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纜剝皮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電纜剝皮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的電纜剝皮器包括第一主體和第二主體,該第一主體和第二主體能夠以漸進運動或非漸進運動相對于彼此移動,以便將電纜夾在第一主體和第二主體之間。所述主體可包括滾珠,用于在電纜被夾在第一主體和第二主體之間時與電纜接合。
【專利說明】電纜剝皮器
[0001]相關(guān)申請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請要求于2013年9月26日提交的美國臨時專利申請N0.61/882,816的優(yōu)先權(quán),該美國申請的全部內(nèi)容在此通過引用的方式并入。
【背景技術(shù)】
[0003]用于將電纜的外皮從電纜內(nèi)的金屬線剝離的電纜剝皮器是已知的。同軸電纜通常由具有內(nèi)絕緣層的單根內(nèi)部銅導(dǎo)線以及包圍該內(nèi)絕緣層的非常薄的鋁制接地屏蔽層構(gòu)成。強韌金屬編織層包圍該外皮以保護屏蔽層,并且為內(nèi)部導(dǎo)線提供進一步的屏蔽。電纜還包括通常由聚乙烯制成的外護套。
[0004]必須將電纜的末端向下剝離至內(nèi)部導(dǎo)線,以便電纜的末端被端接至電連接器。使用鋒利的刀片來切割必須被向下剝離至內(nèi)部導(dǎo)線的電纜的末端。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根據(jù)一些不例性實施例的電纜剝皮器包括第一主體和第二主體,該第一主體和第二主體能夠以漸進運動或非漸進運動相對于彼此移動,以便將電纜夾在第一主體和第二主體之間。這些實施例中的主體可包括滾珠,用于在電纜被夾在第一主體和第二主體之間時與電纜接合。
[0006]僅出于概述一些示例性實施例的目的提供此
【發(fā)明內(nèi)容】
,以便提供對本公開內(nèi)容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因此,應(yīng)當(dāng)理解,上述示例性實施例僅僅是示例,不應(yīng)理解為以任何方式縮小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范圍。從以下結(jié)合附圖進行的詳細描述中,其它實施例、各個公開實施例的方面和優(yōu)點將變得顯而易見,這些附圖通過實例示出了所述實施例的原理。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通過參考以下結(jié)合附圖進行的描述,可以最好地理解所公開的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和操作的組織和方式以及其進一步的目的和優(yōu)點,這些附圖不必按比例繪制,在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元件,其中:
[0008]圖1是包含一些示例性實施例的特征的電纜剝皮器的透視圖;
[0009]圖2是電纜剝皮器的側(cè)視圖;
[0010]圖3是電纜剝皮器的分解透視圖;
[0011]圖4是電纜剝皮器的第一主體的側(cè)視圖;
[0012]圖5是第一主體的截面圖;
[0013]圖6是電纜剝皮器的第二主體的透視圖;
[0014]圖7是第二主體的側(cè)視圖;
[0015]圖8是第二主體的截面圖;
[0016]圖9是電纜剝皮器的把手的側(cè)視圖;
[0017]圖10是把手的透視圖;
[0018]圖11是電纜剝皮器的一部分的透視圖;并且
[0019]圖12是電纜剝皮器的另一部分的透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雖然本發(fā)明可允許不同形式的實施例,但附圖中僅示出一個特定實施例且本文中將詳細描述該特定實施例,應(yīng)當(dāng)理解,本公開內(nèi)容應(yīng)視為本發(fā)明原理的例示,并非旨在將本發(fā)明局限于本文所示出和描述的內(nèi)容。因此,除非另外指明,本文所公開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以形成為了簡潔起見而未另外示出的其他組合。還應(yīng)當(dāng)理解,在某些實施例中,附圖中作為實例示出的一個或多個元件可以省去,和/或可以在本公開的范圍內(nèi)用替代性元件代替。
[0021]雖然本文中使用了 “上”、“下”、“前”、“后”等的用語,但所使用的這些用語是為了便于描述,并不代表使用時的必需方向。
[0022]電纜剝皮器20被設(shè)置用于將電纜的外皮從電纜內(nèi)的金屬線剝離。電纜剝皮器20包括:第一主體22 ;第二主體24,該第二主體24能夠相對于第一主體22移動;把手26 ;滑動桿28 ;第一鎖定摩擦板30及其壓縮彈簧32 ;第二解鎖摩擦扳機(trigger)或摩擦板34及其壓縮彈簧36。
[0023]第一主體22由金屬形成,并包括整體形成在一起的手柄38、座40和塊體42。座40位于手柄38和塊體42之間。
[0024]手柄38是細長的,具有上端38a、下端38b、前表面38c、后表面38d和兩個側(cè)表面38e、38f,以便用戶的手能夠環(huán)繞該手柄38。手柄38為用戶提供了抓握的人體工學(xué)感。前表面38c大致呈弓形。后表面38d具有上部38d'和下部38d",與上部38d'相比,下部38d"與前表面38c隔開得更遠。
[0025]座40大致呈正方形,具有連接在一起的前壁40a和后壁40b以及上壁40c和下壁40d。壁40a-40d限定了一對側(cè)表面。上壁40c在前壁40a和后壁40b之間延伸,并且連接前壁40a和后壁40b。下壁40d被分為從前壁40a以一定角度延伸的前部40d'以及從后壁40b以一定角度延伸的后部40d";把手38的上端38a橫跨該前部40d'和后部40d"之間的距離。
[0026]孔口 44由壁40a_40d、手柄38的上端38a、以及從前壁40a向后延伸預(yù)定距離的凸緣46限定。中心線48由座40限定并延伸穿過前壁40a和后壁40b。凸緣46具有:從前壁40a延伸的弓形前端46a ;平面狀后邊緣46b ;以及彼此相對的平面狀側(cè)壁46c,這一對側(cè)壁46c之間限定了一定的寬度。后邊緣46b垂直于中心線48。凸緣46的寬度小于前壁40a,從而該凸緣46和前壁40a形成凹處。一個凹處由前壁40a的后側(cè)以和凸緣46的側(cè)壁46c形成;另一個凹處由前壁40a的后側(cè)和凸緣46的另一個側(cè)壁46e形成。
[0027]前通道50延伸穿過前壁40a并穿過凸緣46,并且與孔口 44連通。后通道52延伸穿過后壁40b并與孔口 44連通。前通道50和后通道52彼此對準,并在座40的中心線48上對齊。前通道50、孔口 44和后通道52形成滑動桿通道,本文所述的滑動桿28插入該滑動桿通道中。盲孔53設(shè)置在前壁40a中并向后延伸預(yù)定距離。壓縮彈簧36的后端安放在盲孔53中。
[0028]塊體42大致形成為一個立方體,并從座40的上壁40c向上并向前延伸。塊體42包括前表面42a和后表面42b、從座40延伸的下壁42c、上表面42d和一對側(cè)表面42e、42f。
[0029]前表面42a具有:與座40的中心線48垂直的中央平坦部42a';從中央平坦部42a'向上延伸的上彎曲部42a";和從中央平坦部42a'以一定角度向下延伸的下部42a"'。細長狹槽54被設(shè)置在前表面42中,在側(cè)表面42e、42f之間延伸,并垂直于座40的中心線48。狹槽54由細長前開口 54a以及從前開口 54a向后延伸的大致圓柱形凹部54b形成。狹槽54的末端被適當(dāng)?shù)难b置封閉,該裝置例如是由塊體42的位于側(cè)表面42f處的一部分形成的壁56以及被緊固到側(cè)表面42e中的插片61。
[0030]狹槽54中安裝有多個并排的滾珠(ball bearing)60。滾珠60被形成為球體,且每個滾珠60的一部分從狹槽54的前開口 54a以及塊體42的前表面42a向后延伸,但滾珠60不能經(jīng)過狹槽54的開口 54a脫離。滾珠60稍小于凹部54b的直徑,以便滾珠60在狹槽54內(nèi)自由移動。滾珠60可由任何適當(dāng)?shù)牟牧闲纬桑鳛榉窍拗菩詫嵗?,例如由塑料或金屬形成,且狹槽54內(nèi)的某些滾珠60可由塑料形成,而其它滾珠60可由金屬形成。
[0031]傳統(tǒng)的電纜切割器/剝皮器58具有刀片59和調(diào)節(jié)機構(gòu)62,該調(diào)節(jié)機構(gòu)62用于調(diào)節(jié)刀片59從塊體42的前表面42a向外延伸的距離。
[0032]塊體42的下表面42c中具有凹部64,凹部64靠近座40并在側(cè)表面42e、42f之間延伸。如本文所述的,解鎖摩擦板34安放在凹部64中。
[0033]蓋66通過適當(dāng)?shù)难b置(例如緊固件)附接至壁40a_40d的側(cè)表面。
[0034]旋轉(zhuǎn)式球狀捏手68能夠附接至座40。
[0035]滑動桿28由優(yōu)選具有大致卵形橫截面的細長金屬桿形成?;瑒訔U28具有每個均為平面狀的前端28a和后端28b、上表面28c和下表面28d、以及兩個相反的側(cè)表面28e。滑動桿28安放在座40的彼此對準的通道50、52內(nèi)并穿過孔口 44延伸?;瑒訔U28能夠沿著中心線48相對于第一主體22滑動。沿著滑動桿28設(shè)置有刻度70。
[0036]環(huán)72可附接至滑動桿28的后端28b,以提供用于將電纜剝皮器20懸掛在工作臺或其它工作表面上的裝置。
[0037]第二主體24安裝在滑動桿28的前端上。第二主體24由金屬形成,并具有被附接至座76的V形塊體74。
[0038]塊體74由上部分78和下部分80形成,該上部分78和下部分80相對于彼此成一定角度而形成V形面。在一些實施例中,上部分78和下部分80優(yōu)選相對于彼此成100度的角度或基本等于100度。應(yīng)當(dāng)理解,在本公開的范圍內(nèi),上部分78和下部分80也可以相對于彼此成除了 100度以外的角度,以形成V形面。
[0039]上部分78具有前表面78a、后表面78b、上表面78c、與下部分80的上邊緣80d結(jié)合的下邊緣78d、以及一對側(cè)表面78e、78f。在上部分78的后表面78b中設(shè)置有一對細長狹槽82,每個狹槽82均在側(cè)表面78e、78f之間延伸,且每個狹槽82都垂直于座40的中心線48。每個狹槽82都由細長的后開口 82a以及從后開口 82a向前延伸的大致圓柱形凹部82b形成。狹槽82的末端被適當(dāng)?shù)难b置封閉,該裝置例如是由上部分78形成的壁84以及被固定至上部分78的側(cè)表面78e的蓋86。
[0040]每個狹槽82中都安裝有多個并排的滾珠88。滾珠88被形成為球體,且每個滾珠88的一部分都從相應(yīng)狹槽82的相應(yīng)后開口 82a以及上部分78的后表面78b向外延伸,但滾珠88不能從狹槽82中脫離。滾珠88稍小于凹部82b的直徑,以便滾珠88在狹槽82內(nèi)自由移動。滾珠88可由任何適當(dāng)?shù)牟牧闲纬?,作為非限制性實例,例如由塑料或金屬形成,且狹槽82內(nèi)的某些滾珠88可由塑料形成,而其它滾珠88可由金屬形成。
[0041]下部分80具有前表面80a、后表面80b、下表面80c、上邊緣80d,以及一對側(cè)表面80e、80f,該上邊緣80d被結(jié)合至上部分78的下邊緣78d。下部分80的前表面80b中設(shè)置有一對細長狹槽90,每個狹槽90均在側(cè)表面80e、80f之間延伸,且每個狹槽90均垂直于座40的中心線48。每個狹槽90都由細長后開口 90a以及從后開口 90a向前延伸的大致圓柱形凹部90b形成。狹槽90的末端被適當(dāng)?shù)难b置封閉,該裝置例如是由下部分80形成的壁92以及被固定至下部分80的側(cè)表面80e的蓋94。
[0042]每個狹槽90中都安裝有多個并排的滾珠96。滾珠96被形成為球體,且每個滾珠96的一部分都從相應(yīng)狹槽90的相應(yīng)后開口 90a以及上部分78的后表面78b向外延伸,但滾珠96不能從狹槽90中脫離。滾珠96稍小于凹部90b的直徑,以便滾珠96在狹槽90內(nèi)自由移動。滾珠96可由任何適當(dāng)?shù)牟牧闲纬?,作為非限制性實例,例如由塑料或金屬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狹槽90中的不同的相應(yīng)滾珠96可由不同的材料形成,從而,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某些滾珠96可由塑料形成,而其它滾珠96可由金屬形成。
[0043]沿著后表面78b、80b在上部分78和下部分80之間形成有聯(lián)結(jié)部98。中心線100沿著該聯(lián)結(jié)部延伸并垂直于中心線48。聯(lián)結(jié)部98可以是彎曲的。狹槽88、90關(guān)于中心線100對稱。
[0044]座76從下部分80的下表面80c延伸。座76具有一對腿部102a、102b,在這一對腿部102a、102b之間限定了空間104??臻g104比滑動桿28的寬度稍寬?;瑒訔U28安放在空間104內(nèi),且腿部102a、102b通過適當(dāng)?shù)难b置(例如緊固件)附接至滑動桿28,使得塊體74從滑動桿28向上延伸。
[0045]當(dāng)?shù)诙黧w24附接至滑動桿28時,第二主體24的后表面78b、80b面對第一主體22的塊體42的前表面42a。這樣,塊體42上的一行滾珠60面對第二主體24的上部分78和下部分80之間的聯(lián)結(jié)部98。下彎曲部42a"'與下部分80對齊。
[0046]把手26附接至座40,并能夠相對于第一主體22旋轉(zhuǎn)。把手26包括與在其上端處的頭部108整體形成的細長手柄106。手柄106大致為U形,具有限定了細長凹部110的彎曲基壁106c和一對腿部106a、106b?;?06c的輪廓使得用戶能夠容易地用他/她的手指抓住把手26。手柄106限定了豎直中心線111。凹部110的尺寸比第一主體22的手柄38的寬度稍寬。頭部108由兩個部分108a、108b形成,這兩個部分108a、108b從手柄106的相應(yīng)腿部106a、106b向上延伸并被空間112彼此間隔開。每個部分108a、108b均具有彎曲前表面114和后表面116 ;中心線111延伸穿過該頭部108。
[0047]座40的凸緣46安放在頭部108的部分108a、108b之間的空間112內(nèi),以便這兩個部分108a、108b的側(cè)表面抵靠由凸緣46形成的所述凹處的側(cè)壁46c。每個部分108a、108b的彎曲前表面114都安放在由凸緣46形成的相應(yīng)凹處的弓形前端46a中。頭部108通過樞軸附接至座40,該樞軸可由適配到盲孔118中的蓋66的內(nèi)表面上的軸柱(pegs)形成。手柄38被部分地安放在凹部110中。
[0048]所述鎖定摩擦板30及其壓縮彈簧32安裝在滑動桿28上并位于第一主體22中的孔口 44內(nèi)。優(yōu)選地,鎖定摩擦板30的橫截面為矩形,并具有彼此相反的前表面和后表面。鎖定摩擦板30具有在貫穿該鎖定摩擦板30的孔口 120,該孔口 120具有頂壁120a、底壁120b和兩個相反側(cè)壁120c。孔口 120具有在頂壁120a和底壁120b之間的尺寸,該尺寸稍大于穿過該孔口 120延伸的滑動桿28。鎖定摩擦板30的上部分30a從滑動桿28向上延伸,且鎖定摩擦板30的下部分30b從滑動桿28向下延伸。
[0049]壓縮彈簧32環(huán)繞該滑動桿28。壓縮彈簧32在鎖定摩擦板30和后壁40b的前表面之間安放于孔口 44中。
[0050]解鎖摩擦板34安放在滑動桿28上,并位于第二主體24的座76和第一主體22的座40的第一表面40a之間。解鎖摩擦板34由細長構(gòu)件形成,其具有上端34a、下端34b和平面狀上部分34c,該上部分34c從上端34a延伸至相對于上部分34c彎曲的下部分34d。上部分34c具有貫穿該上部分34c的孔口 122,孔口 122具有頂壁122a、底壁122b和兩個相反側(cè)壁122c??卓?122具有在頂壁122a和底壁122b之間的尺寸,該尺寸稍大于穿過該孔口 122延伸的滑動桿28。解鎖摩擦板34的上端34a安放在第一主體22的塊體42中的凹部64中。解鎖摩擦板34的下部分34d從滑動桿28向下延伸并靠近把手26。
[0051]壓縮彈簧36的后端安放在盲孔53中,并且其前端抵靠解鎖摩擦板34的上部分34c。壓縮彈簧36的前端擠壓解鎖摩擦板34。
[0052]在靜止?fàn)顟B(tài)(把手26未被按壓)下,把手28的中心線111垂直于第一主體22的中心線48,鎖定摩擦板30大致垂直于滑動桿28,抵靠凸緣46的平面狀后邊緣46b并抵靠把手26的頭部108,所述解鎖摩擦板34的上部分34c相對于滑動桿28成一定角度,且壓縮彈簧32、36處于其各自的展開狀態(tài)下。貫穿鎖定摩擦板30的孔口 120的上邊緣120a與滑動桿28的上表面28c接合。由于貫穿鎖定摩擦板30的孔口 120稍大于滑動桿28,所以,貫穿鎖定摩擦板30的孔口 120的下邊緣120b不與滑動桿28點的下表面28d接合,從而在二者之間提供一個間隙。解鎖摩擦板34的角度導(dǎo)致后上邊緣122a和下邊緣122b的前部接觸滑動桿28。除了表面34c與開口 64的接觸之外,該接觸也防止了滑動桿28在向前方向上的移動。由于解鎖摩擦板34的該相同角度,如果用戶在向后方向上移動該滑動桿28,容易克服摩擦接合。
[0053]在第一主體22和第二主體24彼此分離時,把要剝皮的電纜(未示出)插入在塊體42、74之間。
[0054]在使用中,按壓把手26,以使把手26旋轉(zhuǎn)并朝著第一主體22的手柄38移動。當(dāng)發(fā)生這種旋轉(zhuǎn)時,每個部分108a、108b的彎曲前表面114在由凸緣46形成的相應(yīng)凹處的弓形前端46a中旋轉(zhuǎn),并且手柄38進入把手26中的凹部110內(nèi)。把手26的頭部108接合所述鎖定摩擦板30的下部分30b,并使下部分30b向后移動而離開凸緣46的后邊緣46b,由此,使鎖定摩擦板30相對于凸緣46的后邊緣46b成一定角度移動,并壓縮所述彈簧32。
[0055]一旦繼續(xù)按壓該把手26,鎖定摩擦板30的下部分30b就繼續(xù)向后移動。當(dāng)鎖定摩擦板30到達預(yù)定角度時,滑動桿28就填充所述鎖定摩擦板30的孔口 120中的空間,從而,鎖定摩擦板30和滑動桿28被楔在一起。解鎖摩擦板34和滑動桿28之間的摩擦接合被這種力克服,從而滑動桿28能夠相對于解鎖摩擦板34滑動。進一步按壓該把手26將導(dǎo)致滑動桿28以及安裝在滑動桿28上的第二主體24隨著鎖定摩擦板30的向后移動以及壓縮彈簧32的進一步壓縮而向后移動,從而第二主體24朝著第一主體22移動。當(dāng)把手26被釋放時,壓縮彈簧32、36恢復(fù)其各自的展開狀態(tài),由此,使鎖定摩擦板30與滑動桿28脫離,并使解鎖摩擦板34再次與滑動桿28摩擦接合,且使鎖定摩擦板30和解鎖摩擦板34恢復(fù)至靜止位置。該動作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重復(fù)以使第二主體24朝著第一主體22移動,從而以漸進式運動夾緊電纜。這種構(gòu)造允許用戶使用單個手容易地夾緊電纜。
[0056]當(dāng)電纜被夾在塊體42、74之間時,電纜沿著所有滾珠60、88、96形成的三組線接觸滾珠60、88、96。滾珠60、88、96和電纜之間的接觸使電纜位于塊體74的中心。塊體42、74能夠自由旋轉(zhuǎn)并沿電纜的長度平移,同時,由于滾珠60、88、96與電纜的接合,維持了電纜中心相對于塊體74的聯(lián)結(jié)部98的位置??梢詾閴K體74添加具有滾珠的另外狹槽,以便充分捕獲電纜,否則,該電纜將接觸滾珠88、96遠超100度的最佳固位角度。隨著電纜直徑的增大或減小,電纜被滾珠60、88、96約束,除了約一英寸以下的電纜,其不能與塊體74中的滾珠88、96接觸,而是通過表面78b、80b接觸滾珠60以便電纜保持在中心。
[0057]在用電纜剝皮器20對電纜剝皮期間,電纜剝皮器20繞電纜旋轉(zhuǎn),以使用切割刀片59切除電纜的外皮。這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xiàn):用戶將一個手放在電纜上并將他/她的手放在旋轉(zhuǎn)式球狀捏手68上。在電纜剝皮過程中,塊體42、74中的滾珠60、88、96減小了摩擦。通過使用滾珠60、88、96,提供了優(yōu)于滾柱的優(yōu)點。使用滾珠60、88、96減小了繞電纜旋轉(zhuǎn)期間的摩擦,并減小了軸向移動的摩擦。使用滾珠60、88、96也在環(huán)境污染物阻礙滾動元件自由滾動的情況下提供了更大的冗余。
[0058]當(dāng)已經(jīng)使用電纜剝皮器20對電纜剝皮時,通過使用解鎖摩擦板34來重新設(shè)定電纜剝皮器20的尺寸,將第二主體24以非漸進運動從夾緊位置(靠近第一主體22)快速容易地移開。在把手26被釋放的情況下,用戶按壓解鎖摩擦板34以使下部分34d移動到靠近把手26,由此壓縮所述彈簧36。對解鎖摩擦板34的這種按壓使解鎖摩擦板34和滑動桿28之間的摩擦接合斷開,且允許用戶抓住塊體74并將滑動桿28向前拉動以便第二主體24從第一主體22移離。當(dāng)實現(xiàn)了第二主體24的期望位置時,用戶就釋放該解鎖摩擦板34,這導(dǎo)致彈簧36展開,并使解鎖摩擦板34返回至靜止位置。結(jié)果,滑動桿28與解鎖摩擦板34摩擦接合,以便能夠把要剝皮的另一電纜定位在塊體42、74之間。
[0059]第二主體24能夠快速容易地朝著夾緊位置移動。用戶將主體22、24推動到一起,這使滑動桿28向后移動,直到第二主體24抵靠電纜。在此推動期間,克服了解鎖摩擦板34。之后,按壓把手26,從而如本文中所述的,使第二主體24朝著第一主體22漸進移動,以夾緊電纜而進行剝皮。
[0060]在使用中,用戶的大拇指墊與后表面38d的下部38d"接合,并且用戶的拇指環(huán)繞后表面38d的上部38d'。用戶的拇指抵靠座40的下壁40d的后部40d"。用戶的手指環(huán)繞把手26的基壁106c。這為用戶提供了舒適的抓握。
[0061]由于上述結(jié)構(gòu),電纜剝皮器20易于使用,能夠針對寬范圍的電纜尺寸快速地重新設(shè)定電纜剝皮器20的大小,并能夠通過單手操作將電纜剝皮器20固定至電纜或從電纜釋放。塊體42、74提供了另外的杠桿作用,使得用戶能夠?qū)⒐ぞ吖潭ㄖ量赡茏冃蔚碾娎|。當(dāng)電纜剝皮器20繞電纜旋轉(zhuǎn)時,所增加的該杠桿作用幫助加強電纜并保持切割刀片59處于一致的切割深度。
[0062]雖然傳統(tǒng)的電纜切割器/剝皮器58被示出并描述為固定至第一主體22點的塊體42的側(cè)表面42e,但該傳統(tǒng)的電纜切割器/剝皮器58也可以固定至第二主體24。
[0063]雖然在附圖中示出并結(jié)合附圖描述了特定實施例,但可以預(yù)期的是,在不偏離所附權(quán)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可構(gòu)思出各種變型。因此應(yīng)當(dāng)理解,本公開內(nèi)容和所附權(quán)利要求的范圍不限于在附圖中示出并結(jié)合附圖討論的特定實施例,其變型例和其它實施例也應(yīng)包括在本公開內(nèi)容和所附權(quán)利要求的范圍內(nèi)。此外,雖然上述說明和相關(guān)附圖在元件和/或功能的特定示例性組合的背景下描述示例性實施例,但應(yīng)當(dāng)理解,不偏離本公開內(nèi)容和所附權(quán)利要求的范圍的情況下,可通過替代性實施例提供這些元件和/或功能的不同組合。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電纜剝皮器,包括: 第一主體和第二主體; 滑動桿,所述滑動桿將所述第一主體連接至所述第二主體; 板,所述板安裝在所述滑動桿上并能夠相對于所述滑動桿和所述主體移動,所述板具有孔口,所述滑動桿穿過所述孔口延伸,所述孔口的尺寸大于穿過所述孔口延伸的所述滑動桿的尺寸; 彈簧,所述彈簧安裝在所述板和所述第一主體之間;以及 把手,所述把手被旋轉(zhuǎn)地附接至所述第一主體并與所述板接合; 其中,當(dāng)所述把手被按壓時,所述把手與所述板接合,并且所述板與所述滑動桿接合,這導(dǎo)致所述滑動桿和所述第二主體相對于所述第一主體移動。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纜剝皮器,其中,所述彈簧環(huán)繞所述滑動桿,并接合在所述板和所述第一主體之間。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纜剝皮器,其中,所述滑動桿延伸穿過貫穿所述第一主體形成的通道,并且所述板被安放在所述通道內(nèi)。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纜剝皮器,其中,所述第一主體包括手柄。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纜剝皮器,其中,所述主體中的一個主體包括附接到該一個主體的刀片。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纜剝皮器,還包括第二板,所述第二板安裝在所述滑動桿上并與所述第一主體接合,所述第二板能夠相對于所述滑動桿和所述主體移動,所述第二板具有孔口,所述滑動桿穿過該孔口延伸,該孔口的尺寸大于穿過該孔口延伸的所述滑動桿的尺寸; 第二彈簧,所述第二彈簧安裝在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一主體之間;并且 其中,當(dāng)所述第二板相對于所述滑動桿旋轉(zhuǎn)時,所述滑動桿能夠由用戶通過以下方式相對于所述第二板移動:用戶抓握所述滑動桿或所述第二主體,并使所述滑動桿和所述第二主體相對于所述第一主體移動。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電纜剝皮器,其中,所述第二板具有被安放在所述第一主體中的凹部內(nèi)的上端。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電纜剝皮器,其中,所述第二彈簧的后端安放在所述第一主體的孔內(nèi),并且所述彈簧的前端固定至所述第二板。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纜剝皮器,其中 所述彈簧環(huán)繞所述滑動桿,并接合在所述板和所述第一主體之間;并且 所述滑動桿延伸穿過貫穿所述第一主體形成的通道,并且所述板安放在所述通道內(nèi)。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電纜剝皮器,還包括第二板,所述第二板安裝在所述滑動桿上并與所述第一主體接合,所述第二板能夠相對于所述滑動桿和所述主體移動,所述第二板具有孔口,所述滑動桿穿過該孔口延伸,該孔口的尺寸大于穿過該孔口延伸的所述滑動桿的尺寸; 第二彈簧,所述第二彈簧安裝在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一主體之間;并且 其中,當(dāng)所述第二板相對于所述滑動桿旋轉(zhuǎn)時,所述滑動桿能夠由用戶通過以下方式相對于所述第二板移動:用戶抓握所述滑動桿或所述第二主體,并使所述滑動桿和所述第二主體相對于所述第一主體移動。
11.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0所述的電纜剝皮器,其中,所述第二板具有被安放在所述第一主體中的凹部內(nèi)的上端,且所述第二彈簧的后端安放在所述第一主體的孔內(nèi),并且所述彈簧的前端固定至所述第二板。
1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纜剝皮器,其中,所述第一主體和所述第二主體均具有安裝在其內(nèi)部的多個滾珠,并且其中,當(dāng)電纜被接合在所述第一主體和所述第二主體之間時,所述電纜與所述滾珠接合。
1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纜剝皮器,其中,所述第二主體具有相對于彼此成一定角度的上部分和下部分,并且還包括安裝在所述上部分中的多個滾珠以及安裝在所述下部分中的多個滾珠,并且其中,當(dāng)電纜被接合在所述第一主體和所述第二主體之間時,所述電纜與所述滾珠接合。
1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所述的電纜剝皮器,還包括安裝在所述第一主體中的多個滾珠,并且其中,當(dāng)所述電纜被接合在所述第一主體和所述第二主體之間時,所述電纜與所述滾珠接合。
15.—種電纜剝皮器,包括: 第一主體和第二主體,所述第二主體能夠相對于所述第一主體移動;和 多個球形滾珠,所述多個球形滾珠安裝在所述第一主體和所述第二主體中,并且其中,當(dāng)電纜被接合在所述第一主體和所述第二主體之間時,所述電纜與所述滾珠接合。
1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5所述的電纜剝皮器,其中,所述第二主體具有相對于彼此成一定角度的上部分和下部分,并且其中,在所述上部分中安裝有多個滾珠且在所述下部分中安裝有多個滾珠。
1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5所述的電纜剝皮器,其中,在所述第一主體和所述第二主體的每一個中,所述滾珠都排成行。
1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5所述的電纜剝皮器,其中,所述滾珠被安放在多個狹槽中,每個狹槽均具有前開口,所述前開口阻止所述滾珠從所述前開口中穿過。
1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5所述的電纜剝皮器,其中,所述滾珠由塑料和金屬中的一種形成。
2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5所述的電纜剝皮器,其中,所述滾珠中的一些由塑料形成,所述滾珠中的另一些由金屬形成。
【文檔編號】H02G1/12GK104518459SQ201410505276
【公開日】2015年4月15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6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9月26日
【發(fā)明者】凱文·特夫斯, 約翰·芬斯克 申請人:格林利德事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