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先權要求
本申請要求2014年11月24日提交的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083,321號;2015年2月5日提交的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112,615號;2015年7月16日提交的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193,129號;以及2015年7月26日提交的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197,098號的優(yōu)先權;其中所有其全文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
本公開的實施例涉及半導體器件設計,并且更具體地說涉及半導體光電檢測器和晶體管的單片集成。
背景技術:
通過大數(shù)據(jù)、云端計算以及其它計算機網(wǎng)絡和電信應用推動,對高速電信裝置的需求逐漸增加。能夠超過25gbps的傳輸速率的高速光學發(fā)射器和接收器(或本文統(tǒng)稱為“收發(fā)器”)已經(jīng)吸引公眾的注意。
雖然光學收發(fā)器受歡迎,但是半導體光電檢測器(pd)制造技術常常不同,并且有時甚至與其它類型的半導體器件制造技術(如用于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晶體管的那些技術)不兼容。因此,分別地從其它相關集成電路(例如,跨阻抗放大器(tia)碎片)制造和包裝常規(guī)pd器件。不幸的是,此分離已變成高頻通信的瓶頸。為了克服此限制,優(yōu)選地在相同芯片上制造pd器件和tia,其被稱為pd和tia的“單片集成”。然而,隨著此類單片集成出現(xiàn)了各種問題。
附圖說明
本公開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借助于實例示出且不限制在附圖的圖示中,其中相似的參考指示類似的元件。這些附圖不必按比例繪制。
圖1為具有正入射角光電檢測器(pd)和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場效應晶體管(fet)的常規(guī)單片集成半導體結構的橫截面視圖。
圖2為結合所公開技術的一個或多個方面的單片集成半導體結構的橫截面視圖。
圖3a至圖3r為示出用于根據(jù)一些實施例的制造圖2的半導體結構的各種工藝步驟的橫截面視圖。
圖4a為結合所公開技術的一個或多個方面的另一種單片集成半導體結構的橫截面視圖。
圖4b為在圖4a中示出的結構變體的單片集成半導體結構的橫截面視圖。
圖5a至圖5q為示出用于根據(jù)一些實施例制造圖4a的半導體結構的各種工藝步驟的橫截面視圖。
圖6a為結合所公開的技術的一個或多個方面的又一種單片集成半導體結構的橫截面視圖。
圖6b至圖6c為其為圖6a中示出的結構變體的單片集成半導體結構的橫截面視圖。
圖7a至圖7j為示出用于根據(jù)一些實施例制造圖6a的半導體結構的各種工藝步驟的橫截面視圖。
圖8a至圖8b為包括用于pd和晶體管的不同尺寸填充形狀的單片集成半導體結構的俯視圖和橫截面視圖。
圖9a和圖9b為在此引入的單片集成技術的一個或多個方面可施用到其的附加光電檢測器形成方法的橫截面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可以觀察到,光學收發(fā)器的前述高頻瓶頸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在光學器件(例如,光電檢測器(pd)或傳感器)和其它電路(例如,跨阻抗放大器(tia)、其它放大器或模/數(shù)轉(zhuǎn)換器(adc))之間的物理分離。用于接受光學信號的典型光學器件可為p-i-n二極管,其包括具有相反電極性的兩個高度摻雜的半導體層(即,一個“p型”并且一個“n型”)和夾在兩層之間的光子吸收層(即,“本征”)。另一方面,放大器通常包括一組晶體管(例如,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或雙極和cmos技術的組合(bicmos))。在p-i-npd的情形下,術語“高度摻雜”通??衫斫鉃榫哂懈哂?018cm-3的摻雜濃度;術語“本征”通常可理解為具有低于1017cm-3的摻雜濃度。
如上文所介紹,為了克服此限制,優(yōu)選地在相同芯片上制造pd器件和晶體管(例如,tia),其被稱為pd和晶體管的“單片集成”。然而,隨著此類單片集成出現(xiàn)了各種問題。其中,單片集成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在pd器件(其高度通常在500nm到3μm的范圍內(nèi))和cmos晶體管(其高度通常為約100nm)之間的大臺階高度差。在兩種類型器件之間的天然臺階高度差如此大的情況下,當用于形成接觸插塞的標準中間段工藝(mol)制造方法應用于這兩種器件時,晶體管的mol接觸插塞高度需要大量升高以便匹配pd的高度。這在圖1中示出。
圖1為具有正入射角pd器件110和cmos場效應晶體管(fet)(mosfet)器件120的常規(guī)單片集成半導體結構100的橫截面視圖。器件110和器件120兩者在通常為硅基的襯底102上制造。另外在圖1中示出分離pd110和晶體管120的淺溝槽隔離(sti)特征108。sti為集成電路特征,其阻止或降低在相鄰半導體器件部件之間的電流泄漏。在形成晶體管之前,sti特征108通常在半導體器件制造工藝期間早期形成。sti工藝的實例關鍵步驟包括在硅襯底102的頂表面上蝕刻溝槽的圖案,沉積一種或多種介電材料(例如,二氧化硅)以填充溝槽,和去除過量電介質(zhì)。在襯底102上形成sti特征之后,隨后器件可在這些隔離的“島”上形成,其被稱作臺面(例如,臺面104(1)和臺面104(2))。
在集成電路(ic)芯片制造工業(yè)中,制造半導體晶片的工藝被分成不同階段或組的步驟。這些階段一般被稱為前段工藝(feol)、中間段工藝(mol)和后段工藝(beol)。feol階段通常是指用于在半導體晶片上或其中形成器件(例如,晶體管)的階段,例如形成摻雜區(qū)、有源區(qū)域等。mol階段為其中導電結構連接到feol器件的階段。beol階段為用于最終晶片加工的階段,其中有源區(qū)連接到外部電路。應注意,這里引入的技術的一個或多個方面具有破壞在單片集成期間用于制造光電檢測器的feol、mol和beol中的傳統(tǒng)界限(和與其相關聯(lián)的限制)的影響;因此,出于本公開的目的,當形成晶體管器件時feol階段結束(即,無其接觸插塞),并且在沉積第一互連金屬層(m1)時beol階段開始,所有與光電檢測器器件的制造進展無關。
具體地說,在典型ic芯片構建中,mol階段將feol階段橋接到beol階段。如同說,feol階段形成半導體器件,beol階段形成互連件和布線。mol階段通常通過使用防止beol金屬擴散到feol器件的互連材料連接feol和beol。具體地說,feol晶體管器件通常使用單晶和/或多晶硅加工。beol互連件通常由多個低電阻率金屬制成;大的導體為銅或鋁。如果銅或鋁擴散到feol硅基器件中,那么它可致使晶體管特性衰退。這是mol連接的主要原因。此連接通常由耐火金屬(如鎢)和可能的一些阻擋層(如氮化鈦(tin)和鈦鎢(tiw))制成。雖然與其它金屬相比鎢具有較高電阻率,但是期望其防止銅擴散同時仍然維持足夠的導電性的能力。此外,耐火金屬通常具有比銅或鋁高得多的抗電遷移性,由此在高電應力下提供較好的器件可靠性。
如圖1中所示,在pd110和晶體管120之間的大臺階高度差情況下,晶體管的mol接觸插塞130的高度需要大大升高以匹配pd的高度。然而,用于器件的接觸插塞(類似于在金屬互連層之間的通孔)通常通過使用定向干式蝕刻產(chǎn)生或打開,這本身提供用于電連接的朝向晶體管源極/漏極區(qū)域的錐形形狀。具有此錐形性質(zhì)和考慮到用于特定半導體技術的源極和漏極區(qū)域之間的距離通常是固定的,如果接觸插塞的高度太大,那么用于晶體管120的源極和漏極的接觸插塞可變得彼此太接近或甚至彼此重疊,如由圖1的區(qū)域132示出。這呈現(xiàn)嚴重的可靠性問題,因為區(qū)域132可容易地在晶體管120的源極和漏極區(qū)域之間產(chǎn)生電短路。
除了可靠性問題之外,給定特定半導體制造技術,典型的是晶體管的性能緊密地耦合到其物理尺寸,包括其接觸插塞的高度。因此,具有不尋常高的金屬接觸插塞引起比用于cmos晶體管的設計的寄生電阻高,這可不利地影響晶體管120的性能。
甚至另外,另一個問題為當cmosfet器件在pd器件旁邊制造時放置在cmosfet器件上需要額外的熱,這將fet器件暴露到pd相關工藝。更具體來說,高速pd通常由光敏材料(如ge、gaas和ingaas)制成,其在某些cmosfet的feol工藝溫度下不穩(wěn)定。另一方面,pd光敏材料的外延溫度通常高于beol金屬的容限溫度。
在其它原因中如選擇用于硅化物形成的材料,前述溫度約束和臺階高度限制已使它非常難以在單片集成工藝期間選擇用于光敏材料的適當插入點。當技術向較高速度pd(例如,傳輸速率>25gbps)和更高級的cmos技術節(jié)點(例如,技術節(jié)點<90nm)移動時,這些問題加??;例如因為當晶體管柵極長度變短時,源極和漏極甚至彼此更接近,由此產(chǎn)生長接觸插塞的設計困難和可靠性問題。
因此,在此引入用以減輕或克服隨著pd和晶體管的單片集成出現(xiàn)的這些問題的各種技術。在此引入的各種技術的實例包括(但不限于)在淺溝槽隔離(sti)形成期間臺面高度調(diào)節(jié)方法(或簡稱為修改的sti方法)、晶體管通孔第一方法,和多個吸收層方法。如下文中進一步描述,本文引入的技術包括多個方面,所述多個方面可單獨地和/或共同地解決或緩解涉及在相同襯底上制造pd和晶體管的一個或多個傳統(tǒng)限制,如在上文討論的可靠性、性能和工藝溫度問題。利用引入的技術,有可能維持晶體管的設計性能并且還形成足以具有良好性能的pd厚,而由于在兩種器件之間的臺階高度差沒有犧牲晶體管的性能和可靠性或pd的性能任一者的傳統(tǒng)困境。
在以下描述中,使用在pd和cmos晶體管之間的單片集成的實例,僅出于說明性目的解釋可用于在相同襯底上制造pd和晶體管而實施的各種技術。然而,注意在此引入的技術不限于對任何特定種類的pd和/或晶體管的適用性。舉例來說,在此引入的技術中的至少一些技術可用于bicmos晶體管和/或波導基pd。
另外,在以下描述中,闡述許多特定細節(jié)以提供對本公開的徹底理解。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顯而易見的是,可在沒有這些具體細節(jié)的情況下實踐在此引入的技術。在其它情況下,為了不必要地混淆本公開,未詳細地描述眾所周知的特征(如特定制造技術)。在本說明書中提及“實施例”、“一個實施例”等意指所描述的特定特征、結構、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中。因此,在本說明書中此類短語的出現(xiàn)未必都指相同的實施例。另一方面,此類提及也不必相互排斥。此外,特定特征、結構、材料或特性可在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以任何合適方式組合。另外,應理解,在圖中示出的各種例示性實施例僅例示性表示并且不必按比例繪制。
術語“耦接”和“連接”以及其衍生詞可在本文使用以描述在部件之間的結構關系。應理解,這些術語并不意圖為彼此的同義語。實際上,在具體實施例中,“經(jīng)連接”可用于指示兩個或更多個元件彼此直接物理接觸或電接觸。“耦接”可用于指示兩個或更多個元件直接或間接(與在它們之間的其它插入元件)彼此物理或電接觸,和/或兩個或更多個元件彼此共操作或彼此交互(例如,如在因果關系中)。
如本文所使用的術語“上方”、“下方”、“在……之間”以及“在上”是指一個材料層相對于相對于其它材料層的相對位置。因此(例如)一個層安置在另一層“上方”或“下方”可為與另一層直接接觸或可具有一個或多個插入層。此外,一個層安置在兩個層“之間”可為直接與所述兩個層接觸或者可具有一個或多個插入層。相比之下,第一層“在”第二層“之上”是與該第二層接觸。另外,提供一個層相對于其它層的相對位置,假定操作是相對于襯底執(zhí)行而無需考慮襯底的絕對取向。術語“在頂上”意指“在...的頂部”。
類似地,術語“在上方”和“在下方”通常在本文使用用于描述不同器件、層、截面、部分等相對于其到半導體襯底的最短距離的相對物理位置。舉例來說,在第二層“上方”的第一層意指,當在相同水平面從襯底測量時,第一層距襯底的距離比第二層距襯底的距離更遠。相反,在第二層“下方”的第一層意指,當在相同水平面從襯底測量時,第一層距襯底的距離比第二層距襯底的距離更接近。如本文所用,“水平”意指平行于襯底的平面表面,如圖1中示出的水平軸101。
術語“緊接地”或“直接”可理解為“處于物理接觸”,如通過上下文將顯而易見;例如除非與上下文對立,否則“緊接于”第二層“上方”或在第二層“正上方”的第一層意指第一層在第二層上方并且與其物理接觸。
如本文所用,用于器件的“接觸插塞”、“接觸通孔”或簡單地“接觸”是指在器件的摻雜區(qū)和器件的第一互連層之間的任何基本上垂直的電線。術語“互連”是指在用于器件間信號傳輸/通信的器件之間的任何基本上水平的電線。“第一”互連層是指最低互連層。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在此引入的技術,第一互連層為專用器件;也就是說,在一些實施例中,即使當兩個器件在相同晶片上制造時,用于一個器件的第一互連可不同于用于另一裝置的第一互連。
在淺溝槽隔離形成期間臺面高度調(diào)節(jié)方法
圖2為結合所公開的技術的一個或多個方面的單片集成半導體結構200的橫截面視圖。結構200包括pd器件210和晶體管器件220。兩個器件210和220都在襯底202上制造。另外在圖2中示出淺溝槽隔離(sti)特征208,其通過在制造器件210和220之前進行蝕刻在襯底202上形成,留下可在上面形成器件210和220的臺面(例如,臺面204(1)和臺面204(2))。
如上所述,與pd和晶體管的常規(guī)單片集成相關聯(lián)的一個問題為pd和晶體管之間的大臺階高度差。因此,在此引入的技術的一個方面包括用于降低臺階高度差的修改的sti方法。更具體來說,在半導體襯底202上形成sti特征208(和其對應部分臺面)之后,執(zhí)行附加步驟以調(diào)節(jié)光電檢測器210的臺面(例如,臺面204(1))和晶體管220的臺面(例如,臺面204(2))之間的相對高度,以便補償臺階高度差。這可通過降低光電檢測器210的臺面204(1)的高度(例如,經(jīng)由蝕刻臺面204(1)),或通過增加晶體管220的臺面204(2)的高度(例如,經(jīng)由在臺面204(2)上生長附加的襯底材料)來執(zhí)行??蓤?zhí)行該調(diào)節(jié)直至光電檢測器210的臺面204(1)的頂表面變得低于晶體管220的臺面204(2)的頂表面,用于高度補償。
另外,在優(yōu)選實施例中,在調(diào)節(jié)之后,臺面204(1)仍然高于隔離溝槽sti208的底表面。根據(jù)場應用,這可比不具有高于sti208的底部的臺面204(1)更優(yōu)選;此優(yōu)選實施例的實例益處可包括(1)此類結構提供較好的器件隔離,尤其對于pd器件,(2)此類結構提供對控制pd器件高度的更多靈活性,和(3)此類結構在sti化學-機械拋光(cmp)期間降低sti介電凹陷。
在以上臺面高度調(diào)節(jié)之后,晶體管220和pd210可在其相應的臺面204(2)和204(1)上制造。利用在此引入的修改的sti方法,可降低pd和晶體管之間的臺階高度差的問題。
圖3a至圖3r為示出根據(jù)一些實施例的用于制造圖2的半導體結構200的各種工藝步驟的橫截面視圖。應注意,雖然這些工藝步驟描述和/或描繪為以特定順序執(zhí)行,但是這些步驟可包括更多或更少步驟,其可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執(zhí)行。另外,兩個或更多個步驟的順序可改變,兩個或更多個步驟的性能可重疊,并且兩個或更多個步驟可組合成單個步驟。此外,雖然在此引入的步驟可包括用于制造具體實施例的某些細節(jié)(如圖2、圖4a和圖6a中描繪的結構),可修改這些步驟中的一個或多個步驟以產(chǎn)生實施例的不同變型(如圖4b、圖6b中描繪或在此其它部分中描述的結構)。為簡單起見,省略對用于產(chǎn)生在此引入的那些變型實施例的步驟的任何顯而易見的修改。舉例來說,在一個變型中,對于pd器件210的臺面204(1)的高度降低到與sti特征208的底部相同的高度,并且普通技術人員將知道如何添加、去除和/或改變在此引入的用于制造此類變型的步驟。為簡單起見,可省略熟知步驟或細節(jié)。
參照圖3a至圖3r,引入了用于制造半導體結構200的實例工藝步驟。在步驟301(圖3a)中,停止層201沉積于襯底202上,用于在襯底202上形成sti溝槽。停止層201具有限定sti特征(以及互補臺面特征)的圖案。隨后,晶體管和光電檢測器有源區(qū)域(分別臺面結構204(2)和臺面結構204(1))被圖案化并且限定(例如,通過使用蝕刻)。
在步驟302(圖3b)中,隔離材料(例如,氧化物)203通過cmp沉積并且拋光到停止層表面,由此形成sti。在步驟303(圖3c)中,氧化物的薄層沉積在晶片上方以保護晶體管有源區(qū)域(例如,臺面204(2))。在光電檢測器有源區(qū)域的頂部上的氧化物隨后通過光刻限定并且去除。在步驟304(圖3d)中,去除光電檢測器的停止層,并且降低pd襯底臺面(例如,臺面204(1))的高度。舉例來說,可通過濕式化學蝕刻或干式蝕刻(例如,使用對襯底材料具有高蝕刻選擇性的化學物質(zhì))執(zhí)行高度降低工藝。高度降低的量可基于在本設計中晶體管和光電檢測器之間的高度差確定。在替代的實施方案中,外延生長可在臺面204(2)上執(zhí)行以升高其高度。實際上,調(diào)節(jié)臺面204(1)和臺面204(2)之間的相對高度。
在步驟305(圖3e)中,在光電檢測器有源區(qū)域上執(zhí)行離子注入以限定阱板211。在步驟306(圖3f)中,氧化物205沉積在晶片上方以保護光電檢測器區(qū)域,接著在晶體管的停止層結束cmp平坦化工藝。在步驟307(圖3g)中,晶體管(例如,晶體管220)在其相應的臺面有源區(qū)域(例如,臺面204(2))的頂部上形成。應注意步驟307標記feol階段的結束。在步驟308(圖3h)中,沉積中間段工藝氧化物207以覆蓋晶體管,并且然后平坦化。在步驟309(圖3i)中,去除在光電檢測器有源區(qū)域的頂部上的氧化層以暴露光電檢測器臺面(例如,臺面204(1))。
在步驟310(圖3j)中,選擇性地沉積光敏材料213,使得它僅沉積于光電檢測器有源區(qū)域上。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光敏材料213包括鍺,并且刻面可在外延工藝期間靠近臺面204(1)的側壁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沉積光敏材料213之前,沉積緩沖材料212。緩沖材料212通常為類似于或等效于襯底材料的材料。在步驟311(圖3k)中,可通過首先沉積毯狀層鈍化層,接著頂部接觸注入,將光敏層213的上部區(qū)214摻雜成與摻雜的襯底層211相反的極性來形成鈍化層215。應注意,在此實例中,層214在鈍化層形成之后形成,并且因此鈍化層215的部分變成摻雜的以至少部分地形成層214。隨后,在步驟312(圖3l)中,鈍化層215用光刻和干式蝕刻工藝圖案化,留下僅在光敏材料213上方的此鈍化層215。作為替代方案,在步驟311中,光敏層213的上部區(qū)214首先摻雜成與摻雜的襯底層211相反的極性,并且然后在步驟312中,選擇性地沉積鈍化層215使得它僅沉積于光敏材料213上。摻雜的上部區(qū)214可在外延工藝期間通過離子注入或通過原位摻雜限定。其后,光電檢測器硬掩模層209沉積在整個晶片上方。硬掩模層209可用于在層間介電層平坦化階段圖案化光電檢測器臺面以及cmp或回蝕擋止件。
在步驟313(圖3m)中,光電檢測器臺面用典型的光刻和干式蝕刻工藝圖案化。在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當使用如圖3m中所示的此圖案化方案時,存在保留在氧化物側壁附近的光敏材料的環(huán)216。另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去除環(huán)216,但是應注意去除工藝可增加成本和技術難度,因為環(huán)216與光電檢測器210共享類似結構和材料。隨后,在步驟314(圖3n)中,鈍化間隔物217形成于光電檢測器臺面204(1)的側壁處。根據(jù)此工藝方案的一些實施方案,可緊靠著光敏環(huán)216還靠近氧化物邊緣形成側壁間隔物217。在步驟315(圖3o)中,沉積層間電介質(zhì)291以填充光電檢測器臺面和原始氧化物之間的間隙。隨后,經(jīng)由回蝕或cmp應用平坦化。在一些變型中,硬掩模209用作平坦化停止層,并且在一些實例中,另一介電層可沉積于晶片的頂部上然后以確保在用于光學目的晶片上的光電檢測器臺面上方的均勻介電厚度。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可跳過步驟313到步驟315,并且步驟316可緊接在頂部鈍化層形成(步驟311)之后執(zhí)行。
在步驟316(圖3p)中,形成用于光電檢測器和晶體管兩者的接觸通孔的開口231。應注意,由于兩種類型的器件之間各種接觸深度,可需要分開接觸開口工藝。此外,可在接觸通孔形成期間或在其之前執(zhí)行硅化物形成來改進接觸電阻,因此提高器件性能。隨后,在步驟317(圖3q)中,通過金屬沉積和cmp執(zhí)行晶體管接觸通孔230和pd接觸通孔240兩者的金屬形成。在步驟318(圖3r)中,形成標準的后段工藝金屬互連件250。根據(jù)一個或多個實施例,可通過第一金屬層(即,m1)在上方的任何層實現(xiàn)這兩種類型的器件(例如,pd210和晶體管220)之間的通信。
在一個或多個實施方案中,光敏材料213為鍺(ge)或包括鍺。用于襯底202的實例材料可為硅(si)或絕緣體上硅(soi)。鈍化層215可為非晶si、多晶si、氮化物、高k電介質(zhì)、二氧化硅(sio2)或其任何組合。在一些實例中,鈍化間隔物217可為非晶si、多晶si、氮化物、高k電介質(zhì)、二氧化硅(sio2)或其任何組合。用于光電檢測器硬掩模層209的材料可為氮化物,并且用于層間電介質(zhì)291的材料可為sio2。溝槽隔離氧化物203可為sio2,并且晶體管(例如,晶體管220)可為硅基晶體管。光電檢測器(例如,pd210)可具有其中光學信號可從頂部通過到介電層493或從底部到襯底402任一者入射的正入射角類型。
在一些替代實施例中,用于p-i-n結構的半導體材料的至少一部分可不同于半導體襯底材料;例如,高度摻雜的p區(qū)和本征區(qū)可為鍺基區(qū),并且高度摻雜的n區(qū)可為硅基區(qū)(例如,限定在硅襯底上的n區(qū))。另外,在一些實施例中,pd210的本征光敏區(qū)包括半導體材料疊層,所述半導體材料包括具有比在本征光敏區(qū)中的材料較小的介電常數(shù)的襯底半導體材料。在這些實施例中,在組合的本征光敏區(qū)中襯底半導體材料和其它半導體材料之間的厚度比值可大于1比5,使得可降低有效電容用以較高的操作速度。換句話說,在其光敏區(qū)中具有半導體材料疊層的這些實施例的一些實施例中,在疊層中硅層的厚度不薄于在疊層中鍺層厚度的1/5,以便形成高帶寬光電檢測器。在一個實例中,鍺層為500nm,并且硅層比其厚100nm。
在替代實施例中,光電檢測器臺面在與sti溝槽的底部相同水平處,由此利用補償光電檢測器和晶體管之間的臺階高度差的全部電勢。然而,在此類替代方案中,器件隔離(尤其對于pd器件)可能不與在圖2中示出的實施例一樣好,并且在sticmp工藝期間可具有更多氧化物介電凹陷問題。
晶體管通孔第一方法
圖4a為結合所公開的技術的一個或多個方面的另一單片集成半導體結構400的橫截面視圖。結構400包括pd器件410和晶體管器件420。兩個器件410和420都制造在襯底402上。另外在圖4a中示出淺溝槽隔離(sti)特征408,其通過在制造器件410和420之前執(zhí)行蝕刻而在襯底402上形成,留下可在上面形成器件410和420的臺面(例如,臺面404(1)和臺面404(2))。結構400可具有位于專門用于晶體管形成的一組臺面上的晶體管(例如,晶體管420)和位于另一組臺面上的pd。在其它實施方案中,pd臺面404(2)可任選地具有比晶體管臺面404(1)較低的高度,以進一步補償pd420和晶體管410之間的臺階高度差,如上文關于修改的sti方法所論述。
如上所述,與pd和晶體管的常規(guī)單片集成相關聯(lián)的一個問題為pd和晶體管之間的大臺階高度差。在本公開中進一步觀察到,標準mol工藝(例如,鎢形成)通常用于形成由于可靠性原因的器件的接觸插塞。具體地說,因為晶體管為正向偏置器件,其工作原理需要相對大量的通過電流。如果晶體管的接觸插塞由beol金屬(如銅或鋁)制成,那么大電流可引起電遷移,導致器件故障和/或更短的器件壽命。此外,beol金屬的此電遷移可引起晶體管特性衰退。因此,mol工藝使用耐火材料(例如,鎢)以形成晶體管的接觸插塞。然而,光電檢測器(與晶體管不同)為反向偏置器件,意指其工作原理不需要大量通過它們的電流。
因此,在此引入的技術的一個方面包括修改的接觸通孔方法。在此特定方法中,制造晶體管的接觸通孔使得它們(1)具有出于性能目的針對相對應的制造技術(其通常為專用于制造商)優(yōu)化的的尺寸(例如,高度),和(2)出于可靠性目的采納常規(guī)耐火金屬(例如,鎢)作為接觸金屬。相比之下,在此方法中在后段工藝(beol)工藝期間制造pd的接觸通孔,以及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beol互連金屬,如銅(cu)或鋁(a1)用于形成pd接觸插塞的至少一部分。具體地說,在一些實施例中,首先制造晶體管直至其中形成其mol接觸通孔(例如,接觸通孔430)的工藝。隨后制造pd的主體。其后,在形成beol互連金屬層(例如,m1層)期間形成pd接觸通孔(例如,接觸通孔440)。也就是說,如在下文關于圖5a至圖5q進一步描述,在前段工藝(feol)制造階段期間,首先在半導體襯底上形成晶體管。隨后,在中間段工藝(mol)制造階段期間和在半導體襯底上形成光電檢測器之前,通過使用耐火材料形成晶體管的接觸插塞。接下來,光電檢測器在半導體襯底上形成。其后,在后段工藝(beol)制造階段期間形成光電檢測器的接觸插塞。
在此引入的此結構400進一步提供一種解決如上文關于圖1所討論的臺階高度問題的方式。有利地,此修改的通孔形成方法去除了對兩種類型的器件與相同mol金屬層接觸的需要,由此去除與此類需要相關聯(lián)的所有問題。如本文觀察,因為pd在具有非常低輸出電流的反向偏壓下操作,所以使用此修改的接觸通孔方法存在極少或不存在電遷移問題。另外,上文關于圖2所討論的臺面調(diào)節(jié)技術可任選地與此修改的接觸通孔方法結合。來自組合臺面調(diào)節(jié)技術的益處包括例如通過在晶體管制造工藝期間通過電介質(zhì)提供對pd有源區(qū)域更徹底的保護,和提供用于兩種類型的器件的附加臺階高度補償。
4b為在圖4a中示出的結構400變體的單片集成半導體結構401的橫截面視圖。結構401與結構400共享類似的設計概念,但是具有不同的pd金屬接觸形成。代替使用第一beol金屬層(即,m1)以形成pd的頂部和底部接觸件兩者,此結構401使用第一beol金屬層(m1)以形成接觸底部電極的接觸通孔441并使用在(例如,第二beol金屬層(m2))上的另一金屬層以形成接觸頂部電極的接觸通孔442。。此變型可適用于其中pd和晶體管之間的臺階高度差太大用于僅使用第一beol金屬層用于高度補償?shù)那樾巍?/p>
圖5a至圖5q為示出用于根據(jù)一些實施例制造圖4a的半導體結構的各種工藝步驟的橫截面視圖。應注意,雖然這些工藝步驟描述和/或描繪為以特定順序執(zhí)行,但是這些步驟可包括更多或更少步驟,其可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執(zhí)行。另外,兩個或更多個步驟的順序可改變,兩個或更多個步驟的性能可重疊,并且兩個或更多個步驟可組合成單個步驟??尚薷倪@些步驟中的一個或多個步驟以產(chǎn)生實施例的不同變型。為簡單起見,可省略熟知步驟或細節(jié)。
參照圖5a至圖5q,引入用于制造半導體結構400的實例工藝步驟。在步驟501(圖5a)中,在襯底402上通過標準淺溝槽隔離(sti)工藝限定并且圖案化晶體管有源區(qū)域(例如,臺面404(2))和pd有源區(qū)域(例如,臺面404(1))。在步驟502(圖5b)中,打開pd有源區(qū)域(例如,臺面404(1))并且可任選地使其凹進(例如,用于臺階高度補償)。隨后臺面404(1)的上部區(qū)經(jīng)由離子注入摻雜成一種電極性,由此形成用于pd410的底部摻雜層411。在步驟503(圖5c)中,介電材料405(例如,氧化物)沉積于晶片上,覆蓋器件,并且然后將晶片平坦化(例如,通過使用化學-機械拋光(cmp)工藝)。優(yōu)選地,拋光工藝應停止在相對較高的晶體管臺面(例如,臺面404(2))上,在后續(xù)晶體管制造步驟期間留下pd有源區(qū)域(例如,臺面404(1))由電介質(zhì)405保護。
在步驟504(圖5d)中,用于前段工藝(feol)晶體管(例如,晶體管420)的部件在其相應的臺面有源區(qū)域(例如,臺面404(2))的頂部上形成。在步驟505(圖5e)中,沉積mol電介質(zhì)407以覆蓋在晶片上的晶體管,并且然后將晶片平坦化。在步驟506(圖5f)中,用標準mol耐火金屬(例,如鎢)形成晶體管接觸通孔430。
在步驟507(圖5g)中,沉積介電材料409以完全覆蓋和保護mol金屬。在步驟508(圖5h)中,去除在pd有源區(qū)域(例如,臺面404(1))頂部上的介電層以暴露(或“打開”)pd有源區(qū)域的至少一部分。在一些實施方案中,通過打開產(chǎn)生的區(qū)域可大于最終pd區(qū)域以在pd的頂部上獲得相對平坦表面,同時去除靠近開口的側壁的一個或多個刻面區(qū)域(例如,刻面960,如由圖9b示出)。如下文描述,在選擇性外延生長工藝期間可形成此類刻面區(qū)域。在步驟509(圖5i)中,選擇性地沉積光敏材料413,使得它僅或至少主要沉積于pd有源區(qū)域上。任選地,在光敏材料沉積之前首先沉積緩沖材料412。緩沖材料412可為類似于或等效于襯底材料的材料。在步驟510(圖5j)中,將光敏層的上部區(qū)摻雜成與摻雜的襯底層相反的極性以形成頂部摻雜區(qū)414,由此一起形成p-i-n光電檢測器結構410??稍谕庋庸に嚻陂g通過例如離子注入或原位摻雜限定此頂部摻雜區(qū)414。
在步驟511(圖5k)中,選擇性地沉積鈍化層415使得它僅沉積于光敏材料413上。在其它實施方案中,層415可通過首先沉積毯狀鈍化層,并且然后用光刻和干式蝕刻工藝圖案化形成,留下此鈍化層415僅在光敏材料413上方。在又一實施方案中,層414可在鈍化層形成之后形成。隨后pd硬掩模層409沉積在晶片上方。硬掩模層409可用于在層間介電層平坦化階段圖案化光電檢測器臺面以及cmp或回蝕擋止件。
在步驟512(圖5l)中,光電檢測器臺面用典型光刻和干式蝕刻工藝圖案化。在一些實施例中,當使用如圖5l中所示的此圖案化方案時,可存在留在氧化物側壁附近的殘余光敏材料,形成環(huán)416。在步驟513(圖5m)中,隨后鈍化間隔物417形成于pd臺面404(1)的側壁處。根據(jù)此工藝方案的一些實施方案,可緊靠著光敏環(huán)417還靠近氧化物邊緣形成側壁間隔物417。在步驟514(圖5n)中,沉積層間電介質(zhì)491以填充通過先前蝕刻工藝形成的凹進區(qū)域。隨后經(jīng)由回蝕或cmp應用平坦化,其停止在pd硬掩模409處。在步驟515(圖5o)中,另一介電層493可沉積于晶片的頂部上然后確保在用于光學目的晶片上的pd臺面上方的均勻介電厚度。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可跳過步驟512到步驟514的一個或多個部分,并且可緊接在頂部鈍化層形成(步驟512)之后執(zhí)行步驟515。
在步驟516(圖5p)中,打開開口431用于構建第一后段工藝金屬層(m1)接觸通孔。具體地說,在pd區(qū)域中的開口形成pd的接觸通孔440。值得注意地,在晶體管區(qū)域中的開口可形成附加接觸通孔,所述附加接觸通孔連接已經(jīng)形成的mol接觸通孔430和/或充當用于晶體管間信號傳遞的局部互連件。在一個或多個實例中,為了產(chǎn)生用于兩種類型器件的各種接觸深度,用于pd的開口單獨地從晶體管的開口圖案化。隨后在步驟517(圖5q)中通過金屬沉積接著進行cmp,用beol金屬(例如,銅)填充開口431。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可在pd接觸形成期間或在其之前(例如,步驟516)在pd制造中執(zhí)行硅化物形成以改進接觸電阻,由此提高器件性能。使用的pd硅化物形成工藝和材料可不同于晶體管硅化物形成工藝。
雖然為簡單起見未在圖5p中圖示出,但是在beol金屬沉積之前,一個或多個內(nèi)襯可沉積在開口431上方。這些內(nèi)襯充當對于beol金屬(如銅或鋁)的擴散阻擋層。用于內(nèi)襯的典型材料可包括鈦(ti)、氮化鈦(tin)、鈦鎢(tiw)、鉭(ta)、氮化鉭(tan)等。內(nèi)襯的厚度取決于制造技術,但是通常非常??;例如對于65nm技術節(jié)點,用于接觸插塞的內(nèi)襯可為約2nm到10nm厚。應指出,出于本文論述的目的,尤其關于用于接觸插塞的材料,這些內(nèi)襯不被視為接觸插塞的任何部分。
在一或多個實施方案中,光敏材料413可為ge。用于襯底402的實例材料可為si或soi。鈍化層415可為非晶si、多晶si、氮化物、高k電介質(zhì)、二氧化硅(sio2)或其任何組合。鈍化間隔物417可為非晶si、多晶si、氮化物、高k電介質(zhì)、sio2或其任何組合。用于pd硬掩模層409的材料可為氮化物,并且用于層間電介質(zhì)491的材料可為sio2。溝槽隔離電介質(zhì)可為sio2,并且晶體管(例如,晶體管420)可為硅基晶體管。光電檢測器(例如,pd410)可為正入射角類型。用于正入射角類型pd的光學信號可從頂部通過介電層493或從底部通過襯底402任一者入射。
多個吸收層方法
圖6a為結合所公開的技術的一個或多個方面的又一種單片集成半導體結構600的橫截面視圖。結構600包括pd器件610和晶體管器件620。兩個器件610和620都制造在襯底602上。另外在圖6a中示出淺溝槽隔離(sti)特征608,其通過在制造器件610和620之前執(zhí)行蝕刻在襯底602上形成,留下可在上面形成器件610和620的臺面(例如,臺面604(1)和臺面604(2))。。應注意,可使用包括例如雙極的結隔離(例如,通過在晶體管和pd邊界處注入相反類型的摻雜劑)的其它形式的隔離技術。
應記得,在與pd和晶體管的單片集成相關聯(lián)的問題中,一個問題為當cmosfet器件與pd器件一起制造時在cmosfet器件上放置需要額外的熱,將fet器件暴露于pd相關工藝。更具體來說,高速pd通常由光敏材料(如ge、gaas和ingaas)制成,其在某些cmosfet的feol工藝溫度下不穩(wěn)定。另一方面,pd光敏材料的外延溫度通常高于beol金屬的容限溫度。這些溫度約束和臺階高度限制已使它在單片集成過程期間非常難以選擇用于光敏材料的適當插入點。
因此,在此引入的技術的一個方面包括修改的光敏材料形成方法,其同時解決或降低溫度約束和臺階高度限制問題兩者。此特定方法通過將典型的一步光敏材料異質(zhì)外延工藝拆分成多個分散的外延步驟來實現(xiàn)此。可能更重要的是,可觀察到,執(zhí)行同質(zhì)外延光敏材料生長工藝可比執(zhí)行異質(zhì)外延的光敏材料生長工藝更可控制。更具體來說,由于在同質(zhì)外延工藝中一般不存在晶格失配,在此類工藝涉及的晶體成核變得更容易并且所得表面變得更光滑,這需要較少的退火工藝來改進晶體質(zhì)量。因此,用于執(zhí)行同質(zhì)外延光敏材料生長工藝的熱預算可低于用于執(zhí)行異質(zhì)外延光敏材料生長工藝的熱預算。還可正確的是,光敏材料的熔點比襯底材料的熔點低,其可處于限制在硅基襯底上調(diào)用生長光敏材料的異質(zhì)外延工藝的那些設計的另一工藝約束條件。在將光敏材料外延工藝分成多個步驟之后,僅第一外延步驟可為異質(zhì)外延的并且所有后續(xù)步驟可變成同質(zhì)外延,并且因此用于制造晶體管的工藝的至少一部分現(xiàn)在可在用于生長光敏材料的多個分散外延步驟之間執(zhí)行。此技術去除通過beol互連金屬層產(chǎn)生的對常規(guī)固有和/或熱限制。應注意,出于本文論述的目的,基本上同質(zhì)外延工藝(如在硅-鍺(sige)合金上生長鍺(ge))被處理為同質(zhì)外延工藝,因為在另一種的頂部上生長基本上相同材料的此類工藝中可仍然產(chǎn)生與在此引入的同質(zhì)外延工藝類似的益處(例如,較低加工溫度)。
至少在一些實施例中,光電檢測器的光敏材料的第一層(在本文中也被稱作“晶種層”)可在其中將形成光電檢測器的區(qū)域上方在半導體襯底上外延地生長。在光敏材料的所述晶種層生長之后,可形成用于晶體管的金屬接觸插塞的至少一層。隨后,在形成用于晶體管的所述金屬接觸插塞之后,可形成光敏材料的后續(xù)層以完成光電檢測器的光吸收區(qū)的制造。光敏材料的后續(xù)層可在晶種層的頂部上形成,使得光敏材料的層可形成用于光電檢測器的光吸收區(qū)。通過避免用于光敏材料的單個步驟外延工藝,此方法可在pd和晶體管器件的單片集成期間有利地降低或最小化臺階高度差和附加熱預算的問題。
如圖6a中所示,光敏區(qū)613被分成兩層613(1)和613(2)。兩層613(2)和613(2)在制造工藝期間在分離的階段中外延地生長但是共同形成連續(xù)的光敏區(qū)。第一層613(1)相對薄,晶種層在外延生長之前通常需要高溫表面清潔處理(例如,750攝氏度至850攝氏度,也被稱作“預烘烤”)。此晶種層613(1)可在該工藝的相對早期階段插入。因為晶種層613(1)可非常薄(例如,10nm),所以此晶種層生長將不會面臨如上文所討論的臺階高度問題。如在下文關于圖7a至圖7j詳細討論的,晶種層613(1)可隨后被電介質(zhì)覆蓋,并且制造工藝繼續(xù)fet構建。光敏材料613(2)的其余部分在具有許多柔性插入點的后續(xù)外延步驟生長。如上文所介紹,因為此后續(xù)生長為同質(zhì)外延,所以在后續(xù)生長不需要高溫表面清潔。該工藝溫度可比第一生長低的多,并且因此后續(xù)生長步驟可在fet制造工藝的稍后部分插入。pd的最終高度僅受不是初始生長的后續(xù)生長的插入點限制。以此方式,光電檢測器的光吸收區(qū)的頂表面可高于用于晶體管的金屬互連層的底部,這在傳統(tǒng)的單個步驟外延工藝中為不可能的。
圖6a至圖6c表明不同插入點情況如何產(chǎn)生不同的pd高度。在圖6a中,在形成后段工藝(beol)金屬1(m1)介電層之后設定插入點,并且因此在結構600中,pd高度可與m1介電層的頂表面一樣高。相比之下,在圖6b中,在形成中間段工藝介電(mol)層之后設定插入點,并且因此在結構601a中,pd高度可與mol介電層一樣高。在圖6c中,在形成mol介電層之前設定插入點,并且因此在結構601b中,pd高度短于mol介電層。
應注意,因為此特定技術在兩個或更多個不同階段形成光敏區(qū),所以技術本身需要分開的光刻和圖案化工藝。因此,如果然后無需進一步加工,那么期望在第一晶種層和后續(xù)生長層之間的介面的側壁具有至少一些物理不連續(xù),盡管兩層以具有相同側向圖案為目標。此不連續(xù)由于在實際實踐中的光刻對準缺陷。也就是說,光電檢測器的光吸收區(qū)可呈現(xiàn)具有側壁未對準(或不連續(xù)側壁)的物理結構,其為使相同光敏材料生長的兩個或更多個分離材料形成工藝的表現(xiàn)。
另外地或可替代地,光敏材料可在多步沉積之后圖案化,并且在一些實施例中,用另一鈍化層覆蓋。利用此額外圖案化步驟,可去除第一晶種層和第二外延層之間的前述物理不連續(xù)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光敏層形成工藝可分成多于兩個步驟。另外,使用引入的技術,可稍后設定最后一個外延插入點,使得pd高度可變得至少高于m1,假設外延生長和接下來高度摻雜層形成工藝的最后一個步驟為可耐受beol。
還可對與cmosfet集成的波導基塊體耦接pd應用類似的方法。當應用于與先進技術節(jié)點cmosfet集成的波導基pd時,此方法為尤其有益的,因為此情形傾向于對臺階高度差和熱預算更敏感。應注意,絕緣體上硅(soi)襯底可適合于本申請情形,因為集成的部件可包括硅波導。
利用此技術,pd的高度可變得比受常規(guī)方法限制的pd高度高而不會導致fet性能損失。因此,此多個步驟外延方法可解決或緩解臺階高度差問題。
圖7a至圖7j為示出用于根據(jù)一些實施例制造圖6a的半導體結構的各種工藝步驟的橫截面視圖。應注意,雖然這些工藝步驟描述和/或描繪為以特定順序執(zhí)行,但是這些步驟可包括更多或更少步驟,其可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執(zhí)行。另外,兩個或更多個步驟的順序可改變,兩個或更多個步驟的性能可重疊,并且兩個或更多個步驟可組合成單個步驟??尚薷倪@些步驟中的一個或多個步驟以產(chǎn)生實施例的不同變型。為簡單起見,可省略熟知步驟或細節(jié)。
參照圖7a至圖7j,引入用于制造半導體結構600的實例工藝步驟。在步驟701(圖7a)中,通過例如使用標準淺溝槽隔離(sti)工藝,在襯底602上限定并且圖案化fet有源區(qū)域604(2)和pd有源區(qū)域604(1)。此類工藝將隔離材料603(例如,氧化物)填充到溝槽中以形成sti特征608。在步驟702(圖7b)中,首先打開pd有源區(qū)域604(1),并且然后經(jīng)由離子注入摻雜成一種電極性,由此形成用于pd610的底部摻雜層611。隨后,區(qū)域604(1)再次用介電材料605覆蓋。
在步驟703(圖7c)中,前段工藝(feol)晶體管部件620在晶體管有源區(qū)域604(2)的頂部上形成,同時pd有源區(qū)域604(1)用介電層覆蓋。在步驟704(圖7d)中,再次打開pd有源區(qū)域604(1),并且光敏材料的晶種層613(1)在pd有源區(qū)域上異質(zhì)外延生長。根據(jù)集成的fet節(jié)點的技術,晶種層613(1)的厚度可在5nm到500nm的范圍內(nèi)。在步驟705(圖7e)中,在晶片上方沉積標準mol電介質(zhì)607以覆蓋兩種類型的器件。隨后,將晶片平坦化,其接著進行fet接觸金屬形成以形成fet接觸通孔630。。其后,在mol層上方沉積beolm1介電層693。
在步驟706(圖7f)中,打開在pd有源區(qū)域604(1)頂部上的介電層,并且執(zhí)行后續(xù)光敏材料外延生長以形成第二光敏層613(2)。隨后,通過離子注入或原位摻雜將光敏層613的上部區(qū)摻雜成與摻雜的襯底層相反的極性以形成頂部摻雜區(qū)614,由此一起形成p-i-n光電檢測器結構610。接下來,頂部鈍化層615選擇性地沉積于光敏材料613上,并且硬掩模層609隨后在晶片上方沉積。在其它實施方案中,層615可通過首先沉積毯狀鈍化層,并且然后用光刻和干式蝕刻工藝圖案化來形成,留下此鈍化層615僅在光敏材料613上方。在又一實施方案中,層614可在鈍化層形成之后形成。
在步驟707(圖7g)中,圖案化pd臺面604(1),并且然后用在側壁上的鈍化間隔物617覆蓋。在步驟708(圖7h)中,在pd臺面604(1)和介電層之間的間隙(其由先前圖案化產(chǎn)生)被另一種介電沉積物691填充。隨后,執(zhí)行平坦化工藝,其停止在pd硬掩模609上。在步驟709(圖7i)中,形成pd底部金屬接觸640,接著進行m1金屬互連形成650。在步驟710中,沉積m2介電層693,接著進行pd頂部金屬接觸形成641和m2金屬互連形成660。根據(jù)本設計,互連金屬形成可用于形成附加接觸通孔和/或用于器件間的通信。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可跳過步驟706到步驟708的部分,并且步驟709可緊接在頂部鈍化層形成(步驟706)之后進行。在一些實施方案中,pd底部接觸形成(步驟709)和頂部接觸形成(步驟710)可在相同beol介電層上但是由于其不同結束點在分開的圖案化工藝中執(zhí)行。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可在pd接觸形成(例如,步驟709和步驟710)期間或在其之前在pd制造中引入硅化物形成以改進接觸電阻,由此提高器件性能。
在一或多個實施方案中,光敏材料613可為ge。用于襯底602的實例材料可為si或soi。鈍化層615可為非晶si、多晶si、氮化物、高k電介質(zhì)(例如,氧化鋁(al2o3)、二氧化鉿(hfo2))、sio2或其任何組合。鈍化間隔物617可為非晶si、多晶si、氮化物、高k電介質(zhì)(例如al2o3、hfo2)、sio2或其任何組合。用于pd硬掩模層609的材料可為氮化物,并且用于層間電介質(zhì)691的材料可為sio2。溝槽隔離電介質(zhì)603可為sio2,并且晶體管(例如,晶體管620)可為硅基晶體管。光電檢測器(例如,pd610)可為其中光學信號可從頂部通過介電層693或從底部通過襯底602任一者入射的正入射角類型。
在此所述上文關于圖7a至圖7j引入的多個吸收層方法的替代說明。此替代方案說明用于提供附加完整性并且用于進一步在實踐此類方法中實現(xiàn)對各種益處的理解。
多個吸收層方法的一些實施例包括用于在相同半導體襯底上制造光電檢測器和晶體管的方法,其中硅作為襯底的頂表面。所述方法通常包括5個步驟。步驟(1):在晶體管的接觸通孔形成之前形成晶體管的至少一部分。步驟(2):在襯底的頂部上的第一選擇區(qū)域上形成光電檢測器的第一光吸收層。步驟(3):在第一光吸收層的頂部上形成隔離層。步驟(4):去除隔離層的一部分以暴露第一光吸收層的第二選擇區(qū)域。第二選擇區(qū)域與第一選擇區(qū)域至少部分重疊。以及,步驟(5):直接在曝露的第一光吸收層的頂部上形成第二光吸收層??尚纬傻诙馕諏?,使得兩層形成用于光電檢測器的單個光吸收區(qū)。如此,光電檢測器可形成有用于較高量子效率和較高帶寬的較厚組合的吸收層,而在傳統(tǒng)的制造工藝期間不受臺階高度和熱約束限制。任選地,可在步驟(5)之后通過重復步驟(3)、步驟(4)和步驟(5)形成附加光吸收層。
單個光吸收區(qū)可在第一選擇區(qū)域和第二選擇區(qū)域之間具有側壁未對準。側壁未對準可為分開的光刻和蝕刻步驟的故意或無意結果。另外,由于上述方法,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光吸收層的頂部表面高于用于晶體管的接觸通孔的頂部表面。
根據(jù)一個或多個實施方案,第一光吸收層和第二光吸收層都包括鍺??稍诓襟E(2)之前執(zhí)行第一預烘烤以清理異質(zhì)界面。類似地,可在步驟(5)之前執(zhí)行第二預烘烤以清理同質(zhì)界面。在第一預烘烤期間可使用比第二預烘烤較高的溫度,因為執(zhí)行第一預烘烤不需要涉及任何mol和beol工藝。值得注意地,相比于同質(zhì)生長ge(例如,在ge上),對于異質(zhì)生長ge(例如在si上)更有優(yōu)選較高的預烘烤溫度,因為在制造工藝期間在si表面上天然形成的鈍化層可比去除在ge表面上天然形成的鈍化層(例如geo或geo2)需要較高的去除溫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光吸收層包括鍺,并且在步驟(2)之前在高于700攝氏度的溫度下執(zhí)行預烘烤以清理在鍺和硅之間的界面。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光吸收層包括鍺,并且在步驟(5)之前在低于700攝氏度的溫度下進行預烘烤以清理均相介面。
此外,第一選擇區(qū)域可小于第二選擇區(qū)域,使得任何制造缺陷可至少部分限制在第一選擇區(qū)域中。在其中缺陷不為主要問題的其它實施例中,第一選擇區(qū)域不小于第二選擇區(qū)域。
在多個實例中,在步驟(1)之前形成光電檢測器的頂表面和晶體管有源區(qū)域之間的相對高度差。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提供光電檢測器和晶體管在襯底上共享至少一個摻雜區(qū)。另外,在一些實例中,光吸收區(qū)(來自多層)的組合高度高于用于晶體管的第一金屬互連層的底表面。
在變型中,在步驟(2)之前,可在第一選擇區(qū)域的側壁上形成間隔物,使得可通過間隔物鈍化第一吸收層的側壁。間隔物可為本征非晶硅、摻雜的非晶硅、氧化物、氮化物和/或高k介電材料,使得在步驟(2)期間可使用選擇性外延生長以具有僅主要在曝露的第一選擇區(qū)域上而不是間隔物上生長的層。
另外地或可替代地,在步驟(5)之前,可在第二選擇區(qū)域的側壁上形成間隔物,使得可通過間隔物鈍化第二吸收層的側壁。間隔物還可為本征非晶硅、摻雜的非晶硅、氧化物、氮化物和/或高k介電材料,使得在步驟(5)期間可使用選擇性外延生長以具有僅主要在曝露的第二選擇區(qū)域上而不是間隔物或鈍化層上生長的層。
應注意,根據(jù)一些方面,在步驟(4)之前形成晶體管的剩余有源區(qū)域,使在步驟(4)之后將形成用于光電檢測器的接觸通孔。舉例來說,可在金屬互連層的形成期間執(zhí)行用于光電檢測器的通孔接觸形成。在一些情況下,光電檢測器的接觸通孔完全由來自金屬互連層的非耐火材料(例如,beol金屬如鋁或銅)制成。
填充形狀
圖8a至圖8b為單片集成半導體結構的俯視圖和橫截面視圖,所述單片集成半導體結構包括用于pd和晶體管的不同尺寸的填充形狀,并且更具體來說,填充形狀810為關于pd的尺寸,并且填充形狀820為關于晶體管的尺寸。
具體來說,可以觀察到,利用pd和晶體管的單片集成,在相同晶片上制造為尺寸很大不同(例如,晶體管小于pd尺寸的一半)的兩種類型的器件。另外,當制造晶片時,存在涉及材料生長(例如,光敏材料外延)和材料移除(例如,cmp平坦化,或反應性離子蝕刻)的多個制造工藝,其中理想情形應在晶片上施加均勻的負載。然而,實際上,這些工藝的結果受已經(jīng)在晶片上制造的圖案影響。因為不同尺寸的pd和晶體管,在晶片的一些部分上的負載可大于一些其它部分,這可不利地影響產(chǎn)率。
因此,在本公開的一個方面中,限定器件布局使得除光電檢測器和晶體管有源區(qū)域以外,布局可包括至少兩種不同類型的填充形狀--光電檢測器填充形狀810和晶體管填充形狀820。如圖8b中所示,每種類型的填充形狀承載與其相對應的有源器件相同的工藝流程,例外為它不是電連接到任何其它器件,由此充當虛擬的器件。
在晶片上插入兩種不同填充形狀的主要目的為促進在用于兩種類型器件的晶片兩端均勻工藝負載。如此,根據(jù)至少一些實施例,每種類型的填充形狀應達到與其相應的有源器件大體上相同的高度以便實現(xiàn)均勻負載的目的。舉例來說,實例填充形狀810和820基于上文關于圖2所討論的制造工藝流程,其對于pd和晶體管具有不同的臺面高度。在此類實例中,晶體管填充形狀820應在與其它“真實”晶體管相同高度處的表面(例如,臺面404(2))上形成。類似地,在此類實例中光電檢測器填充形狀810應在與其它“真實”光電檢測器相同高度處的表面(例如,臺面404(1))上形成。根據(jù)實施例,形狀的尺寸和密度可不同。在一些實例中,光電檢測器填充形狀可較大并且較不致密。
可適用的光電檢測器形成方法
圖9a和圖9b為附加光電檢測器(pd)形成方法的橫截面視圖,這里引入的單片集成技術的一個或多個方面可應用到所述附加光電檢測器(pd)形成方法。上文引入的實例pd形成方法通常涉及選擇性外延,接著進行pd有源區(qū)域圖案化(例如,經(jīng)由光刻和干式蝕刻)。盡管如此,在此引入的單片集成技術還可適合于其它類型的pd形成方法。至少兩種附加pd形成方法為可適用的,其分別在圖9a和圖9b中示出。
在圖9a中,選擇性生長區(qū)域直接用作pd有源區(qū)域,并且因此在選擇性外延工藝之后不需要附加pd有源區(qū)域圖案化。相反,可執(zhí)行cmp工藝以平坦化表面。隨后,鈍化層沉積于光敏材料的頂部上以覆蓋光敏材料的頂部表面。此形成方法的益處中的一個為降低與pd有源區(qū)域圖案化和后續(xù)間隙填充/平坦化步驟相關聯(lián)的工藝復雜性。
另一種可適用的pd形成方法在圖9b中示出。在此形成方法中,選擇性生長區(qū)域還可直接用作pd有源區(qū)域。在圖9a和圖9b中的方法之間的差異在于后外延cmp工藝。在圖9b中,跳過在圖9a中的cmp工藝,并且光敏材料仍然保持其刻面?zhèn)缺?。此方法的益處為避免可存在于圖9a的方法中cmp凹陷問題,尤其當對于其中可在cmp工藝期間形成表面凹陷的相對大的區(qū)域pd(例如,直徑大于10μm)進行此類cmp工藝時。應注意,在此較少cmp形成工藝的一些實例中,選擇性生長區(qū)域還可大于pd有源區(qū)域,并且可執(zhí)行類似于在圖5l中示出的蝕刻工藝以去除在側上的刻面。
結論
除非與物理可能相反,據(jù)設想(i)可以任何序列和/或以任何組合執(zhí)行上述方法/步驟,和(ii)可以任何方式組合相應的實施例的部分。
應注意,上述實施例的任何和全部可彼此結合,除了達到它可在上文另外陳述的程度或達到任何此類實施例可在功能和/或結構上相互排斥的程度。
雖然本公開已參照具體示例性實施例描述,但是將認識到本發(fā)明不限于描述的實施例,而是可用在所附權利要求書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的修改和更改來實踐。舉例來說,雖然為本公開中的一個或多個結構的每個摻雜區(qū)域示出了兩個接觸通孔,但是對于摻雜區(qū)域可形成單個連續(xù)接觸通孔或環(huán)/雜散形狀的通孔,以從光吸收區(qū)提取光生載流子。因此,應在說明性意義上而非限制性意義上看待說明書和附圖。
某些實施例的實例
因此,為了概述,引入本文的所公開技術的一些實例實施方案如在以下編號條款中所述:
(a)對于在sti形成期間的臺面高度調(diào)節(jié)方法:
1.一種用于在相同半導體襯底上制造光電檢測器和晶體管的方法,所述方法包含:
在半導體襯底上形成具有兩個臺面的結構,一個用于所述晶體管的臺面并且一個用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臺面,其中在所述兩個臺面之間的臺面凹槽形成隔離溝槽,并且其中所述兩個臺面具有相同高度;
調(diào)節(jié)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所述臺面和所述晶體管的所述臺面之間的相對高度;以及
在相應的臺面上形成所述晶體管和所述光電檢測器。
2.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調(diào)節(jié)所述相對高度包含:
降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所述臺面的高度直至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所述臺面的頂表面低于所述晶體管的所述臺面的頂表面但是高于所述隔離溝槽的底表面。
3.根據(jù)條款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降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所述臺面的所述高度包含:
在所述晶體管的所述臺面上方沉積保護層用于防止蝕刻;以及
對所述半導體襯底進行蝕刻以去除在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所述臺面中的襯底材料以降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所述臺面的所述高度。
4.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調(diào)節(jié)所述相對高度包含:
通過外延生長增加所述晶體管的所述臺面的高度。
5.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形成具有兩個臺面的所述結構包含:
在所述半導體襯底上方使停止層沉積成限定所述兩個臺面的圖案;以及
蝕刻所述半導體襯底以建立具有所述兩個臺面的所述結構。
6.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進一步包含:
在所述臺面凹槽中沉積隔離氧化物以形成所述隔離溝槽。
7.根據(jù)條款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隔離介電材料包含氧化硅或氮化硅或其組合。
8.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進一步包含:
在所述半導體襯底上在合適的位置處形成至少兩種尺寸的虛擬填充形狀用于在后續(xù)外延生長或后續(xù)材料移除工藝期間在晶片上均勻的工藝負載,其中一種尺寸的所述虛擬填充形狀專用于所述晶體管,并且其中另一種尺寸的所述虛擬填充形狀專用于所述光電檢測器。
9.根據(jù)條款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后續(xù)材料去除工藝包括以下各項中的至少一種:化學機械拋光工藝,或反應性離子蝕刻工藝。
10.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光電檢測器為硅基鍺光電檢測器,并且其中所述晶體管為硅基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管(mosfet)。
11.根據(jù)條款所述的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光電檢測器為正入射角類型。
12.一種器件,其包含:
半導體襯底,其包括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
在高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第二表面上形成的半導體晶體管;以及
在高于所述第一表面但是低于所述第二表面的所述第三表面上形成的半導體光電檢測器,其中低于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兩者的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半導體光電檢測器和半導體晶體管之間形成隔離溝槽。
13.根據(jù)條款12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半導體光電檢測器的的所得高度低于所述半導體晶體管的金屬互連件的最低層的底表面。
14.根據(jù)條款12的器件,其中所述半導體光電檢測器形成于與所述半導體晶體管不同的在所述半導體襯底上的水平位置處。
15.根據(jù)條款12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半導體光電檢測器和所述半導體晶體管在兩個單獨的臺面上形成,一個用于所述晶體管的臺面并且一個用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臺面,并且其中在所述兩個臺面之間的臺面凹槽形成隔離溝槽。
16.根據(jù)條款15所述器件,其中所述隔離溝槽由以下中的至少一種或多種填充:氧化物基介電材料,或氮化物基介電材料。
17.根據(jù)條款12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光電檢測器包括具有高度摻雜的p型半導體區(qū)、高度摻雜的n型半導體區(qū)和位于所述p型和n型半導體區(qū)之間的本征光敏半導體區(qū)的p-i-n結構。
18.根據(jù)條款17所述的器件,其中用于所述p-i-n結構的至少一部分的半導體材料不同于半導體襯底材料。
19.根據(jù)條款17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本征光敏半導體區(qū)包含其包括具有第一介電常數(shù)的襯底半導體材料和具有第二介電常數(shù)的光敏材料的半導體材料堆疊層,所述第二介電常數(shù)高于所述第一介電常數(shù)。
20.根據(jù)條款19所述的器件,其中在所述合并的本征光敏半導體區(qū)中所述襯底半導體材料和其它半導體材料之間的厚度比值大于1比5。
21.根據(jù)條款12所述的器件,其進一步包含:
關于所述晶體管的尺寸的選擇數(shù)量的虛擬填充形狀,其中所述晶體管的所述尺寸的所述虛擬填充形狀在與所述第二表面的相同高度處的表面上形成。
22.根據(jù)條款12所述的器件,其進一步包含:
關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尺寸的選擇數(shù)量的虛擬填充形狀,其中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所述尺寸的所述虛擬填充形狀在與所述第三表面的相同高度處的表面上形成。
23.根據(jù)條款12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光電檢測器為硅基鍺光電檢測器,并且其中所述晶體管為硅基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管(mosfet)。
24.根據(jù)條款12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光電檢測器包括用于降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光吸收區(qū)的厚度的反射鏡結構。
(b)對于所述晶體管通孔第一方法:
1.一種用于在相同半導體襯底上制造光電檢測器和晶體管的方法,所述方法包含:
(1)在前段工藝(feol)制造階段期間,在半導體襯底上形成所述晶體管;
(2)在中間段工藝(mol)制造階段期間和在其之前,所述光電檢測器在所述半導體襯底上形成,通過使用耐火材料形成用于所述晶體管的接觸插塞;
(3)在所述半導體襯底上形成所述光電檢測器;以及
(4)僅在后段工藝(beol)制造階段期間,形成用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接觸插塞。
2.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所述接觸插塞通過使用非耐火材料而形成。
3.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進一步包含:
在所述beol制造階段期間,在所述晶體管的所述接觸插塞上形成附加接觸插塞,其中所述晶體管的所述附加接觸插塞以(a)電連接到所述晶體管的所述形成的接觸插塞并且(b)達到與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所述接觸插塞相同的高度。
4.根據(jù)條款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附加接觸插塞的部分被配置為提供用于所述晶體管的器件間信號傳遞的互連件。
5.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形成用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接觸插塞包含:
在所述beol制造階段期間在第一步驟中,通過使用第一金屬材料形成所述光電檢測器的第一組接觸插塞;以及
在beol制造階段期間在后續(xù)步驟中,通過使用第二金屬材料形成所述光電檢測器的第二組接觸插塞,
其中所述第一接觸插塞和第二組接觸插塞用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不同摻雜區(qū)。
6.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進一步包含:
在所述形成所述晶體管之前,形成具有所述晶體管的臺面和所述光電檢測器的臺面的結構;以及
調(diào)節(jié)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所述臺面和所述晶體管的所述臺面之間的相對高度,直至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所述臺面的頂表面低于所述晶體管的所述臺面的頂表面。
7.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晶體管的所述接觸插塞為直接接觸所述形成的晶體管的所述第一金屬,并且其中所述晶體管的所述接觸插塞形成于導柱或棒的陣列中。
8.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mol階段進一步包含:
沉積覆蓋所述晶體管的所述第一介電層的介電層。
9.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晶體管的所述接觸插塞以完全在所述晶體管的第一互連層的底表面下方,并且定位成與以下各項中的至少一者電耦合:所述晶體管的柵極區(qū)域、所述晶體管的源極區(qū)域,或所述晶體管的漏極區(qū)域。
10.根據(jù)條款9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光電檢測器的第一群組所述接觸插塞以完全在所述光電檢測器的第一互連層的底表面下方,并且定位成與所述光電檢測器的第一摻雜區(qū)電耦合。
11.根據(jù)條款10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光電檢測器的第二群組所述接觸插塞以至少部分在所述晶體管的所述第一互連層的所述底表面上方,并且定位成與所述光電檢測器的第二摻雜區(qū)電耦合,所述第二摻雜區(qū)具有與所述第一摻雜區(qū)不同的極性。
12.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beol階段進一步包含:在所述mol階段期間形成的層上方依次形成多個互連層。
13.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形成用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接觸插塞包含:
在所述beol階段期間通過使用不同的beol金屬形成用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p和n區(qū)的接觸插塞。
14.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用于形成所述晶體管的所述接觸插塞的材料包含以下各項中的至少一者:鎢、鈦或氮化鈦。
15.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用于形成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所述接觸插塞的材料包含其包括以下各項中的至少一者的互連金屬:銅或鋁。
16.一種半導體器件,其包含:
半導體襯底;
在所述半導體襯底上形成的晶體管;
在所述半導體襯底上形成的光電檢測器;
用于所述晶體管的接觸插塞,其中所述晶體管的所述接觸插塞具有由單獨的半導體材料形成工藝形成的至少兩個部分,并且其中所述晶體管的所述接觸插塞的側壁包括所述單獨的半導體材料形成工藝的表現(xiàn)的物理未對準;以及
用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接觸插塞,其中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所述接觸插塞由單個半導體材料形成工藝形成。
17.根據(jù)條款16的器件,其中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所述接觸插塞的頂表面高于在所述晶體管的所述接觸插塞的所述側壁上的所述物理未對準。
18.根據(jù)條款16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晶體管的所述接觸插塞包括在中間段工藝(mol)制造階段期間形成的耐火材料。
19.根據(jù)條款16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所述接觸插塞完全由來自在后段工藝(beol)制造階段期間形成的金屬互連層的非耐火材料制成,而無來自中間段工藝(mol)制造階段的任何耐火材料。
20.根據(jù)條款16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晶體管和所述光電檢測器形成于在所述半導體襯底上的不同高度處。
21.根據(jù)條款16所述的器件,其中當從所述半導體襯底測量時,所述光電檢測器在比在其上形成所述晶體管的第二表面更接近所述半導體襯底的第一表面上形成。
22.根據(jù)條款16所述的器件,其中形成所述晶體管的所述接觸插塞的所述至少兩部分的下部部分以完全在所述晶體管的第一互連層的底表面下方,并且定位成與以下各項中的至少一者電耦合和直接物理接觸:所述晶體管的柵極區(qū)域、所述晶體管的源極區(qū)域,或所述晶體管的漏極區(qū)域。
23.根據(jù)條款22所述的器件,其中形成用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第一組所述接觸插塞以完全在用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第一互連層的底表面下方,并且定位成與所述光電檢測器的第一摻雜區(qū)電耦合和直接物理接觸。
24.根據(jù)條款23所述的器件,其中形成所述光電檢測器的第二群組所述接觸插塞以至少部分在所述晶體管的所述第一互連層的所述底表面上方,并且定位成與所述光電檢測器的第二摻雜區(qū)電耦合和直接物理接觸,所述第二摻雜區(qū)具有與所述第一摻雜區(qū)不同的極性。
25.根據(jù)條款16所述的器件,其中光電檢測器的p和n區(qū)的所述接觸插塞具有來自不同beol金屬水平的不同材料。
26.根據(jù)條款16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晶體管的所述接觸插塞由包含以下各項中的至少一者的材料制成:鎢、鈦或氮化鈦。
27.根據(jù)條款16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所述接觸插塞由包含其包括以下各項中的至少一者的互連金屬的材料制成:銅或鋁。
28.根據(jù)條款16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光電檢測器包括具有高度摻雜的p型半導體區(qū)、高度摻雜的n型半導體區(qū)和位于所述p型和n型半導體區(qū)之間的本征光敏半導體區(qū)p-i-n結構,
其中所述本征光敏半導體區(qū)包含其包括具有第一介電常數(shù)的襯底半導體材料和具有第二介電常數(shù)的光敏材料的半導體材料的疊層,所述第二介電常數(shù)高于所述第一介電常數(shù)。
29.根據(jù)條款28所述的器件,其中在所述合并的本征光敏半導體區(qū)中所述襯底半導體材料和其它半導體材料之間的厚度比值大于1比5。
30.根據(jù)條款16所述的器件,其進一步包含:
關于所述晶體管的尺寸的選擇數(shù)量的虛擬填充形狀,其中關于所述晶體管的所述尺寸的所述虛擬填充形狀形成于與所述晶體管的相同高度處;以及
關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尺寸的選擇數(shù)量的虛擬填充形狀,其中關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所述尺寸的所述虛擬填充形狀形成于與所述光電檢測器的相同高度處。
31.根據(jù)條款16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光電檢測器的光吸收材料的頂表面高于所述晶體管的金屬互連件的最低層的底表面。
32.根據(jù)條款16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光電檢測器包括帶有具有側壁未對準的物理結構的光吸收區(qū),其由使基本上相同材料生長的兩種或更多種單獨的材料形成工藝產(chǎn)生。
33.根據(jù)條款16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光電檢測器包括用于降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光吸收區(qū)的厚度的反射鏡結構。
34.一種半導體器件,其包含:
半導體襯底;
在所述半導體襯底上形成的晶體管;
在所述半導體襯底上形成的光電檢測器;以及
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接觸插塞,
其中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所述接觸插塞的至少一部分與所述晶體管的第一互連層在相同水平面。
(c)對于所述多個吸收層方法:
1.一種用于在相同半導體襯底上制造光電檢測器和晶體管的方法,所述方法包含:
(1)在半導體襯底上,在其中將形成所述光電檢測器的區(qū)域上方外延地生長所述光電檢測器的光吸收材料的第一層;
(2)在所述生長所述光吸收材料的第一層之后,形成用于所述晶體管的金屬接觸插塞的至少一層;以及
(3)在所述形成金屬接觸插塞的至少一層之后,形成所述光電檢測器的光吸收材料的第二層,其中所述光吸收材料的第二層在所述光吸收材料的第一層頂上形成,使得具有基本上相同材料的所述兩層的光吸收材料形成用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單個光吸收區(qū)。
2.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適合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光吸收材料的溫度下執(zhí)行所述外延地生長所述光吸收材料的第一層以在異質(zhì)表面上外延地生長。
3.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適合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光吸收材料的溫度下執(zhí)行所述形成所述光吸收材料的第二層以在同質(zhì)表面上外延地生長。
4.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低于所述外延地生長所述光吸收材料的第一層的溫度下執(zhí)行所述形成所述光吸收材料的第二層。
5.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低于所述晶體管的所述形成的金屬接觸插塞的容限溫度的溫度下執(zhí)行所述形成所述光吸收材料的第二層。
6.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高于所述晶體管的所述形成的金屬接觸插塞的容限溫度的溫度下執(zhí)行所述外延地生長所述光吸收材料的第一層。
7.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外延生長所述光吸收材料的第一層包含:
在高于所述晶體管的所述形成的金屬接觸插塞的容限溫度的溫度下執(zhí)行表面清潔處理。
8.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光吸收材料的第二層的頂表面高于所述晶體管的金屬互連件的最低層的底表面。
9.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形成所述光吸收材料的第二層包含:
去除在來自前述工藝的所述光電檢測器上方沉積的材料以暴露所述光吸收材料的第一層。
10.根據(jù)條款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形成所述光吸收材料的第二層包含:
在所述光吸收材料的第一層頂上外延地生長所述光吸收材料的第二層,至少直至所述單個光吸收區(qū)的高度高于所述晶體管的所述金屬接觸插塞的至少一層。
11.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通過使用單獨的光刻工藝形成所述光吸收材料的第一層和第二層。
12.根據(jù)條款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單獨的光刻工藝在構成所述單個光吸收區(qū)的結構上保持側壁未對準。
13.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進一步包含:
在開口內(nèi)所述形成的所述光吸收材料的第二層之前,在所述開口的側壁上形成鈍化間隔物以鈍化所述光吸收材料的第二層從而降低器件暗電流。
14.根據(jù)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進一步包含:
在所述光吸收材料的第一層或第二層上生長具有襯底材料的鈍化層;以及
定向地蝕刻所述鈍化層以在所述光吸收材料的第一層或第二層上形成鈍化間隔物。
15.一種器件,其包含:
半導體襯底;
在所述半導體襯底上形成的半導體晶體管;以及
在所述半導體襯底上形成的半導體光電檢測器,
其中所述半導體光電檢測器的光吸收材料的頂表面高于所述半導體晶體管的金屬互連件的最低層的底表面。
16.根據(jù)條款15所述的器件,其進一步包含:
在所述光吸收材料的第一層或第二層上的鈍化間隔物。
17.根據(jù)條款15所述的器件,其進一步包含在所述半導體光電檢測器的側壁上的鈍化間隔物,其中所述鈍化間隔物降低器件暗電流。
18.根據(jù)條款15所述的器件,其進一步包含:
所述晶體管的接觸插塞,其中所述晶體管的所述接觸插塞由在中間段工藝(mol)制造階段期間形成的耐火材料制成;以及
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接觸插塞,其中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所述接觸插塞完全由來自在后段工藝(beol)制造階段期間形成的金屬互連層的非耐火材料制成,而無來自所述mol制造階段的所述耐火材料中的任一種。
19.根據(jù)條款15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光電檢測器包括具有高度摻雜的p型半導體區(qū)、高度摻雜的n型半導體區(qū)和位于所述p型和n型半導體區(qū)之間的本征光敏半導體區(qū)的p-i-n結構,
其中所述本征光敏半導體區(qū)包含半導體材料的疊層,其包括具有第一介電常數(shù)的襯底半導體材料和具有第二介電常數(shù)的光敏材料,所述第二介電常數(shù)高于所述第一介電常數(shù)。
20.根據(jù)條款19所述的器件,其中在所述合并的本征光敏半導體區(qū)中所述襯底半導體材料和其它半導體材料之間的厚度比值大于1比5。
21.根據(jù)條款15所述的器件,其進一步包含:
關于所述晶體管的尺寸的選擇數(shù)量的虛擬填充形狀,其中關于所述晶體管的所述尺寸的所述虛擬填充形狀形成于與所述晶體管的相同高度處;以及
關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尺寸的選擇數(shù)量的虛擬填充形狀,其中關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所述尺寸的所述虛擬填充形狀形成于與所述光電檢測器的相同高度處。
22.根據(jù)條款15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光電檢測器包括用于降低所述光吸收區(qū)的厚度的反射鏡結構。
23.一種器件,其包含:
半導體襯底;
在所述半導體襯底上形成的半導體晶體管;以及
在所述半導體襯底上形成的半導體光電檢測器,
其中所述半導體光電檢測器包括帶有具有側壁未對準的物理結構的光吸收區(qū),所述側壁未對準為使基本上相同材料生長的兩種或更多種單獨的材料形成工藝的表現(xiàn)。
24.根據(jù)條款23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晶體管或所述光電檢測器的至少一組金屬接觸插塞在所述兩種或更多種單獨的材料形成工藝之間形成。
25.根據(jù)條款24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兩種或更多種單獨的形成工藝中的至少一種在中間段工藝(mol)制造階段期間或在其之后執(zhí)行。
26.根據(jù)條款23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基本上相同材料是用于所述半導體光電檢測器的所述光吸收區(qū)的光吸收材料。
27.根據(jù)條款23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基本上相同材料包括鍺。
28.根據(jù)條款23所述的器件,其進一步包含:
在所述光吸收區(qū)上用于降低器件暗電流的鈍化間隔物,其中所述鈍化間隔物的材料包括非晶形si、多晶si、氮化物、高k電介質(zhì)、二氧化硅(sio2)或其任何組合。
29.根據(jù)條款23所述的器件,其進一步包含:
所述晶體管的接觸插塞,其中所述晶體管的所述接觸插塞由在中間段工藝(mol)制造階段期間形成的耐火材料制成;以及
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接觸插塞,其中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所述接觸插塞完全由來自在后段工藝(beol)制造階段期間形成的金屬互連層的非耐火材料制成,而無來自所述mol制造階段的所述耐火材料中的任一種。
30.根據(jù)條款23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光電檢測器包括具有高度摻雜的p型半導體區(qū)、高度摻雜的n型半導體區(qū)和位于所述p型和n型半導體區(qū)之間的本征光敏半導體區(qū)的p-i-n結構,
其中所述本征光敏半導體區(qū)包含半導體材料的疊層,其包括具有第一介電常數(shù)的襯底半導體材料和具有第二介電常數(shù)的光敏材料,所述第二介電常數(shù)高于所述第一介電常數(shù)。
31.根據(jù)權利要求30所述的器件,其中在所述合并的本征光敏半導體區(qū)中所述襯底半導體材料和其它半導體材料之間的厚度比值大于1比5。
32.根據(jù)條款23所述的器件,其進一步包含:
關于所述晶體管的尺寸的選擇數(shù)量的虛擬填充形狀,其中關于所述晶體管的所述尺寸的所述虛擬填充形狀形成于與所述晶體管的相同高度處;以及
關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尺寸的選擇數(shù)量的虛擬填充形狀,其中關于所述光電檢測器的所述尺寸的所述虛擬填充形狀形成于與所述光電檢測器的相同高度處。
33.根據(jù)條款23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光電檢測器包括用于降低所述光吸收區(qū)的厚度的反射鏡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