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毛片基地免费,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免费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电影,中天堂国产日韩欧美,中国国产aa一级毛片,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成人不卡在线

旋轉電機及其制造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1236241閱讀:1001來源:國知局
旋轉電機及其制造方法與流程

本發(fā)明涉及包括定子、轉子及固定于轉子的側板的旋轉電機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與上述旋轉電機相關聯,已經獲知了例如下述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記載的技術。在專利文獻1的技術中,轉子11的軸向的第二側與內燃機的曲柄軸13連接,轉子11的軸向的第一側經由固定于轉子11的驅動板14與變速機的輸入軸端面板18連接。同軸配置的內燃機及混合動力車用電動機10的一方或雙方的驅動力經由變速機傳遞至車輛。在專利文獻1的技術中,固定于轉子11的軸向的第一側的驅動板14延伸至比轉子11與定子12之間的氣隙的徑向位置靠徑向外側的位置。

在專利文獻2的技術中,在轉子21的軸向的第一側固定有飛輪7。側板7延伸至比氣隙的徑向位置靠徑向外側的位置。另外,在專利文獻2的技術中,旋轉電機配置于內燃機與變速機之間。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4-24249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2-165420號公報

然而,在車輛的內燃機與變速機之間組裝定子及轉子時,若周向上各部分的氣隙產生偏移,則旋轉電機的磁非平衡變大,旋轉電機的振動、電磁聲、性能偏差等可能會增加。另外,因車輛的振動、車用驅動裝置的熱變形等而容易使定子與轉子接觸。然而,如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那樣,若在氣隙的軸向的第一側配置有驅動板、飛輪,則當組裝定子及轉子時,難以進行氣隙的確認、調節(jié)。因此,在組裝完車用驅動裝置之后使旋轉電機旋轉的情況下,在產生異常聲音之后才能確認不良情況,需要對車用驅動裝置進行分解、再組裝。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期望提供一種即便是在定子與轉子之間的氣隙的軸向第一側配置側板的情況下,也能降低氣隙的周向偏移的旋轉電機及其制造方法。

本發(fā)明的旋轉電機包括:圓筒狀的定子;圓筒狀的轉子,該轉子以隔著氣隙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徑向內側;以及圓盤狀的側板,該側板配置于所述轉子的軸向的一側即軸向第一側,并固定于所述轉子,所述側板延伸至比所述氣隙的徑向位置靠徑向外側的位置,并在沿軸向觀察時與所述氣隙重疊的位置具有通孔。

另外,如上構成的本發(fā)明的旋轉電機的制造方法執(zhí)行零件準備工序、支承機構固定工序及拔出工序,其中,在所述零件準備工序中,準備所述定子、所述轉子及所述側板,所述定子、所述轉子及所述側板處于在沿軸向觀察時與所述通孔重疊的所述氣隙的部分處夾入用于調節(jié)該氣隙的間隙調節(jié)構件的狀態(tài),在所述支承機構固定工序中,將由所述零件準備工序準備的所述定子及所述轉子固定于支承機構,并相互地定位所述定子及所述轉子,在所述拔出工序中,在所述支承機構固定工序之后,將所述間隙調節(jié)構件穿過所述通孔朝所述軸向第一側拔出。

根據本發(fā)明的旋轉電機,能從側板的軸向第一側經由通孔對氣隙進行確認、調節(jié)。由此,能降低氣隙的周向偏移。另外,根據本發(fā)明的旋轉電機的制造方法,能通過以下制造方法有效地降低氣隙的周向偏移:將預先在氣隙中夾入間隙調節(jié)構件而降低了氣隙的偏移的狀態(tài)下的定子及轉子固定于支承機構,在固定后,穿過通孔拔出間隙調節(jié)構件。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一的固定于支承機構、且未固定有連接構件的狀態(tài)下的旋轉電機的縱剖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一的固定于支承機構、且固定有連接構件的狀態(tài)下的旋轉電機的縱剖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一的定子及轉子的橫剖圖。

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一的側板的平面圖。

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一的圖1的狀態(tài)下的旋轉電機的平面圖。

圖6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一的定子及轉子的主要部分橫剖圖。

圖7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二的側板的平面圖。

圖8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二的旋轉電機的平面圖。

圖9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三的旋轉電機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圖。

圖10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三的零件準備工序中所準備的旋轉電機的縱剖圖。

圖11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三的零件準備工序中所準備的旋轉電機的主要部分橫剖圖。

圖12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三的間隙調節(jié)構件的平面圖。

圖13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三的支承機構固定工序的旋轉電機及支承機構的縱剖圖。

圖14是通過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三的支承機構固定工序固定的旋轉電機及支承機構的縱剖圖。

圖15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三的拔出工序的旋轉電機及支承機構的縱剖圖。

圖16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三的連接構件固定工序的旋轉電機、支承機構及連接構件的縱剖圖。

符號說明

α極齒的間距角度

β通孔的角度寬度

1轉子

3a最外周部(磁極突部)

9第二側配置構件

10旋轉電機

11定子

17極齒

20曲柄軸

25殼體構件

30側板

33通孔

40連接構件

41緊固構件

50間隙調節(jié)構件

51支承機構

52貫穿突出部

57動力傳遞機構

53內燃機

c轉子的旋轉軸心

e通孔的角度間隔

g氣隙

x軸向

x1軸向第一側

x2軸向第二側

具體實施方式

1.實施方式一

參照附圖,對實施方式一的旋轉電機10進行說明。旋轉電機10包括轉子1及定子11。將與轉子1的旋轉軸心c平行的方向定義為軸向x。將軸向x的一側定義為軸向第一側x1,并將軸向x的另一側、即與軸向第一側x1相反的一側定義為軸向第二側x2。將周向、徑向設為相對于轉子1的旋轉軸心c而言的周向、徑向。

圖1是用穿過旋轉軸心c的平面剖開的剖視圖,其表示定子11及轉子1固定于支承機構51但連接構件40未固定于側板30的狀態(tài)下的旋轉電機10。圖2是用穿過旋轉軸心c的平面剖開的剖視圖,其表示定子11及轉子1固定于支承機構51且連接構件40固定于側板30的狀態(tài)下的旋轉電機10。圖3是用與旋轉軸心c垂直的平面剖開定子11及轉子1的剖視圖。圖4是從軸向第一側x1朝軸向第二側x2觀察側板30的平面圖。圖5是在圖1的狀態(tài)下從軸向第一側x1朝軸向第二側x2觀察旋轉電機10的平面圖。

旋轉電機10包括:圓筒狀的定子11;以及圓筒狀的轉子1,該轉子1隔著氣隙g配置于定子11的徑向內側。氣隙g被設為圓筒狀的間隙。在本實施方式中,旋轉電機10被設為永磁同步型的旋轉電機,在定子11上卷繞安裝有繞組12,在轉子1上設有永磁體2。

定子11及轉子1被支承機構51相互定位。在定子11及轉子1被支承機構51相互定位的狀態(tài)下,氣隙g的軸向第二側x2被第二側配置構件9覆蓋。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旋轉電機10組裝于車用驅動裝置56以作為車輛的驅動力源。在旋轉電機10的軸向第二側x2配置有內燃機53,轉子1固定支承于內燃機53的曲柄軸20。定子11固定支承于殼體構件25。氣隙g的軸向第二側x2被作為第二側配置構件9的殼體構件25或內燃機53(在本例中為殼體構件25的側壁29)覆蓋。另外,在旋轉電機10的軸向第一側x1配置有朝車輪傳遞驅動力的動力傳遞機構57,固定于側板30的連接構件40被設為動力傳遞機構57的輸入構件。

<定子11>

定子11包括呈圓筒狀的定子鐵心13,該定子鐵心13由電磁鋼板沿軸向x層疊而成。如圖3所示,定子鐵心13具有多個極齒17(本例中為二十四個),這多個極齒17沿周向均等間隔地配置,并朝徑向內側突出。各極齒17形成為朝徑向內側及軸向x延伸的長方體狀。在周向上相鄰的極齒17之間的空間被設為供繞組12插入的槽。在本實施方式中,繞組方式被設為集中卷繞,在各極齒17上卷繞安裝有一個繞組12。另外,繞組方式也可以是分布卷繞。定子11包括從定子鐵心13朝軸向x的兩側突出的繞組12的部分即線圈端部12a(參照圖1)。

在本實施方式中,定子鐵心13在各槽的位置處沿周向分割(參照圖6)。旋轉電機10包括定子框架14,該定子框架14具有呈圓筒狀的外側支承筒狀部15,該外側支承筒狀部15從徑向外側保持定子鐵心13。定子鐵心13的外周面嵌合、固定于外側支承筒狀部15的內周面。在本例中,定子框架14被設為鐵制的,定子鐵心13被壓入至定子框架14。如圖1所示,定子框架14具有固定于支承機構51(在本例中為殼體構件25)的定子固定部16。定子固定部16形成為從外側支承筒狀部15的軸向第一側x1的端部朝徑向外側延伸的圓環(huán)板狀。在定子固定部16上,以沿周向分散的方式設有沿軸向x貫穿的多個螺栓通孔19。

殼體構件25包括對定子11進行固定的固定筒狀部27。固定筒狀部27的圓筒狀的內周面嵌合有定子框架14的外側支承筒狀部15的外周面。固定筒狀部27的軸向第一側x1的圓環(huán)平面狀的端面抵接有定子框架14的定子固定部16的軸向第二側x2的端面。在固定筒狀部27的軸向第一側x1的端部的與螺栓通孔19相對應的位置處設有朝軸向第一側x1開口的螺栓孔28。螺栓26從軸向第一側x1被插入至螺栓通孔19,并螺合于螺栓孔28。利用螺栓26將定子11固定于殼體構件25。殼體構件25的軸向第二側x2的端部固定于內燃機53的發(fā)動機體。殼體構件25的軸向第一側x1的端部固定于對動力傳遞機構57進行收容的殼體構件。

殼體構件25具有圓環(huán)板狀的側壁29,該側壁29從固定筒狀部27的軸向第二側x2的端部朝徑向內側延伸。側壁29配置于旋轉電機10的軸向第二側x2,并覆蓋氣隙g的軸向第二側x2,從而形成第二側配置構件9。曲柄軸20在軸向x上貫穿側壁29的徑向內側。側壁29的徑向內側端部也可以通過軸承支承曲柄軸20。

<轉子1>

轉子1包括呈圓筒狀的定子鐵心18,該定子鐵心18由呈圓環(huán)狀的電磁鋼板沿軸向x層疊而成。如圖3所示,在轉子鐵心18上設有以沿周向分散的方式配置的多個永磁體2(在本例中為十六個)。各永磁體2以n極或s極的磁極在周向上彼此不同地形成于轉子1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各磁極由一個永磁體2構成,各永磁體2以n極或s極在周向上彼此不同地朝向徑向外側的朝向沿周向均等間隔地配置。另外,各磁極也可以由多個永磁體2構成。轉子1被設為在轉子鐵心18的內部埋入有永磁體2的埋入磁體結構。

旋轉電機10包括轉子轉軸4,該轉子轉軸4具有圓筒狀的內側支承筒狀部6,該內側支承筒狀部6從徑向內側保持轉子鐵心18。轉子鐵心18的內周面與內側支承筒狀部6的外周面嵌合,并通過壓入、熱裝、鍵槽等在周向上實現止轉。內側支承筒狀部6的軸向長度比轉子鐵心18的軸向長度長,并突出至比轉子鐵心18靠軸向兩側的位置。在內側支承筒狀部6的軸向第一側x1的端部附近設有朝徑向外側突出的圓筒狀的卡定突起部4a。在內側支承筒狀部6的軸向第二側x2的端部附近的外周面嵌合有圓筒狀的卡定環(huán)5的內周面,并通過壓入等加以固定。轉子鐵心18由卡定突起部4a及卡定環(huán)5從軸向x兩側支承。

轉子轉軸4具有固定于支承機構51(本例中為內燃機53的曲柄軸20)的轉子固定部7。轉子固定部7形成為從內側支承筒狀部6的軸向第二側x2的端部朝徑向內側延伸的圓環(huán)板狀。在轉子固定部7上,以沿周向分散的方式設有沿軸向x貫穿的多個螺栓通孔8。在本例中,沿周向均等間隔地設有六個螺栓通孔8。

內燃機53配置于旋轉電機10的軸向第二側x2。曲柄軸20延伸至比發(fā)動機體靠軸向第一側x1的位置。在曲柄軸20的軸向第一側x1的端部設有圓筒狀的凸緣部54。在凸緣部54的與螺栓通孔8相對應的位置處設有朝軸向第一側x1開口的螺栓孔55。凸緣部54的軸向第一側x1的端面抵接有轉子固定部7的軸向第二側x2的端面。螺栓21從軸向第一側x1被插入至螺栓通孔8,并螺合于螺栓孔55。轉子1由螺栓21固定于曲柄軸20。

定子11固定支承于殼體構件25,轉子1固定支承于曲柄軸20,藉此對定子11與轉子1的相對的徑向位置及軸向位置進行定位。由此,定子11與轉子1之間的氣隙g在周向上的各位置的間隔被固定。在本實施方式中,氣隙g的軸向第二側x2被作為第二側配置構件9的殼體構件25或內燃機53(在本例中為殼體構件25的側壁29)覆蓋。

<側板30>

旋轉電機10包括呈圓盤狀的側板30,該側板30配置于轉子1的軸向第一側x1,并固定于轉子1。如圖2所示,側板30的軸向第一側x1配置有連接構件40,連接構件40固定于側板30。在本實施方式中,連接構件40被設為后述動力傳遞機構57的輸入構件40。

側板30延伸至比氣隙g的徑向位置靠徑向外側的位置處。在本實施方式中,側板30的徑向內側的端部通過焊接等與轉子轉軸4(內側支承筒狀部6)的軸向第一側x1的端部接合。側板30具有:呈圓錐臺筒狀的傾斜延伸部34,該傾斜延伸部34從與轉子轉軸4的接合部朝軸向第一側x1及徑向外側延伸;以及呈圓環(huán)板狀的直線延伸部35,該直線延伸部35從傾斜延伸部34的軸向第一側x1及徑向外側的端部朝徑向外側延伸。直線延伸部35朝徑向外側延伸至比定子鐵心13的極齒17靠徑向外側的徑向位置處。氣隙g的軸向第一側x1隔著間隔被側板30覆蓋。

當周向上各位置處的氣隙g存在偏移、轉子1偏心時,旋轉電機10的磁非平衡變大,旋轉電機10的振動、電磁聲、性能偏差等可能會增加。因此,當將定子11及轉子1固定于支承機構51(本例中為殼體構件25及曲柄軸20)時,理想的是確認、調節(jié)氣隙g。但是,如圖1所示,在動力傳遞機構57的輸入構件40未與側板30連接的狀態(tài)下,當欲從旋轉電機10的軸向第一側x1確認氣隙g時,側板30變?yōu)樽璧K,從而存在不易進行確認的問題。

因此,側板30在沿軸向x觀察時與氣隙g重疊的位置具有通孔33。根據該結構,能從側板30的軸向第一側x1經由通孔33對氣隙g進行確認、調節(jié)。此時,能在軸向x上對氣隙g進行確認、調節(jié),因此,提高了氣隙g的確認、調節(jié)精度。由此,當將定子11及轉子1固定于支承機構51時,能對氣隙g的周向的偏移進行調節(jié),以降低轉子1的偏心。另外,若使轉子1旋轉,則通孔33也旋轉,因此,也能對周向上各位置處的氣隙g進行確認、調節(jié)。

作為氣隙g的確認、調節(jié)方法,例如存在以下方法:通過通孔33測定氣隙g,根據測定結果對保持著轉子1的保持件的位置進行調節(jié),在調節(jié)完氣隙g之后,將定子11及轉子1固定于支承機構51?;蛘?,存在以下方法:在使調節(jié)件穿過通孔33而對氣隙g進行調節(jié)、確認之后,將定子11及轉子1固定于支承機構51。另外,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三那樣,還存在以下方法:將預先在氣隙g中夾入間隙調節(jié)構件50的狀態(tài)下的定子11及轉子1固定于支承機構51,在固定之后,將間隙調節(jié)構件50穿過通孔33拔出。

如圖4所示,通孔33以在周向上分散的方式設有三個以上,在周向上相鄰的兩個通孔33的角度間隔e(以下稱為相鄰角度間隔e)分別被設定為150度以下。根據該結構,能利用在周向上分散的三個以上的通孔33同時對氣隙g進行確認、調節(jié)。通孔33的相鄰角度間隔e被設定為150度以下,因此,能同時降低周向上各位置處的氣隙g的偏移。

通孔33在周向上以均等角度間隔配置。在設有三個通孔33的情況下,相鄰角度間隔e為120度。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4所示,通孔33設有四個,相鄰角度間隔e為90度。根據該結構,能高精度地使周向上各位置處的氣隙g變得均等。

極齒17的前端部13a形成為定子11中突出至最靠徑向內側的位置的部分。因此,要求對極齒17的前端部13a與轉子1的外周面之間的氣隙g進行確認、調節(jié)。另外,通孔33在沿軸向x觀察時與極齒17的前端部13a的徑向位置重疊。另外,通孔33的周向寬度比極齒17的前端部13a的周向寬度大。通孔33被設為在周向上較長的長孔。在本實施方式中,通孔33的角度寬度β小于定子11的極齒17的間距角度α。

通孔33設有轉子1的磁極數與定子11的極齒數的公約數中的三個以上的數量。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3所示,磁極數為十六,極齒數為二十四,它們的公約數為一、二、四、八。如圖3中的虛線所示,通孔33設有公約數一、二、四、八中的三以上的四個。此外,如上所述,通孔33在周向上以均等角度間隔配置。

由此,如圖3及圖5所示,能將所有的通孔33配置于沿軸向x觀察時與極齒17的前端部13a重疊的位置。由此,利用在周向上均等配置的所有的通孔33,能同時對極齒17的前端部13a與轉子1的外周面之間的氣隙g進行確認、調節(jié),因此,能有效且高精度地使周向上各位置處的氣隙g變得均等。

另外,通孔33的數量被設為轉子1的磁極數與定子11的極齒數的公約數中的三以上的數值(在本例中為四、八)中的最小值(在本例中為四)。通過選擇最小值,既能將設于側板30的通孔33的數量抑制為最小限度,又能使氣隙g在周向上變得均等。

通孔33設有偶數個,一對通孔33分別被配置成相對于轉子1的旋轉軸心c呈點對稱。根據該結構,通過使轉子1朝各點對稱的方向移動,能調節(jié)點對稱的氣隙g,并能有效且高精度地使氣隙g變得均等。

如圖3及圖6所示,通孔33配置于在沿軸向x觀察時與最外周部3a(本例中為后述的磁極突部3a)的徑向外側的氣隙g的部分重疊的位置,該最外周部3a是轉子1(在本例中為轉子鐵心3)中突出至最靠徑向外側的位置的部分。由此,能利用通孔33對作為最小間隔的極齒17的前端部13a與轉子1的最外周部3a之間的氣隙g進行確認、調節(jié)。另外,通孔33在沿軸向x觀察時與最外周部3a重疊。通孔33的徑向內側端配置于比最外周部3a靠徑向內側的徑向位置,通孔33的徑向外側端配置于比極齒17的前端部13a靠徑向外側的徑向位置。由此,通孔33的徑向寬度w比極齒17的前端部13a與轉子1的最外周部3a之間的徑向寬度大。由此,能利用通孔33在整個徑向范圍中對極齒17的前端部13a與轉子1的最外周部3a之間的氣隙g進行確認。通孔33的徑向寬度w被設為極齒17的前端部13a與轉子1的最外周部3a之間的徑向寬度的五倍以下。

若不限制轉子1的旋轉,則轉子1的磁極吸引定子11的極齒17的齒槽轉矩會使轉子1停止在某個磁極位置與某個極齒17的前端部13a相對的位置處。在本實施方式中,通孔33配置于在沿軸向x觀察時與轉子1的磁極位置的徑向外側的氣隙g的部分重疊的位置。由此,如圖3及圖5所示,容易使通孔33停止于在沿軸向x觀察時與極齒17的前端部13a重疊的位置,能容易地對極齒17的前端部13a與轉子1的外周面之間的氣隙g進行確認、調節(jié)。另外,磁極位置是磁極的周向中心位置。

如圖6所示,在轉子1的與各個磁極位置相對應的外周面的周向部分處,設置有朝徑向外側突出的磁極突部3a,磁極突部3a形成為最外周部3a。由此,能利用通孔33對作為最小間隔的極齒17的前端部13a與轉子1的磁極突部3a之間的氣隙g進行確認、調節(jié)。

<連接構件40>

如圖2所示,在定子11及轉子1被支承機構51相互定位的狀態(tài)下,在側板30的軸向第一側x1配置有連接構件,連接構件40利用緊固構件41固定于側板30。利用連接構件40覆蓋通孔33的軸向第一側x1。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側板30的徑向外側的端部以沿周向分散的方式設有用于與連接構件40連接的多個連接部31。連接部31在周向上均等間隔地設有四個,并配置于比通孔33的徑向位置靠徑向外側的位置(參照圖4)。連接部31由在軸向x上貫穿側板30的通孔和固定于側板30的軸向第二側x2的端面的螺母構成。

連接構件40形成為圓盤狀。在連接構件40的與側板30的連接部31相對應的位置處設有沿軸向x貫穿的通孔。緊固構件41被設為螺栓。螺栓41被從軸向第一側x1插入至連接構件40及側板30的通孔,并與側板30的螺母螺合。藉此,連接構件40固定于側板30。

在本實施方式中,連接構件40被設為動力傳遞機構57的輸入構件40。動力傳遞機構57是朝車輛傳遞驅動力的機構,且配置于旋轉電機10的軸向第一側x1。動力傳遞機構57被設為自動變速裝置、轉矩轉換器、手動變速裝置等。輸入構件40是將旋轉電機10及內燃機53的驅動力輸入至動力傳遞機構57的構件。另外,旋轉電機10也作為利用從車輪或內燃機53傳遞來的驅動力進行發(fā)電的發(fā)電機起作用。

2.實施方式二

對實施方式二的旋轉電機10進行說明。省略與上述實施方式一相同的結構部分的說明。本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10的基本結構與實施方式一相同,但通孔33的角度寬度β不同。

圖7是朝軸向第二側x2觀察本實施方式的側板30的平面圖。圖8是朝軸向第二側x2觀察連接構件40未固定于側板30的狀態(tài)下的旋轉電機10的平面圖。在本實施方式中,通孔33的角度寬度β被設為定子11的極齒17的間距角度α以上。

根據該結構,無論轉子1停止在哪個角度,都會有一個以上的極齒17的前端部13a配置于在沿軸向x觀察時與通孔33重疊的位置。由此,能容易地對極齒17的前端部13a與轉子1的外周面之間的氣隙g進行確認、調節(jié)。

另外,通孔33的角度寬度β被設為轉子1的磁極位置的間距角度γ以上。另外,通孔33配置于沿軸向x觀察時與周向上相鄰的兩個磁極位置各自的徑向外側的氣隙g的部分重疊的位置。根據該結構,即便轉子因齒槽轉矩而停止在極齒17的前端部13a與相鄰的兩個磁極位置中的某個磁極位置相對的位置,也能對極齒17的前端部13a與轉子1的外周面之間的氣隙g進行確認、調節(jié)。

3.實施方式三

對實施方式三的旋轉電機10進行說明。省略與上述實施方式一相同的結構部分的說明。本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10的基本結構與實施方式一相同,但在本實施方式中對使用間隙調節(jié)構件50的情況下的旋轉電機10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

在圖9中示出了旋轉電機1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圖。依次執(zhí)行零件準備工序#01、支承機構固定工序#02、拔出工序#03、連接構件固定工序#04。

<零件準備工序#01>

在零件準備工序#01中,如圖10及圖11所示,準備定子11、轉子1及側板30,該定子11、轉子1及側方板30處于在沿軸向x觀察時與通孔33重疊的氣隙g的部分處夾入了用于調節(jié)該氣隙g的間隙調節(jié)構件50的狀態(tài)。另外,在零件準備工序#01中,也準備支承機構51及連接構件40。另外,也能考慮支承機構51及連接構件40構成旋轉電機10的一部分。

這樣,在定子11及轉子1被支承機構51相互定位的狀態(tài)下,旋轉電機10在沿軸向x觀察時與通孔33重疊的氣隙g的部分處夾住用于調節(jié)該氣隙g的間隙調節(jié)構件50。由此,未被支承機構51相互定位的狀態(tài)下的旋轉電機10包括數量與通孔33的數量相同的間隙調節(jié)構件50。

根據該結構,在將定子11及轉子1固定于支承機構51之前,能事先利用間隙調節(jié)構件50對氣隙g的偏移進行調節(jié)。能以定子11及轉子1單個構件調節(jié)氣隙g,因此,能實現作業(yè)的效率化及高精度化。另外,間隙調節(jié)構件50被夾入沿軸向x觀察時與通孔33重疊的氣隙g的部分,因此,在后述的拔出工序#3中,容易將間隙調節(jié)構件50穿過通孔33朝軸向第一側x1拔出。

如圖11所示,間隙調節(jié)構件50的配置于比通孔33靠軸向第二側x2的位置的部分的截面積比通孔33的截面積小。另外,間隙調節(jié)構件50的徑向寬度被設為與作為調節(jié)目標的氣隙g的間隔相等。通孔33配置于沿軸向x觀察時與極齒17的前端部13a重疊的位置,間隙調節(jié)構件50被夾入至極齒17的前端部13a與轉子1的外周面(在本例中為磁極突部3a)之間。

間隙調節(jié)構件50以橫跨氣隙g的軸向x的兩端的方式配置。由此,能減小軸向x的氣隙g的偏移。

間隙調節(jié)構件50從被夾在氣隙g中的部分朝軸向第一側x1延伸而貫穿通孔33,并具有貫穿突出部52,該貫穿突出部52配置于側板30的軸向第一側x1。根據該結構,在后述拔出工序#03中,在側板30的軸向第一側x1能把持貫穿突出部52并朝軸向第一側x1拉,因此,能容易地從氣隙g拉出間隙調節(jié)構件50。

貫穿突出部52的截面積比通孔33的截面積大。根據該結構,容易把持貫穿突出部52,并容易拉貫穿突出部52。另外,通過使貫穿突出部52與側板30的軸向第一側x1的端面抵接,能確定間隙調節(jié)構件50的軸向x的位置,并能高精度地設定間隙調節(jié)構件50的夾入位置。

在圖12中示出了從軸向第二側x2觀察間隙調節(jié)構件50的平面圖。在本實施方式中,各間隙調節(jié)構件50的貫穿突出部52被設為彼此連接的一個圓環(huán)狀的構件。根據該結構,能利用圓環(huán)狀的貫穿突出部52提高各間隙調節(jié)構件50的周向配置精度,并能提高間隙調節(jié)構件50的夾入及拔出的作業(yè)效率。

<支承機構固定工序#02>

在支承機構固定工序#02中,將零件準備工序#01中準備的定子11及轉子1固定于支承機構51,并相互地定位定子11及轉子1。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定子11固定支承于作為支承機構51的殼體構件25,轉子1固定支承于作為支承機構51的內燃機53的曲柄軸20。

如圖13所示,夾住間隙調節(jié)構件50的狀態(tài)下的定子11及轉子1中的定子11(定子框架14)的外周面從軸向第一側x1被插入、嵌合至固定于內燃機53的狀態(tài)下的殼體構件25(固定筒狀部27)的內周面。然后,螺栓26被從軸向第一側x1插入至定子框架14的螺栓通孔19,以與殼體構件25的螺栓孔28螺合。另外,螺栓21從軸向第一側x1被插入轉子轉軸4的螺栓通孔8,并與曲柄軸20的螺栓孔55螺合。藉此,如圖14所示,定子11及轉子1固定于殼體構件25及曲柄軸20,并處于在徑向及軸向x上被相互定位的狀態(tài)。

<拔出工序#03>

在支承機構固定工序#02之后,在拔出工序#03中,如圖15所示,將間隙調節(jié)構件50穿過通孔33朝軸向第一側x1拔出。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設有貫穿突出部52,因此,容易把持后拔出貫穿突出部52。也可在拔出間隙調節(jié)構件50之后,從側板30的軸向第一側x1經由通孔33對氣隙g進行確認、調節(jié)。

<連接構件固定工序#04>

在拔出工序#03之后,在連接構件固定工序#04中,如圖16所示,將連接構件40配置于側板30的軸向第一側x1,并將連接構件40固定于側板30。在本實施方式中,連接構件40被設為動力傳遞機構57的輸入構件40。螺栓41被從軸向第一側x1插入至連接構件40的通孔,并與側板30的螺母螺合。

[其它實施方式]

最后,對本發(fā)明的其它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以下說明的各實施方式的結構并不限于分別單獨應用的情況,只要不產生矛盾,也能與其它實施方式的結構組合地加以應用。

(1)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例舉了以下情況進行了說明:通孔33以在周向上分散的方式設有三個以上。但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通孔33的數量也可以是一個或兩個。在該情況下,也能通過使轉子1旋轉來對周向各部分的氣隙g進行確認、調節(jié)。

(2)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例舉了以下情況進行了說明:通孔33在周向上以均等角度間隔配置。但是,通孔33也可在周向上以不均一的角度間隔配置。例如,三個通孔33也可按135度、90度、135度的角度間隔配置。

(3)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例舉了以下情況進行了說明:通孔33設有轉子1的磁極數與定子11的極齒數的公約數內的三以上的數量。但是,通孔33也可設有公約數以外的數量。

(4)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例舉了以下情況進行了說明:通孔33設有偶數個且一對通孔33分別被配置成相對于轉子1的旋轉軸心c呈點對稱。但是,通孔33可設有奇數個,另外,也可被配置成相對于轉子的旋轉軸心c不呈點對稱。

(5)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例舉了以下情況進行了說明:通孔33配置于在沿軸向x觀察時與轉子1的磁極位置的徑向外側的氣隙g的部分重疊的位置。但是,通孔33也可配置于在沿軸向x觀察時不與轉子1的磁極位置的徑向外側的氣隙g的部分重疊的位置。

(6)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例舉了以下情況進行了說明:磁極數為十六且極齒數為二十四。但是,磁極數及極齒數也可被設定為任意的數量。

(7)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例舉了以下情況進行了說明:轉子1被設為在轉子鐵心18的內部埋入有永磁體2的埋入磁體結構。但是,轉子1也可被設為在轉子1的表面粘貼有永磁體的表面磁體結構。在該情況下,表面的永磁體也可被設為朝徑向外側突出的磁極突部3a。

(8)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例舉了以下情況進行了說明:在轉子1的與各個磁極位置相對應的外周面的周向部分處,設置有朝徑向外側突出的磁極突部3a,磁極突部3a形成為最外周部3a。但是,轉子1的外周面也可被設為沒有凹凸的圓筒。在該情況下,轉子1的外周面在全周范圍中成為最外周部3a。

(9)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例舉了以下情況進行了說明:旋轉電機10被設為永磁同步型的旋轉電機,在定子11上卷繞安裝有繞組12,在轉子1上設有永磁體2。但是,旋轉電機10也可被設為其它種類的旋轉電機,例如在轉子1上未設置永磁體2的感應型的旋轉電機等。

(10)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例舉了以下情況進行了說明:轉子1的支承機構51被設為內燃機53的曲柄軸20。但是,轉子1的支承機構51也可被設為由軸承支承的曲柄軸20以外的軸體或者由殼體構件25等支承的軸承等。

(11)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例舉了以下情況進行了說明:在旋轉電機10的軸向第二側x2配置有內燃機53,氣隙g的軸向第二側x2被作為第二側配置構件9的殼體構件25或內燃機53覆蓋。但是,也可在旋轉電機10的軸向第二側x2配置有內燃機53以外的機構,例如對內燃機53和旋轉電機10進行連接或解除連接的離合器或者轉矩轉換器等。

(12)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例舉了以下情況進行了說明:利用配置于側板30的軸向第一側x1并固定于側板30的連接構件40覆蓋通孔33的軸向第一側x1。但是,也可以連接構件40不固定于側板30,或者也可以雖然在側板30上固定有連接構件40,但不利用連接構件40覆蓋通孔33的軸向第一側x1。

(13)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例舉了以下情況進行了說明:在旋轉電機10的軸向第一側x1配置有朝車輪傳遞驅動力的動力傳遞機構57,連接構件40是動力傳遞機構57的輸入構件。但是,也可在旋轉電機10的軸向第二側x2配置動力傳遞機構57以外的機構或構件。

(14)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例舉了以下情況進行了說明:旋轉電機10組裝于車用驅動裝置56以作為車輛的驅動力源。但是,旋轉電機10也可以組裝于驅動裝置以作為車輛以外的裝置的驅動力源。

(15)在上述實施方式三中,例舉了以下情況進行了說明:間隙調節(jié)構件50配置至氣隙g的軸向第二側x2的端部。但是,間隙調節(jié)構件50也可配置至氣隙g的軸向第二側x2的中途。

(16)在上述實施方式三中,例舉了以下情況進行了說明:間隙調節(jié)構件50貫穿通孔33,并具有貫穿突出部52,該貫穿突出部52配置于側板30的軸向第一側x1。但是,間隙調節(jié)構件50也可從氣隙g朝軸向第一側x1突出,但不朝軸向第一側x1延伸至貫穿通孔33,不具有貫穿突出部52。

(17)在上述實施方式三中,例舉了以下情況進行了說明:各間隙調節(jié)構件50的貫穿突出部52被設為彼此連接的一個圓環(huán)狀的構件。但是,各間隙調節(jié)構件50的貫穿突出部52也可不彼此連接,而是彼此獨立的構件。在該情況下,各間隙調節(jié)構件50的貫穿突出部52可形成為長方體等塊狀,各間隙調節(jié)構件50也可形成為整體為相同截面的棒狀。

(18)在上述實施方式三中,例舉了以下情況進行了說明:將在氣隙g中夾入有間隙調節(jié)構件50的狀態(tài)下的定子11、轉子1及側板30固定于支承機構51,在固定之后,拔出間隙調節(jié)構件50。但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將氣隙g中未夾入間隙調節(jié)構件50的狀態(tài)下的定子11、轉子1及側板30固定于支承機構51,在固定時,通過通孔33對氣隙g進行確認、調節(jié)。

另外,本發(fā)明在其發(fā)明的范圍內能將各實施方式自由組合,或是將各實施方式適當變形、省略。

工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fā)明能合適地應用于包括定子、轉子及固定于轉子的側板的旋轉電機及其制造方法。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