備處于佩戴狀態(tài)下,所述攝像頭模組用于向前或向側面的方向取景。
50、進一步地,所述智能穿戴設備為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環(huán)。
51、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52、本技術實施例利用主機的周向空間環(huán)繞式收納配件,能夠在提高設備便攜性,無需另外搭配配件收納盒,將配件功能與穿戴功能集成在一體的基礎上,還可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可以利用增設的配件來提供更多功能、滿足用戶多元化的需求;二是可以提供更穩(wěn)定可靠的收納效果;三是可以降低因增設配件而對設備主體可利用空間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