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集成電路,特別是涉及一種emarker芯片喚醒電路、方法、設備、介質(zhì)、產(chǎn)品及芯片。
背景技術:
1、隨著現(xiàn)代電子技術的飛速發(fā)展,usb?type-c接口憑借其正反可插、支持大功率充電及高速數(shù)據(jù)傳輸?shù)葍?yōu)勢,已成為眾多電子設備的主流接口標準。在這一技術框架下,emaker芯片作為type-c線纜的核心組件,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emaker芯片不僅能夠存儲線纜的關鍵信息,如制造商id、支持的最大電流以及通信速率等,還能通過usb?pd(powerdelivery)協(xié)議與連接的設備進行信息交互,實現(xiàn)智能識別與配置優(yōu)化。
2、特別是在一些高端或特殊應用場景中,type-c線纜的設計更加復雜,可能會配置多個emaker芯片以滿足不同的功能需求。例如,在線纜兩端分別配置emaker芯片,可以實時監(jiān)測兩端設備的溫度,并在溫度異常時主動切斷連接,從而有效保障設備的安全運行。這種設計雖然提升了線纜的智能化水平,但同時也對emaker芯片的功耗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3、然而,值得注意的是,type-c線纜本身并不具備供電能力,其內(nèi)部emaker芯片的工作能量需由線纜兩端連接的type-c設備提供。在連接充電寶、手機等對功耗較為敏感的設備時,emaker芯片的額外功耗會直接導致設備續(xù)航時間的減少,從而影響了用戶的使用體驗。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emarker芯片喚醒電路、方法、設備、介質(zhì)、產(chǎn)品及芯片,可以減少emaker芯片的額外功耗,從而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
2、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如下方案:
3、第一方面,本技術提供了一種emarker芯片喚醒電路,所述emarker芯片喚醒電路包括bmc接收電路、bmc邊沿檢測電路、emaker休眠控制電路以及emarker芯片,所述bmc接收電路的輸入端與type-c線纜的cc通道連接,所述bmc接收電路的輸出端與所述bmc邊沿檢測電路的輸入端連接,所述bmc邊沿檢測電路的輸出端與所述emaker休眠控制電路的輸入端連接,所述emaker休眠控制電路的輸出端與所述emarker芯片連接,其中:
4、所述bmc接收電路,用于將所述cc通道輸入的模擬bmc信號轉(zhuǎn)換為數(shù)字信號;
5、所述bmc邊沿檢測電路,用于通過對所述數(shù)字信號進行解析,判斷所述cc通道中是否存在pd通信,得到判斷結果;
6、所述emaker休眠控制電路,用于在所述判斷結果表示所述cc通道中存在所述pd通信時,開啟所述emarker芯片的時鐘信號,以使所述emarker芯片響應通過所述cc通道傳輸?shù)膒d消息。
7、可選地,所述bmc接收電路包括比較器、施密特觸發(fā)器以及第一反相器,其中:
8、所述比較器,用于將所述cc通道輸入的模擬bmc信號的電壓與參考電壓進行對比,得到對比結果,并輸出與所述對比結果匹配的第一電平;
9、所述施密特觸發(fā)器,用于將所述第一電平輸入至所述第一反相器;
10、所述第一反相器,用于將所述第一電平進行反向,得到第二電平,并將所述第二電平作為數(shù)字信號輸出。
11、可選地,所述bmc接收電路包括第二反相器、第三反相器、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一nmos管以及第二nmos管,其中:
12、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輸入端與所述type-c線纜的cc通道連接,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輸出端與所述第三反相器的輸入端以及所述第二nmos管的柵極連接;
13、所述第三反相器的輸出端與所述第一nmos管的柵極連接;
14、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極連接源極電源電壓,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極與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極和所述第二pmos管的柵極連接;
15、所述第二nmos管的源極連接所述源極電源電壓,所述第二nmos管的漏極與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極以及所述第一pmos管的柵極連接;
16、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極和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極與電源連接。
17、可選地,所述數(shù)字信號為異步數(shù)字信號,所述bmc邊沿檢測電路通過對所述數(shù)字信號進行解析,判斷所述cc通道中是否存在pd通信,得到判斷結果的方式具體為:
18、將所述異步數(shù)字信號進行同步,得到同步數(shù)字信號;
19、對所述同步數(shù)字信號進行延時,得到延時數(shù)字信號;
20、將所述同步數(shù)字信號與所述延時數(shù)字信號進行邊沿識別,得到邊沿識別結果;其中,所述邊沿識別結果表示所述同步數(shù)字信號上出現(xiàn)邊沿事件;
21、獲取預設時間段內(nèi)出現(xiàn)所述邊沿事件的總次數(shù);
22、若所述總次數(shù)達到預設次數(shù),則確定所述cc通道中存在pd通信。
23、可選地,所述emaker休眠控制電路包括第二4比特計數(shù)器、第三4比特計數(shù)器、第四4比特計數(shù)器、第五4比特計數(shù)器、第三與門、第四與門、第五與門、第六與門、第七與門、第八與門、第九與門、第十與門、第四反相器、第四觸發(fā)器、第一晶振以及第一時鐘門控單元,其中:
24、所述第二4比特計數(shù)器、所述第三4比特計數(shù)器、所述第四4比特計數(shù)器、所述第五4比特計數(shù)器、所述第六與門、所述第七與門、所述第八與門、所述第九與門、所述第十與門以及所述第四觸發(fā)器,用于在所述判斷結果表示所述cc通道中存在所述pd通信時,向所述第一時鐘門控單元發(fā)送開啟信號;
25、所述第一晶振,用于向所述第一時鐘門控單元發(fā)送晶振信號;
26、所述第一時鐘門控單元,用于在接收到開啟信號時,將所述晶振信號與所述第一時鐘門控單元輸出的時鐘信號連接;其中,所述時鐘信號用于為所述emarker芯片的工作提供時鐘;
27、所述第四反相器、所述第二4比特計數(shù)器、所述第三4比特計數(shù)器、所述第四4比特計數(shù)器、所述第五4比特計數(shù)器、所述第三與門、所述第四與門以及所述第五與門,用于控制所述晶振信號與所述時鐘信號連接時長;所述連接時長為預設連接時長。
28、可選地,所述emaker休眠控制電路包括第五觸發(fā)器、第六觸發(fā)器、多路選擇器、第二晶振、第二時鐘門控單元、第五反相器以及與非門,其中:
29、所述多路選擇器的輸出端與所述第五觸發(fā)器的輸入端d連接,所述多路選擇器的輸入端0與所述bmc邊沿檢測電路連接,所述多路選擇器的輸入端1與所述與非門的輸出端連接,所述多路選擇器的選擇端s0與所述第五觸發(fā)器的輸出端q連接;
30、所述第五觸發(fā)器的輸出端q還與所述第二時鐘門控單元的使能端連接;
31、所述第二時鐘門控單元的輸入端與所述第二晶振的輸出端連接,所述第二時鐘門控單元的輸出端與所述emaker芯片的輸入端連接;
32、所述第六觸發(fā)器的輸入端d與所述emaker芯片的輸出端連接,所述第六觸發(fā)器的輸出端q與所述與非門的一個輸入端連接;
33、所述第五反相器的輸入端與所述emaker芯片的輸出端連接,所述第五反相器的輸出端與所述與非門的另一個輸入端連接。
34、第二方面,本技術提供了一種emarker芯片喚醒方法,所述方法應用于第一方面中的emarker芯片喚醒電路,所述emarker芯片喚醒方法包括:
35、將cc通道輸入的模擬bmc信號轉(zhuǎn)換為數(shù)字信號;
36、將所述數(shù)字信號進行同步,得到同步數(shù)字信號;
37、對所述同步數(shù)字信號進行延時,得到延時數(shù)字信號;
38、基于所述同步數(shù)字信號和所述延時數(shù)字信號,獲取預設時間段內(nèi)出現(xiàn)邊沿事件的總次數(shù);
39、若所述總次數(shù)達到預設次數(shù),則確定所述cc通道中存在pd通信,并開啟所述emarker芯片的時鐘信號,以使所述emarker芯片響應通過所述cc通道傳輸?shù)膒d消息。
40、第三方面,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計算機設備,包括:存儲器、處理器以及存儲在存儲器上并可在處理器上運行的計算機程序,所述處理器執(zhí)行所述計算機程序以實現(xiàn)上述所述的emarker芯片喚醒方法的步驟。
41、第四方面,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zhì),其上存儲有計算機程序,該計算機程序被處理器執(zhí)行時實現(xiàn)上述所述的emarker芯片喚醒方法的步驟。
42、第五方面,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計算機程序產(chǎn)品,包括計算機程序,該計算機程序被處理器執(zhí)行時實現(xiàn)上述所述的emarker芯片喚醒方法的步驟。
43、第六方面,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芯片,所述芯片包括處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處理器耦合,所述處理器用于運行程序或指令,所述處理器執(zhí)行所述程序或指令時實現(xiàn)上述所述的emarker芯片喚醒方法的步驟。
44、根據(jù)本技術提供的具體實施例,本技術公開了以下技術效果:
45、本技術提供了一種emarker芯片喚醒電路、方法、設備、介質(zhì)、產(chǎn)品及芯片,通過bmc接收電路將模擬bmc信號轉(zhuǎn)換為數(shù)字信號,并通過bmc邊沿檢測電路對該數(shù)字信號進行解析,分析cc通道中是否存在pd通信,若確定cc通道中存在pd通信,此時可以通過emaker休眠控制電路將休眠的emaker芯片喚醒,以使emarker芯片響應通過cc通道傳輸?shù)膒d消息,從而使得emarker芯片在沒有pd通信的情況下可以處于休眠狀態(tài),當檢測到pd通信的情況下,才將emarker芯片喚醒,可見,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減少emaker芯片的額外功耗,從而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