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實用新型涉及通訊
技術領域:
,特別涉及一種合路耦合器。
背景技術:
:電橋也叫同頻合路器,它能夠沿傳輸線路某一確定方向上對傳輸功率連續(xù)取樣,能將一個輸入信號分為兩個互為等幅的信號。電橋主要用于多信號合路,以提高輸出信號的利用率。在需要對兩種頻段信號進行合路傳輸,及分成兩個耦合信號輸出所述兩種頻段信號時,現(xiàn)有的機箱產(chǎn)品通常采用一個電橋、兩根跳線和兩個耦合器組合連接的方式來實現(xiàn),而采用跳線連接的機箱產(chǎn)品,具有生產(chǎn)周期過長,插入損耗過大,交調(diào)不夠穩(wěn)定,駐波比匹配較差,體積過大,電氣參數(shù)指標差及性能不穩(wěn)定等缺陷。技術實現(xiàn)要素: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合路耦合器,旨在提供一種能夠?qū)斎氲膬煞N不同頻段的信號進行合路及耦合輸出,結構緊湊,體積較小的合路耦合器。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合路耦合器,包括殼體、設置于所述殼體內(nèi)的第一耦合器、第二耦合器和電橋,所述殼體內(nèi)開設有第一耦合腔、第二耦合腔和合路腔,所述電橋容納于所述合路腔,所述第一耦合器容納于所述第一耦合腔,所述第二耦合器容納于所述第二耦合腔,所述第一耦合腔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耦合腔的一端均與所述合路腔連通,所述電橋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耦合器和第二耦合器連接。優(yōu)選地,所述殼體包括一容納部、和蓋設于所述容納部的一蓋板,所述容納部和蓋板共同形成有所述第一耦合腔、第二耦合腔和合路腔。優(yōu)選地,所述電橋包括第一導體和第二導體,所述第一導體和所述第二導體耦合饋電連接;所述合路耦合器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殼體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導體的一端連接于所述第一端口,另一端連接于所述第二耦合器,所述第二導體的一端連接于所述第二端口,另一端連接于所述第一耦合器。優(yōu)選地,所述合路耦合器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殼體的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與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相對設置,所述第三端口連接于所述第一耦合器遠離所述電橋的一端,所述第四端口連接于所述第二耦合器遠離所述電橋的一端。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耦合器包括第一主信號線和與所述第一主信號線耦合饋電連接的第一耦合線,所述第一主信號線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導體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三端口連接。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耦合器包括第二主信號線和與所述第二主信號線耦合饋電連接的第二耦合線,所述第二主信號線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導體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四端口連接。優(yōu)選地,所述合路耦合器還包括四個監(jiān)控端口,所述四個監(jiān)控端口分別與所述第一耦合線的兩端和第二耦合線的兩端連接。優(yōu)選地,所述合路耦合器包括多個絕緣介質(zhì),所述第一導體與第二導體通過至少一絕緣介質(zhì)容納于合路腔,所述第一主信號線與第一耦合線通過至少二絕緣介質(zhì)容納于第一耦合腔,所述第二主信號線與第二耦合線通過至少二絕緣介質(zhì)容納于第二耦合腔。優(yōu)選地,所述合路耦合器包括多個調(diào)諧桿,所述蓋板開設有多個調(diào)諧孔,每一調(diào)諧桿的一端穿過一調(diào)諧孔,并伸入對應的所述第一耦合腔、第二耦合腔或合路腔。優(yōu)選地,所述殼體開設有多個安裝孔。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電橋容納于合路腔,第一耦合器容納于第一耦合腔,第二耦合器容納于第二耦合腔,電橋的兩端分別與第一耦合器和第二耦合器連接,電橋用于將輸入的兩種不同頻段的信號進行合路,并經(jīng)耦合輸出于第一耦合器和第二耦合器;第一耦合腔的一端和第二耦合腔的一端均與合路腔連通,即只需加工成一個“U”型空腔,加工更加方便,易于成型,產(chǎn)品的內(nèi)部結構更加的緊湊。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合路耦合器通過一體化結構設計,取消了傳統(tǒng)的采用一個電橋、兩根跳線和兩個耦合器組合連接的方式,插入損耗小,交調(diào)穩(wěn)定,駐波比匹配更好,將電橋、跳線和耦合器的功能集成于一個合路耦合器內(nèi),生產(chǎn)周期更短,體積更小,便于安裝,解決了電氣參數(shù)指標差、產(chǎn)品體積過大、性能不穩(wěn)定的問題。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示出的結構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實用新型合路耦合器實施例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合路耦合器實施例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合路耦合器實施例的爆炸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合路耦合器實施例去除蓋板后的結構示意圖一;圖5為本實用新型合路耦合器實施例去除蓋板后的結構示意圖二;圖6為本實用新型合路耦合器實施例中第一導體、第二導體和絕緣介質(zhì)連接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合路耦合器實施例中容納部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號說明:標號名稱標號名稱10第一耦合器404安裝孔11第一主信號線41容納部12第一耦合線42蓋板20第二耦合器421調(diào)諧孔21第二主信號線43第一端口22第二耦合線44第二端口30電橋45第三端口31第一導體46第四端口32第二導體50監(jiān)控端口40殼體60絕緣介質(zhì)401第一耦合腔70調(diào)諧桿402第二耦合腔80螺釘403合路腔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實現(xiàn)、功能特點及優(yōu)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需要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后……)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tài)(如附圖所示)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運動情況等,如果該特定姿態(tài)發(fā)生改變時,則該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另外,在本實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其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另外,各個實施例之間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qū)崿F(xiàn)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xiàn)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xiàn)時應當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連接”、“固定”等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nèi)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參見圖1至圖7,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合路耦合器,包括殼體40、設置于殼體40內(nèi)的第一耦合器10、第二耦合器20和電橋30,殼體40內(nèi)開設有第一耦合腔401、第二耦合腔402和合路腔403,電橋30容納于合路腔403,第一耦合器10容納于第一耦合腔401,第二耦合器20容納于第二耦合腔402,第一耦合腔401的一端和第二耦合腔402的一端均與合路腔403連通,電橋30的兩端分別與第一耦合器10和第二耦合器20連接。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電橋30容納于合路腔403,第一耦合器10容納于第一耦合腔401,第二耦合器20容納于第二耦合腔402,電橋30的兩端分別與第一耦合器10和第二耦合器20連接,電橋30用于將輸入的兩種不同頻段的信號進行合路,并經(jīng)耦合輸出于第一耦合器10和第二耦合器20;第一耦合腔401的一端和第二耦合腔402的一端均與合路腔403連通,即只需加工成一個“U”型空腔,加工更加方便,易于成型,產(chǎn)品的內(nèi)部結構更加緊湊。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合路耦合器通過一體化結構設計,取消了傳統(tǒng)的采用一個電橋、兩根跳線和兩個耦合器組合連接的方式,插入損耗小,交調(diào)穩(wěn)定,駐波比匹配更好,將電橋、跳線和耦合器的功能集成于一個合路耦合器內(nèi),生產(chǎn)周期更短,體積更小,便于安裝,解決了電氣參數(shù)指標差、產(chǎn)品體積過大、性能不穩(wěn)定的問題。參見圖1至圖3,殼體40包括一容納部41、和蓋設于容納部41的一蓋板42,容納部41和蓋板42共同形成有第一耦合腔401、第二耦合腔402和合路腔403。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殼體40包括一容納部41、和蓋設于容納部41的一蓋板42,容納部41和蓋板42共同形成有第一耦合腔401、第二耦合腔402和合路腔403,以便于安裝或拆卸,第一耦合腔401、第二耦合腔402和合路腔403的腔壁均具有屏蔽等作用,以防止腔內(nèi)的信號散失,同時也能防止外界信號對腔內(nèi)信號的干擾,容納部41、蓋板42的材質(zhì)均為鋁等金屬或合金材料。具體的,參見圖1和圖3,蓋板42通過與多個螺釘80配合固定于容納部41。參見圖3至圖6,電橋30包括第一導體31和第二導體32,第一導體31和第二導體32耦合饋電連接;合路耦合器還包括設置于殼體40的第一端口43和第二端口44,第一導體31的一端連接于第一端口43,另一端連接于第二耦合器20,第二導體32的一端連接于第二端口44,另一端連接于第一耦合器10。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第一端口43和第二端口44分別用于輸入不同頻段的兩種信號,第一導體31的一端連接于第一端口43,另一端連接于第二耦合器20,以將從第一端口43輸入的信號進行傳導,第二導體32的一端連接于第二端口44,另一端連接于第一耦合器10,以將從第二端口44的信號進行傳導,第一導體31和第二導體32耦合饋電連接,以將分別從第一端口43和第二端口44輸入的兩種不同頻段的信號進行合路,并耦合傳輸至第一耦合器10和第二耦合器20,從而實現(xiàn)了兩種不同頻段的信號的合路和耦合傳輸;可以理解的,第一端口43和第二端口44也可用于輸出經(jīng)過第一導體31和第二導體32耦合傳輸?shù)男盘?。參見圖3至圖5,合路耦合器還包括設置于殼體40的第三端口45和第四端口46,第三端口45和第四端口46與第一端口43和第二端口44相對設置,第三端口45連接于第一耦合器10遠離電橋30的一端,第四端口46連接于第二耦合器20遠離電橋30的一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第一端口43和第二端口44分別用于輸入兩種不同頻段的信號至電橋30合路,并輸送至第一耦合器10和第二耦合器20耦合傳輸,最終從對應的第三端口45、第四端口46輸出。其中從第三端口45、第四端口46輸出的信號均同時帶有分別從第一端口43和第二端口44輸入的兩種不同頻段的信號;可以理解的,第三端口45、第四端口46也可用于輸入信號,并經(jīng)第一耦合器10和第二耦合器20、電橋30耦合處理,至第一端口43和第二端口44輸出。參見圖3至圖5,第一耦合器10包括第一主信號線11和與第一主信號線11耦合饋電連接的第一耦合線12,第一主信號線11的一端與第二導體32連接,另一端與第三端口45連接。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第一主信號線11的一端與第二導體32連接,另一端與第三端口45連接,第一主信號線11用于將經(jīng)過合路的信號傳輸至第三端口45輸出,或用于傳輸從第三端口45輸入的信號,第一主信號線11和第一耦合線12耦合饋電連接,第一耦合線12與第一主信號線11的耦合間距較大,從第一耦合線12傳輸?shù)男盘栞^弱,第一耦合線12用于檢測第一主信號線11傳輸信號時的功率大小等。參見圖3至圖5,第二耦合器20包括第二主信號線21和與第二主信號線21耦合饋電連接的第二耦合線22,第二主信號線21的一端與第一導體31連接,另一端與第四端口46連接。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第二主信號線21的一端與第一導體31連接,另一端與第四端口46連接,第二主信號線21用于將經(jīng)過合路的信號傳輸至第四端口46輸出,或用于傳輸從第四端口46輸入的信號,第二耦合線22和第二主信號線21耦合饋電連接,第二耦合線22和第二主信號線21的耦合間距較大,從第二耦合線22傳輸?shù)男盘栞^弱,第二耦合線22用于檢測第二主信號線21傳輸信號時的功率大小等。參見圖4和圖5,合路耦合器還包括四個監(jiān)控端口50,四個監(jiān)控端口50分別與第一耦合線12的兩端和第二耦合線22的兩端連接。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四個監(jiān)控端口50分別與第一耦合線12的兩端和第二耦合線22的兩端連接,每一監(jiān)控端口50均與監(jiān)控設備連接,每一監(jiān)控端口50用于監(jiān)控與其靠近的第一端口43、第二端口44、第三端口45或第四端口46的功率,當由第一端口43、第二端口44、第三端口45或第四端口46輸入或輸出的功率超過預設值時,監(jiān)控設備發(fā)出報警信號,以提示用戶。參見圖3至圖6,合路耦合器包括多個絕緣介質(zhì)60,第一導體31與第二導體32通過至少一絕緣介質(zhì)容納于合路腔403,第一主信號線11與第一耦合線12通過至少二絕緣介質(zhì)容納于第一耦合腔401,第二主信號線21與第二耦合線22通過至少二絕緣介質(zhì)容納于第二耦合腔402。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通過設置多個絕緣介質(zhì)60,以起到對第一導體31與第二導體32、第一主信號線11、第二主信號線21、第一耦合線12和第二耦合線22支撐及固定的作用。參見圖1和圖3,合路耦合器包括多個調(diào)諧桿70,蓋板42開設有多個調(diào)諧孔421,每一調(diào)諧桿70的一端穿過一調(diào)諧孔421,并伸入對應的第一耦合腔401、第二耦合腔402或合路腔403。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調(diào)諧孔421和每一調(diào)諧桿70形成有相適配的螺紋,每一調(diào)諧桿70的一端穿過一調(diào)諧孔421,并伸入對應的第一耦合腔401、第二耦合腔402或合路腔403,另一端與螺母配合固定于蓋板42,并通過調(diào)節(jié)調(diào)諧桿70伸入對應的第一耦合腔401、第二耦合腔402或合路腔403的深度,以改變合路耦合器的電容,調(diào)節(jié)其耦合量,以便于合路耦合器的調(diào)試,使得合路耦合器產(chǎn)品達到所需要的電性能要求。參見圖1,殼體40開設有多個安裝孔404。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殼體40開設有多個安裝孔404,以便于合路耦合器與其他設備的安裝連接。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在本實用新型的發(fā)明構思下,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nèi)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
技術領域:
均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nèi)。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